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过敏性紫癜胃镜特征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胃镜检查在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过敏性紫癜(HSP)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HSP患儿37例通过胃镜检测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病变,病变部位取活组织检查,并分析其病变特征与临床的关系。结果病变检出率为62.2%。其中单纯皮肤紫癜检出率为31.3%;伴急性腹痛症状者检出率为100%;单纯关节炎1例和紫癜性肾炎2例均未检出病变。病损以黏膜糜烂、充血、水肿及出血为主要特征。结论HSP患儿胃镜下消化道黏膜病变检出率较高,胃镜检查对儿童HSP,特别是以腹痛为首发症状HSP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92例HSP患儿,根据是否合并紫癜性肾炎(HSPN)分为HSPN组(31例),以及未合并紫癜性肾炎的HSP组(61例);根据临床症状分组:仅表现为皮肤紫癜的22例为单纯组,合并关节症状的24例为关节症状组,合并消化道症状的20例为消化道症状组,同时合并关节症状及消化道症状的26例为混合症状组。选择同期42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25-(OH)D_3水平。结果 HSP组、HSPN组的25-(OH)D_3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HSPN组的25-(OH)D_3水平又低于HSP组(P0.05)。关节症状组、消化道症状组、混合症状组之间的25-(OH)D_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但均低于单纯组(P0.01)。结论 HSP患儿25-(OH)D_3水平下降,以HSPN以及合并消化道、关节症状的更为显著,25-(OH)D_3水平下降可能作为HSP是否合并其它系统损害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各种临床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儿科2000-01~2006-1080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HSP发生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发病年龄在7~13岁为60例,最小年龄3岁1例。②发病时间,9月~次年3月份为70例,其他月份也可见。③主要诱因为感染,常见上呼吸道感染为50例。④80例中都存在皮肤紫癜,以双下肢最常见,易反复出现。伴胃肠道症状60例,以脐周腹痛为主,首发此症状易误诊,伴关节症状为10例。伴肾脏损害10例,以血尿为主。结论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腹痛、关节肿痛、血尿等症状的疾病。应早期诊断,尽早合理用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表现、内镜改变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住院治疗的151例以腹痛为首发主要表现的HS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51例HSP患儿,男87例、女64例,年龄4.8~11.5岁。所有患儿均有腹痛,皮肤紫癜100例(66.22%)、呕吐72例(47.68%)、呕血59例(39.07%)、便血44例(29.13%),伴关节肿痛8例(5.29%)。114例(75.49%)外周血白细胞增高、48例(31.78%)C反应蛋白升高、21例(13.90%)白蛋白降低。49例(32.45%)患儿B超示局限性肠壁增厚。96例患儿行胃镜检查,主要表现为,点片状出血、红斑89例(92.70%),糜烂或溃疡伴出血68例(70.83%),淤斑37例(38.54%),血肿样突起13例(8.60%);十二指肠降部病变最常见且最严重,其次为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部。病理组织学呈毛细血管炎表现37例,伴幽门螺杆菌感染10例。55例患儿行肠镜检查,主要表现为点片状出血、红斑49例(89.09%),糜烂或多发溃疡伴出血27例(49.09%);回肠末端病变最常见且最严重,其次为直肠。结论儿童腹型HSP的临床表现多样,常累及十二指肠降部、回肠末端,内镜检查对儿童腹型HSP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 (HSP)与人细小病毒B19(B19)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巢式PCR法和特异性抗体ELISA法对 5 5例HSP患儿血清标本进行B19 DNA、IgM、IgG检测。 结果  1.HSP 5 5例中B19 DNA、IgM、IgG阳性率分别为 18% (10 / 5 5 )、14 % (8/ 5 5 )、16 % (9/ 5 5 )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 .HSP 5 5例中 2 4例有腹症 ,其中 5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 ;34例有关节表现 ,其中 8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 ;30例有肾损 ,其中 5例可能与B19感染有关。 3.并腹症或关节症状B19感染率分别达 2 0 .8%和2 3.5 % ,同时并两个症状 14例中 4例 (2 8.6 % )与B19感染有关 ,皮肤紫癜 腹症 关节 肾损 6例中 2例(33.3% )与B19感染有关。结论  1.B19不是HSP患儿的主要病因 ,但可能是重要的病因之一 ;2 .B19感染相关性HSP临床表现多样 ,症状重 ,关节症状和腹症更突出。  相似文献   

6.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全身性小血管炎症疾病,以胃肠道症状累及者称为腹型HSP。腹型HSP的主要诊断依据来自于消化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可以直视消化道病变情况并能取活检,对HSP累及胃肠道的早期诊断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现对国内外关于儿童腹型HSP内镜应用的文献报道作一综述,总结儿童腹型HSP的内镜下特点及诊断。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关系,寻求HSP的病因治疗。方法检测HSP特别是腹型HSP患儿及正常无症状儿童血Hp抗体(Hp-IgG)的阳性率;通过快速尿素酶的方法检测腹型HSP患儿的胃黏膜Hp感染发生率;将Hp感染相关的HSP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根除Hp治疗加常规治疗和单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HSP患儿150例,特别是90例腹型紫癜患儿Hp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且与腹部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于Hp感染相关的HSP患儿加入根除Hp三联治疗2周可减少HSP复发。结论Hp感染可能是儿童HSP的病因之一,根除Hp治疗可减少HSP的复发。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血管炎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类型,以小血管为主要病变,与变态反应有关。皮肤紫癜是其显著特征,但以腹痛、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则不易识别。通过对19例以腹痛、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患儿临床症状及胃镜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2年1月至2005年9月以腹痛、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病状的19例腹型过敏性紫癜住院患儿。男15例,女4例,男∶女为3.7∶1;年龄2~13岁,平均(6.21±2.93)岁。1.2方法全部患儿采用日本富士能电子胃镜EG-250PE检查,钳取病变粘膜1块送病理检查,胃窦粘膜1块行…  相似文献   

9.
