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涉及ADR药品有30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沣射引发的ADR有95例占79.17%;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
2008年我院50例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柏 《淮海医药》2009,27(5):449-450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50例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涉及ADR药品5种。利副平居首位,其次为异烟井、吡嗪酰胺。口服药引发的ADR50例;ADR的临床表现以、肝功能异常ALT、AST升高为主,其次为发热、皮疹等。结论应注意联合用药,对老年人、幼儿、酗酒者、有肝病史及营养不良者建立个体给药方案,以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2007至2008年某院1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昌邑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涉及药物不良反应(ADR)药品60种。抗生素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心血管药物,静脉注射引发的ADR79例(77.45%);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注意合理用药,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26例ADR报表进行分析.结果:涉及ADR药品62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注射引发的ADR 92例(73.02%);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皮疹、瘙痒)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注意合理用药,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照患者年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等,对11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 113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吴海燕  韦炳华 《中国药事》2013,(10):1103-1106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2012年上报的241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2大类,其中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其次是心脑血管类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ADR累计的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坚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11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蔚  周月红  钟拥军 《中国药业》2009,18(20):60-61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嘉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年收集到的1142例ADR报告按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等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42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有219种,其中抗茵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较严重的ADR有69例。结论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王岩 《安徽医药》2013,34(6):829-830
目的分析135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统计软件对13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评价和分析。结果 ADR报告中居首位的是抗微生物药品,其次是中成药;皮肤及其附件是ADR最为常见的累及器官,其次是消化系统;以静脉给药途径发生率为高;ADR报告中联合用药占77.78%。结论药品生产企业、应用和监管部门应加强ADR监测,以确保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2007年汕头市11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莫姿丽  黄诺嘉 《今日药学》2008,18(4):43-45,40
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市2007年在线收集到的110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104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357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心脑血管用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制剂、抗肿瘤药。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等全身症状。严重ADR有36例(占3.26%)。结论应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危害性的认识,重视和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特别是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和上市后再评价,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青  李和生  陈斌  周鑫鑫 《安徽医药》2008,12(2):182-183
目的分类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Excel和手工筛选,对189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189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涉及药品123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居首,其次为化学药品,中成药;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56.8%,主要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和胃肠系统反应。结论静脉给药途径的ADR发生率较高,临床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合理使用抗菌类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疗效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疗效和护理。方法用得宝松1ml加2%利多卡因2—3ml、注射用水10ml配成混合液,对局部皮肤严格消毒后行相关的神经阻滞治疗。结果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有效率达81.25%。结论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能即刻止痛,配合护理可以提高睡眠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住院的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口角疱疹,分析发病原因,并予局部用药及静脉抗病毒用药,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病程1周后疱疹萎缩、消退。无无效病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与术中骚扰三叉神经,激活神经节细胞内的疱疹病毒有关,经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预防此并发症,主要减少术中对三叉神经的骚扰及损伤。  相似文献   

13.
徐汝玺 《江苏医药》2012,38(14):1693-1694
目的观察药物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37例,根据受损部位不同给予相应的神经阻滞,并联合药物进行综合治疗。于治疗后的第1、2、3、4周进行视觉模拟(VAS)和睡眠质量(QS)评分。结果治疗后1、2、3和4周VAS评分分别为(4.68±1.69)分、(3.13±0.53)分、(2.06±0.41)分和(1.10±0.58)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7.92±1.32)分(P<0.05);治疗后1、2、3和4周的QS评分分别为(1.50±0.52)分、(0.89±0.45)分、(0.74±0.37)分和(0.55±0.24)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15±0.68)分(P<0.05)。结论药物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好,能迅速解除疼痛,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多种因素情况。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神经痛分为非神经痛带状疱疹组即A组50例,带状疱疹并神经痛组即B组10例。结果两组带状疱疹患者前驱痛、皮损类型、疼痛程度、初治时间的比例情况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带状疱疹患者性别、发热、受累神经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无前驱痛、皮损类型、疼痛程度、初治时间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有关,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梁光 《北方药学》2014,(7):88-89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多种因素情况。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132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神经痛分为非神经痛带状疱疹组,即A组112例,带状疱疹并神经痛组,即B组20例。结果:两组带状疱疹患者年龄、前驱痛、皮损类型、疼痛程度、初治时间的比例情况具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带状疱疹患者性别、发热、受累神经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激素联合无环鸟苷治疗带状疱疹后期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激素联合病毒唑治疗后神经痛的发生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有无前驱痛、皮损类型、疼痛程度、初治时间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有关,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肖鸿智 《中国当代医药》2013,(2):91+93-91,93
目的研究自控硬膜外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均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使用常规硬膜外阻滞镇痛和自控硬膜外阻滞镇痛,连续治疗10d,记录给药前及给药后疼痛评分(VAS)并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VAS分值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疗效也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控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带状疱疹神经痛镇痛作用强,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输卵管结扎术抽芯近端包埋法与普氏改良法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本站收治的146例需行输卵管结扎术的育龄妇女,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对照组患者行抽芯近端包埋输卵管结扎术,观察组患者行普氏改良输卵管结扎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妊娠和异位妊娠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72±2.62)min,短于对照组的(16.29±2.7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显著低于对照组11.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1.4%与对照组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妊娠和异位妊娠发生率分别为16.4%和9.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结扎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节育手术,与抽芯近端包埋法相比,普氏改良法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具有较高的术后妊娠和异位妊娠发生率,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Varicella-zoster virus is the causal agent of varicella and herpes zoster in humans. Herpes zoster results from reactivation of latent 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 within the sensory ganglia.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herpes zoster increase with advancing age. More than half of all persons in whom herpes zoster develops are older than 60 years. The most frequent debilitating complication is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 neuropathic pain syndrome that persists or develops after the dermatomal rash has healed and can be prolonged and disabling. There are many limitations of current therapies for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 live attenuated VZV vaccine has been developed and recently approved by the FDA for the prevention of herpes zoster in individuals 60 years of age and older. I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with 38,546 patients 60 years of age or older, the use of the zoster vaccine reduced the burden of illness due to herpes zoster by 61.1% (P < .001),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by 66.5% (P < .001), and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herpes zoster by 51.3% (P < .001). In this review, we will discuss the history of the use of the varicella vaccine in children, an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he new zoster vaccine.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的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唇角疱疹,分析发病原因,并给予局部用药及静脉抗病毒用药,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疱疹萎缩、消退。无无效病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与术中骚扰三叉神经,激活神经节细胞内的疱疹病毒有关,经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预防此并发症,主要减少术中对三叉神经的骚扰及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局部外用“疱疹散” ,内服中药汤剂及阿昔洛韦治疗老年带状疱疹 2 4例 ,观察其疱疹、神经痛消失的病程和后遗神经痛、继发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病程在 7d内痊愈 15例 ,10d内痊愈 8例 ,有效率 95 8% ,15d以内痊愈 1例 ,无一例继发感染 ,追踪 2 0例 1~ 2年无一例发生后遗神经痛。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