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维CT重建技术在颅中窝径路内听道定位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借助 CT的薄层骨窗扫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 ,寻找一种新的颅中窝径路内听道( internal auditory canal,IAC)的定位方法。方法 :对 2 0例成人干颅标本进行薄层骨窗 CT扫描、测量并进行三维 CT( 3 DCT)重建。结果 :IAC底的中点至同侧颞板间的距离 d为 2 5.7± 1 .4 mm,IAC底的中部至同侧颞板间的连线与冠状轴间的夹角α为 1 1 .1± 4 .8°。结论 :在确定的平面上 ,过颧弓根做与冠状轴成 α角的连线 ,在此线上向内移行距离 d即定位出 IAC。本研究通过 CT扫描测量与三维 CT重建技术 ,术前就可以了解每位病人的具体颞骨解剖特点 ,根据测量的准确数据 ,就能够精确定位 IAC,从而达到“一人一定位”的目标 ,可望弥补传统定位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观察国人内听道的形态,并测量内听道各径线数值,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正常志愿者402例804耳行颞骨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观察内听道的形态,并对各相关径线进行测量。结果内听道形态为平行管状699耳,喇叭口状53耳,壶腹状50耳,不规则型2耳。内听道长度为(9.810±1.830)mm,内听道底管径为(5.084±0.739)mm×(3.246±0.613)mm,中段管径为(5.044±0.956)mm×(4.228±0.791)mm,内耳门区前后径为(5.049±1.05)mm,内耳门区上下径为(5.657±1.196)mm。两侧内听道各测量数值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这与文献报道不同;部分年龄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DSCT薄层扫描后多平面重建可清楚显示内听道的形态,并能精确测量内听道的管径及长度,对活体解剖测量具有指导意义,为临床和影像检查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各种内听道的手术中,其手术步骤都被设计成控制眩晕和保护听力。内听道的迷路下进路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通过领骨,在颅外暴露内听道,从而达到保护骨迷路和切断前庭神经的目的。也可以采用此进路切除小的听神经瘤,从而保护听力。但由于此区域通常出现解剖的变异,会引起内在的危险和技术上的困难,因而使这一进路的暴露受到限制。为评估此进路,所采用的材料是随机收集新鲜的成人颧骨20个,左侧11个,右侧9个。有10例(50%)用这种进路可以暴露内听道;另有10例(50%),由于此种进路所造成的空间限制,未能暴露内听道。20例中有5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借助CT的薄有窗扫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寻找一种新的颅中窝径路内听道的定位方法。方法:首先对20例成人干颅标本进行薄层骨窗CT扫描、测量并进行三维CT重建;然后进行显微颞骨解剖、测量;最后进行模拟手术。结果:显微测量与CT测量密切相关。结论:在确定的平面上,过颧弓根做与冠状轴成α角的连线,在此线上向内移行距离即定位出IAC。本研究通过CT扫描测量与三维CT重建技术,术前就可以了解每位病人的  相似文献   

5.
经枕下乙状窦后达内听道和小脑桥角,正越来越多地用于神经耳科手术,切断前庭神经和切除听神经痛,能广泛暴露从脑干至颧骨的皿一m颅神经复合体,除去内听道后壁可暴露内听道内容物。要熟悉岩骨内结构包括侧窦和颈静脉球的各种位置才能安全使用此种手术进路,该作者报告1例经枕下进路切除听神经痛,造成高位颈静脉球损伤,发生严重出血和内听道暴露困难的病例,因此促使作者对378个领骨标本的颈静脉球及其和其他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病例报告;患者39岁,男性,左耳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语言辨别率降低,左面感觉迟钝,轻度平衡障碍,AB…  相似文献   

6.
