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止血调节检验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6年3月~2017年5月来我院就诊DVT患者5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到我院进行体检人群30例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P-选择素、内皮素-1、D二聚体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的情况。结果观察组P-选择素(33.47±6.89)ng/ml、D二聚体(4.02±1.02)ng/ml以及TM(3.78±0.87)ng/m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选择素、D二聚体、TM可以用于患者评估血凝状态,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目前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血管病之一,治疗不及时可转成肺栓塞危及生命,所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相当重要.血栓前标志物将帮助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进而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本次综述将简要介绍部分血栓前标志物在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4.
杨海青  孙伟娜  陈院朝 《中外医疗》2012,31(13):180-180
目的探讨促乳素(PRL)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40例DVT患者和30名健康人血浆PRl的水平。结果 DVT组PRL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PRL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5项过筛试验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以利于DVT的诊断及治疗监测。方法采用ACL TOP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aPTT、PT、TT、Fbg、INR。结果检测92例DVT患者凝血5项过筛试验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检测的38例治疗前病例aPTT为26.6±2.93 s,Fbg含量为4.86±1.71 g/L,较之治愈组的54例aPTT 43.3±8.90 s、Fbg含量2.43±0.81 g/L,65例正常人组aPTT 29.8±2.92 s、Fbg含量3.21±0.68g/L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结论凝血5项过筛试验对DVT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判断和抗血栓治疗的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炎症因子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转归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舜玖  景在平 《上海医学》2006,29(7):454-457
目的研究白介素(IL)家族中的有关炎症反应因子和C-反应蛋白(CRP)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及其发病机制,探讨DVT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病程转归标志物。方法选择30例下肢DVT患者,按发病日程临床分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在治疗前(入院2h内)和治疗后第1、3、7、14天,分别检测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lL-2R)、IL-4、IL-6、IL-8和CRP水平。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所有DVT患者sIL-2R、IL-6、IL-8和CRP水平较正常对照值显著升高(P<0.01),急性期患者高于亚急性期患者,经治疗病情缓解后逐渐下降;而IL-4水平与正常对照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DVT患者的sIL-2R、IL-6、IL-8和CRP水平升高,尤其CRP、sIL-2R可作为血液中早期炎症标志物和反映病情转归的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复发率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55例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Ag)、VIII促凝活性(Ⅷ:c);35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LG:A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A、D-D、VIII:C、vWF、TM:Ag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l:A、D-D、VIII:C、vWF、TM:Ag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痊愈组AT:A、PLG:A、TM:A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D下降幅度最大。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可反映患者疗效,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复发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72例DVT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内皮素-1(ET-1)、血栓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前体蛋白(TpP)和D-二聚体(D-D).计算各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期值、阳性预期值和准确性;通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ROC)比较各检验指标的诊断效率. 结果 除ET-1外,其余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selectin、F1+2、TpP和D-D的AUCROC显著高于ET-1、TM和TAT(P<0.05),TpP具有最高的AUCROC,但与P-selectin、F1+2和D-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所有评价的指标中,TpP敏感性、阴性预期值和准确性最高,D-D特异性和阳性预期值最高.结论 止血调节指标D-D和TpP水平的增加分别提示纤溶和凝血,二者联合检测为排除和诊断DVT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9.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止血调节临床检验试验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72例DVT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内皮素-1(ET-1)、血栓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凝血酶原片段1 2(F1 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前体蛋白(TpP)和D-二聚体(D-D)。计算各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期值、阳性预期值和准确性;通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ROC)比较各检验指标的诊断效率。结果除ET-1外,其余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selectin、F1 2、TpP和D-D的AUCROC显著高于ET-1、TM和TAT(P<0.05),TpP具有最高的AUCROC,但与P-selectin、F1 2和D-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所有评价的指标中,TpP敏感性、阴性预期值和准确性最高,D-D特异性和阳性预期值最高。结论止血调节指标D-D和TpP水平的增加分别提示纤溶和凝血,二者联合检测为排除和诊断DVT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凝血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调制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 PAI-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利用仁济医院收集的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样本66例,32例为慢性期DVT,34例为急性期DVT检测凝血标志物。使用SYSMEX CS5100血凝分析仪测定D-D和FDP,使用SYSMEX HISCL5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TAT、TM、PIC、t PAI-C,均为配套试剂。同时选取40例健康体检样本作为正常对照。数据用SPSS11.0软件分析。