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影响,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该次研究对象从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方便选取58例,通过动态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2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2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探究5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经不同方法麻醉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结果通过该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90%(2/29﹚,对照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1.03%(9/2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4~2018.4收治的120例行TKA治疗的患者,60例术前采用硬膜外麻醉(甲组),另60例接受全身麻醉(乙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及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常规指标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甲组血小板计数与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乙组,凝血酶原时间(PT)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乙组,差异均有较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术后DVT发生率为8.33%,较低于乙组26.67%(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有助于降低TKA患者术后DVT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林玲英  曾丽萍  陈玲香  唐美秀 《广西医学》2020,(16):2108-2111+213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行全髋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各52例。比较两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后制动时间、生化指标、超声检查参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回归方程,分析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DVT组患者的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冠心病、静脉曲张者比例,以及手术时间、术后制动时间均高于或长于无DVT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均低于无DVT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内皮素水平均高于无DVT组患者;DVT组患者股总静脉内径、股浅静脉内径、胫后静脉内径、肌间静脉内径均高于无DVT组患者,股总静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值、股浅静脉CDFI值、腘静脉CDFI值均低于无DVT组患者(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指标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DVT的形成受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后制动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股浅静脉CDF...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科2005-01-2009-08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本组15例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未出现脑栓塞及下肢坏死的情况,1例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因术后发生脑栓塞,留有后遗症.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需要长期卧床或有栓塞病史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麻醉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花 《医学综述》2013,(24):4587-4589
目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前麻醉方式的研究,旨在探讨其对全膝关节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术前采取全麻方式进行麻醉处理,观察组术前采取硬膜外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方面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患者的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252.45±65.67)×109/L、(3.89±0.76)g/L、(11.58±1.72)s、(18.85±2.63)s,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202.35±70.35)×109/L、(2.95±0.62)g/L、(14.65±1.33)s、(23.28±2.41)s,硬膜外麻醉组患者术后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低于全麻组患者,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则较全麻组长;在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7.50%,低于全麻患者的血栓发生率4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硬膜外麻醉能有效的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DVT)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DVT发生率及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指标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术后1 d全麻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Fbg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均显著较高(P0.05),红细胞变形能力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低(P0.05);全麻组患者PLT、Fbg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高(P0.05),PT、TT水平较硬膜外麻醉组显著较低(P0.05);全麻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概率为39.02%显著高于硬膜外麻醉组7.32%(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能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且硬膜外麻醉不会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4月到我院进行全款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全麻组40例和硬膜外麻醉组40例。全麻组采用全身麻醉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硬膜外麻醉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凝血指标)以及术后DVT情况。结果硬膜外麻醉组患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低于全麻组(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高于全麻组(P0.05);全麻组患者中DVT发生率为22.50%高于硬膜外麻醉组的7.50%(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能改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指标,降低患者术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过加强护理及预防性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方法2006年11月-2007年11月,我科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病人48例。围手术期通过抬高患肢、早期积极活动等护理措施,同时预防性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经多普勒超声证实,48例患者仅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25%。结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预防性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原因分析,为临床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从DVT形成原因及中、西医两方面对其防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对DVT的形成关键应是以预防为主。结论:有效的预防方法可最大程度上降低DVT的发生,极大的提高TH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00例,年龄55~78岁,平均67.3岁,男78例,女22例。其中合并高血压46例、糖尿病18例。2健康教育2.1术前健康教育术前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做好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所收治91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n=46)与B组(n=45)。两组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通过主动活动下肢踝、膝、髋关节的方式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预防,A组同时结合物理预防(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药物预防(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比较两组术前、术后8 h时的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等血栓指标;记录两组术后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全身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结果两组术前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两组D二聚体均降低、血小板计数均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术后12 h的D二聚体低于B组、血小板计数高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组指标改善幅度更大。A组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7%(4/46),B组为24.2%(11/45),A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全身并发症发生率为6.5%(3/46),B组为20.2%(10/45),A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形成原因与创伤、反复穿刺、长时间处于被动体位、下肢过度旋转牵引等,此外,手术、麻醉、镇静与肌松药物的应用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可采取同时联合肢体主被动活动、药物预防及物理预防的方式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的日益普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倍受人们关注,因其可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有关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的报道国内罕见,预防方法国内未见报道.我们对未行预防性治疗的2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及24例围手术期行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全髋置换术患者行上行静脉造影检查,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预防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选取我院的9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2例患者,术前采取硬膜外麻醉,对照组44例患者,术前采取全麻方式进行麻醉,分析对比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而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体质量指数、麻醉时间、术中出血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硬膜外麻醉能有效的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观察组)给予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绀、血栓形成、肺栓塞等情况。结果除发绀外,观察组下肢肿胀、疼痛、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下肢DVT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正>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对股骨头坏死、老年股骨颈骨折等髋关节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达37%~69%[1],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数量的增加,对该并发症的预防不容忽视。因此,DVT的预防护理对减轻  相似文献   

16.
1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护理措施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总结我科2005年1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降低了血栓形成。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流缓慢、血管损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提高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特点的认识,并探讨其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对在苏州吴中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145例患者行DVT形成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其中男性51例,女性94例,年龄23~83岁,平均(59.8±13.0)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第7天分别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详细调查和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型、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麻醉类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是否使用骨水泥、手术人路、单侧或双侧置换、术后镇痛方式、术前诊断以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同时记录发生DVT的部位、类型以及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按BMI分为正常组(BMI≤25kg/m2)和肥胖组(BMI> 25 kg/m2).将DVT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把以上可疑因素作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有显著差异性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筛选出DVT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本组病例共发生DVT 45例,发生率31%.单纯近端DVT为7例(15.6%),远端DVT 33例(73.3%),全静脉DVT 5例(11.1%),均未发生肺栓塞(PTF).无DVT临床症状的25例(55.5%),有DVT临床症状的20例(44.5%); (2)临床因素与术后DVT形成的关系:单因素x 2检验显示: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与DVT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临床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因素有4个,其中危险因素3个,分别是性别,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其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10.012,3.086,8.834;保护因素1个,为术前患者血型是O型,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1倍.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DVT常存在危险因素,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认识DVT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临床征象,及早给予相应的辅助检查及术前预防性的治疗,是防止PTE的发生和降低DVT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范丽  赵娜 《中外医疗》2014,(10):143+145-143,14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方法对13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开展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高危人群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间歇性腿部充气压迫治疗。结果10例在术后3~7 d内出现不同程度的DVT临床表现,发生率7.3%。结论术前全面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做好个体化护理干预,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术后密切观察并进行系统有效的功能锻炼指导,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间歇性腿部充气压迫治疗,及时发现DVT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与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和控制了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