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36例使用rhG-CSF治疗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观测用药前后NAP活性的变化,另收集33例没有使用rhG-CSF治疗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使用rhG-CSF治疗后NAP的活性明显增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应用rhG-CSF治疗后可增强外周血中NAP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3.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肺癌化疗患者中性粒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CD18、CD54为指标,观察rhG—CSF对肺癌化疗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12例肺癌化疗病人用rhG—CSF治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CD54表达变化;对照组为接受化疗但未用rhG—CSF治疗的10例肺癌患者。结果:治疗组用rhG—CSF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CD54表达分别为:5.8%±2.7%、5.6%±2.6%,用rhG—CSF治疗后分别为11.3%±3.5%、14.2%±4.1%,治疗后显著升高(P<0.001);对照组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CD54表达无差异。结论:rhG—CSF可增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CD54表达,影响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常规联合化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灵)1~2μg@kg-1@d-1,皮下注射或静滴,从上一化疗疗程结束用至下一疗程开始前停药.对照组28例单用联合化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80.9%,对照组71.4%(P<0.05);治疗组缓解期4~52个月,中数缓解期20.5个月,生存期7~53个月,中数生存期24个月;对照组缓解期4~31个月,中数缓解期14个月,生存期5.5~35个月,中数生存期14.2个月.结论应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比单用联合化疗临床效果更好,能更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化疗是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主要手段 ,但是急性白血病经过化疗后往往出现骨髓抑制 ,导致相应的并发症 [1 ] ,增加了白血病患者的病死率。我们应用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 GM- CSF)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诱发的骨髓抑制 ,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急性白血病 (M3型除外 )均为住院患者 ,经细胞形态学 ,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分析确诊 ,均符合国内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2 ] ,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8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7例。1.2 方法 所用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由华北制药集团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在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疗中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30例分为A,B组,A组12例于化疗同时给予rhG-CSF,B组18例于化疗结束后第1天开始给予rhG-CSF 150μg/次,1次/d,皮下注射,7d后改为150 μg/次,隔日1次,皮下注射,用药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或应用14d后停药.治疗过程中体温>38℃持续48h、有明确体征或影像学证实为深部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比较2组化疗后发热持续时间、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以及深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A,B组化疗后发热和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及深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同时和化疗后使用rhG-CSF均可降低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热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对化疗前伴有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上次化疗出现严重感染者,于化疗同时给予rhG-CSF治疗,有缩短化疗后发热和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应用rhG-CSF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表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化疗后应用rhG—CSF对中性粒细胞表型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rhG-CSF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中性粒细胞表型。结果:①急性白血病组和淋巴瘤组在应用rhG-CSF后的血浆rhG—CSF水平明显高于用药前的水平;②急性白血病组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在该组和淋巴瘤组中应用rhG—CSF后CD64的表达均较用药前有所增高;应用rhG-CSF、前急性白血病组和淋巴瘤组CD62L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而用药后其表达显下调。急性白血病组和恶性淋巴瘤组应用rhG-CSF、前、后,CD16、CD32、CD14和CD11b均无明显改变。结论:接受化疗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仍保留了对rhG-CSF的部分正常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常规联合化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灵)1~2μg@kg-1@d-1,皮下注射或静滴,从上一化疗疗程结束用至下一疗程开始前停药.对照组28例单用联合化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80.9%,对照组71.4%(P<0.05);治疗组缓解期4~52个月,中数缓解期20.5个月,生存期7~53个月,中数生存期24个月;对照组缓解期4~31个月,中数缓解期14个月,生存期5.5~35个月,中数生存期14.2个月.结论:应用联合化疗加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白血病比单用联合化疗临床效果更好,能更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PEG-rhG-CSF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前及化疗3周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化疗后3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化疗3周后在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化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ANC、WBC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ANC、WBC水平分别为(6.77±4.22)×109/L、(9.17±3.36)×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4±2.34)×109/L、(8.91±3.5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
邢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6):126-126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化疗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初治ALL诱导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儿5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VD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或CODP+I(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天门冬酰胺酶)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rhG—CSF。观察两组诱导完全缓解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恢复至1.0×10’/L的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和抗生素应用时间。结果两组完全缓解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外周血ANC恢复至1.0×10^9/L的时间、发热持续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rhG—CSF可治疗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降低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巨核系病态造血及免疫表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巨核系病态造血和白血病相关表型特征。