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不同联络纤维感兴趣区弥散张量参数改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0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采用测定感兴趣区弥散张量参数的方法,比较其纤维束完整性差异及与神经心理学量表的关系。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下额枕束、双侧扣带束、左侧上纵束和胼胝体膝部的FA值显著下降及ADC值显著升高;(2)双侧额叶前部皮质下白质FA值与MMSE及Mo CA评分呈明显正相关;(3)双侧海马区、双侧扣带束的FA值与MMSE评分呈明显正相关。结论不同脑区的弥散张量参数变化特点有助于SI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颅内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共振波谱、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是目前常用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磁共振波谱反映了肿瘤的代谢特征,有助于明确诊断、判断肿瘤恶性程度、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可精确定位皮质功能区和皮质下白质纤维束,有助于功能区肿瘤手术和放疗计划的制定.减少术后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应用各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并将其与导航手术等新的治疗方法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颅内肿瘤诊治水平,成为今后该领域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关系。方法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价60例SIVD患者(SIVD组)和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应用DTI技术测量患者脑白质不同感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SIVD组用常规头颅MRI采用年龄相关白质改变(ARWMC)评分方法对侧脑室周围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SIVD组比较,正常对照组MMSE及Mo CA评分显著增高,CDR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额叶前部、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的FA值显著下降,ADC值显著升高(P0.05~0.01)。其余各区FA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VD组ARWMC评分为1分11例(18.3%),2分31例(51.7%),3分18例(30.0%)。正常对照组中5人(11.1%)为1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IVD组ARWMC评分与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FA值呈负相关(r=-0.912,P0.01),与ADC值呈正相关(r=0.891,P0.01)。双侧额叶前部皮质下白质及海马区FA值与MMSE及Mo CA评分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 SIVD患者多个ROI的FA值降低及ADC值的增高程度,可以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MS患者1例,采用GE Signa 3.0 T EXCITE HDMR系统,8通道头部线圈,进行常规磁共振(T1-flair、FSE-T2WI、T2-flair)、T1-flair增强及DWI、DTI、1H-MRS扫描。ADW4.2工作站进行DWI、DTI、1H-MRS图像后处理,分别测定兴趣区及正常区ADC值、eADC值、FA值,以及NAA、Cho、mI值和NAA/Cr、Cho/Cr、mI/Cr比值。结果常规磁共振病变呈多发圆形、椭圆形、不规则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高信号,表现符合MS的典型特征;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强化,呈不完整环形、半环形或马蹄铁样;DWI显示病变中心呈低信号,边缘呈高信号,病变区ADC值增高,eADC值降低;DTI显示额顶病变区白质纤维溶解、破坏、推移,FA值降低;1H-MRS显示病灶内Cho峰升高,Cho/Cr比值升高,NAA峰轻度降低,NAA/Cr比值轻度降低,mI峰增高。结论多序列磁共振扫描,尤其是DWI、DTI及1H-MRS对MS的诊断、斑块活动性监测及病变分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MRS)、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I)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3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RI、^1HMRS、DTI及BOLDI检查,根据术前影像学评估,设计手术方案切除肿瘤,并与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①^1HMRS表现为NAA峰降低,Cho峰升高,Cho/Cr、Cho/NAA比值升高,NAA/Cr比值降低。高级别胶质瘤Cho/Cr、Cho/NAA、LL/Cr比值和Cho值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且常出现Lip峰。②BOLDI表现为手运动功能区被肿瘤挤压、移位者5例,其中2例移向后方,2例移向外侧,1例移向前方。③DT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分数各向异性(FA)图可明确区分正常脑白质、水肿区和肿瘤边缘,并可在轴位像上观察白质纤维束被推移、浸润和破坏的程度。纤维束重建后,表现为浸润+破坏者5例,推移+破坏者4例,推移+浸润者11例,单纯推移者3例。④肿瘤全切6例,近全切8例,大部切除9例,所有患者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缺失。出院时KPS评分除1例患者60分外,其余患者均在90分以上。结论综合运用多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从解剖、代谢等多方面对胶质瘤进行术前评价,以此明确诊断,可指导外科治疗,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疖,  相似文献   

