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观察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患者以及健康成人诱导痰中炎性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炎症介质水平变化,按照患者有无特应性体质,分组观察特应性因素对气道炎症类型的影响,以探讨炎性细胞在哮喘患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特应性哮喘与非特应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气道炎症细胞及介质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观察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诱导痰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分类和炎症介质浓度,探讨EB的气道炎症特征。方法对43例EB(EB组)患者行诱导痰检查,将20例咳嗽变异型哮喘(CVA)患者(CVA组)、16例典型支气管哮喘(哮喘组)患者和21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行对照诱导痰检查,并对部分EB(11例)和CVA患者(10例)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观察检测诱导痰、BALF中的细胞分类、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白三烯C4(LTC4)和组胺的浓度。结果EB组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EOS)百分比为0.1130±0.1470,CVA组为0.1900±0.1800,哮喘组为0.3860±0.2670,与健康对照组(0.0020±0.00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哮喘组与CVA组、CVA组与E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B组BALF中EOS为0.011±0.016,CVA组为0.053±0.0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组诱导痰中的ECP浓度为(0.62±0.66)mg/L、CVA组为(1.27±1.74)mg/L,对照组为(0.07±0.10)mg/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VA组诱导痰中的LTC4浓度为(0.65±0.62)μg/L,EB组为(0.39±0.61)μg/L,对照组为(0.15±0.11)μg/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0.01);CVA组BALF中组胺浓度为(3.4±1.4)μg/L,EB组为(1.6±1.5)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组EOS炎症主要局限于中心气道,部分气道炎性介质水平低于CVA组。上述气道炎性特征可能是EB患者无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中性粒细胞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明确嗜酸粒细胞浸润引起的气道炎症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中心环节。哮喘的气道炎症常被人们认为是嗜酸粒细胞炎症的代名词,实际上它是支气管哮喘的一个特征性而非唯一的表现。哮喘的症状、病理生理异常也可以不伴有嗜酸粒细胞性炎症。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的气道炎症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人们直至近期才重视到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哮喘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与临床控制的关系,为哮喘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40例,采集患者病史、ACT评分、诱导痰和肺功能等检查结果,统计分析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绝对计数与ACT评分、FEV1%pred的相关性。结果在纳入的40例中性粒细胞哮喘患者中,女性26例(65.00%),男性14例,平均年龄(42.70±13.74)岁,发病年龄>12岁31例(77.50%),病程(11.32±12.25)年,ACT(17.15±4.80)分,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比例(0.49±0.80)%,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计数(0.03±0.06)×106/g,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73.79±5.83)%,诱导痰中性粒细胞计数(5.21±2.09)×106/g,FEV1%pred(75.50±21.83)%。在中性粒细胞哮喘组中,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细胞总数、ACT评分与FEV1%pred存在相关性(P<0.05,r分别为-0.373、-0.530、-0.519、0.552)。结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其临床特征多种多样;哮喘患者气道中性粒细胞性炎症与临床控制存在相关性,提示中性粒细胞炎症可能参与了气道阻塞的发生发展;ACT是一种简易评价哮喘控制水平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动态监测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利用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 (EOS)评价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变化的方法 ,为如何相对准确监测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改变提供临床实验资料。方法 分别对 2 8例哮喘患者(哮喘组 ,其中轻度组 15例、中度组 13例 )、16例回访者 (哮喘回访组 )和 14例健康自愿者 (对照组 )进行痰的诱导 ,所有检查者通过超声雾化吸入浓度为 4%~ 5 %的高渗盐水 3 0min ,选取诱导出的痰栓 ,用 0 .1%的二硫苏糖醇处理 ,单盲法计数EOS。结果 哮喘组诱导痰EOS数占炎性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 ,哮喘轻度组与中度组EOS数占炎性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哮喘回访组缓解前后EOS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单纯一次EOS计数值不能说明患者病情的轻重 ,但对同一患者动态监测其发病过程中诱导痰EOS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情改变  相似文献   

6.
