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肖睿 《吉林医学》2005,26(10):1019-1019
我科于1995年至2004年用瘢痕跟腱瓣治足下垂15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患者共15例,男13例,女2例,均为钢水烧伤所致,愈后导致双足下垂.女性2例为单纯性足下垂,男性13例均为复杂性足下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单纯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3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胫前肌肌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胫前肌肌力、步行能力、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胫前肌肌力、步行能力、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好转,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工"字型防足下垂护具的制作方法,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工"字型防足下垂护具在预防足下垂方面的临床效果,以及降低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发生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6—1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2.00±4.34)岁,肌力≤2级,对照组使用足底垫软枕配合肢体康复训练;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3年5—9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为试验组,平均年龄(54.00±3.22)岁,肌力≤2级,试验组入院第1天即佩戴该款"工"字型防足下垂护具配合肢体康复训练。2周后比较2组患者足下垂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20例患者,2周后有4例出现伸肌痉挛,3例出现踝关节足趾屈,5例无背屈功能,有2例出现背屈功能减弱;对照组20例患者,2周后有14例出现伸肌痉挛,12例出现踝关节足趾屈,17例无背屈功能,有16例出现背屈功能减弱;对照组出现伸肌痉挛、踝关节足趾屈、无背屈功能及背屈功能减弱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用该款"工"字型防足下垂护具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可降低足下垂的发生率。该护具具有保护患肢的功能位的功能,可有效地预防足下垂的发生并促进患肢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穿动踝防旋防足下垂短腿支具对预防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床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年龄35~65岁,患肢肌力≤2级,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从入院的第1天开始穿动踝防旋防足下垂短腿支具,常规组使用足底放置方枕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2周后足下垂的发生率及下肢功能的康复情况。结果足下垂的典型症状下肢伸肌痉挛发生率实验组为15%,常规组为60%;踝关节足跖屈的发生率实验组为15%,常规组为50%;踝关节不能背屈的发生率实验组为10%,常规组为40%;踝关节背屈功能减弱的发生率实验组为20%,常规组为75%;足内翻的发生率实验组为40%,常规组为65%;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使用动踝防旋防足下垂短腿支具可有效预防足下垂,保护患肢功能,促进患肢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技术结合电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予常规电针疗法,治疗组予康复治疗技术结合电针疗法.结果:治疗组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症状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治疗技术结合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有显著临床疗效,更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高,幸存者中近75%的人遗留有偏瘫后遗症,足下垂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1]。脑卒中患者康复时间长,效果慢,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为避免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并发症的发生,在卒中早期传统方法常采取被褥、方枕,足垫垫于足底,或使用外科支具、丁字鞋等方法保持足底功能位。我院神经  相似文献   

7.
颅脑损伤后足下垂的康复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康复治疗对患者足下垂的疗效影响。方法:对60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1个月、1~3个月、3~6个月、6个月),将患者分为4个组,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分别评定患肢的被动踝背屈角度(ROM)及腓肠肌痉挛程度(MAS)。结果:康复治疗开始时间1个月、1~3个月组的患者ROM和MAS均有显著提高(P0.01)。3~6个月组的患者,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组的患者ROM和MAS均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早期康复的疗效明显优于晚期,早期康复治疗对足下垂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国产A型肉毒素(BTX-A)肌肉注射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功能性改善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35例脑卒中后难治性、痉挛性足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BTX-A+康复治疗组(A组)18例和单纯康复治疗组(B组)17例。采用电刺激(ES)引导的BTX-A注射方法,将BTX-A分别注射到腓肠肌内外侧头,比目鱼肌和胫骨后肌,注射剂量为300或400U。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时评定踝背伸时改良的Ashworth计分(MAS)、下肢的Fulg-Meyer(FMA-下肢)计分和步速。结果 A组患者中有效率为83.3%。治疗后2周、4周时的MAS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在治疗后2周、4周时有明显降低(P〈0.05)。A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状态评定:FMA-下肢和步速治疗后虽呈明显提高趋势,但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BTX-A治疗无严重的副作用。结论 BTX-A结合康复治疗能有效缓解跖屈肌痉挛,但对于功能性改善不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瘫住院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每周连续5次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穴位埋线1次。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粗大运动量表(GMFM)中的C、D、E区的总分值、肌力和主动足背屈角度进行比较。结果:GMFM量表C、D、E区总得分,初评时两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评时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肌力及主动足背屈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提高肌力,纠正足下垂步态,进而明显提高其粗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康复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的疗效。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0例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治疗组),两组均为40人,A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康复训练治疗,B组(治疗组)在运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运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足下垂侧踝关节跖屈时小腿后主要肌群(主要为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大小,运用改良Lovett肌力测定法评定足下垂侧小腿前主要肌群(主要为胫前肌)肌力,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用Carr-shepherd步行评定量表评定患者步行能力,运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平衡能力。研究结果:两组均能不同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症状,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针灸结合康复运动训练治疗更有助于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效果优于单纯运动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1.
