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香莲外洗液诱导白念珠菌阴道分离耐药株恢复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方法]香莲外洗液作用于白念珠菌阴道分离耐药株,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氟康唑对原代及每代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从而判断白念珠菌阴道分离耐药株恢复对氟康唑敏感所需的代数.[结果]经香莲外洗液作用后,临床耐药菌株A1~A10分别于第8、5、6、7、10、5、7、8、6、7代恢复对氟康唑敏感,而无香莲作用的耐药试验菌株白念珠菌A1~A10则分别在第19、14、15、12、17、12、17、19、14、17代恢复对氟康唑敏感.[结论]香莲外洗液能较快诱导临床耐药白念珠菌恢复对氟康唑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试管稀释法和CLSI M38-A2微量液基稀释法研究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简称DF)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 利用两种方法测定DF对红色毛癣菌标准株(6株)和临床分离菌株(7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结果 试管稀释法测定DF对13株红色毛癣菌的MIC范围为生药0.469~ 15.0 mg/mL;MFC范围为生药0.938~ 15.0 mg/mL.其中DF对标准菌株MIC范围为生药0.469 ~ 7.5 mg/mL,几何均值为2.652 mg/mL,MFC范围为生药0.938~ 15.0 mg/mL,几何均值为3.750 mg/mL.微量稀释法测定DF对红色毛癣菌标准菌株的MIC范围为生药0.312 5~5.0 mg/mL,几何均值为1.25 mg/mL;其MFC范围为生药1.25 ~ 20.0 mg/mL,几何均值为5.0 mg/mL.结论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红色毛癣菌有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白色念珠菌特别是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苗药的敏感性,为耐药菌株的治疗寻找新的途径。方法:采用管碟法使用抗真菌苗药的含药血清进行两种菌株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两种白色念珠菌菌株的抑菌试验表明:含药血清抑制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株与对氟康唑敏感的白色念珠菌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抗真菌苗药含药血清对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菌株及对氟康唑敏感的白色念珠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均表现出较明显的抑菌作用,抗真菌苗药对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抑菌作用与对氟康唑敏感的白色念珠菌抑菌作用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于临床分离出的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可以考虑使用苗药,为拓宽中药制剂的用药范围,减轻耐药菌株的药物压力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纸片扩散(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MIC)法检测18株临床分离白色念珠菌和4株标准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体外药敏试验的检测结果,并分析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原因。方法 根据K-B法和MIC法检测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体外药敏试验,比较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通过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测量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结果 K-B法和MIC法检测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体外药敏实验结果,经比较二者无明显差异,对氟康唑耐药的白色念珠菌其OD值远远高于对氟康唑敏感的白色念珠菌的OD值。结论 K-B法和MIC法对于检测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与其形成生物膜有重要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虎杖免煎颗粒与氟康唑的体外联合抗白色念珠菌作用。方法借助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13株,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虎杖免煎颗粒的抗真菌作用及其与氟康唑的联用时的抗真菌作用。结果虎杖免煎颗粒对氟康唑敏感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平均值为74.67 mg/ml,对耐药白色念珠菌的MIC平均值为237.71 mg/ml;虎杖免煎颗粒与氟康唑联合应用对敏感白色念珠菌表现为相加或无关作用,对耐药白色念珠局表现为协同作用。虎杖免煎颗粒与氟康唑联合应用对敏感白色念珠菌的分数抑菌浓度指数(FICI)平均值为0.81,对耐药白色念珠菌的FICI平均值为0.35。结论虎杖免煎颗粒本身具有一定的抗白色念珠菌作用,与氟康唑联合应用对敏感菌表现为相加或无关作用,对耐药菌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色念珠菌对五种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白色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为临床正确选择抗真菌药物和有效控制该菌引起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02株白色念珠菌对五种抗真菌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酮康唑、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对102株白色念珠菌MIC较低,其MIC90分别为0.25μg/ml、0.5μg/ml和0.5μg/ml。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MIC90分别为2μg/ml和8μg/ml。受试菌对氟胞嘧啶敏感率最高为100%,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88.3%和75.5%。对氟康唑耐药的9株菌株也同时对伊曲康唑耐药。结论受试白色念珠菌对氟胞嘧啶敏感率最高,未发现耐药菌株;酮康唑对受试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唑类药物存在耐药性,且该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重要酵母菌感染状况及Yeastone微量稀释显色法酵母菌药敏实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Yeastone方法对从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得到的177株酵母菌MIC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同一种念珠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率各不相同,不同菌株对同一种药物耐药率也不相同。如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为1.3%,而克柔念珠菌却为10%。结论临床酵母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体现不同程度耐药性,进行真菌药物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四川地区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分型及体外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 采用针对URA5基因PCR产物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收集自我校华西医院的92株隐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采用E-test法检测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AMB)、氟胞嘧啶(FC)、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和伏立康唑(VRC)对隐球菌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并计算其MIC50、MIC90.结果 92株隐球菌中,91株为新生隐球菌VN Ⅰ型,1株为格特隐球菌VGⅡ型.5种抗真菌药物对92株隐球菌临床株的MIC值范围、MIC50、MIC90值分别如下:两性霉素B为<0.002~2 μg/mL0.19 μg/mL和0.75 μg/mL;氟胞嘧啶为0.5~>32 μg/mL、4μtg/mL和8 μg/mL;氟康唑为0.5~32 μg/mL、3 μg/mL和8 μg/mL;伊曲康唑为0.064~2 μg/mL、0.5 μg/mL和1.5 μg/mL;伏立康唑为0.004~0.19 μg/mL、0.047 μg/mL和0.094 μg/mL.其中3株(3.3%)对两性霉素B耐药,4株(4.3%)对氟胞嘧啶耐药,25株(27.2%)对伊曲康唑耐药,未发现对氟康唑耐药的菌株,所有菌株对伏立康唑敏感.格特隐球菌(1株)对氟胞嘧啶耐药,对氟康唑剂量依赖敏感.不同时间段隐球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时间推移,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的MIC值有所升高,唑类药物MIC值变化无规律.结论 四川地区隐球菌以新生隐球菌VN Ⅰ型为主,存在格特隐球菌VGⅡ型.除伊曲康唑外,隐球菌对其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高,仅少数菌株对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耐药.  相似文献   

9.