嗜酸粒细胞凋亡与哮喘气道炎症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嗜酸粒细胞凋亡与哮喘气道炎症戴爱国张平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EOS)、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AHR)为特征的疾病。目前认为,气道炎症是哮喘AHR的基础,而无论过敏性还是非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都以EOS浸润和激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缓解期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质量浓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门诊缓解期哮喘患者76例,测定其气道反应性,并分别采用瑞氏染色和荧光免疫法检测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ECP质量浓度。选择同期3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和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76例缓解期哮喘患者中,65例(85.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11例(14.5%)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缓解期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071±0.032,ECP质量浓度为131.5μg/L,显著低于急性发作期哮喘组0.198±0.103和355.3μg/L,P<0.01,但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013±0.007和48.0μg/L,P<0.01。气道反应性增高组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098±0.031和ECP质量浓度143.7μg/L显著高于气道反应性正常组0.026±0.012和41.3μg/L,P<0.01。结论缓解期哮喘患者多数存在气道高反应性且气道炎症持续存在,测定患者气道反应性和诱导痰中炎性标志物有助于指导缓解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IL-5、IL-15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EOS)、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其中嗜酸粒细胞浸润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已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哮喘炎症调控,如白介素-5(IL-5),白介素-15(IL-15)等。为寻找支气管哮喘治疗新靶点新方法,为开发治疗哮喘的新药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就几年来对IL-5,IL-15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IL-51.1主要生物活性IL-5是一种45kD的糖蛋白,在调控嗜酸粒细胞的气道浸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IL-5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在正式命名前曾称为嗜酸粒细胞分子因子(EDF),T细胞…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涉及多种炎性细胞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嗜酸粒细胞(EOS)是关键的效应细胞。EOS凋亡异常在哮喘气道炎症发生中的作用已有研究。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诱导EOS凋亡可能为其抗哮喘气道炎症的重要机制。但激素对抵抗型哮喘的治疗是临床上面临的一大难题。初步临床观察表明,小剂量环孢素A(CSA)可以使激素抵抗型哮喘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而激素用量减少,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我们的实验通过环孢素A对哮喘豚鼠肺内EOS凋亡及Fas表达的影响,来揭示环孢素A治疗哮喘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近年的研究发现 ,在部分哮喘患者 ,特别是在重度哮喘患者的气道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和痰液中存在中性粒细胞增多 ,甚至有学者提出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气道炎症是部分哮喘的特征[1 3 ]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机制、在哮喘发病中是否主动参与疾病过程 ,目前还不清楚。但最近的研究提示 ,中性粒细胞可能在哮喘的气道炎症甚至在气道重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5] 。一、气道中性粒细胞增多与重度哮喘Wenzel等[1] 对 14例重度哮喘患者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 ,首次发现BALF和气道组织中均存在中性粒细胞增多。重度哮喘患者与轻、中度哮喘患者…  相似文献   

11.
糖皮质激素对哮喘病Clara细胞及其分泌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丽  刘翱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7):719-720
支气管哮喘是以嗜酸陛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为主的多种炎性细胞、炎症介质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的疾病。其发生与局部促炎症与抗炎症机制的失衡有关。目前对哮喘气道炎症的研究以促炎机制为主,但对机体本身的内源性抗炎机制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清楚。哮喘气道炎症不仅仅是促炎机制亢进的结果,内源性抗炎机制的减弱亦起了一定的作用,导致炎症反应过度或时间延长。了解内源性抗炎机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常用药物对其影响,有助于根据内源性抗炎及其现有药物的相互作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不同临床控制水平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状况及外周气道功能,观察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的炎症指标能否反映外周气道功能的改变.方法 收集在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哮喘患者66例,分为控制组(21例)、部分控制组(28例)、未控制组(17例)以及健康对照组(20名).所有受试者第1天进行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行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测气道阻力及肺功能基础值、诱导痰细胞计数和分类以及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测定;第2天测定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FE_(NO)),若所测得的FEV_1≥70%预测值则行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当气道阻力升高至基础阻力2倍或乙酰甲胆碱达到最大浓度时终止试验,3 min后行气道阻力及通气功能检测;然后嘱受试者行5次深吸气后再复测气道阻力及通气功能.比较4组受试者诱导痰细胞计数和分类、诱导痰中ECP浓度、FE_(NO)水平与ACT评分间的相关性;观察激发后以及深吸气后外周气道阻力的变化与ACT评分、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EOS)计数、痰ECP水平及FE_(NO)间的关系.结果 (1)哮喘患者诱导痰EOS计数、ECP浓度以及FE_(NO)随着控制水平的下降逐渐增高,且诱导痰EOS计数、ECP浓度均与ACT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3和-0.56,均P<0.01).(2)在健康对照组,乙酰甲胆碱激发后中心气道阻力(R_(20))、外周气道阻力(R_5-R_(20))增高程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472,P>0.05),而在控制组及部分控制组激发试验后外周气道的反应强于中心气道(F值分别为18.09和14.14,均P<0.01),但激发后R_5-R_(20)的变化与ACT评分、诱导痰EOS计数、ECP、FE_(NO)水平间无相关性.(3)深吸气后,健康对照组R_5-R_(20)由(0.13±0.14)kPa·L~(-1)·s~(-1)降至(0.08±0.09)kPa·L~(-1)·s~(-1)(t=2.84,P<0.05),而控制组、部分控制组R_5-R_(20)分别由(0.24±0.15)、(0.31±0.18)kPa·L~(-1)·s~(-1)>增至(0.30±0.16)、(0.39±0.17)kPa·L~(-1)·s~(-1)(t值分别为3.90、4.68,均P<0.01),但相关分析显示,深吸气后R_5-R_(20)的变化与ACT评分、诱导痰EOS计数、ECP、FE_(NO)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即使在控制水平的哮喘患者,仍存在气道嗜酸粒细胞炎症,且该炎症状态随着疾病控制水平的降低而逐渐加重;哮喘患者深吸气所致的外周气道舒张作用消失;检测诱导痰中的炎症指标并不能反映外周气道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哮喘患者痰中炎性标志物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滨  邓火金 《中华内科杂志》1997,36(12):797-798
哮喘患者痰中炎性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孙滨邓火金哮喘是多种炎症细胞、介质和细胞因子共同作用导致的气道炎症,即使是轻症哮喘,气道亦有炎症表现。因此,如何客观地评价气道炎症的程度成为判断哮喘病情和指导治疗的基础。但由于哮喘炎症在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征方面均有...  相似文献   

14.
