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迎随补泻法的来源和针向迎随补泻法的产生进行了考证,继而对针刺补泻的实质和针向迎随补泻法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针向迎随补泻法所描述的具体操作方法既不符合《内经》关于“迎随”的本意,也不太符合现代针灸临床与科研的客观事实或指标,因而以针向迎随补泻法来代替迎随补泻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2.
迎随补泻古今异同辨析李瑞(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系北京100029)关键词:迎随补泻:针法:子午流注迎随补泻针法是(内经)记载古代针刺补泻方法中的一种,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及课堂教学。然而,究其真义,现在所使用的迎随补泻与(灵枢经)中记载的迎随补泻却有...  相似文献   

3.
针灸迎随补泻法是补泻法的总则,主要包括时机迎随补泻、母子迎随补泻、针芒迎随补泻及生成迎随补泻。其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较具体的提出此法则始见于《难经》,此后历代医家不断补充,续有发挥,渐趋完善。但对该法则的具体应用,至今仍存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迎随补泻法是一种原则补泻法,是多种手法的总称,其具体内容及临床运用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一为时机迎随补泻法,乃候气而刺也,候卫气之往来,营气之流注时刻及邪气之盛衰,气至而泻,气去而补,强调“逢时”,即针刺的时间性。二为针法迎随补泻,主要以针芒迎随法影响颇大,但在实际运用中尚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其它捻转、提插、呼吸、深浅等法,亦属迎随之列。三为穴法迎随补泻,以子母补泻法应用较为广泛,分有本经、异经,知  相似文献   

5.
迎随补泻法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论于《灵枢》的迎随补泻刺法经过后世淀绎,已经成为多种纷繁的针刺手法。回顾、归纳历代关于迎随补泻法源流的文献,可条列出13种“迎随补泻”法,即总则迎随、调气迎随、子母迎随、候时迎随、纳支迎随、针向迎随、生成迎随、子午迎随、提插迎随、呼吸迎随、徐疾迎随、穴序迎随、轻重迎随。  相似文献   

6.
始论于《灵枢》的迎随补泻刺法经过后世演绎已经成为多种纷繁的操作术式或方法。通过对历代关于迎随补泻法源流的文献考析归纳,条列了13种“迎随补泻法”并进行了浅析,对刺法的学术研究和争鸣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针刺徐疾补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针刺徐疾补泻法边丽娜天津中医学院(300193)关键词针灸学针刺手法中图分类号R245.3《黄帝内经》开创了针刺补泻手法的先河,其论述的补泻手法有:徐疾补泻、呼吸补泻、迎随补泻和开阖补泻,其中徐疾补泻为《内经》补泻手法的核心,也是历来古今医家所承认...  相似文献   

8.
针刺补泻手法首载于《内经》,当前基本概括为迎随补泻、徐疾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呼吸补泻、开合补泻、平补平泻(徐入徐出)等七种,历代医家对其解释说法不一,仅迎随补泻手法的解释就有多种,这势必给临床应用造成一定困难。笔者将这七种手法融入具体临床操作环节中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认识,谨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9.
粗谈“迎随补泻”张丽蓓,袁灿宇河南省老干部康复中心“迎随补泻”之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历代医家,结合临床实践,代有发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来泻去补《内经》认为,十二经脉各按一定的循行次序和方向流动,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五十复大会,阴阳...  相似文献   

10.
针刺呼吸补泻,出自《黄帝内经》,但历代争议很大,褒贬不一。笔者试从呼吸补泻与迎随、营卫、阴阳的关系,浅析呼吸补泻法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首先透过文献资料整理分析,阐明"迎随"在《黄帝内经》里的真意,举出后世医家著作的引文加以佐证,以充实完善《黄帝内经》针刺调气理论;从针向迎随补泻法的定义、来源等谈起,指出其与《内经》中"迎随"的本意不符,也不能纯粹将其看做是针刺调气补泻手法,而是利用其优点,为针刺调气理论和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与泻法,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历代医籍对针刺补泻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笔者对其主要内容总结如下。1针刺补泻手法1.1迎随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2]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  相似文献   

13.
针刺手法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广义的针刺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针刺操作的全过程;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所采用的各种行针和补泻手法.合理的针刺操作,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提高疗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14.
针刺的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内容,最早见于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母补泻、纳支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等单式补泻手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五藏交经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究竞有无实际价值是目前广大从事针灸工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浅析初步的看法对这些古代的针刺补泻手法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15.
经络教学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在中医学特别是在针灸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掌握经络特别是十二经脉的循行对学习针灸及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复杂 ,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掌握难度大。笔者从多年临床教学实践中 ,将其规律加以总结 ,运用于教学 ,收到了良好效果。掌握这些规律 ,对十二经脉循行大体上可做到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 ,掌握其具体循行将比较容易。1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阴升阳降经脉循行走向即“脉行之逆顺”是针刺迎随补泻的基础 ,针刺迎随补泻贯穿针刺治疗全过程。因此 ,掌握经脉循行走向对针刺补泻有重要意义。陆瘦燕先生认…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内经》对针刺补泻的记载,以针刺补泻的目的、原则、判断、操作到疗效的思路,勾勒《内经》针刺补泻的完整框架,较翔实反映《内经》针刺补泻的整体风貌。通过研究发现,《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7.
"人迎寸口脉法"是在对比人迎与寸口脉的基础上,判断病变经脉的阴阳虚实,以指导针刺选穴,于阴经选取一个穴位、阳经选取两个穴位,共三穴进行补泻针刺的一种古脉法。"角穴"则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联合应用三个穴位结合补泻手法进行针刺,以治疗某种疾病。作者从人迎和寸口脉的定位及意义、"人迎寸口脉法"与阴阳盛衰、"人迎寸口脉法"与阴阳补泻三方面阐述其与"角穴"理论的内在关系,并扎根于《内经》,依据"子母补泻取穴法"指导临床选穴。  相似文献   

18.
井穴皆位于四肢之末端,为经脉之根,脉气所发之处,亦为五腧穴之首。井穴的补泻效应建立在针刺疗法补泻效应的基础之上。井穴上可以运用的补泻手法有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放血法、艾灸法、开阖法、开周法、指按法等。一般病证,补虚时多采用轻刺激,泻实时多采用重刺激,由于井穴的特殊性,手法上宜灵活掌握,不可拘泥。井穴位于手足指(趾)末端,皮肉浅薄,感觉异常敏锐,提插、捻转、烧山火、透天凉等复杂补泻针刺手法不适用于井穴。  相似文献   

19.
《难经》对针灸学发展贡献甚巨。其一,确立奇经八脉理论。首创其概念、完善其循行、阐明其生理病理,奠定后世发展之基础。其二,完善特定穴理论,对八会穴、十二原穴、五输穴、俞募穴理论及临床均有论述。其三,完善配穴及刺灸理论,首创泻南补北法、确立补母泻子法,对迎随补泻、营卫补泻、刺井泻荥、四时补泻多有创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国际标准化头皮针和体针配合应用补泻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共86例,应用头针加体针随症选穴,采用迎随补泻手法,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其疗效。结果:痊愈31例,显效27例,好转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2%。结论:该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致残率;采用标准化治疗针灸治疗方案有利于针灸在国际间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