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明清以降的新安医学在中医学历史上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名师辈出,学验俱丰.为继承发扬新安医学,培养发掘后学新人,我校在2007 年以新安医学方向申报了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 、2009 年连续两年招生,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新安医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继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2.
刘玉洁  周亚东 《中医药导报》2020,26(1):100-101,113
从人文环境、医学特色、近代发展状况、现代发展思路等多角度探讨新安医学和吴中医学的异同。由于经济状况、社会需求、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新安地区和吴中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医学。新安医学以固本培元为代表思想,吴中医学创立了温病学说。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从文化的传播、人才的培养、品牌效应等方面为新安医学与吴中医学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以促进中医文化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3.
突出新安医学特色 培育高素质中医学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国家教育部中医学特色专业建设,通过修订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施“双导师制”的师承教育新模式;注重发挥我省新安医学的特色优势,充实有关新安医学的特色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探讨培养中医学人才的新途径、新方法,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既赋有时代特征又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具有新安医学优良传统、高尚的人文精神、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中医实用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0年代以来,我国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首先把“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写入国家宪法。后来又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主张“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国际间往往只把中医视为诸多传统医学中的一种;视为西医...  相似文献   

5.
气势恢宏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个由活字模块拼成的各式各样的“和”字,给全世界观众以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字,作为中华民族古典哲学的重要范畴,在漫长的时空隧道里,恒久地闪耀着朴素的真理的光辉。正是这个“和”字,揭示出了一个民族拥有强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家族链的传承在新安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严格的宗族制度为徽州医家家族链的稳固和发达提供了社会基础,而徽州宗族重教崇文,各名家深受熏陶,儒医兼修,并将医技代代相传,形成了某些独具特色的医学专科。  相似文献   

7.
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是根据我校办学实际,在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质量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医学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有益尝试,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院校一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新安医学特色,健全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等举措,注重培养学生的继承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既掌握传统中医学知识又有有创新能力的新安医学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8.
马继兴之<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洋洋百万言,无一赘字,为第一部系统总结中医文献研究理论的专著.读之,无不为其广博的资料、系统缜密的论述所折服.马继兴研究员文献理论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试从资料积累、治学方法、图表例示、纠错创新等方面总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新安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中医学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加以评述.新安医家将儒、易等学说援入医学,既发展了医学,又丰富了徽文化.新安儒医及其众多著作对中医学、徽州域外医学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医文献学》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中医文献能力的重要课程,它指引学生如何从浩瀚的中医药文献中甄别、选择和阅读中医药文献,从古今中医药文献中发掘宝藏,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因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古代医案导入《医古文》课程的教育模式。方法将本校2012级中医类专业本科学生按班级分为实验班125人(导入古代医案)和普通班97人,通过教学过程评价、问卷调查及成绩考核等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教学过程评价:实验班课堂气氛活跃,上课注意力较集中,师生互动好,课后师生交流比例高(实验班67%,普通班23%)。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在学习兴趣(78%)、学习的主动性(42%)、对专业的热爱(48%)和阅读古籍的方法(47%)等方面与普通班相比(60%、28%、27%、26%)有显著差异(P 〈0.05)。③成绩考核(平均成绩):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验班分别为95.5、66、82.5;普通班为82、58、71,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医古文课程导入古代医案的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对专业的热爱,可促进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阅读技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文献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生源短缺、培养规模偏小、培养模式单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导师及指导小组的作用有待强化等问题,提出教育改进方案:即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生源,扩大培养规模;改进培养模式,注重继承与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适用于中医医案文献自动分词的方案。方法使用层叠隐马模型作为分词模型,建立相关中医领域词典及测试语料库,对语料库中古代医案文献和现代医案文献各300篇进行分词及评测。结果在未使用中医领域词典时,两类医案文献分词准确率均为75%左右;使用中医领域词典后,古代医案文献的分词准确率达到90.73%,现代医案文献的分词准确率达到95.66%。在未使用中医领域词典时,词性标注准确率古代医案文献为56.74%,现代医案文献为64.81%;使用中医领域词典后,现代医案文献为91.45%,明显高于古代医案文献的78.47%。结论现有分词方案初步解决了中医医案文献的分词问题,对现代医案文献的词性标注也基本正确,但古代医案文献的词性标注影响因素较多,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PubMed-MEDLINE数据库英文中医药信息检索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献检索实践的角度讨论PubMed-MEDLINE数据库中医药信息主题词检索方法的同时,还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7种行之有效的自由词检索方法,以期对国内中医药学者在利用PubMed数据库系统检索国外英文中医药信息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名老中医既是医学卫生事业一线的战士,也是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良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也要面向现代化,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提高中医本科教育水平迫在眉睫。本文主要讨论名老中医对现代中医本科教育的推动作用以及浅谈如何促进名老中医推动现代中医本科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医师承教育是当今社会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优秀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思想传播,是现代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近代以来,人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以西方医学为体系的思维模式时,中医学教育该如何的发展与传承。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分析了现代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特点,阐述师承教育在现代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期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分工日益细化,跨专业的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而某个专业领域的信息,可能对相关专业领域是有价值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含的有价值的关联,而以常规方式通常检索不到这种关联性的。美国学者Swanson教授创立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并且设计了相应的人机交互系统(Arrowsmith),帮助医学研究者更好地发现这种隐含的关联。此法也可为中医学发展提供新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章借鉴中医传统文化的医德思想,探讨了医德的内涵,分析"大医精诚"和"仁心仁德"的医德核心,阐述中医医德思想对现代医德教育的启示,并具体分析医学本质、医德关系和医德评价这3个主题和潜心研习与一丝不苟这2个思维品质。最后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医德教育中需要重视学生需要的逐层实现和高层次需要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为中心"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方向。山西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课程积极探索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其次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第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以德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个人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  相似文献   

20.
Swanson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对中医学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领域分工日益细化,跨专业的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而某个专业领域的信息,可能对相关专业领域是有价值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含的有价值的关联,而以常规方式通常检索不到这种关联性的。美国学者Swanson教授创立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并且设计了相应的人机交互系统(Arrowsmith),帮助医学研究者更好地发现这种隐含的关联。此法也可为中医学发展提供新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