神经生长因子在哮喘患者诱导痰炎性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ou M  Xu YJ  Xiong SD  Zhao JP  Ni W  Zhang ZX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1):764-767
目的 通过观察神经生长因子 (NGF)在哮喘气道炎性细胞的表达 ,探讨NGF与哮喘气道炎症形成的关系。方法 取 11例哮喘急性发作期、19例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及 11例健康对照者的诱导痰 ,其中 12例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予丙酸氟替卡松 (ICS)治疗 2周后再取诱导痰。做诱导痰炎性细胞分类计数 ;SP法测诱导痰炎性细胞NGF表达 ;ELISA测其上清中白细胞介素 (IL) 5浓度。结果  (1)诱导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NGF表达阳性率哮喘组较健康对照组高 (P值均<0 0 1) ,且急性发作期较非急性发作期高 (P <0 0 1)。急性发作期IL 5水平较非急性发作期和健康对照组高 (P值均 <0 0 1)。 (2 ) 12例非急性发作期患者经ICS治疗后 ,诱导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NGF表达阳性率及IL 5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 (P值均 <0 0 1)。 (3)巨噬细胞、粒细胞NGF表达阳性率与淋巴细胞相对计数构成比、IL 5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 哮喘患者气道内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NGF表达增加 ,提示NGF可能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点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又称为非哮喘性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 withoutasthma),是诱导痰细胞检查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所发现的新病种。该病于1989年由Gibson等首先描述,临床特征为慢性咳嗽,体检、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性无异常,但痰或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对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近几年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报导逐渐增多,国内对该病也有所认识,本文报告我科2007年收治的1例咳嗽10个月确诊的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利用诱导痰的方法识别非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方法 对57例不吸烟的成年哮喘患者和23例健康对照组进行痰诱导,痰处理并进行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57例哮喘受试者中26例(45.61%)嗜酸粒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1例(54.39%)无明显嗜酸粒细胞增多,而其中性粒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的比例可以很好的鉴别非嗜酸粒细胞性哮喘.  相似文献   

17.
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以由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炎症部位的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和上皮细胞产生.反之,GM-CSF也同样作用于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等.GM-CSF的高表达增强了机体对抗原的敏感性,导致气道炎症反应增加,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嗜酸粒细胞过氧化物酶与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综述了嗜酸粒细胞过氧化酶与嗜酸粒细胞、血管内皮、气道内炎、气道上皮、气道反应性及哮喘气道炎症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它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支气管哮喘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作为嗜酸粒细胞的特异性活化标志,与迟发性哮喘反应、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动态检测血清,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ECP水平,可有助于判断气道炎症的存在和程度,预测疾病的发作,同时还可评价抗炎治疗的效果,而痰或BALF中的ECP水平似更能反映气道局部的炎症情况。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应用评价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EOS)、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AHR)、可逆性气流受限及黏液高分泌,晚期还可出现气道重塑。哮喘发病机制复杂,鉴于人体试验的局限性,目前对哮喘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动物模型来进行。曾用于制作哮喘模型的动物很多,包括:猫、马、狗、猴、兔、羊、豚鼠、大鼠、小鼠等,其在反映人类哮喘方面各有优点及相应的局限性。其中小鼠模型是近年来采用最多的哮喘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