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合并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10例DM/PM合并间质性肺炎及2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症状、体征、X线胸片、胸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动脉血气结果。结果:DM/PM合并间质性肺炎发病年龄较IPF年轻,发病至就诊时间明显较后者短。两组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无二氧化碳潴留。肺功能检查:以限制为主,均有弥散功能降低。结论:DM/PM合并间质性肺炎发病年龄较IPF年轻,病程较短,存活时间短,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皮肌炎(DM)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肌肉和血管,以皮肤红斑、水肿伴肌肉软弱及炎性改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如仅有肌肉病变而无皮肤损害者又称多发性肌炎(PM)。PM、DM可累及肺组织,引起间质性疾病或肺炎。我们遇到10例,现报告如下,旨在引起同道的重视,以期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是以淋巴细胞浸润横纹肌为主的非化脓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伴或不伴皮肤损害,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肾脏病变很少见,极少数可合并暴发性起病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此种肾功能衰竭一旦形成,死亡率很高,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4.
周晓勤  沈鸣九 《职业与健康》2000,16(10):107-108
系统总结34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肌电图检测与肌肉CG、肌活检,结合临床表现及肌酶谱,进行讨论,提示提高肌电图、肌活检、肌肉CT检测阳性率与肌内检测部位有关,下肢高于上肢,下肢屈肌高于伸肌,股二头肌怕肌可做首选。  相似文献   

5.
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并发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皮肌炎(DM)和多发性肌炎(PM)住院患者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体的种类、临床特点、预后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了1988-1998年间,住院治疗的DM193例和PM150例患者各类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统计影响DM/PM感染的各类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193例DM患者中并发感染的有67例(占34.7%)、150例PM中并发感染的有35例(占23.3%0,其中年龄、住院天数、颈部肌群受累、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为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其次为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及结核病等;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有细菌、结核杆菌和真菌;细菌感染中,革兰阴性菌(46.1%)及革兰卫性菌(41.2%)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别,其中以奈瑟菌及草绿色链球菌为最多见,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结论 DM/PM患者易并发各种感染,临床上应针对各类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类感染的发生,以提高DM/PM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合并低T3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某院近6年收治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检测了甲状腺功能的病例,分为两组:低T3综合征组(A组)及非低T3综合征组(B组),比较两组甲状腺激素水平、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共纳入病例70例,其中A组40例,B组3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性别、LDH及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应常规检查甲状腺功能,其中合并低T3综合征者出现心血管病变可能性较大,应密切监测并积极预防;此外LDH升高幅度亦较大,可能 与低T3影响肌肉能量代谢,致肌组织受损导致肌酶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PM)与皮肌炎(DM)患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2例PM和D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肌电图检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47例(75.8%,47/62)患者头面部、颈背部或四肢出现大片暗红色、紫红色斑块,以眼睑水肿性紫红斑出现较早且多见,有的伴有痒疹;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表现,53例(85.5%,53/62)患者有肌痛,主要累及四肢近端肌肉,多为对称性,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和压痛.肌电图检查见肌源性损害54例(87.1%,54/62);5例(8.1%,5/62)患者肌源性损害的同时合并有神经源性损害;25例(40.3%,25/62)患者肌电图插入电位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和少数肌僵直电位;3例(4.8%,3/62)患者出现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结论 肌电图检查是诊断PM和DM的重要检查手段,选择肢体近端肌肉检查异常率较高,临床表现越重,肌肉损害越明显,肌电图可方便快捷地检测病情异常程度和客观地评价患者的治疗情况,辅助肌肉活检定位,提高PM和DM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急性问质性肺炎的血清肌酶的特点,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对江苏省人民医院及丹阳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13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急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皮肌炎患者均有典型皮肌炎皮疹,其中9例肌炎症状轻微,所有病例抗JO-1抗体阴性,乳酸脱氢酶(LDH)7例持续升高,6例轻度升高,13例患者肌酸磷酸激酶(CK)7例升高,3例多肌炎升高明显,天冬氨酸转氨酸(AST)9例皮肌炎升高,5例CK/AST水平下降,3例多肌炎均升高。在确诊多发忤肌炎/皮肌炎同时或短期内并发出现高热、干咳、呼吸困难,X线片和胸部CT提示多发的片状肺间质改变,并且进展迅速,抗感染和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无效,10例死亡。结论急件间质性肺炎可能是无肌病皮肌炎或肌病轻微的皮肌炎的肺部表现,CK水平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LDH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AST水平与肺间质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李军霞 《健康向导》2009,15(1):34-35
多发性肌炎是一种以四肢肌无力、肌痛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主要累及肢带肌、颈项肌、咽喉部肌群,如同时累及皮肤,称皮肌炎,也可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或恶性肿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中年女性多见。该病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与病毒感染和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1.
