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成因,并探究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0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老年骨折患者,分为2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预防性护理干预,分析DVT的原因,并对比2组患者DVT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前、术后10天、术后20天时DVT发生率分别为11.4%、20.0%、25.7%,观察组依次为2.9%、8.6%、11.4%,观察组DVT发生率更低于对照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诱发DVT的原因,发现年龄(≥65岁)、术前下肢静脉病变、术前体质量指数(BIM)>28kg/m2、切口≥9㎝、术中失血量>500 ml、术后卧床时间>4天均是引起DVT的原因.结论:诱发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因素较多,临床应予以其一定重视,积极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周宝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318-1320
目的:分析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69例接受PLIF老年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术后有无发生下肢DVT分为下肢DVT组(n=15)、无下肢DVT组(n=54),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下肢DVT发生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15例患者合并DVT发生,发生部位均位于小腿远端,其中胫后静脉4例、肌间静脉11例;下肢DVT组年龄>70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所占比例高于无下肢DVT组,术后进行下肢主被动训练所占比例低于无下肢DVT组(P<0.05);年龄>70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为接受PLIF老年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危险因素,术后进行下肢主被动训练为下肢DVT发生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70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为老年患者PLIF术后下肢DVT发生危险因素,临床应尽早明确上述因素,以实施科学合理防治措施,降低术后下肢DVT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行单侧TKA的21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查看其术后7 d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老年TKA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9例患者出现下肢DVT,DVT发生率为13.7%,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BMI、吸烟史、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是老年患者TKA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0 kg/m2、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浆D-二聚体0.545 mg/L和全身麻醉是老年患者TKA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BMI25.0 kg/m2、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浆D-二聚体0.545 mg/L和全身麻醉是老年患者TKA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及早进行干预以减少TKA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以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象,记录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分析其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6例(10.00%)发生下肢DVT。其中左下肢3例,右下肢4例,双下肢10例。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术后抗凝、术后卧床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9)、术前合并症(OR=1.623)、术后卧床时间(OR=1.464)、麻醉方式(OR=2.903)未影响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较高,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后卧床时间、麻醉方式为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因素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特点,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4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8例,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 d和7 d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患者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麻醉方法、麻醉时间、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出现下肢DVT 21例(35.0%)。其中9例(15.0%)为术前血栓,12例(20.0%)为术后血栓。86.7%的DVT发生于骨折侧。转子间骨折发生术后DVT的风险是股骨颈骨折的5.977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是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77,P<0.05)。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患肢DVT发生率高于健侧;转子间骨折为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术前即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因此入院后应尽早行CDFI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VT。   相似文献   

6.
王萍 《血栓与止血学》2017,(6):1027-102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性根治手术治疗的14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其临床资料,按其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A组(发生DVT)40例和B组(未发生DVT)100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既往疾病史、围手术期是否感染及有无中心静脉置管等临床资料,且采用非条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不同情况的患者应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年龄(≥60岁)、冠心病史、静脉血栓史使用止血药物(有)及体重指数(30 kg/m~2)可能为胃癌术后DVT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使用止血药物(有)及体重指数(30 kg/m~2)为胃癌术后形成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特点的认识,并探讨其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对在苏州吴中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145例患者行DVT形成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其中男性51例,女性94例,年龄23~83岁,平均(59.8±13.0)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第7天分别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详细调查和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型、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麻醉类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是否使用骨水泥、手术人路、单侧或双侧置换、术后镇痛方式、术前诊断以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同时记录发生DVT的部位、类型以及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按BMI分为正常组(BMI≤25kg/m2)和肥胖组(BMI> 25 kg/m2).将DVT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把以上可疑因素作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有显著差异性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筛选出DVT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本组病例共发生DVT 45例,发生率31%.单纯近端DVT为7例(15.6%),远端DVT 33例(73.3%),全静脉DVT 5例(11.1%),均未发生肺栓塞(PTF).无DVT临床症状的25例(55.5%),有DVT临床症状的20例(44.5%); (2)临床因素与术后DVT形成的关系:单因素x 2检验显示: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与DVT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临床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因素有4个,其中危险因素3个,分别是性别,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其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10.012,3.086,8.834;保护因素1个,为术前患者血型是O型,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1倍.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DVT常存在危险因素,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认识DVT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临床征象,及早给予相应的辅助检查及术前预防性的治疗,是防止PTE的发生和降低DVT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本院普外科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且均采用高位结扎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主干加剥脱术治疗的348例患者中,有28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5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kg/m2、文化程度、本身具有心血管疾病、静脉曲张年限≥10年、血栓史、凝血功能异常、糖尿病为原发性静脉曲张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5岁、BMi≥25kg/m2、文化程度、本身具有心血管疾病、静脉曲张年限≥10年、血栓史、凝血功能异常、糖尿病等。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护理、注射抗凝药物等护理干预,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FNF)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分析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286例老年FNF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前、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分析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BMI)、Garden分型、术前抗凝、骨折后24 h时血清D-二聚体浓度与术前下肢DVT发生的关系,术前下肢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与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关系。结果:286例老年FNF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7.34%,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2.24%。共发现下肢DVT 88处,其中81.82%位于患肢,18.18%位于健肢;40.91%位于股骨近端,59.09%位于股骨远端。术前和术后下肢DVT发生部位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FNF患者中,吸烟者、BMI≥25 kg/m~2者、骨折后24 h 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未接受抗凝处理者术前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BMI<25 kg/m~2者、D-二聚体水平≤300 ng/ml者和术前抗凝处理者(P<0.05),不同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患者术前DVT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者术后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DVT发生者(P<0.05),术前下肢DVT发生与术后下肢DVT发生间具有强关联性(相对危险度为5.784,95%CI 3.309~10.110),同时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下肢DVT发生(P<0.05)。结论:本院老年FNF患者围术期具有较高DVT发病率,其中吸烟、BMI、24 h内D-二聚体水平、抗凝处理、Garden分型和骨折后时间均会影响术前DVT发生,而术前DVT发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和术后隐性失血量均会影响术后DVT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超声影像学及引发肺栓塞危险性。方法以100例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在术前、术后48 h、72 h常规双下肢超声检查,发现血栓者进一步进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100例患者中,良性病变78例,术后发生下肢DVT 4例(5.13%),恶性病变及交界性病变22例,发生下肢DVT 9例(40.91%)。恶性病变患者,卵巢癌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最高,次之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相对较少。肺动脉造影检查显示,4例(36.36%)栓塞出现在肺段动脉之上。结论妇科患者术后下肢DVT好发部位为小腿深静脉,发生肺栓塞的危险性较高,小腿DVT是导致肺栓塞的主要因素,因此术后早期应进行常规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1.