6.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运动神经元病的常见类型,预后差,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近年磁共振成像在该病的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常规射频脉冲序列可直观地显示特征性的异常信号。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分析等方法能够观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系列生化、病理等方面的改变,对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可能对该病的基础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白质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和64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血管病31例,脱髓鞘疾病7例,炎症7例,肿瘤10例,变性病和先天性发育不良各2例,脑萎缩3例,其他2例)进行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WI,T2Flair,EWI以及ETI序列。并分别测量FA值。结果 本组59例(92.1%)可见病变区脑白质纤维束消融,FA值减低;12例(20.3%)可见边界清楚的侵蚀状改变,肿瘤病例均可见病变区域旁的白质纤维束推压和移位。结论 DTI可早期发现白质内的病变。与传统MRI相比,DTI能更好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损和移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脑膜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iemens Sonata 1.5T型磁共振扫描仪对其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比较良性脑膜瘤、恶性脑膜瘤内不同部位及组间相应部位ADC值、FA值。结果Ⅰ级脑膜瘤患者中脑膜上皮细胞型10例,纤维型7例,沙粒体型2例,过渡型3例,微囊型1例,化生型1例,血管瘤型1例;良性脑膜瘤瘤周水肿ADC值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白质,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脑膜瘤瘤周白质FA值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其中瘤周白质FA值与肿瘤实质FA值比较和瘤周白质FA值与瘤周水肿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脑膜瘤与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及瘤周白质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用于诊断脑膜瘤的恶性程度,在区别脑膜瘤的具体部位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目前已成为老年人认知障碍的主要病因,其中,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是VCI的初期阶段,具有可逆性。近年来,磁共振波谱(MRS)以其高分辨率、无创的特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表明,VCIND患者的认知损害包括执行功能、视空间、感知功能、记忆力等几乎所有的主要认知域。MRS与认知量表的联合应用可提高VCIND的临床诊断的准确率。VCIND患者额叶、颞叶NAA/Cr降低较为明确,而丘脑仍需进一步研究。Cho在VCIND患者脑组织中的变化研究结果不甚一致。另外,MRS在M-aMCI与VCIND的鉴别中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关于VCIND的研究尚存在诸多问题,且结果差异较大,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是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目前在活体上无创定量测量脑白质纤维完整性的唯一方法。近年来,DTI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如痴呆与认知功能损害、帕金森病、脑血管疾病、老年期抑郁等。本文就DTI技术在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损害程度,探讨DTI对SIVD白质损害的评估及与阿尔茨海默病(AD)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为3组,分别是健康老年人(NC)、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AD患者,每组各20例。行常规MR I和DTI扫描后,测定相同感兴趣区(RO 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比较。结果:SIVD组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上纵束等部位FA值下降,ADC值升高,与NC、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比较,AD组前额叶、颞叶、海马、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和扣带束等部位FA值降低,颞叶、海马等部位ADC值升高,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DTI可以用来评估痴呆患者白质损害的程度,SIVD患者以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上纵束等部位受累为主,可作为与AD鉴别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认知障碍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影像诊断标准,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助 于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诊断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本文从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磁共振磁 敏感加权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多种磁共振模态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像特点进行综述。