经乙状窦后切除侵入小管内的前庭雪旺氏细胞瘤,须切除内听道后壁,才能暴露小管内的肿瘤和m、w颅神经,但由于受到内听道基底部后方迷路的限制,在行前庭雪旺氏细胞瘤手术时有损伤半规管或前庭之可能,造成术后听力损失的危险,而且肿瘤不易完整切除而导致复发。该作者自1994年11月~1995年3月,采用乙状窦后径路切除65例前庭雪旺氏细胞瘤,对8例因肿瘤侵入内听道远端的患者,年龄16~75岁,平均46岁。采用内窥镜手术,使肿瘤完全切除又无意外损伤。8例中,男3例,女5例。术前均经高分辨CT及MRI检查。手术方法:枕下乙状窦后颅骨切开,暴…  相似文献   

7.
就听神经瘤切除、前庭神经切断和颅底神经血管减压术而言,乙状窦后入路到桥小脑角是最普及的方法。暴露内听道需十分小心的钻磨其后壁,暴露的迷路周围气房阻塞不完全就可能引起术后脑脊液耳漏(CSFO),进而有潜在发生脑膜炎的危险。该作者讨论颞骨蜂房的解剖及其与乙状窦入路的关系,介绍了应用骨蜡、骨糊浆、移植肌块和岩骨桥脑膜片的内听道闭合技术。气化较好的颞骨,内听道后上和后下被迷路周围蜂房系统所包绕,乙状窦后入路进入内听道的方法需切除内听道后壁的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后听力保存结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8年1月~2008年1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32例,影像学检查(MRI)确定肿瘤大小及生长部位,听力学检查确定术前、术后听力水平,分析术前听力情况、肿瘤的大小及生长部位与术后听力保存之间的关系。结果32例听神经瘤均实现肿瘤完全切除。术后实用听力保存率为15.6%(5/32)。术前听力水平A级6例,B级8例,术后听力保存率分别为50%(3/6)和25%(2/8)。内听道型肿瘤(IAC)9例,直径1-19mm小肿瘤4例。听力保存率分别为44.4%4/9);和25%(1/4)。20例哑铃型肿瘤,1例术后保存了实用听力。在IAC型肿瘤中,3例中心型肿瘤术后均实现了听力保存,近内耳门型肿瘤2例,1例术后具有实用听力。结论术前听力情况、肿瘤大小及生长部位是预测术后听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顿中窝进路可处理内听道和膝状神经节病变,同时保存听力。面神经迷路段靠近耳蜗底转并途经颅中窝底板下方,颅中窝进路时需分离该段。为确定面神经迷路段到耳蜗底转的距离,对24例(48耳)6岁~76岁的人体颧骨标本进行形态学测量,均无面神经和耳部疾患史及耳手术史,听力测试听阈均在3OdB以内。所有颧骨标本经固定、脱钙、包埋后,以20pm连续切片,每隔Ic张切片取一张行HE染色,光镜观察。借助标准幻灯投射仪将选用的切片进行投影记录在不透明纸上,同时用光学测微仪校准其距离。分别测量面神经迷路段与耳蜗底转间及膝状神经节与上半规…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面神经痛发生在颧骨,尤其在膝状神经节,局限于桥小脑角(CPA)和内听道口*C)的面神经瘤,是一种不同于领骨内和颔骨外的面神经瘤,比较少见。该文报告进行CPA肿瘤手术的五54例病人中发现4例面神经痛,男1例,女3例,年龄48一63岁,术前3例诊断为听神经瘤;临床表现均为伴或不伴其它症状的高频感音性听力损失(l例全额);3例作脑干电反应测听(BAER)检查,2例示I-y波间或延长,1例末G!出反应。CT检查4例均无异常发现。MRI检查均表现为肿丞瘤大部分偏离内听道中心轴且发现相同形状的肿块突入CPA。4例均行乙状窦后探查…  相似文献   

11.
