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鲜蒸馏水和储留蒸馏水冲洗去热原的效果。方法用鲎试验方法对三效热原灭活剂浸泡去热原洗涤的玻璃注射器进行了检测。结果经用新鲜过滤流动蒸馏水清洗的注射器,热原检测合格率为98.3%。用储存24 h的蒸馏水清洗后的注射器热原检测合格率65.0%;储存48h的蒸馏水清洗后的注射器热原检测合格率为45.0%。结论经去热原处理后的玻璃器材应该用新鲜流动蒸馏水进行清洗,储存24 h以上的蒸馏水清洗会影响最终去热原效果。  相似文献   

2.
过氧乙酸去除注射器热原效果的试验观察杨京平古立平王瑞华王晓文(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兰州医院,兰州730070)注射器去热原现多采用具有强烈腐蚀及致癌性的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为寻找高效、无毒的去热原药物,对过氧乙酸去除注射器上热原的效果进行了试验观察。试...  相似文献   

3.
三效热原灭活剂是医院消毒供应室专用的一种含氯消毒洗涤剂,具有去污和除热原作用。对经其浸泡后再经洗涤、灭菌处理过的注射器,用鲎试验检测热原。结果,以该剂含800mg/L有效氯的溶液浸泡1h者,热原检测均为阴性(表1)。经此浸泡过,再经洗涤、灭菌后的注射器,存放至第5天,热原检测仍全部为阴性,第7天检测      表1 三效热原灭活剂去除注射器热原效果有效氯浓度(mg/L)作用不同时间(min)的阴性率(%)1280010010050080100300 0 0  注:各浓度时间组均为检测10副注射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医院自己制备的无菌玻璃注射器热原阳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输血器、输液器、注射器洗涤质量检验标准》所要求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检测和实验。结果 :热原阳性发生的原因与器具不清洁 ,去热原不彻底等诸多缺陷有关 ,并提出针对性措施。结论 :改进处理方式后 ,可有效地降低医院自制无菌注射器热原阳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去除注射器具的热原是供应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推广使用的是用三效热原灭活剂(简称三效)去热原的方法。为了寻找三效去热原的最佳浓度与时间,我们进行了多次试验。将热原阳性的注射器分别浸入不同浓度的三效溶液里,放置不同的时间观察效果,从而找出了去热原的最佳浓度和时间。实验证明,正确掌握三效在使用中的浓度与时间,是去除热原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提示,理想浓度是4%,浸泡时间应大于2h。  相似文献   

6.
用2%三效热原灭活剂加入超声波清洗机中,以三种不同的消毒、去污、去热原步骤同时进行的超洗方法,通过对370副注射器作鲎试验,结果表明:对注射器采用2%三效热原灭活剂超声波清洗机超洗5min后,挂壁4h以上,再用2%三效热原灭活剂超声波清洗机超洗5min,然后常规清洗、精洗、灭菌的处理方法,既可去热原,且操作方便,费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 临床输液反应常由于热原污染输液器、注射器而引起。对输液器具和注射器采取有效的洗涤灭菌措施,并按规定方法作热原检查合格后再使用,反应可大幅度下降,甚至完全杜绝。大同市近几年的统计表明,全市热原反应率已下降至0.02%以下,一批医疗单位已杜绝了热原反应。个别单位发生的热原反应经判定,多是由于批量大输液  相似文献   

8.
目前,许多医院仍采用玻璃注射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涤并灭菌后才可再用。因1997年进行大型基建,我院供应室中断了新鲜流动蒸馏水供应,暂采用储存静置蒸馏水对洗涤后的注射器作最后精洗。待压力蒸汽灭菌后进行热原检测,多有阳性者。随后,对3种水进行最后精洗的效果作了比较。各种型号玻璃注射器均用0.5%白猫洗涤净洗涤并用水冲洗干净,再浸泡于1.5%洁消净溶液中4h以去除热原,继以温水冲洗除去洁消净。然后,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不同水精洗:①新鲜流动蒸馏水;②储存静置蒸馏水;③经过滤球滤过的自来水。压力蒸汽灭菌…  相似文献   

9.
注射器不同洗涤法去热原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三效热原灭活剂是含氯复方消毒剂,主要成份含二氯异氰尿酸钠18%与去污剂、水软化剂,为固体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常用于去除玻璃注射器、针头热原。我们对临床使用后的注射器,用不同方法进行初步清洗后再用三效热原灭活剂作去热原处理,然后对其作热原检测,以比较两种初步清洗方法对去热原效果的影响,同时检测消毒液有效氯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多数医院仍然在使用玻璃注射器,故确保其有效的清洗质量显得万为重要。自1996年以来,对由临床回收的10ml以上注射器,洗涤程序进行了改进和除热的效果观察,在精洗后高压灭菌前增加干烤程序,并对两种清洗方法分别于高压灭菌后各进行了200次细菌内毒素。结果示:高压灭菌后注躺顺热8原阳性率由过去的22.5%降低到2.5%。在干烤过程中应注意将针栓拔出2/3以上;注射器放置不能太多、太挤;中途不得打开  相似文献   

