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了解短肠综合征患者行家庭肠外营养的真实体验,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目的抽样法选取12例短肠综合征行家庭肠外营养患者,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资料。结果 提炼出3个主题:家庭肠外营养的积极体验(改善营养状况、获得家庭归属感、自我管理意识及能力增强);家庭肠外营养的负性体验(睡眠障碍、活动受到限制、伴随和/或潜在的并发症、负性心理情绪);对家庭肠外营养的需求(对专业医护人员培训及指导的需求、对医疗资源及政策支持的需求的需求)。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负性体验,通过有效干预方法解决患者在HPN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以保障HPN顺利安全实施。接下来本研究中心将收集不同疾病实施HPN的患者资料,并联合其它中心开展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超短肠综合征营养护理长期存活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3.
郑锦锋  孔三囡  李秀凤 《现代康复》1999,3(9):1124-1125
短肠综合征是由于大量小肠切除所致的严重吸收不良,并发生临床营养障碍的症侯群。这些病人的小肠往往仅保留在150cm所以.它们的营养摄入不足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影响患的康复。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的发展使短肠患得到很好的营养支持.但随着TPN的长期应用发现除了价格昂贵外。还易出现众多的并发症,故非长久之计。肠内营养是安全而有效的途径,如何使有限的残余肠发挥最大的吸收功能.增加其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这对患的生活和健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1例肠综合患营养惜疗的康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詹若朝 《家庭护士》2009,7(14):1253-1254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在短肠综合征病人术后早期的应用效果.[方法]9例短肠综合征病人术后24 h开始营养支持,术后7 d~11 d试口服5%葡萄糖盐水,少量多餐,逐渐到流质和半流质饮食,营养期间定时测血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体重等指标,观察进食后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情况及腹泻的次数,并做好护理.[结果]病人术后42 d~50 d可进半流质饮食,治愈出院.[结论]短肠综合征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有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5.
肠道的代偿能力甚强,切除50%的小肠并不引起症状;但切除75%以上可因吸收面积减少而出现严重腹泻、吸收不良,水、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和进行性营养不良。短肠综合征(以下简称短肠)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造成剩余的功能性小肠过短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综合征。肠外营养问世以前,造成短肠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原发病本身(如广泛的血管病变或肿瘤)、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导致的营养不良和肠外营养及其并发症所造成的肝肾功能损害。随着肠外营养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短肠病理生理过程和肠道代偿机制认识的深入,短肠的病死率已有显著下降,部分患者已能长期存活。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对1997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114例短肠患者施行了营养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3例短肠综合征营养康复治疗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营养支持和小肠移植,但两种方法均有其限制和不足。随着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短肠病人的营养康复治疗应运而生,即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和纤维饮食。特概述营养康复治疗的方法及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索、评价及总结肌少症患者营养干预的最佳证据.方法 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UP TO DATE、BMJ-Best Practic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egistere...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肠综合征患者营养康复治疗的护理要点,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短肠综合征患者4例,进行分阶段营养支持和营养康复治疗.结果:4例完成预定治疗方案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恢复经口饮食,腹泻减少,2例完全脱离肠外营养.结论:对短肠综合征患者施行规范的营养康复治疗和细致良好的护理措施,是促进其康复以及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目前常见的导致急性弛缓性、对称性肢体瘫痪和腱反射消失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一套针对成人炎症性肠病患者家庭肠内营养的管理方案,以期为炎症性肠病患者出院后的肠内营养治疗管理提供指导。方法 以营养护理程序和模型为理论框架,基于文献检索结合临床实践和患者的需求,初步拟定管理方案。采用德尔菲法对来自江苏省、上海市、湖北省等7个省市的炎症性肠病医疗和护理专家、营养、护理管理、社区护理等领域的19名专家进行函询。经过2轮专家函询,形成炎症性肠病患者家庭肠内营养管理方案。 结果 2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3.33%和95%,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04和0.899,第2轮函询结束后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30和0.127(P<0.001),最终形成了包含6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50项三级指标的管理方案。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成人炎症性肠病患者家庭肠内营养管理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临床实用性,为临床规范开展成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家庭肠内营养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的发病率较高,与患者的多种不良临床结局如跌倒、骨折、病死率增加等密切相关。本文对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干预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早期识别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和开展干预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小肠广泛切除后或先天性肠道过短导致小肠的吸收面积不足,随之出现的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临床综合病征称为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SBS患者残存肠道的代偿程度受年龄、肠道切除范围和部位、回盲瓣和结肠是否保留、残存肠道功能状态、肠切除后距第一次治疗时间长短等因素影响~[1]。残存小肠通常可通  相似文献   

13.