56岁女性1名,右耳搏动性耳鸣和听力下降2年,查体见右耳道红色搏动性团块,颅神经正常,无小脑体征和眼震。行CT和MRI扫描检查,见右岩骨体内肿块,后界达小脑半球前方,前界至岩骨前缘,内里达岩尖,下界至动水平,上界达内听道水平。听力检查示504B传导性警和4OdB感觉神经性聋。由于患者相对年轻,瘤体较大,决定行手术切除,术前栓塞,若切除不彻底再行放疗。栓塞手术前24/J、.时进行。颈外动脉造影后选择性咽升动脉和枕动脉插管。先栓塞咽升动脉后栓塞枕动脉,栓塞剂是COfitOOr颗粒(含聚乙烯乙醇颗粒,15O、-250pm大小),栓…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内听道型听神经瘤的临床显微手术技巧,以期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5年8月期手术的34例内听道型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操作技巧,并总结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及远期随访情况。结果34例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最大径小于10 mm 11例,介于10~20 mm之间23例;肿瘤全切34例。无一例死亡。术后3个月轻度周围性面瘫2例,听力较术前下降17例。术后随访2年以上,听力较术前下降13例。结论乙状窦后硬膜下入路是切除内听道型听神经瘤的良好办法,磨除内听道后壁及锐性分离是操作核心。  相似文献   

13.
听神经瘤(前庭神经雪旺氏细胞瘤)切除术后听觉功能的保存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临床已将BAEP用于术中听功能监护,但尚无用此方法对术后延迟性听力丧失进行预估的报导。作者对75例听神经瘤切除手术中的26例(29次手术)施行了术中BAEP监护。肿瘤平均直径3.2cm(含内听道部分)经枕下外侧进路切除全部肿瘤(包括内听道)。术中听功能完全丧失9例,听力完全保存9例。11例发生术后延迟性听力丧失。其它检查项目包括术前及术后PTA、语言测听及术后0.5~8kHz短声反应阈及BAEP(方法同术中)。术后复查CT显示肿瘤完全切除,除1例面瘫外,无其它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2001年8月-2002年8月645例门诊病人进行高分辨率CT颞骨扫描,了解内听道扩张这一少见的发育异常与听力损失之间的关系,所有病例中仅有2例病人表现为单纯的内听道扩张而没有其他相关迷路异常,内听道扩张常表现为双侧。2例病人中1例有长期分泌性中耳炎病史,另1例曾行鼓室成形术,两例均合并轻度传导性耳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听道(IAC)斜矢状位MRI在人工耳蜗置入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斜矢状位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MRI技术对15例(30耳)拟行人工耳蜗置入术患者的IAC进行扫描。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检查,IAC内神经结构显示清楚。13例蜗神经正常的患者行人工耳蜗置入术并已成功开机,2例双侧蜗神经异常者未行耳蜗置入。结论:IAC斜矢状位MRI能清晰显示IAC内蜗神经的形态、大小及IAC的大小,是人工耳蜗置入术前判断蜗神经发育状况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尚存实用听力的听神经瘤患者比例增高,提高了对保存听力的听神经瘤手术的兴趣。中颅窝和乙状窦后八路可保存听力。但对内耳道(IAC)和桥小脑角(CPA)暴露受限,不能充分暴露延及IAC外份和蔓延至CPA且大于0.6cm的肿瘤。该作者推荐扩大乙状窦后八路后半规管切除术以达到IAC外份以及充分暴露CPA。尤适用于以上两术式不能去除且肿瘤分别侵及CPA、IAC外份者,可安全去除肿瘤并保存面神经和蜗神经。手术如下:作耳后切口,行完整的乳突切除术,使迷路可辨并使乙状窦前的后颅窝硬膜轮廓化,去除后半规管骨顶,小心保留膜迷路,然后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耳科学家在耳神经学诊断上可能出现失误的一些病例。例一为38岁女性,左耳感音神经性耳聋,CT显示左侧内听道轻度扩大,ABR检查正常,MRI显示左侧内听道有一小的肿瘤,CO_2对照增强CT扫描证实肿瘤确实在内听道内,经颅中凹行左侧内听道手术,发现前庭上神经处有一约8×4mm的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正常,听力无明显改变,ABR反应仍正常。