11.
<正> 临床输液反应中,危害最大发生率最高的是热原反应。输液当中热原逐渐进入体内,当超过患者耐受量时,便可发生热原反应。它虽与患者体质(内在因素)有关,但主要还是由于大量热原输入的结果。要克服热原反应,显然要从热原污染来源上着手,而不应当强调患者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一次性使用注射器与玻璃注射器热原检测结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一次性注射器和反复使用的玻璃注射器含热原情况,用鲎试剂检测法进行了批量检测。结果,检测1、2、5、10、20、50ml等 6种规格 90批次一次性注射器,热原均为阴性,合格率 100%。对清洁灭菌后相同规格的玻璃注射器检测 90批次,检出热原阳性率平均为 9. 8%, 1ml规格的注射器检出热原阳性率为 25%。结论,本次检测的一次性注射器热原全部为阴性;反复使用的玻璃注射器热原阳性者占 9. 8%,说明存在清洗不彻底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对结核菌素试验结果是否有影响。方法对196例住院结核病患者,分别应用一次性1ml无菌注射器(实验组)与专用结核菌素试验的1ml玻璃注射器(对照组),由同一主管护师在患者双前臂内侧中央皮肤无瘢痕部位用同一支BCG-PPD制品进行皮内注射0.1m(l含5IU)试验。比较2组反应直径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BCG-PPD试验,平均反应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1ml无菌注射器可以替代结核菌素试验专用玻璃注射器进行试验,对结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玻璃球囊洗疮器不同清洗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 3种不同清洗方法对玻璃球囊洗疮器表面血迹和病毒阳性物质的清洗效果 ,筛选出效果最好的方法。方法 :将 3件 (每件 15 0次 )临床使用过的沾染血迹且经检测乙肝病毒阳性的玻璃球囊洗疮器 ,随机使用用 3种不同方法清洗。第 1组为传统清洗组 ;第 2组为 1%三效热原灭活剂浸泡法 ;第 3组为液酶洗液加 1%三效热原灭活剂浸泡法。清洗完成后 ,检测所有洗疮器表面的血迹、病毒和细菌内毒素的残留情况。结果 :第 3组的血迹阳性率为 0 .67% ,病毒阳性率和内毒素阳性率为 0 ,明显好于其他方法 (P <0 .0 5 )。结论 :液酶洗液加 1%三效热原灭活剂浸泡法清洗玻璃球囊洗疮器的效果最好 ,建议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洁消精溶液中有效氯与除热原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洁消精溶液中有效氯含量和经该溶液浸泡处理的玻璃注射器的热原反应,第1周实验结果列为A组,第2周实验结果列为B组,结果:洁消精溶液中有效氯含量随着时间而下降,温度升高,下降加快,当A组洁消精溶液中有效氯高于0.33%,B组低于0.33%,且两组有效氯浓度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时(P<0.001),经这两组洁消精溶液浸泡处理的注射器的热原反应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洁消精溶液中有效氯含量是影响除热原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消除玻璃注射器微粒污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去除微粒洗涤法和常规洗涤法的玻璃注射器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组使用的注射器静注并发症为8.64%,而实验组使用的去除微粒组注射器静注并发症发生率为零,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去除玻璃注射微粒污染的方法切实可行,是防止输液反应、静脉炎、皮疹等并发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下排气柜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装以自动控制、喷淋冷却等装置,改装成对玻璃瓶装与聚氯乙烯袋装输液均可用的灭菌器。经30 次检测,两容器内输液均达到灭菌与除热原,pH 值变化≤1 .35 ,容器破损率≤2 % 。  相似文献   

18.
1. The dose-response curve for sustained infusions of leucocyte pyrogen has been demonstrated, and an optimum dose indicated for leucocyte pyrogen clearance experiments. 2. The lungs, liver and small bowel are not significantly involved in removal of leucocyte pyrogen from the circulation in conscious rabbits. 3. A single circulation through one kidney removes up to half of the infused dose of leucocyte pyrogen.  相似文献   

19.
Determination of the dose-response curve for rabbit leucocytic pyrogen reveals a hyperthermic "ceiling" at which there is a marked insensitivity to dosage. This finding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quantitative assay of leucocytic pyrogen. 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s separated from normal rabbit blood possess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less than 5 per cent of the pyrogen generated by the same number of rabbit granulocytes collected from acute peritoneal exudates. Blood granulocytes, separated in the cold from the buffy coat, contain no detectable preformed pyrogen. The amount of preformed pyrogen within exudate granulocytes represents but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pyrogen which the cells are capable of generating when incubated in normal saline at 37°C.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ctive pyrogen is formed from an inactive precursor within the cells. Under the conditions tested, cell fragments of rabbit granulocytes fail to produce endogenous pyrogen. The fact that the production of pyrogen is blocked at 4°C is in keeping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it involves metabolic reactions within the c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