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43例KD急性期患儿的外周血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动态变化值.结果PLT升高,第2,3周最高,第4周开始下降(F=18.20,P<0.01).MPV和P-LCR第1周最大,其后迅速变小(F分别为17.90,26.04,P<0.01),PDW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68,P>0.05).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异常患儿的最高PLT,MPV和p-LCR值较冠状动脉未发现异常的高(t分别为2.28,2.59,2.25,P<0.05).结论血小板参与KD的发病过程,在KD的全身血管炎反应中起一定作用.动态观察PLT,MPV和P-LCR,对于KD患儿的诊断、治疗、预后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3 5名川崎病患儿及同期健康儿童 2 6名进行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和血小板压积 (PCT)测定。结果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PDW较对照组有差异 (P <0 0 5 ) ,PCT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1) ,PLT、MPV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0 0 5 ) ,恢复期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急性期较恢复PLT ,PCT有显著差异 (P <0 0 1) ,MPV有差异 (P <0 0 5 ) ,PDW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和监测病情变化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确诊为KD的293例患儿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即入院发热时及恢复期即热退1周内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同时测定300例同期年龄相仿发热患儿(非K D及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对有和无冠状动脉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KD患儿PLT、PCT升高,恢复期较急性期更显著(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变化有助于KD诊断,但至少目前不能作为预测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钱江潮 《浙江医学》1999,21(12):740-741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本文通过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36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小板4项参数进行检测,以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廖先华  许玉霞  王建军 《西部医学》2010,22(9):1652-1653,165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钾、血钠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产Beckman Coulter Synchron 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82例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钾和血钠水平,设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川崎病患儿在治疗前做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治疗前,川崎病患儿血钾、血钠均降低,与正常儿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L组低血钾和低血钠的发生率较NCAL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CAL组血钾、血钠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L组血钠已升高(P〈0.01),而血钾在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在急性期、尤其有冠状动脉损伤时可出现血钾、血钠水平降低;低血钾、低血钠可能增加或加重冠状动脉的损伤,应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血小板反应蛋白 1(thrombospondin 1,TSP 1)、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川崎病患儿53例,按心脏超声检查显示的冠状动脉内径,分成冠状动脉损伤(CAL)组32例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21例,均于急性期及恢复期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SP 1、PAF含量。另以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血浆TSP 1浓度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均<0.05),而恢复期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F含量在川崎病组急性期、恢复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期CAL组PAF含量显著高于NCAL组(P<0.05)。 结论: 川畸病患儿血浆TSP 1和PAF含量与急性期炎症反应相关,PAF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早期损伤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7.
8.
高文珺  范晓晨 《安徽医学》2018,39(4):442-444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在川崎病(KD)患儿体内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63例初诊KD患儿,根据诊断标准分为典型KD组38例和不典型KD组25例,选取同期正常健康儿童15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体内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各组对象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CD64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治疗前,KD组CD64、WBC、Neu%、CRP、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和不典型KD组CD64、WBC、Neu%、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4水平与WBC、Neu%、CRP无相关性(P>0.05),与PCT呈正相关(r=0.445,P<0.05);根据ROC曲线可知,CD64辅助诊断KD合并细菌感染的截断值为37.5%,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100%.结论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水平变化可作为KD患儿合并细菌感染的指标,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血小板数(Plt)、血小板生成素(TPO)、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模型中的变化,探讨Plt、TPO、TGF-β1在川崎病(K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的KD动物模型,50只幼兔分为实验组25只和对照组25只,每隔4 d分别检测Plt、TPO水平、TGF-β1阳性率和积分值,并于第17、28天取冠状动脉、肝、脾、肾、脑等组织作病理学分析。结果Plt于第12、16、20、24、28天在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TPO水平于第8、12、16、20、24、28天在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TGF-β1阳性率和积分值于第16、20、24、28天在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在实验组与TPO水平、TGF-β1阳性率及积分值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7、0.425、0.291,P<0.01);而在对照组与TPO水平呈正相关(r=0.580,P<0.05),与TGF-β1阳性率及积分值呈负相关(r=-0.288,P<0.05);实验组幼兔第17天肝、脾、肾...  相似文献   

10.