例二为69岁女性,反复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左耳波动性听力损失及轰鸣样耳鸣,左耳听力及言语识别率差,ABR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RSSMA)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成人颅骨标本10例,头颅标本18例。在改良乙状窦后入路开颅的基础上,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尖,采用实体和CT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内听道上结节、岩尖的切除范围;记录内听道上结节、岩尖切除前后显露中颅窝、上斜坡的面积和三叉神经的范围;观察内听道上区的动脉、静脉、神经、硬膜等解剖结构。结果内听道上结节左右、前后方向骨性组织可全部切除,将内听道的上壁轮廓化可切除其上下径。岩尖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骨性组织均不能完全切除。中颅窝扩大显露范围为(144.6±13.9)mm2,上斜坡扩大显露(90.3±16.7)mm2。小脑前下动脉、后下动脉、岩上静脉、岩上窦;前庭耳蜗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均得以认定。结论RSSMA可以将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野扩大显露到中颅窝的中线侧和上斜坡的侧方,并可显露Meckel's腔内的三叉神经。岩骨骨迷路限制中颅窝的显露。RSSMA下的重要解剖结构有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弓下动脉、岩静脉、岩上窦等,术中要注意保护。RSSMA是处理主体在后颅窝,同时侵犯中颅窝病变的安全、有效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保持外耳道后壁完整的情况下,上鼓室切开软骨重建技术在中耳炎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45例(耳)中耳胆脂瘤和13例(耳)活动期中耳炎患者,在保留外耳道后壁乳突切开、上鼓室外侧壁切除或及经砧骨窝向下开放面隐窝,清除听骨链区(包括上鼓室、中后鼓室)及鼓窦乳突区病变后,行上鼓室软骨封闭重建术,术后随访12~36个月,观察术后中耳炎胆脂瘤复发、鼓膜形态及听力提高等情况。结果58例(耳)术后重建的上鼓室外侧壁与保留的外耳道后壁相连接。本组病例中6例术后外耳道后壁肿胀或皮肤缺损,继续换药4~5次后愈合良好;3例患者出院后仍有少量流脓,鼓膜边缘穿孔,门诊局部给药后延迟愈合;3例听骨脱出、2例鼓膜再穿孔、2例24个月后原胆脂瘤复发,行开放式手术后治愈。术后6个月复查纯音听力测试,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听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0.5、1、2 kHz气骨导差平均减10 dB,气导听阈平均提高15 dB 左右。结论在保持外耳道后壁完整的情况下,上鼓室切开软骨重建技术在中耳炎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既能够充分暴露病变,病灶清除彻底,同时又保留了外耳道的形态,可有效防止鼓膜回缩袋的形成,降低了胆脂瘤的复发,又避免了开放式手术所残留的宽大术腔。术后鼓膜形态恢复良好,从而保持或提高了患者的听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处理乳突根治术后遗留的外耳道后壁缺损及开放的乳突腔的方法。方法:应用骨性外耳道后壁重建鼓室成形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58例(58耳),清除病变的同时以颞骨皮质骨行骨性外耳道后壁重建并Ⅰ期行鼓室成形术。结果:随访1~3年,仅有1例胆脂瘤复发(复发率1.72%)。外耳道接近正常形态,保留含气乳突腔。纯音听阈提高30dBHL以上者(极效)5耳,提高20~29dBHL者(显效)11耳,提高10~19dBHL者(有效)30耳,总有效率为79.31%(46/58),〈10dBHL者(基本无效)8耳,无听力提高者(无效)4耳。术后平均气导听阈明显减少。结论:乳突根治术后以颞骨皮质骨行骨性外耳道后壁重建并Ⅰ期行鼓室成形术,有助于修复乳突根治术后遗留的外耳道后壁缺损及开放的乳突腔,改善听力,降低胆脂瘤复发率,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