<正>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是由日裔学者石川馨博士所创,其核心内涵是,工作性质相同或相关连的人员,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而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选定质量改善的主题,以PDCA-SDCA管理循环为基础,在圈员自我、相互启发下,利用头脑风暴,全员参与,发挥团队合作,并应用各种数据统计及品管(QCC)工具,进行持续性的品质管理,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的进行维持和改善,个人在工作中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治疗)、反馈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综合组(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每组21例。分别于入组前、疗程结束后进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峰值(surface electromyogram signal,sEMG)、踝关节活动度(ankel range of motion, AROM)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limbs,FMA-L)检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胫骨前肌功能、AROM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治疗前后sEMG、AROM和FMA-L评分差值均高于针刺组及反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足下垂均有一定效果,将两者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牵拉技术治疗外伤性垂足畸形的疗效。方法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牵拉技术治疗外伤性垂足畸形22例,术中将准备好的牵拉架套入小腿及足部的相应位置。在每个钢环对应的胫骨、跖骨、跟骨平面交叉穿入2mm克氏针并固定于Ilizarov牵拉架上,术后2~3d开始旋转调节螺纹杆上的旋钮,使足环带动惠足逐渐背伸使垂足畸形逐渐得以纠正。当垂足畸形矫至或超过中立位后停止牵拉并继续佩戴牵拉架固定1~2个月以巩固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7.5个月,垂足畸形均得到矫正,行走步态良好,未发生跖骨骨折、皮肤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牵拉技术治疗外伤性垂足畸形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畸形纠正彻底并能早期活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析用疤痕跟腱复合瓣治疗烧伤后足下垂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我院收治的8例烧伤后足下垂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这8例患者均使用疤痕跟腱复合瓣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这8例患者的疤痕跟腱复合瓣全部成活,手术切口均为一期愈合。对这8例患者均进行0.5~2年的随访,其踝关节的功能与外形均恢复良好,且均能正常行走。结论 :用疤痕跟腱复合瓣治疗烧伤后足下垂畸形的临床效果好。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足下垂临床报道较少见,既往的报道对其产生的原因也未能详细阐述。近年来笔者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足下垂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同时在手术中测量受压神经根的直径及黄韧带厚度,以便能阐明其发生的原因,现将我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足下垂1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步态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态改善情况。方法收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共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步态训练矫正仪治疗,1天2次,每次10~15 min。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定量表及步态时空参数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 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分及步行参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步态训练矫正仪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步态。  相似文献   

17.
刘春花 《当代医学》2014,(25):116-117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中风后足下垂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中医院33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18)除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n=15)进行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健康信念评定及生活质量评定。结果 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偏瘫下肢能力评定,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健康信念评定,生活质量评定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比较,健康教育干预1个月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中风后足下垂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可以促进步行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偏瘫足下垂患者矫正异常步态,提高实用性步行能力的足下垂矫形带.其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9.
表面肌电图检测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足下垂的疗效,并应用表面肌电图进行定量分析.方法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减重组加减重平板训练,5次/周,1单元/d,30min/单元,共8周.记录治疗前后踝关节背伸或跖屈时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并计算拮抗肌的协同收缩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及踝关节肌群肌电测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减重组治疗后患足踝背伸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高于对照组,腓肠肌的协同收缩率低于对照组;患足踝跖屈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高于对照组,胫骨前肌的协同收缩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减重平板训练有利于踝关节肌肉的恢复,有利于改善主动肌-拮抗肌的协同收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巨大或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的,改进避免术后足下垂的发生。方法:对65例术前未出现足下垂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术中缓慢牵拉神经根接近中线,完全暴露突出髓核的操作方法,术后3例出现足下垂;25例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进,术后未出现1例足下垂。结果:1次牵拉神经根接近中线完全暴露突出椎间盘组织,是引起手术导致足下垂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采用边松解粘连边适当牵拉神经根边逐渐取出突出椎间盘组织,无张力下牵拉神经根,是预防手术导致足下垂的重要方法,切记避免神经根在张力极限的情况下过度牵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