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胃镜表现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胃镜表现及其与临床的关系,以期提高对腹型HSP的认识。方法将腹型HSP患儿26例进行胃镜检查,并取黏膜送病理检查,分析其胃镜表现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胃镜下26例患儿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均有改变。其中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轻度充血水肿19例,明显充血水肿7例;出血糜烂灶2例;多发浅表性溃疡4例;胆汁返流9例;幽门螺杆菌感染1例。病变以黏膜渗出、糜烂、出血为主要特征。病理示黏膜固有层局灶性毛细血管炎性灶,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腹型HSP儿童胃肠道受累可出现于皮肤紫癜前,病变以胃、十二指肠降部出现率最高,病变最严重,胃镜检查可提高对腹型HSP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功能性心血管疾病(FCVD)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 FCVD 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收治住院的以头晕、头痛、晕厥、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首发、最终确诊为 FCVD 的24例患儿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儿均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表现为头晕、头痛、晕厥、抽搐等症状,经头颅磁共振、脑电图、脑脊液等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经直立倾斜试验等检查最终诊断为 FCVD,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12例(50.0%),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7例(29.2%),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合并血管迷走性晕厥5例(20.8%)。结论对于以头晕、头痛、晕厥、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儿童在考虑神经系统疾病的同时,不要忽视可能存在 FCVD。心率变异性分析、24 h 动态血压监测及血清25-(OH)D水平检测有助于 FCVD 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西藏高原地区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西藏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HSP患儿作为观察组,武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HSP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HSP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西藏山南地区HSP患儿平均发病年龄高于对照组(PPPPPPPP>0.05).门诊随访发现复发3例(2.4%),低于对照组(16.7%,P结论 西藏高原地区儿童HSP患儿在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面与平原地区相比存在部分差异;总体预后较好,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动物蛋白饮食与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复发/皮疹反复的关系,并分析HSP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前瞻性选取北京儿童医院2020年10~12月收治的HSP患儿共121例为研究对象,予统一饮食医嘱(无新发皮疹1周后可添加动物蛋白类饮食),门诊随访半年。根据实际有/无摄入动物蛋白饮食,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56例),记录两组患儿随访期间皮疹反复次数、HSP复发例数及新发肾损害例数;根据病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32例)和未复发组(89例),通过食物频率调查问卷记录两组患儿每日动物蛋白摄入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HSP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皮疹反复次数、HSP复发率及肾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儿的每日动物蛋白摄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次发病伴肾损害、初次治愈后呼吸道感染、初次治愈后未运动控制均为儿童HS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动物蛋白饮食与HSP复发或皮疹反复无明显相关性。及时治疗肾脏损害、治愈后避免感染、限制剧烈运动,有助于降低儿童HSP的复发率。 引用格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A)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enleinpurpura,HSP)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91例急性期HSP患儿(HSP组)和3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的血清进行IgG型ACA(IgG—ACA)和IgM型ACA(IgM—ACA)检测,并对两组ACA阳性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91例HSP患儿中有16例ACA阳性,其中IgM.ACA阳性13例,IgG-ACA阳性3例,总阳性率占17.6%,且均无抗磷脂综合征(APS)表现;而健康体检儿未检出ACA阳性者。经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6.078,P〈0.05)。HSP组中50例伴有腹痛的患儿中其13例ACA阳性,阳性率为26.0%;而41例不伴腹痛的患儿中仅3例ACA阳性,阳性率为7.3%,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5.426,P〈0.05)。26例肾脏受损者中ACA阳性4例;65例无肾脏受损者中ACA阳性12例,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χ2=0.002,P〉0.05)。结论ACA可能与儿童HSP发病及腹痛症状有关、与HSP肾损害无关;APS可能与儿童HSP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凝血状态指标,探讨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HSP患儿急性期56例、缓解期50例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TM、vWF以及D-二聚体、PT、APTT、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它们在HSP患儿不同时期及其在肾受损组及非肾受损组的变化.结果 急性期HSP患儿TM、vWF、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PT、APTT较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缓解期TM、vWF仍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3,P=0.000),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T、APTT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期肾功能受损组TM、vWF、D-二聚体高于非肾功能受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T、APTT、血小板计数较非肾功能受损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HSP的发病机制中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血浆TM、vWF、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助于了解病情活动及是否合并肾脏损害,动态监测有助于观察病情演变、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5.