将多种 模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进一步的 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TI)可以无创地测量体内水的平移运动,提供关于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各向异性的信息;在组织内水分子进行自由热运动时的各向异性特点进行成像,可以观察到神经纤维束损伤后的定性及定量的变化,对神经纤维束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做出比较客观的预后评估。近些年来DTI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疾病,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定性与分级、降低手术风险、评估术中切除和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DTI在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onism,VP)是临床常见的帕金森综合征,以下半身帕 金森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上血管性来源的病变为主要特征。在常规核磁共振和功能核磁 共振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在VP病因学研究及诊断中的作用愈发得到关注,现对现有核磁共振技术在VP 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 大部分癫痫患者对抗癫痫药物反应好,然而仍有约20%的患者病情不能通过药物控制而进展为难治性癫痫,对于这些患者手术治疗成为其重要的选择。随现代影像学的发展,目前有很多方法被用于术前评估,其中MRI因具有无创、无放射、多层面成像、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被认为是近年来最有价值的用于癫痫定位的手段。MRI经历了从结构成像到功能成像,从单模态成像到多模态成像的发展过程,目前应用于癫痫诊断的MRI模态主要有常规MRI、定量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胼胝体和扣带回弥散张量参数改变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60例SIVD患者和40例年龄匹配的非痴呆对照者,采用测定感兴趣区弥散张量参数的方法,比较其纤维束完整性差异及与MMSE的关系。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胼胝体膝部、双侧扣带回的FA值显著下降及ADC值显著升高,而胼胝体压部的FA值和ADC值无显著性差异。(2)胼胝体膝部、双侧扣带回的FA值与MMSE评分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胼胝体和扣带回弥散张量改变有助于SI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诊断中的价值,并应用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追踪成像(DTT)技术显示ALD纤维束受累情况.方法 对6例ALD患者行1H-MRSI、DTI和常规影像学检查,比较不同病变区域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酐(cr)、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量(FA)的变化及相关性,选择胼胝体和锥体束进行白质纤维束成像.结果 病变起始区域NAA/Cr比值(0.55±0.19),NAA/Cho比值(0.22±0.11)降低(F=7.693、7.751),Cho/Cr比值(2.54±0.37)升高(F=6.348),ADC值最高(1.49±0.36,F=5.226),FA值最低(0.21±0.08,F=5.139,均P<0.05);病变区域近周NAA/Cr比值(1.16±0.03)和NAA/Cho比值(0.45±0.17)降低较远周明显(t=1.769、1.842,P<0.05);病变发展区域ADC值(0.89±0.03)低,FA值(0.45±0.07)最高;NAA/Cho与ADC负相关(r=-0.71,P<0.05),与FA正相关(r=0.31,P<0.05);DTT结果 显示病变区域胼胝体和锥体束均受累,走行中断或呈不连续碎片样.结论 1H-MRSI和DTI为ALD提供了更多的早期诊断依据,并且可动态监测脑白质病变进展,DTT可直接显示ALD患者纤维束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在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中正逐步地开展。它能检测出联系大脑功能分区间的纤维变化,从而反映正常人脑白质随年龄改变的情况。此外对于多发性硬化、缺血性脑白质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的研究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颅脑MRI平扫及DTI检查,测量并比较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瘤周白质区ADC值及FA值。结果1I级脑膜瘤中,上皮细胞型比例最高,为40%,其次为纤维型,比例为28%。各病理亚型ADC值比较,血管瘤型最低,为(7.55±1.17)×10-9 mm2/s,微囊型最高,为(14.24±2.43)×10-9 mm2/s。2良性脑膜瘤中,瘤周水肿ADC值最高,与肿瘤实质及瘤周白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白质FA值最高,显著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脑膜瘤中,瘤周水肿ADC值最高,与肿瘤实质及瘤周白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白质FA值最高,显著高于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脑膜瘤比较,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及瘤周白质FA值均显著低于良性脑膜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能够显示脑膜瘤实质及瘤周组织特征,可以为其诊断和治疗提高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正正常脑组织水分子运动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然而,损伤神经元的各向异性会减弱[1]。1994年,Basser等[2]首次报道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DTI),可无创检测体内水分子在不同组织中各向异性,定量评估神经组织的完整性。近20多年,MR-DTI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被广泛应用,定性及定量分析神经纤维束损伤后的变化。本文就MR-DTI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1 MR-DTI的基本原理MR-DTI的生理基础是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