短肠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造成剩余的功能性小肠过短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综合征。肠道的代偿能力甚强,切除50%的小肠并不引起症状;切除75%以上可因吸收面积减少而出现严重腹泻、吸收不良,水、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和进行性营养不良。随着营养支持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短肠综合征病理生理过程和肠道代偿机制认识的深入,该病的病死率已有显著下降,部分患者已能长期存活。短肠综合征治疗是一项较复杂的综合性治疗,护理内容多而复杂,现就短肠综合征非手术治疗的护理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蒋培余  林梅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2):1128-1129
肠内营养具有费用低、使用安全、管理容易等优点。近年来,一些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晚期肿瘤、大手术后等病人住院期间已经实施肠内营养,并有良好效果,考虑住院费用较高及家人照顾不便要求回家实施肠内营养的病人逐渐增多,这给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服务需求。笔者在2001~2004年通过对社区家庭中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17例病人进行指导、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取、评价和综合老年肌少症患者营养管理的相关证据,为制订科学、有效的老年肌少症患者营养管理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DynaMed循证医学临床决策网站、英国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指南网、国际实践指南图书馆、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指南网、WHO指南网、苏格兰校际间指南网、美国临床实践指南网、加拿大临床实践指南信息库、UpToDate临床决策、中国医脉通临床指南网、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中华医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老年肌少症患者营养管理措施的所有证据,检索文献类型包括指南、专家共识、临床决策、证据总结、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月20日。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包括1篇指南、1篇临床决策、6篇专家共识、10篇系统评价。总结了包含营养筛查和评估、营养素摄入、营养监测和健康教育4个类别的32条证据。结论 该研究总结了老年肌少症患者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证据总结过程科学、严谨和全面。医护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境和患者个体因素选择最佳证据,指导老年肌少症患者安全有效地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短肠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造成剩余的功能性小肠过短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综合征.肠道的代偿能力甚强,切除50%的小肠并不引起症状;切除75%以上可因吸收面积减少而出现严重腹泻、吸收不良,水、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和进行性营养不良.随着营养支持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短肠综合征病理生理过程和肠道代偿机制认识的深入,该病的病死率已有显著下降,部分患者已能长期存活[1].短肠综合征治疗是一项较复杂的综合性治疗,护理内容多而复杂,现就短肠综合征非手术治疗的护理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18.
肠内与肠外营养护理20年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初即引进外科营养方法应用于临床,80年代后期较广泛在临床推广。20年来,肠内与肠外营养实施,尤其在外科患者的治疗中,已成为有效或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以此为契机,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护理概念与方法、理论与技术都有较深的认识和发展,现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总结1例腹部切口全层裂开患者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的护理。护理要点:积极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动态评估伤口,负压冲洗引流渗液;造口及周围皮肤管理,预防潮湿相关性皮炎;全程营养风险评估,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采用多模式镇痛,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开展阶段性心理干预,正性引导患者认识疾病;制订出院指导手册,坚持全程随访计划。经91 d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伤口完全愈合,居家期间完全肠内营养,营养状况良好,行造口还纳术,效果显著,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20.
重症胰腺炎患者的肠内营养及其护理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莉莉  李晓玲 《护理学报》2004,11(10):17-19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来提供代谢所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它各种营养素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法。关于有效EN的记载始于12世纪巾叶,近30年,EN经历了从缺少有效的实施方法到找到临床可以满意实施的方法的发展阶段,如今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外科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它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预后差。由于长期禁食,以及疾病本身的高分解、高代谢状态,使营养支持成为SAP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作为SAP的常规营养支持手段,在国内已得到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