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孔β-TCP/BMP复合人工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将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和多孔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复合人工骨联合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技术中,评价其对Ⅱ度根分叉病变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用健康成年杂种狗4只,制备下颌后牙区人工骨缺损.实验牙位随机分为3组:①骨形成蛋白/引导组织再生(BMP/GTR)组:缺损处植入引导膜材料和复合人工骨;②GTR组:单纯放置引导膜材料;③以常规翻瓣术为对照组.术后12周取材做组织学观察和评价.结果 两实验组均有明显新附着形成,其中BMP/GTR组有大量新生牙槽骨、牙骨质、牙周韧带生长.对照组新生组织量很少.结论 β-TCP/BMP是一种具有较强骨诱导能力,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复合人工骨,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骨形成蛋白 (bonemorphogeneticprotein ,BMP)和多孔 β磷酸三钙 (β tricalciumphosphate ,β TCP)复合人工骨联合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 (guidedtissueregeneration ,GTR)技术中 ,评价其对Ⅱ度根分叉病变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用健康成年杂种狗 4只 ,制备下颌后牙区人工骨缺损。实验牙位随机分为 3组 :①骨形成蛋白 /引导组织再生 (BMP/GTR)组 :缺损处植入引导膜材料和复合人工骨 ;②GTR组 :单纯放置引导膜材料 ;③以常规翻瓣术为对照组。术后 12周取材做组织学观察和评价。结果 两实验组均有明显新附着形成 ,其中BMP/GTR组有大量新生牙槽骨、牙骨质、牙周韧带生长。对照组新生组织量很少。结论 β TCP/BMP是一种具有较强骨诱导能力 ,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复合人工骨 ,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冻干交联胶原膜(GLCM)在小鼠体内的组织相容状况、留存时间和植入人牙周袋内的应用情况。将GLCM植入小鼠皮下,三周后可见毛细血管长久,膜变薄;五周后由结练组织取代,显示GLCM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在体内维持4周左右。将GLCM植入人牙周袋内7天后取出,股形态基本完好,扫描电镜观,交联结构清晰无损,但有细菌附着于膜上。结果表明GLCM是较好的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GTR)的膜材料,也提示GTR中应加强抗菌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生物陶瓷材料作为组织工程支架,以人牙周韧带细胞(PDLCs)作为种子细胞,探索构建组织工程化牙周膜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7d的PDLCs和β-TCP的复合物,植入裸鼠背部一侧皮下,在对称部位植入单纯的β-TCP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实验组8周后支架材料部分吸收,可见未降解的支架材料孔洞内广泛分布着新生组织,其内可见小血管、腺体等结构;12周时支架材料大部分吸收,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片状的新生结缔组织。空白组组织形成较少,支架材料降解与实验组相似。结论:体外培养的PDLCs与β-TCP复合后,能在体内增殖、分化,形成结缔组织,从而证明以β-TCP作为支架材料进行的牙周组织工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实验动物牙周炎模型,评价含四环素的新型可注射牙槽骨修复材料用于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实际效果。方法:选用15只雄性、健康的杂交犬,在双侧上颌尖牙的近中根面放置不锈钢网6周,建立实验动物牙周炎模型。在上颌尖牙近中牙槽骨处制作3壁骨内袋缺损,分别随机将含有1%、5%、10%四环素(TTC)的不饱和聚磷酸酯/β-磷酸三钙复合物(UPPE/β-TCP)直接注射入一侧的牙周骨缺损区(实验组),另一侧不植入任何材料(空白对照组)。术后16周处死动物,常规制备组织病理学样本,对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牙周组织的再生情况进行组织学和形态学评价,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植入UPPE/β-TCP/TTC复合物的牙周骨缺损区内均可见新骨和新牙骨质形成等牙周组织再生现象,无明显的炎症反应,部分UPPE/β-TCP/TTC复合材料被新生骨组织所替代,且新生骨组织、新生牙骨质和新生牙周结缔组织附着宽度与空白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TTC的新型可注射牙槽骨修复材料UPPE/β-TCP复合物可为牙周骨缺损区的愈合提供稳定的空间,并促进牙周组织的愈合,有望用于牙周组织再生治疗。  相似文献   

6.