敏感和耐药白念珠菌磷脂酶活力与其毒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和敏感菌株磷脂酶活力与菌株毒力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订的M27-A方案筛选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MIC>64μg/ml)及敏感菌株(MIC<8μg/ml)各15株。用蛋黄平板法培养氟康唑耐药及敏感菌株,测量其产生沉淀圈的大小,计算菌落直径与沉淀圈直径的比值(PZ值),比较两组间磷脂酶活力的不同。从敏感和耐药菌株中分别选取磷脂酶活力不同的菌株,通过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以小鼠平均存活时间比较耐药和敏感菌株毒力的不同。结果:15株耐药菌中12株产生特异沉淀圈,PZ值为0.786±0.055;敏感菌株中8株无特异沉淀圈,PZ值为0.913±0.078。耐药组和敏感组小鼠平均存活天数分别为(10.22±2.44)d和(12.83±1.51)d。耐药和敏感菌株磷脂酶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小鼠平均存活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药菌株磷脂酶活力及毒力高于敏感菌株,白念珠菌分泌的细胞外磷脂酶活力及菌株致病性与白念珠菌耐药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莪术挥发油主要成分莪术醇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试管培养基稀释法测试莪术醇对13株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FC).[结果]莪术醇对石膏样小孢子菌上海株、红色毛癣菌上海株的MIC大于50μL/mL,对白色念珠菌武汉株32035、大脑状毛癣菌上海株的MIC为50μL/mL,对其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白色念珠茵对羽苔素E的体外敏感性,并观察羽苔素E和氟康唑合用对白念敏感株和耐药株的联合抗真菌作用.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15株白念敏感株和4株白念耐药株对羽苔素E的敏感性,以最低抑菌浓度(MIC)表示.同时观察羽苔素E与氟康唑合用对白念敏感株和耐药株的联合抗真菌作用.结果 羽苔素E对敏感株的MIC值为16 mg·L-1,对耐药株的MIC值与敏感株基本一致.羽苔素E与氟康唑合用,对敏感株和耐药株分别表现出相加和协同的抗真菌活性,并明显减少氟康唑的用量.结论 羽苔素E具有中等的抗真菌活性,与氟康唑合用对耐药菌株表现出协同的抗真菌作用,提示羽苔素E有较好的抗真菌作用并有逆转氟康唑耐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黄芩不同提取物对两种深部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黄芩不同提取物对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标准抹及都柏林念珠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制备黄芩乙醇提取液及水煎液,采用琼脂扩散法及试管对倍稀释法对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标准株及都柏林念珠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定抑菌圈直径及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对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标准株,乙醇提取液及水煎液的抑菌圈直径(mm)分别是:28,34;MIC(ng/mL)分别是:125~62.5,7.8~15.6.对都柏林念珠菌,乙醇提取液及水煎液的抑菌圈直径(mm)均为32;MIC(mg/mL)均为62.5~31.25.结论:黄芩乙醇提取液及水煎液对耐氟康唑白念珠菌标准株及都柏林念珠菌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对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标准株,水煎液抑菌效果优于乙醇提取液.对都柏林念珠菌,两种提取液抑菌效果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唑醇类化合物SL-130的体内外抗真菌活性. 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1997年公布的M27-A方案,实验用菌株包括白念珠菌及非念珠菌致病真菌,用最低抑菌浓度MIC80表示抗真菌活性.此外利用纸片扩散法、时间-杀菌曲线及小鼠的存活率等方法考察SL-130的抗真菌活性.结果:SL-130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体外明显强于氟康唑,体内与氟康唑基本相当.结论:此三唑醇类化合物结构新颖,体内外的抗真菌活性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支原体培养基中真菌抑菌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支原体的培养基筛选一种抗真菌的药物,以防止真菌污染。方法 在五种备选药物中先找出不抑制支原体生长但是能够有效抑制真菌生长的药物。再选用20株白色念珠菌的临床株,各测此种药物对其MIC,最后得出MIC50与MIC90,选用MIC90的浓度加于支原体的培养基中。结果 最后选出的药物为氟康唑,用20临床株测得MIC50为15.6μg/ml,MIC90为31.25μg/ml结论选用浓度为31.25μg/ml的氟康唑加于支原体的培养基可以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白色念珠菌耐药性产生的过程,建立白色念珠菌的体外耐药模型。方法: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倍倍增加方法对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敏感菌株进行氟康唑和氟康唑加阿苯达唑(2 mg·L-1)2种不同诱导途径的体外耐药性 诱导,得到的耐药子代在无药酵母抽提物蛋白胨葡萄糖(YEPD)液体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观察MIC的变化情况。结果:经2种不同途径进行耐药性诱导,受试菌株均获得耐药性,但其耐药程度不同;耐药 子代经过42 d的无药传代后MIC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通过体外人工诱导获得了白色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模型,并且该获得性耐药稳定性较好;阿苯达唑可促进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曲焕章牙膏对口腔常见致病菌抑菌作用。