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妇科盆腔手术192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各96例,比较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和预防性护理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预防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1%)显著低于常规组(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80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围术期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凝血因子各项指标对比,以及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心理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术后护理的a PTT、PT、TT、Fbg等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0. 05)。结论 在术后护理的过程中,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下肢DVT预防以及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有更加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洪 《吉林医学》2012,33(9):1959
目的:研究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妇科盆腔手术192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各96例,较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和预防性护理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结果:预防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1%)显著低于常规组(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对妇科盆腔手术之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方法相关情况。方法将近期在本院接受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共计118例作为研究资料,将全部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有59例,对照组在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防性护理。结果比较两组术后DVT的发生率,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床上接受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有效的预防性护理,能大大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10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0%,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更低,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可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6.
银萍  谢军燕  葛晓琳 《安徽医学》2015,36(8):1020-1022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预防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法将418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210例)和对照组(208例),观察组采取整体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DVT 发生率。结果 DVT 总发生率为5.02%,观察组 DVT 发生率为1.43%(3/210);对照组发生率为8.65%(18/208),观察组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整体化护理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 DVT 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间歇式充气加压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2O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护理以及医院加压弹力袜进行辅助护理,研究组患者术后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给患者的下肢进行间歇式充气加压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DVT的发生率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肠癌手术后采用间歇式充气加压的方法来预防患者的下肢DVT效果显著,发病率降低,并且提高了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预见性手术护理预防胃肠肿瘤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6至2017.3收治的89例胃肠肿瘤患者,将全部患者分为预见组,基础组;预见组45例,基础组44例;在围术期中为两组肿瘤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护理后对比肢体肿胀情况、血小板指标与DVT发生率。结果预见组DVT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基础组27.27%(P0.05)。预见组PLT、CD62-P及MPV低于基础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围手术期DVT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预防腹腔镜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2例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给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给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效果方面,观察组(92.16%)高于对照组(68.63%)(P0.05);观察组下肢DVT的发生率(1.96%)低于对照组(19.61%)(P0.05)。结论患者在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时,将循证护理应用在其中,能够对护理人员预见性护理的意识进行强化,并将护理计划有效的落实从有效地预防了术后DVT,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行股骨骨折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9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血液动力学、手术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弹力袜穿戴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前两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积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积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弹力袜穿戴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预防下肢DVT、减少手术时间、下地时间、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妇科肿瘤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妇科收治的72例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舒适度、满意度、皮肤颜色、腿部肿胀、血流情况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皮肤颜色改变、腿部肿胀及静脉血流速度减慢的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率相比对照组都更高,而术后DVT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妇科肿瘤手术患者DVT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舒适度,在妇科肿瘤手术治疗患者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IPC)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遴选186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9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预防DVT护理,试验组在以上护理基础上给予IPC护理,观察两组预防DVT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7d的股深静脉及腘静脉的Vm均明显快于术后第1d(P0.05),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和常规组DVT发生率为1.08%vs 7.52%(P0.05);试验组术后第7d的血Fbg、D-D、CRP及IL-6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应用IPC预防术后DVT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的10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均开始实施骨科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加用DVT预防护理。一周后比较两组的下肢DVT发生率、凝血相关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8.0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0%(P0.05);研究组的Fbg、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PTT、PT、TT均上调(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行下肢DVT预防护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5):159-161
目的观察并探究预防骨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自2014年7月~2016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40例骨盆及下肢各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机对照原则将以上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采取的常规护理基础上,积极调查研究可能诱发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进行预防,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DVT形成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术期DVT形成发生率为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可能诱发DVT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预防,能够明显降低围术期DVT的发生概率,提高护理满意率,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 ,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卵巢囊肿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选择年2018月1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卵巢囊肿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围术期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术后下肢周径差、D二聚体(D-D)水平及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 d及7 d下肢周径差及D-D水平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7 d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3.03%,低于对照组的12.12%(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利于预防卵巢囊肿患者术后下肢DVT,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人群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该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治疗的1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均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根据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推荐的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筛选出高危、极高危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未干预组)79例和观察组(围手术期干预组)8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凝血系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2 d及7 d的血小板计数、凝血系统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同时间的检测结果,均P<0.05,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人群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及凝血系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中实施预见性护理的应用影响效果。方法将胃肠道肿瘤患者90例进行分组:参考组和护理组,各45例。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护理组中,一般护理干预应用于参考组中,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各项临床指标状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状况,并对两组的DVT发生状况进行对比。结果护理组的术后各项临床指标状况较参考组理想(P0.05);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考组(P0.05);参考组的DVT发生率高于护理组(P0.05)。结论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促进患者康复,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妇科盆腔手术的184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预防性护理),每组92例,对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更低,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中应用预防性护理,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进一步应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骨折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VT)及预防措施和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随机抽选我院骨科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的住院手术骨折患者,共80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0名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骨折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17.5%和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折患者围术期的预防性护理较常规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压力泵(IPC)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6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于手术后即介入IPC进行双下肢多腔气囊顺序充放气,形成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对照组则于手术后按常规方法进行下肢股四头肌舒缩、踝泵运动以及膝关节屈伸活动.结果 研究组仅发生1例下肢DVT,对照组发生7例下肢DVT,2组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 vs 23.3%,P<0.05).结论 应用IPC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进行多腔气囊顺序充放气,可减少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