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位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共收治符合以上纳入与排除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于术后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体位护理联合抗凝。2组肢体肿胀、皮肤瘀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护理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PT、a PTT、Fbg。结果两组肢体肿胀、皮肤瘀斑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各项凝血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PT、a PTT、TT均延长、Fbg降低,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护理后的PT、a PTT、TT长于观察组,Fb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各项凝血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PT、a PTT、TT均延长、Fbg降低,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护理后的PT、a PTT、TT长于观察组,Fb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采取体位联合抗凝可改善凝血指标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到2015年6月期间共收治手术患者10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3),观察组术中应用间歇充气压力泵予以护理干预,两组术后各项预防措施均相同,比较2组术后出血量及苏醒时的体温;比较术后24 h时凝血指标,包括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LT(血小板计数)、Fbg(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比较2组术后寒战、延迟苏醒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出血量接近,比较P0.05;观察组苏醒时体温高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术后24 h的PT、aPTT、TT等指标水平接近,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Fbg与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P0.05。2组躁动、延迟苏醒发生率的差异P0.05;观察组寒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5.6%(3/54)、11.1%(6/54),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的应用利于维持患者体温,以免出现低体温引起凝血指标异常,也利于寒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对卵巢癌患者术后凝血指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80例行卵巢癌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预见性护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DVT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术后7 d,观察组a PTT、PT、TT大于对照组,Fbg、D-D、PLT小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护理质量沟通能力、服务态度、服质量、健康教育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卵巢癌患者围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96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148例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148例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2组术后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 PTT)、纤维蛋白原( Fbg)、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生活质量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a PTT、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0. 27% 、4. 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肢疼痛、 术后感染、便秘、压疮等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以100例剖宫产产妇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DVT、肿胀、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PLT)水平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水平升高,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50/50),高于对照组92.00%(46/50)(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改善患者凝血状态,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林静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4973-497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妇科肿瘤手术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肝素组及与照组各33例,术后2组均实施常规护理,肝素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达肝素钠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3 d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干预前后下肢血液流速变化,并对2组干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 d对照组FIB、D-D、PT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3 d肝素组FIB、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T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仅对照组下肢血液流速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肝素组下肢血液流速、干预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择期手术治疗患者8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实验组43例。在术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预防性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尿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指标和DVT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的凝血指标均有所上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发生率为4.65%,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6.66%,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手术中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DVT的产生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的降低患者DVT的发生率和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妇科盆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综合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D-D)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3 d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与手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间手术前及手术后3d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间术前D-D比较虽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组患者手术后3 d时D-D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0.00%(P<0.05)。结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帅健萍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121-2123
目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下肢骨折患者中,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主要探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蚌医一附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统计并记录2组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5 d的D-二聚体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血流速度。 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5%,低于对照组的18.75%(P<0.05);2组患者手术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血流速度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能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流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的10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均开始实施骨科术后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加用DVT预防护理。一周后比较两组的下肢DVT发生率、凝血相关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8.0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0%(P0.05);研究组的Fbg、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PTT、PT、TT均上调(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行下肢DVT预防护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80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围术期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凝血因子各项指标对比,以及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心理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术后护理的a PTT、PT、TT、Fbg等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0. 05)。结论 在术后护理的过程中,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下肢DVT预防以及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有更加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2019年2月诊治的64例妇科肿瘤患者,以病理检查为标准,将患者分为良性组(n=40)和恶性组(n=24),同期收集40例体检正常的妇女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良性组D-D及PLT较对照组高(P0.05);恶性组D-D、Fbg及PLT较对照组高(P0.05);恶性组D-D、Fbg及PLT较良性组高(P0.05);Ⅲ-Ⅳ期组D-D、Fbg及PLT均较Ⅰ-Ⅱ期组高(P0.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应密切监测妇科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以期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妇科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妇科疾病手术患者32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腹腔镜组167例,开腹组153例。观察比较两组围术期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和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及术后24h,两组患者PT和a PTT显著下降,Fbg和D-D水平显著上升(P0.05),但术后及术后24 h,两组患者PT、a PTT、Fbg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的D-D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腹腔镜组下肢DVT共23例(13.77%),开腹组下肢DVT共3例(1.96%)(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均使妇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起下肢DVT发生,且腹腔镜术较开腹手术下肢DVT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丹参多酚酸盐、压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妇科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低分子肝素钙和梯度压力弹力袜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对比两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下肢DVT发生率、下肢股静脉血流峰速及术后平均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术后1、3、5 d血清FIB、PLT、D-D水平低于对照组,P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7 d下肢股静脉血流峰速高于对照组,术后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0.00%(0/50)]低于对照组[12.0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压力袜、低分子肝素钙多种措施联合应用于妇科术后患者,可提高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改善下肢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及凝血状态,减少下肢DVT发生,具有预防妇科术后下肢DVT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静脉炎患者中预防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静脉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40例)、研究组(n=40例)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则采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的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等;同时比较两组DVT的的发生率与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术后24 h,研究组患者的凝血指标TT、、PT上调,Fbg、D-D下调;表明研究组转向相对低凝状态。DVT发生率:研究组vs对照组为5.0%(2/40)vs 20.0%(8/40)(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满意度(70.00%)(P0.05)。结论对静脉炎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患者并发DVT的预防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曾凡红 《黑龙江医学》2021,45(22):2449-2450
目的:探讨间歇式气动压力机联合个性化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分娩的88例剖宫产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歇式气动压力机联合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下肢疼痛及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5);术后72 h下肢疼痛评分(1.37±0.40)分,低于对照组的(2.44±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7,P<0.05);术后72 h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D-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分别为(17.82±3.19)s、(342.18±12.107)ng/L、(42.67±3.17)s,高于对照组的(15.01±2.43)s、(328.84±13.90)ng/L、(38.02±3.3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1、4.802、6.688,P<0.05).结论:间歇式气动压力机联合个性化护理利于改善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减轻下肢疼痛,预防下肢DVT形成,促进产妇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乌司他丁预防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患者220例纳入研究对象,并对其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110例)与对照组(110例),观察组患者在术中给予静脉持续泵注1×10~5U/h乌司他丁,对照组给予患者等量的生理盐水治疗,分别在术前、后记录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手术一般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比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 0. 05),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凝血PT、aPTT、Fbg、TT、D-D的检查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 0. 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凝血时间(PT、aPTT、TT)变化不一,观察组倾向相对低凝,对照组倾向相对高凝(P 0. 05); Fbg、D-D检测增高(P 0. 05);观察组患者(血栓3例) DVT发生率为2. 73%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栓22例)发生率20. 00%,(P 0. 05)。结论在腹腔镜手术中给予患者乌司他丁治疗,能有效的缓解患者术后高凝状态,并有效的预防患者术后DVT。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10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0%,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更低,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可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择期手术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术中给予预防性护理,记录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2组术前和术后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结果观察组术后5 d DVT发生率为2.08%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P0.05);观察组术后5 d D-D、Fbg、FDP分别为(265.64±19.57)ng/L、(2.43±0.69)g/L、(2.62±0.77)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5 d PLT、MPV、PDW分别为(212.16±24.26)g/L、(10.04±0.31)fl、(13.64±2.2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能够降低手术患者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预防性护理对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LAAO)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98例行经皮LAAO的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49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预防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26.53%)高于观察组(6.12%)(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aPTT、PT、TT水平均升高,Fbg水平降低,且观察组aPTT、PT、TT高于对照组,Fbg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1.83%)高于对照组(75.51%)(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降低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经皮LAAO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凝血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