陈志强 《药物与人》2014,(5):233-234
目的:分析皮肌炎(DM)并发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探讨DM发生ILD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住院的50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ILD的发生率、ILD的特点以及ILD的危险因素。结果:36例DM中有ILD 22例、发生率62.3%,ILD主要表现为干咳、气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干咳、气喘、发热、关节炎、血沉、血清肌酶比值(AST/CK)与ILD的发病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干咳、血沉与ILD的发病呈正相关(P〈0.05)。结论:ILD是DM的常见并发症,干咳、气喘、发热、关节炎及高水平的血沉、AST/CK是DM或PM发生IL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胰腺疾病特别是急性胰腺炎常并发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胸膜和肺的损害。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急性胰腺炎121例,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7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46例,均符合2003年12月上海《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标准,合并呼吸系统损害28例,占23%。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科2005年1月-2009年1月36例多发性肌炎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认为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及时做好心理指导、治疗配合指导、饮食指导、预防感染措施及日常起居指导,并耐心细致地做好出院健康指导,对促进疾病的康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LGMD2B)与多发性肌炎(PM)的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LGMD2B临床表现、骨骼肌病理学特点及与PM的关系.结果 LGMD2B 临床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增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与PM相似.组织化学染色:呈不同程度肌纤维变性、坏死、再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与PM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Dysferlin单克隆抗体染色,5例LGMD2B患者Dysferlin蛋白在肌膜上完全缺失,PM均表达正常.结论 LGMD2B临床表现、骨骼肌病理学特点与PM相似,抗-Dysferl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鉴别二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LGMD2B)与多发性肌炎(PM)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LGMD2B临床表现、骨骼肌病理学特点及与PM的关系。结果LGMD2B临床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增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与PM相似。组织化学染色:呈不同程度肌纤维变性、坏死、再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与PM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Dysferlin单克隆抗体染色,5例LGMD2B患者Dysferlin蛋白在肌膜上完全缺失,PM均表达正常。结论LGMD2B临床表现、骨骼肌病理学特点与PM相似,抗-Dysferli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鉴别二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多发性肌炎(PM)发病机制中的免疫作用.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免疫荧光一步法分析30例PM肌组织中单个核细胞及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的分布和定位. [结果]83.3%PM肌组织中有单个核细胞浸润,以T淋巴细胞为主,Ia+活化的CD8+T细胞占多数,主要定位于肌内衣;PM肌组织中IgG、IgM、C3的阳性表达率为63.3%,30.0%,6.7%,以IgG为主(P<0.05),主要定位于肌纤维膜和血管壁. [结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参与PM的发病,或称异常的免疫反应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7.
<正>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横纹肌非化脓性肌病。其临床特点是以肢体近端肌、颈肌及咽肌等肌组织出现炎症、变性改变,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萎缩,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亦可伴发肿瘤。PM指无皮肤损害的肌炎,伴皮疹的肌炎称DM。该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及肿瘤等因素有关。我科于2010年5月3日收治1例经云南省昆明医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此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Euwer提出的CADM诊断标准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CADM患者均出现皮肌炎特征性的皮肤改变,其中Gottron疹8例,向阳疹8例,颈部V区疹6例,披肩疹5例。2例患者合并肺间质病变,4例患者先后出现恶性肿瘤。结论CADM虽然没有明显肌病表现,但是同样可以累及内脏,容易出现恶性肿瘤,临床医师需提高对CADM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肌炎很容易被误诊为不治之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因为两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一旦长期误诊必将延误治疗的最佳时间,甚至危及患生命。  相似文献   

20.
回顾皮肌炎(DM)在南澳大利亚的流行情况,并分别与澳大利亚其他州及新西兰进行流行病学比较。通过肌肉活检和医院的分类资料获得在南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其他州和新西兰的皮肌炎患者的数据,研究环境因素在皮肌炎发病中的作用。自1990~2005年,经肌肉活检确诊的南澳大利亚皮肌炎患者21例(62%),平均年龄(49.7±18.4)岁,多发性肌炎(PM)患者99例,南澳大利亚地区,皮肌炎年平均发病率为1/100万,多发性肌炎年平均发病率为1/100万;自1991年在南澳大利亚医院有221例患者被诊断为皮肌炎和441例患者被诊断为多发性肌炎(PM)。DM/(DM+PM)比值被认为与日光照射有关,南澳大利亚地区该比值最低(0.39,95%CI:0.22~0.56),西澳大利亚地区该比值最高(0.67,95%CI:0.53~0.81),没有发现该比值与纬度、日照时间长短、云量、相对湿度及总降雨量相关。没有发现南澳大利亚地区该比值与社会经济地位相关。新西兰的数据和澳大利亚的数据相似,北岛和南岛DM/(DM+PM)比值分别是0.34和0.3。在南澳大利亚医院的分类资料反映了医院总的就诊患者,本研究从1997~2005年7月间没有被计入医院患者资料的DM/(DM+PM)比值,发现两者比值接近(0.38±0.08)。皮肌炎在炎症性肌炎中的相对比例随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南澳大利亚的值为:33%~38%。地理气候变量似乎不会影响澳大利亚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的发病相对比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