方法采用试管液体稀释法试验,测定曲焕章牙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曲焕章牙膏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MIC均为0.0019 g/mL;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0.0313 g/mL。结论曲焕章牙膏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抑菌作用较对白色念珠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好。曲焕章牙膏不同剂量细菌抑菌作用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离菌特点及抗念珠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按NCCLS推荐的M27-A方案(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氟康唑等6种抗真菌药对6种共52株深部致病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在体外的抗真菌活性.结果 383例标本中以白色念珠菌居多(96.09%),其次为光滑念珠菌(2.61%),较少的有热带念珠菌(1.04%)与克柔念珠菌(0.26%).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均在90%以上,耐药率以伊曲康唑为最高(35.8%),其次为氟康唑(17.5%).结论 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离菌除了白色念珠菌外,尚有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等菌种,制霉菌素与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的敏感性较好,而伊曲康唑与氟康唑的耐药率比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法(FCM)进行念珠菌快速氟康唑药敏试验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FCM法检测230株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并将其检测结果与M27-A2的标准化方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FCM法与M27-A2标准化方法的检测氟康唑MIC结果一致率为88.9%~100%。其中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较近平滑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高。结论念珠菌氟康唑药物敏感性试验FCM法与标准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白色念珠菌是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能够引起多种疾病,然而随着唑类等药物长期大量使用,导致真菌耐药性普遍产生,成为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纳米银已经被证明具有抗菌活性,但是对白色念珠菌耐药菌株抗菌作用有限,因此本项目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纳米银和唑类药物联用抗白色念珠菌耐药菌株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用电镜方法、紫外全波长扫描及zeta电位测定分析加入唑类药物对纳米银溶液稳定性的影响,体外抗菌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两药之间关系采用棋盘式微量稀释法并用FICI指数评价,用琼脂扩散法和杀菌曲线来进一步验证两药作用关系。细胞学作用机制解析包括从细胞学水平研究纳米银对白色念珠菌出芽及唑类药物促进纳米银粘附于白色念珠菌表面效应。分子机制解析包括从基因水平研究纳米银和唑类药物联用对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及细胞膜外排泵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 唑类药物的加入对纳米银系列物理化学表征没有明显影响。纳米银单用MIC是16~32 μg/mL,氟康唑及伏立康唑单用抗耐药白色念珠菌MIC分别是≥64和8 μg/mL。而当联合应用时,纳米银MIC是0.125~0.25 μg/mL,氟康唑MIC是0.125~1 μg/mL,伏立康唑MIC是0.125~0.5 μg/mL,FICI指数均<0.5。琼脂扩散法和杀菌曲线测定进一步确认纳米银和唑类联用抗白色念珠菌耐药菌株具有协同作用。细胞学机制方面联合用药减少了白色念珠菌出芽率,增加纳米银对白色念珠菌的粘附;分子机制方面,发现联合用药能显著降低麦角甾醇含量,并能增加ERG5、ERG6基因的表达。降低外排泵基因CDR1的表达。 【结论】 纳米银和唑类药物联用对耐药白色念珠菌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本项目基于临床抗真菌耐药的现状,为寻找新的逆转真菌耐药的应对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CLSIM27-A方案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和ATBFungus3法。方法采用ATBFungus3法和CLSIM27-A方案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02株临床分离鉴定的假丝酵母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MIC值。结果两种方法所测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经配对设计的符号秩和检验,除伏立康唑组外,其他三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ATBFungus3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判读客观、量化等特点,对于伏立康唑组,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比较存在差异,其他三组无差异,但可作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抗真菌药物氟康唑的敏感性实验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