狗牙周缺损处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的骨化实验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对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动物骨化实验的观察进行评价。方法 将6只成年狗的36颗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颗牙)。有人工制造的牙周缺损中进行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引导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方法(实验组)和单纯GTR方法(对照组)。6周后对切片行牙周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新牙槽骨骨化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建立了正常钙化骨结构,Masson染色为红色;对照组虽然建立了正常骨结构,但钙化程度极低,基本为胶原性骨结构,Masson染色为蓝绿色。结论 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聚四氟乙烯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可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加快正常骨组织结构的建立,并缩短修复再生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膜在牙周组织再生术后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附着生长和细菌分布情况,间接了解纤维蛋白黏合胶(fdarin glue,FG)在牙周引导组织再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人工制备犬下颌前磨牙根分叉区牙周组织缺损,随机分组置人膜材料和FG,6周后将ePTFE膜取出,常规制作扫描电镜样本进行观察。结果:FG组冠向部膜未见上皮细胞的附着,且细菌附着量更少;FG组的中部膜上附着的纤维细胞更密集。结论:FG对PDLCs无毒性或抑制作用,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促进PDLc向牙根面的迁移和附着,同时还可抑制细菌的附着,有利于牙周组织新附着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壳聚糖(CS)/β-磷酸三钙(TCP)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探索CS/β-TCP作为可注射性人工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共48侧骨缺损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1植ACS/β-TCP/rhBMP-2、实验组2植入CS/β-TCP、对照组1植入自体骨、对照组2不植入任何材料.于术后2、4、8周分批处死动物,通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荧光染料标记组织切片观察新骨形成情况,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值.结果 术后2、4、8周,不同组间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有显著差异,实验组1明显优于实验组2,并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成骨面积的比例也不断增高.荧光观察示实验组1黄色标记面积较大,红色标记面积较小.实验组l术后各时间点的骨密度值明显优于实验组2和对照组2,而与对照组1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CS/β-TCP/rhBMP一2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骨引导及骨诱导能力,CS/β-TCP可作为rhBMP-2良好的注射性载体,对于颌骨缺损的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多孔β—TCP/BMP复事人工骨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骨形成蛋白(BMP)和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人工骨联合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GTR)技术中,评价其对Ⅱ度根分叉病变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用健康成年杂种狗4只,制备下颌后牙区人工骨缺损。实验牙位随机分为3组:①骨形成蛋白/引导组织再生(BMP/GTR)组;缺损处植入引导膜材料和复合人工骨;②GTR组;单位放置引导膜材料;③以常规翻瓣术为对照组。术后12周取材做组织学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壳聚糖(CS)/β-磷酸三钙(TCP)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探索CS/β-TCP作为可注射性人工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共48侧骨缺损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1植入CS/β-TCP/rhBMP-2、实验组2植入CS/β-TCP、对照组1植入自体骨、对照组2不植入任何材料。于术后2、4、8周分批处死动物,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荧光染料标记组织切片观察新骨形成情况,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值。结果术后2、4、8周,不同组间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有显著差异,实验组1明显优于实验组2,并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成骨面积的比例也不断增高。荧光观察示实验组1黄色标记面积较大,红色标记面积较小。实验组1术后各时间点的骨密度值明显优于实验组2和对照组2,而与对照组1间无明显差异。