儿童急性白血病Bcl-2基因MDR1基因表达及意义(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Bcl-2,MDR-1基因与儿童急性白血病耐药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 PCR)技术,对3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及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cl-2和MDR-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初治组、复发组Bcl-2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Bcl-2和MDR-1基因的表达与白血病临床特征如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数、骨髓中幼稚细胞百分数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③Bcl-2与MDR-1基因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s=0.308,P>0.05)。结论:Bcl-2和MDR-1基因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白血病的耐药。  相似文献   

16.
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及反复发作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36例腹型HSP及32例非腹型HSP中的16例进行胃、十二指肠内镜检查并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另设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抗HP抗体检测。结果36例腹型HSP患儿HP阳性21例(58.3%), 其中反复发作16例,HP阳性13例(81.3%),首次发作20例HP阳性9例(45.0%)。32例非腹型HSP患儿HP阳性9例(28.1%);对照组HP阳性2例(6.7%)。三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4.7,P<0.01),反复发作与首次发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 =4.49,P<0.05)。结论 腹型HSP的发病及反复发作与HP感染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4):367-369]  相似文献   

17.
儿童过敏性紫癜不同时期凝血功能状态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发作期及缓解期凝血状态的改变情况及其机制。方法  2 0 0 1~2 0 0 3年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HSP患儿共 6 0例 ,根据发病期和缓解期的不同 ,相应分为HSP发作组 (30例 )和HSP缓解组 (30例 )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比 (PTR)、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水平 ,并与对照组 35例健康体检儿童比较。结果 两组HSP患儿的PT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均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D dimer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HSP缓解组血浆D dimer浓度下降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HSP发作组血浆TFPI含量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HSP缓解组降至正常水平 ,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SP患儿发作期凝血解溶状态处于高活动状态 ,随着病情进入缓解期高凝状态可恢复正常 ;TFPI在HSP患儿发作期可能具有防止血管内凝血活动过度和扩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儿童过敏性紫癜325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收集2012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诊断为HSP 的325 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5 例患儿中,春季和冬季发病人数较多,分别占33.8% 和27.4%;感染为诱发HSP 的主要因素(57.2%);紫癜伴发腹部症状和紫癜伴发关节及腹部症状的患儿肾脏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0.3% 和48.9%,与单纯紫癜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降低。结论 HSP 发病以冬春季节好发,感染为主要诱因,合并消化道症状者更易发生肾脏损害,肾脏损害的病理分级以Ⅲ a 和Ⅲ b 居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110例过敏性紫癜(HSP组)汉族儿童进行TNF-α-308G/A基因型分析,包括紫癜性肾炎52例(HSPN组),无合并肾炎58例(单纯HSP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NF-α水平。90例健康汉族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HSP组TNF-α-308基因型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PN组GA基因型(29%)、A等位基因频率(18%)均明显高于单纯HSP组(分别为10%和7%,P<0.05),其中GA+AA 基因型患儿血浆TNF-α水平(7.1±2.3 pg/mL)较GG基因型患儿(5.7±1.5 pg/mL)明显升高(P<0.05)。结论TNF-α-308G/A 基因多态性与HSP儿童肾脏损害的发生有关,A等位基因可能是儿童HSPN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比较接种/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简称新冠疫苗)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儿的临床特征,为儿童COVID-19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将2021年11月3日至12月17日河南省定点救治医院收治的接种新冠疫苗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的COVID-19患儿11例纳入接种疫苗组,同期住院的未接种新冠疫苗感染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的COVID-19患儿31例纳入未接种疫苗组,回顾性收集两组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构成和疾病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咳痰、发热等临床症状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血肌酐水平升高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疫苗组患儿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低于未接种疫苗组(P<0.05)。两组患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增高发生率及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疫苗组患儿B淋巴细胞和总T淋巴细胞(CD3+)计数低于未接种疫苗组(P<0.05)。接种疫苗组患儿在入院时、病程第2周的IgG阳性率均高于未接种疫苗组(P<0.05)。在病程第1周、第2周接种疫苗组患儿新型冠状病毒核酸Ct值较未接种疫苗组增高(P<0.05)。 结论 接种新冠疫苗可能会减少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对患儿心肌的损害,接种新冠疫苗后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的患儿,更需警惕其免疫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