王建祥  金宝城  孟繁杰 《河北医学》2016,(10):1679-168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 Tranex-amic acid,TXA)减少围手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6例单侧行THA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手术切皮前20min,观察组患者给予TXA按15m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未使用 TXA,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血红蛋白( Hemoglobin,HB)、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Human Fibrinogen,FIB)、输血量、输血例数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对照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均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术后HB低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FIB、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发生DVT。结论:THA术前静脉滴注TXA能够降低患者的术后可见失血量,减少输血量及输血例数,且不影响凝血功能,不增加DVT的发生率,因此THA术前小剂量使用TX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我院实施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下肢静脉穿刺次数、术后活动次数等围术期指标,对比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指标,同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基线资料分析显示观察组体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中年龄≥45岁、DVT病史、高脂血症、高血压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PLT、D-D、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2h、麻醉方式为全麻、下肢静脉穿刺次数≥5次/d、术后活动次数<3 h/d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方式、DVT病史、下肢静脉穿刺次数、PLT、术后活动次数是影响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麻醉方式、下肢静脉穿刺次数多、术后活动次数少、PLT升高是导致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做好预防及随访工作,减少下肢静脉穿刺次数、鼓励患者术后多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对策的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患者68例,按照术后是否出现下肢静脉血栓(DVT)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34例,对照组为34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法分析两组患者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结果 Logistic分析法表明DVT病史、麻醉方式、血小板升高、下肢静脉穿刺次数、患者年龄是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应该选择局部麻醉的方式、减少下肢静脉穿刺次数、缩短手术时间以及鼓励患者术后多活动,医护人员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做好预防和随访工作,可以有效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四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四肢骨折术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DVT患者分为DVT组(30例),术后未发生DVT患者分为非DVT组(85例).对可能引起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下肢创伤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护理,研究组进行术后护理。分析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影响因素,并对患者护理满意度、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和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合并症、术前1个月有无手术史、骨折部位和应用足底静脉泵是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DVT发生率和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DVT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含合并症、术前1个月有无手术史、骨折部位和应用足底静脉泵等。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后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DVT发生率和住院天数,进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病房收治的687例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通过多普勒超声对下肢DVT进行初筛,可疑或阳性的患者行静脉造影确诊DVT。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前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12.4%(85/687)。经过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受伤至入院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DVT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高,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后延迟入院以及APTT缩短的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增加,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前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抽取院内自2018年1月起,到2018年12月止诊治的54例DVT病人为回顾分析对象并纳入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治疗的非DVT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外伤史、病史、肥胖与否以及红细胞计数等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分析,探讨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和DVT产生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检查,已超声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得知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肥胖(BMI≥25kg/m2)、外伤史以及RBC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年龄、肥胖、外伤史、RBC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在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观察组54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证实为DVT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DVT患者52例,诊断准确率是96.30%(52/54)。多普勒超声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不同部位的诊断灵敏性分别是股静脉96.55%(28/29),髂静脉100.00%(15/15),腘静脉83.33%(5/6),胫前和胫后静脉100.00%(4/4)。结论 DVT形成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应用多普勒超声在DVT诊断中具有操作便捷和准确性高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抽选我院40例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再以同期40例进行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比较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年龄、术后D二聚体、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有关。结论在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中,高龄、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是其易感因素,而D二聚体对下肢DVT有着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股骨颈外伤导致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所导致的髋关节病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关节病变。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指用人工关节替代患者原有的病患关节,是重建患者髋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1]。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指患者血液在深静脉出现异常凝结而阻塞静脉腔,引发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多见于下肢,是 THA术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2]。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 DVT 的形成及继发的肺动脉栓塞(PTE)是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3]。研究表明,THA 术后下肢 DVT 的发生率可达37.5%~70%[4],严重者甚至可以可造成 PTE,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被临床医护人员所重视[5]。为了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其护理干预办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来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入选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术前及术后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鱼芳  樊成涛  白冰  武愫斌 《海南医学》2023,(9):1259-1262
目的 评估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血栓风险,探究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商洛市中心医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15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n=38)和非DVT组(n=118),对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组患者的年龄大于非DVT组[(67.94±8.48)岁vs (64.25±7.6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折、呼吸道疾病、肝肾疾病、凝血因子功能亢进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DVT组(36.84%vs 20.34%、31.58%vs 15.25%、26.32%vs 12.71%、28.95%vs 10.17%、21.05%vs 8.47%、52.63%vs 26.27%),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D-二聚体水平明显多(长)于非DVT组[(62.63±12.46) m L vs (57.68±10.42) m L、(32.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