尹智晟 《柳州医学》2008,21(2):63-6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2名川崎病患儿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测定。结果川崎病冠状动脉疾病(CAD)组急性期与非CAD组急性期比较,PLT、MPV、PDW及PCT差异无显著性(P>0.05);川崎病CAD组恢复期MPV较非CAD组恢复期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川崎病CAD组恢复期PLT、PCT较急性期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MPV,PDW虽有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预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及临床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及其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KD患儿50例作为KD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16~+56)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lgA、IgM)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KD组的CD3~+、CD4~+、CD8~+、CD4~+/CD8~+、IgG、IgA、IgM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CD16~+56则出现下降(P0.05)。结论 KD患儿在急性期存在免疫系统的高度活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评价其在川崎病(KO)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3例KD患儿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含量,并设置无发热、发热对照组;同时检测外周血常规、CRP及血清白蛋白等指标。结果KD组血VEGF含量无论治疗前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低白蛋白血症者高于血白蛋白正常者;CAL组与NCAL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剐。KD急性期VEGF值与中性粒细胞、CRP呈正相关。结论VEGF参与了KD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发病早期可能是一种有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硝酸还原酶法测定38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缓解期血清VEGF、NO水平,并与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结果KD组急性期血清VEGF、NO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缓解期显著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仍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AL组血清VEGF、NO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P<0.01、P<0.05)。急性期KD组患儿血清VEGF、NO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r=0.896,P<0.01)。结论VEGF与NO参与了KD血管炎的发生,且两者均可作为预测KD冠脉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LH-75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38例川崎病惠儿(病例组)及同期体检健康儿童38例(对照组)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测定。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PLT、PDW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PCT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MPV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川崎病患儿恢复早期PLT、PCT、PDW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MPV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KD恢复早期PLT、PCT高于KD急性期,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KD恢复早期MPV、PDW低于KD急性期,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进一步了解KD患儿病程中血小变化规律,探讨血清TSP-1与血小板动态变化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我院住院治疗的32例KD患儿及30例对照组患儿血清TSP-1浓度、PLT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急性期血清TSP-1浓度明显升高,随着病情变化,浓度逐渐降低;PLT急性期有升高趋势,亚急性期达到高峰;血小板活化程度于急性期最高,之后逐渐降低。(2)KD患儿病程中血清TSP-1与PLT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1)血清TSP-1浓度与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变化趋势一致,可以作为评估血小板活化程度的一个指标,KD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活化最明显。(2)TSP-1对KD患儿血小板生成抑制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KD的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本文通过观察36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动态变化,探讨其参数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患儿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国忠  潘继豹 《浙江医学》2004,26(7):524-525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导致心血管病变,多侵犯冠状动脉,部分形成冠状动脉瘤及血栓,其病因尚未明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近年来新认识的一个心血管危险因子[1],其与血管损害及血栓形成有关.为此,笔者对19例KD患儿进行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以探讨其与KD患儿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患儿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IL-6在川崎病(KD)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水平;用心脏彩超测定患儿冠状动脉内径。结果KD急性期患儿血清IL-6及Ig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gA、IgM及恢复期IL-6水平接近于正常对照(P>0.05);KD患儿冠状动脉内径与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IL-6水平均成正相关(r=0.414,P=0.0494;r=0.605,P=0.003)。结论血清IL-6是KD急性期血管炎症变化重要介质,在K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血清IL-6的升高与冠状动脉扩张或瘤形成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血栓素B2(TXB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将2006-03~2006-11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40例设为川崎病组,于急性期和恢复期各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1次;同时抽取20例正常体检儿童(对照组)外周静脉血1次.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TXB2的浓度.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川崎病患儿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并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和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 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血浆TXB2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儿童增高(P<0.05);恢复期TXB2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CAL)组TXB2的浓度高于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P<0.05);恢复期CAL和NCAL组比较TXB2的浓度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活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TXB2水平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的损伤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川崎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53例川崎病患儿资料,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变化特点,同时分析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情况。结果入组川崎病患儿共53例,其中男28例,女25例;发病年龄3个月到9岁,治疗后患儿PC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ESR和WBC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在川崎病治疗前后变化明显,可作为监测川崎病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