结果慢性期DVT患者,D-D、FDP、TAT、TM、PIC、t PAI-C均值分别为(0.079±0.093)μg/ml、(1.60±2.41)μg/ml、(3.36±3.73) ng/ml、(9.89±2.13) TU/ml、(1.008±1.096) ug/ml、(9.83±3.84) ng/ml;急性期DVT患者,D-D、FDP、TAT、TM、PIC、t PAI-C均值分别为(2.47±2.80)μg/ml、(32.6±42.11)μg/ml、(17.64±18.35) ng/ml、(9.74±3.01) TU/ml、(5.658±6.974) ug/ml、(11.58±6.52) ng/ml;正常对照组,D-D、FDP、TAT、TM、PIC、t PAI-C均值分别为(0.073±0.088)μg/ml、(1.62±2.49)μg/ml、(2.60±1.13) ng/ml、(8.08±1.49) TU/ml、(0.459±0.105) ug/ml、(5.59±2.25) ng/ml。组间比较显示,急性和慢性期DVT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水平)的指标为D-D、FDP、TAT、PIC。正常组和急性期DVT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水平)的指标为D-D、FDP、TAT、TM、PIC、t PAI-C;正常组和慢性期DVT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水平)的指标为TM、t PAI-C。结论对于诊断急性DVT来说,D-D、FDP、TAT、TM、PIC、t PAI-C这6项指标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慢性DVT患者相对于正常人群而言,TM、t PAI-C表现增高,说明血栓后血管修复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而对于急性期DVT而言,D-D、FDP、TAT、PIC下降明显,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病例报告】患者,女,25岁,因“左下肢肿胀伴大腿内侧疼痛2天”来院就诊。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20余天前曾行剖宫产手术,目前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病例报告] 患者,女,25岁,因"左下肢肿胀伴大腿内侧疼痛2天"来院就诊.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20余天前曾行剖宫产手术,目前手术切口愈合良好.体格检查:心肺腹未见特殊异常.左下肢肿胀明显,表面皮肤无潮红或青紫,皮纹变浅、皮肤张力增加,皮温较对侧略增高;左大腿根部内侧轻压痛,Homan征(+);关节活动良好、肢端颜色红润.膝关节上11cm处大腿周径约左侧43cm、右侧39.5cm,膝关节下11cm处小腿周径左侧36cm、右侧32cm.右下肢未见明显异常.门诊检查:凝血功能PT 11.9秒,PT-INR 1.06,DD-PLUS 1109μg/L.左下肢静脉彩超:左侧股静脉、股浅静脉、大隐静脉近心段血栓形成;腘静脉、腓静脉、胫后静脉未见血栓.门诊处治:收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1%~2%,每年(0.5~1)人/1000人。由于疾病本身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造成临床上诊断通常很困难。目前,发现和诊断血栓的技术进展迅速。英国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外科研究院心血管科的研究人员完成了一项综述,结果发表在Br J Surg上。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体外血栓检测7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正> 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用体外血栓形成方法,对7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资料 1.健康人组:35名,男25名,女10名;年龄18~54岁,平均39岁,均为本院职工、实习生,经查未发现心、脑、肝、肾疾病及血液病、糖尿病、高脂血症。 2.病人组: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周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肺癌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患有一年病龄的60例肺癌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以我院为对象选取点,病患接受治疗的时间段在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之间。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给予常规护理,后者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术后血栓和血小板异常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0%、住院时间为(18.25±3.57) d、术后血栓和血小板异常发生率均为为3.33%;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83.33%、住院时间为(26.43±3.48)d、术后血栓和血小板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3.33%、20.00%。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应指标(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够使患者的满意度上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使患者术后血栓和血小板异常发生率明显降低,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围生期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血栓前状态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选取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 2 5 8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 2 0例及门诊体检健康非妊娠妇女 2 0例 ,分别测定各组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 (GMP - 14 0 )、抗凝血酶 -Ⅲ (AT -Ⅲ )、蛋白C系统筛选 (PCATProCGlobal)、纤维蛋白原 (Fbg)、纤溶酶原 (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及其抑制物 (PAI)、D -二聚体 (D -Dimer)的含量。结果 正常妊娠时血浆内vWF ,PLG ,PAI,D -Dimer,Fbg含量升高 (P <0 0 1) ,AT -Ⅲ降低 (P <0 0 1) ,而GMP - 14 0 ,PCAT ,t-PA则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 ;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较同龄孕产妇血浆内vWF ,GMP - 14 0 ,PLG ,PAI,D-Dimer,Fbg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PCAT ,AT -Ⅲ显著降低 (P <0 0 1) ,而t -PA则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结论 妊娠期妇女尤其是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血液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对孕产妇 ,尤其是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董春锋  王苏杭 《医学综述》2012,18(16):2673-267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观察组)及200例术后未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及术后患肢皮下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肢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同时不增加患肢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低分子肝素对于大隐静脉曲张病患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在2015年04月至2017年05月时间段外科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病患中抽出100例进行治疗研究。然后将大隐静脉曲张病患均分为基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其中基础治疗组病患行基础预防治疗,联合治疗组病患在采取基础预防治疗同时结合低分子肝素用药,观察2组大隐静脉曲张病患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出现几率以及TT指标、PT指标、APTT指标情况。结果基础治疗组病患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出现几率为18%,联合治疗组病患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出现几率为2%,2组比较,P0.05。在TT指标、PT指标、APTT指标方面,联合治疗组要优于基础治疗组,P0.05。结论对大隐静脉曲张病患行低分子肝素用药治疗,可预防其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肝素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术病人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LM-WH)其抗血栓作用优于低剂量的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而抗凝作用无明显差别,对出血和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在治疗已发DVT病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优于一般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