结论CS/β-TCP/rhBMP-2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骨引导及骨诱导能力,CS/β-TCP可作为rhBMP-2良好的注射性载体,对于颌骨缺损的修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消旋聚乳酸表面特性对牙周引导组织再生(GTR)的适用性。方法:将国产消旋聚乳酸(PDLLA),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胶原(COL)膜埋植于大鼠皮下,分别于术后2,4,8周取出,以扫描电镜对3种膜的体内标本表面作电镜观察比较。结果:以PDLIA用作牙周GTR屏障膜的适用性为最好,初始时PDLLA表面光滑无孔呈均质;2周时出现小突,凹陷或小孔;4周时表面类圆孔隙明显增多,相连成片,孔中有细胞进入,PDLIA表面的大量类圆孔隙使材料呈树皮状,有大量胶原基质沉积和大量的皱缩细胞镶嵌,结论:国产PDLLA膜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符合牙周GTR的基本要求。具有用于牙周GTR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和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rhIGF-Ⅰ)与Bio-Oss骨粉复合修复Ⅱ度根分叉牙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实验动物中心选取犬4只,人工制备犬上下颌第2、3、4前磨牙的慢性Ⅱ度根分叉病损,共48颗患牙,分为5组,包括3个实验组(A ~ C组,12颗/组)和2个对照组(D ~ E组,6颗/组)。A组:Bio-Oss + rhbFGF + rhIGF-Ⅰ;B组:Bio-Oss + rhbFGF;C组:Bio-Oss + rhIGF-Ⅰ;D组:单纯引导组织再生(GTR)术;E组:翻瓣术。分别于植入术前及植入后12周记录颊侧根分叉部位的牙周探针深度(PD)和附着水平(AL)并拍摄X线片,12周后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    多数牙根分叉处PD和AL有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片示A、B、C组牙槽骨几乎充满前磨牙的根分叉,甚至可见较清晰的骨硬板。各实验组均较对照组有更多新生牙槽骨。组织学测量结果可见各实验组新生的牙槽骨高度、牙骨质及结缔组织附着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但各实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两种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与单独应用对促进牙周组织再生无明显差异,但均较单纯GTR术或翻瓣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评价生长因子-支架构建方式的组织工程方法对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和意义,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nHAC)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方法:将rhBMP-2与nHAC复合植入动物人工牙周组织缺损,表面覆盖聚四氟乙烯(e-PTFE)膜,以卒白对照组和单纯GTR组作为对照。术后8周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测量,分析评价其牙周组织的再生情况。结果:rhBMP-2-nHAC-膜复合植入组较空白对照组和单纯GTR组有更多的新生牙槽骨、新生牙周膜和新生牙骨质生成,且未见上皮长入。结论:应用生长因子-支架构建方式的牙周组织工程方法能更有效地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和重建,而rhBMP-2和nHAC有望用作牙周组织工程的生长因子和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磷酸钙微晶玻璃在植入兔颌骨后的组织学变化,探索磷酸钙陶瓷的生物降解机制。方法:可吸收性微晶玻璃(ACG)、烧结型可吸收性微晶玻璃粉(ACGP)植入兔颌骨人工缺损区后观察X线片、横截面积测量、光镜、电镜及能谱分析的变化。结果:ACG、ACGP及β-TCP随植入时间的增加,材料横截面积逐渐缩小,X线能谱分析提示材料界面区钙、磷、硫3种元素含量都逐渐接近正常骨水平。结论:磷酸钙微晶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降解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聚四氟乙烯膜引导人牙周组织再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产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运用于引导牙周组织再生(GTR)技术的临床。方法:临床上选取9名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患者,采用e-PTFE为屏障膜,行引导组织再生术,5周后二次手术取膜,即时固定,常规处理,对牙龄侧的e-PTFE分别进行冠方、中部和根方的组织学和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冠方e-PTFE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少量在球菌。中部和根方有大量的纤维细胞随着并进入膜孔隙,淋巴细胞与红细胞混杂基间。结论:国产膨体聚四氟乙烯膜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较好的封闭手术创口,早期能抑制结合上皮根向移动,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消旋聚乳酸对牙周组织再生的组织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国产消旋聚乳酸(PDLIA)膜进行牙周引导组织再生(GTR)的可行性。方法 在犬的下颌第二、三、四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造成两壁牙周骨缺损,以国产PDLLA、聚四氟乙烯、胶原、Vicryl膜进行GTR实验并设空白对照,按观察时间不同分别收集牙周标本作组织学和组织测量学评价。