在显微镜下分析147例初发非M3-AML患者骨髓巨核系病态造血,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白血病细胞跨系列及跨阶段表达特征,结合外周血白细胞数、染色体核型及诱导完全缓解率等因素,用Logistie回归方法分析年龄≥60岁的老年AML与中青年患者的不同?结果表明:在147例患者中124例患者完成了标准方案治疗,其中70例达到完全缓解,包括老年组18例和对照组52例,经统计学处理P=0.008;并且共有32例(21.8%)存在巨核系病态造血;CD33与CD19/CD7共表达(跨系列表达)者55例(37.4%),CD34与CD11b共表达(跨阶段表达)者65例(44.2%);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数〉25×10^9/L的患者52例(35.4%)。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在巨核系病态造血、CD34与CD11b共表达及CD33与CD7/CD19共表达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OR=4.315,2.761,0.397;P:0.001,0.006,0.020),而染色体核型及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无统计学意义差异(OR=0.802,1.096;P=0.646,0.813)。结论:老年患者巨核系病态造血、抗原跨阶段表达和抗原跨系列表达情况明显多于中青年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CSF联合LD-AA方案治疗高危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的临床疗效。方法;5例高危组AML患者采用G-CSF联合小剂量阿克拉霉素和阿糖胞苷(LD-AA)治疗,并观察其毒副作用。结果:5例患者中,4例达到CR,PR1例,总有效率为100%(5/5)。2例有轻度的骨髓抑制作用,1例有一过性的心脏损害,2例有骨痛表现。结论:G-CSF联合LD-AA方案治疗高危组AML不仅有较高的临床缓解率,而且毒副作用少,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社会心理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科住院的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社会心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和生存质量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治疗中对化疗紧张,有不良情绪者占59%,需要心理护理者占87.4%,需要与医护人员交谈或交流者占90.5%,此外,患者的经济状况对能否进行合适化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所引起的医院感染,为医院感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我院血液科2001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40例均由临床、血象、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进行研究统计。结果:本组40例530例次化疗患儿中,发生感染144例次,感染例次率为27·1%,发生医院感染70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的48·6%,感染部位及器官以呼吸道、胃肠道、败血症、皮肤及口腔多见;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1×109/L发生感染107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的74·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为0·1~0·5×109/L发生感染29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约2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为0·5~1·0×109/L发生感染6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的4·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发生感染2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的1·4%。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率高,因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水平和延长患儿生存期的重要手段;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继发免疫功能低下,使患儿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程度重、范围广;因此,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并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8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按照FAB分型标准分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6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采用R显带技术检测染色体,并分析治疗1个月后染色体与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65例AML患者中核型异常者31例,畸变率为47.7%;31例染色体核型异常的AML患者中,t(15;17)9例占29.0%,t(8;21)7例占22.6%,其他核型及复杂核型15例,占48.4%;t(15;17)组缓解率为88.9%,t(8;21)组缓解率为71.4%,其他核型组缓解率为66.7%;组间相比,t(15;17)组缓解率显著高于t(8;21)组、其他核型组与正常核型组为(χ2=9.625,14.267,7.768,P0.05);t(8;21)组与其他核型组、核型正常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7,0.111,P0.05)。在15例ALL患者中,核型正常8例占53.3%,核型异常7例占46.7%,ALL染色体畸变率与A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0,P0.05);核型正常患者缓解率为87.5%,核型异常者为4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4,P0.01)。结论:对于AML患者,t(15;17)核型异常者能获得较好的化疗效果,核型正常的ALL患者化疗后临床缓解率较高;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白血病患者化疗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H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髓性白血病(MDS/AML)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LD-HA+G-CSF方案治疗17例MDS/AML患者。结果:6例(35.3%)完全缓解,4例(23.5%)部分缓解,有效率为58.8%,无一例早期死亡。结论:HAG方案对MDS/AML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金葡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金葡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应用金葡素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30例(治疗组),与单纯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30例(对照组)相对照。结果治疗组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数、胃肠道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CD3^+、CD4^+、CD4^+/CD8^+、CD56^+值有明显提高,而对照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却明显降低。结论金葡素注射液可以作为白血病治疗的一种有效的辅助药物,且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8.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mdr1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多药耐药基因(mdr 1)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分化之间的关系。采用常规分离白血病细胞,体外培养7天,然后通过形态学、细胞化学、细胞功能(NBT)、细胞免疫化学(APAA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MTT技术观察了细胞分化和mdr1表达变化以及AML细胞对柔红霉素敏感性反应。结果表明,AML细胞分化成熟后mdr1表达水平下降,并且随mdr1水平下降,AML细胞对柔红霉素敏感性增加。结论提示,AML细胞分化与mdr1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利用分化诱导剂粒系集落刺激因子从基因水平逆转白血病耐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采用蛋白质芯片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IL-2、IL-4、IL-12、IL-13、TNF-α、IFN-γ6种免疫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测定,以评价患者的免疫功能。制作人细胞因子蛋白质芯片,通过芯片及ELISA法对收集的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的血清(其中患者28例,正常对照25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ALL患者IL-4、IL-13、IL-12、IFN-γ及TNF-α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但ELISA检测显示,TNF—α表达在ALL和正常对照组中均为阴性。结论:ALL患者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均受到抑制,芯片比ELISA方法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