结果 国产PDLLA引起的炎症是非特异性的,材料降解时间在4周左右,与包括Vicryl膜的其他材料一样,PDLLA有阻止牙龈上皮根徙和促进牙周膜、牙骨质、牙槽骨再生作用,术后4周此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国产PDLLA膜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对牙周两壁骨缺损产生引导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和支架材料β-磷酸三钙(β-TCP)生物陶瓷复合的体内外成骨情况。方法:在体外构建hUCMSCs和β-TCP的复合物,将细胞以3×105/mL的浓度接种到支架材料上进行复合体构建,并进行电镜观察、特异性免疫荧光染色、MTT、ALP检测。将复合物植入裸鼠体内,进行成骨能力研究。实验分为3组,即植入单纯β-TCP支架组、植入体外成骨诱导2周的hUCMSCs和β-TCP复合物组、单纯植入体外成骨诱导2周的hUCMSCs组。植入后2个月取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观察和组织学观察。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重复测量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hUCMSCs植入支架4h后,即可见细胞在支架上附着,1周后可见细胞在支架中大量增殖,β-TCP具有一定的骨诱导性。复合物植入裸鼠内2个月,hUCMSCs和β-TCP复合组X线密度最高。HE染色显示,2个月后,hUCMSCs和β-TCP复合组见不规则新骨和血管形成,单纯β-TCP组未见明显新骨和血管形成。Masson染色显示,2个月后,hUCMSCs和β-TCP复合组见大量胶原形成,单纯β-TCP组未见明显胶原形成。VG染色显示,2个月后,hUCMSCs和β-TCP复合组孔隙中有大量类骨质及少量骨陷窝形成,单纯β-TCP组未见类骨质形成。结论:hUCMSCs和β-TC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两者构建的复合物在植入裸鼠体内2个月时可见新骨及血管化形成。  相似文献   

18.
自体牙周膜细胞移植对狗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目的 对应用自体牙周细胞移植结合e PTFE膜引导的牙周组织再生的动物实验进行评价。方法 将 6只成年狗的 36颗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18颗牙。在人工制造的牙周缺损中 ,进行体外培养的自体牙周细胞移植结合GTR法为实验组 ,单纯应用GTR法为对照组。 6周后切片行牙周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新生牙槽骨、牙周膜组织及牙骨质的修复再生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P <0 0 5 ) ;实验组牙槽骨再生高度平均为 (4 0 0± 0 13)mm ,对照组为 (3 0 9± 0 2 8)mm。结论应用自体牙周膜细胞移植结合e PTFE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可促进狗牙周组织的再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对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引导组织再生的动物实验的观察进行评价。方法6只成年狗,实验组,对照组各18颗牙。分别在每条狗抽取骨髓1ml,在实验室内进行原代骨髓干细胞培养,培养液为内含15%小牛血清(FCS)和0.5%青-链霉素抗生素的a-MEM培养液。第1代细胞转移到18块大小为6×2mm2胶原膜上,约每张胶原膜上1×107个细胞,培养24小时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膜上附着情况。在人工制造的牙周缺损中进行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GTR方法(实验组)和单纯GTR方法(对照组)。在6周后切片行牙周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新生牙槽骨新生牙周膜组织及新生牙骨质的修复再生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形成了的牙周结构,只是引导再生的牙周组织基本恢复到正常的牙周组织高度。实验组牙槽骨再生高度平均为4.50±0.13mm;对照组为3.09±0.28mm。结论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e-pTFE膜引导牙周组织再生可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加快正常骨结构组织的建立并缩短修复再生时间。  相似文献   

20.
何建明 《口腔医学》2005,25(2):80-82
目的 评价骨形成蛋白复合物联合胶原膜治疗牙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骨形成蛋白复合物即重组合异种骨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GTR)技术中,与传统的GTR技术和牙周翻瓣术对照研究。选择经过牙周基础治疗的35例4 5处牙周组织缺损,分为3组,BMP组:牙周缺损处植入骨形成蛋白复合物和胶原膜;GTR组:牙周缺损处植入胶原膜;OFD组:做牙周翻瓣术,为对照组。术后12、2 4周分别观察各组的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牙周附着丧失(CAL)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等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3组术后PPD、CAL和SBI均有明显减少和降低。BMP组、GTR组与OFD组相比较,PPD和CAL减少、SBI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术后12周时P <0 .0 5 ,术后2 4周时P <0 .0 1) ;BMP组与GTR组相比,PPD和CAL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 .0 1) ,而SBI降低,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骨形成蛋白复合物联合胶原膜是治疗牙周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