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前方牵引和FRⅢ功能矫治器矫治乳牙骨性反的疗效。方法广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治疗的骨性乳牙反患者57例,年龄3~7岁,平均5.3岁,随机分为2组,前方牵引组29例,FRⅢ组28例。对照组为正常乳牙儿童,30人。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疗效。结果前方牵引组和FRⅢ组均可矫正乳牙骨性反。FRⅢ组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上下颌骨无明显变化。前牵引组上前牙唇倾,上颌骨A点前移2.98 mm,上颌骨长度增加2.78 mm。结论在乳牙骨性反的治疗中,FRⅢ功能矫治器主要通过移动牙齿消除反,无骨性作用,而前牵引除有牙齿移动外,还可以促进上颌骨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牙期重度骨性前牙反前方牵引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40例替牙期轻中度和重度骨性前牙反患者,单纯使用前方牵引器进行矫治。每例患者在矫治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传统头影测量方法和Pancherz头颅参照系统对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方牵引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前牙反解除,建立了正常的覆覆盖关系,磨牙关系基本中性,Ⅲ类骨面型明显改善。结论:①同时伴有上颌骨后缩和下颌骨前突的重度骨性前牙反病例,应早期进行前方牵引。②重度骨性前牙反前方牵引后,骨性变化(26%)明显小于轻中度组骨性变化(42%)。③单纯采用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重度骨性前牙反病例,其软组织侧貌及骨骼改形均有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舌侧矫治器进行改良,以达到简化临床操作提高治疗前牙反疗效的目的。方法:制作联冠垫作为固定垫,磨牙舌面管和前磨牙托槽埋于垫中与联冠垫合二为一,成为垫式舌侧矫治器。选择假性前牙反病人30例,统计病人主动治疗时间和反解除时间,治疗前后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软硬组织变化情况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30例病人治疗后磨牙关系中性,前牙覆覆盖正常,牙列整齐,反解除时间2~5个月,平均3.13个月。X线头影测量数据显示上下颌骨和上下前牙有一定的改变。结论:垫式舌侧矫治器矫治假性前牙反效果良好,并缩短了椅旁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0岁,前牙不能咬物而就诊。1.临床检查:患者面部左右基本对称,下颌前突,息止位时舌位于上下牙列之间。替牙,磨牙关系为完全近中关系,左下第一磨牙残根,左上中切牙外翻,左侧切牙唇侧牙颈部黏膜隆起,右侧切牙内翻,第一前磨牙至前牙反,下颌不能退至对刃,前牙开3m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颌垫式矫治器联合舌篓矫治乳牙期前牙反对牙面及语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学龄前前牙反患者20名,平均年龄4.4岁。随机选择10名患者佩戴传统上颌垫式矫治器,另10名患者佩戴上颌垫式矫治器联合舌篓,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值和语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间头颅侧位片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矫治器正畸治疗前后SNA角、NA-PA角有显著性变化(P0.05),SNB角、ANB角矫治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U1-SN角、U1-NA角、U1-NA距矫治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颌垫式矫治器联合舌篓组治疗后语音清晰度明显升高。结论乳牙期前牙反患者使用上颌垫式矫治器联合舌篓有利于上颌骨的发育,改变了上颌前牙的倾斜度,塞擦音清晰度明显升高,并且舌篓及舌肌功能训练有助于反的解除与语音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单侧后牙反患者的髁突对称性及上颌扩弓治疗后髁突位置的变化。方法选择22例通过上颌扩弓成功矫治的功能性单侧后牙反儿童患者,男10例,女12例,年龄6.0-8.5岁,平均7.5岁作为实验组。另选择22例正常患者,男11例,女11例,年龄6.5-9.0岁,平均7.5岁作为对照组。反组矫治前后与对照组患者均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双侧闭口位矫正薛氏位片,测量髁突形态的不对称指数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相对位置。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反组患者两侧髁突形态无明显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髁突高度(CH)、升支高度(RH)以及两者之和(CH+RH)的不对称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反组矫治前(T1)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有明显差异,非反侧关节前间隙减小(P<0.05),上后间隙增大(P<0.05)。非反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R)相对反侧更加靠前(P<0.01)。矫治后(T2)双侧髁突位置变得相对对称。结论儿童功能性单侧后牙反患者的髁突形态相对对称,而髁突位置存在不对称性,说明下颌向反侧发生功能性偏斜,而这种偏斜并未导致髁突发生骨性不对称;正畸治疗可使两侧髁突位置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MEAW技术矫治骨性安氏Ⅲ类错,探索骨性安氏Ⅲ类错非手术矫治方法。方法:选择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3~22岁,平均16.5岁。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矫治结束时至前牙反解除,尖牙磨牙为中性关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上前牙唇倾度加大,上后牙近中移动,下前牙代偿性舌向移动,下后牙远中直立。平面变平,颌骨变化较小。结论: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可以通过牙的三维移动矫治骨性前牙反,拓宽了正畸矫治范围。  相似文献   

8.
打开深覆与建立磨牙的中性关系,是Begg 细丝矫正技术治疗 Angle Ⅱ类1分类错第一步骤最重要的目的。循惯例用澳大利亚特制的0.4mm(0.016吋)细丝上,位于第一磨牙与第二双尖牙交界处弯制一适度的支抗弯曲,然后将弓丝斜插入磨牙颊面管内径0.9mm,(0.036吋),并戴用9.4mm(3/8时)轻细颌间牵引橡皮圈来完成这两个目的。为了详细研讨打开深覆的过程,一例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摄取了一系列的 X 线头颅侧位片,描绘出相应影图,重叠在腭平面,观察分析前牙移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前牙反病例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11例恒牙期前牙反的病例,应用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并对软硬组织变化情况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U1-SN平均增加6.5°,L1-MP平均减小5.23°,鼻唇角平均减小4.95°,上下唇角平均减小4.45°,软硬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固定矫治器通过唇倾上前牙、舌倾下前牙可以快速解除恒牙期前牙反,固定矫治器是矫治恒牙期前牙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疗效与机制。方法8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12.0~17.8岁,平均(14.5±0.7)岁,全部患者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8例严重骨性Ⅲ类错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上颌前牙发生明显的唇向倾斜移动,下颌前牙发生明显舌向移动,前牙建立良好覆、覆盖关系,磨牙关系由完全近中变为中性关系,面型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疗程15~25个月,平均18个月。结论严重的骨性Ⅲ类错,拔除第二磨牙后,通过结合固定矫治器、应用差动力技术,可有效地矫正严重的骨性反,并且面型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5岁,患者前牙反,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式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ANB角平均增大2.8°;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摇椅形”镍钛方丝对垂直向异常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对17例前牙开的患者应用“摇椅形”方丝同时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进行矫治,通过分析矫治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评价其矫治效果。结果17例前牙开或有前牙开趋势的病例,矫治后前牙覆覆盖正常。结论应用“摇椅形”方丝同时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前方牵引对早期前牙反(牙合)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对早期前牙反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前牙反伴有颜面形态异常(审美线明显异常)的儿童60人,男27人,女33人,年龄范围8~11岁,平均年龄9.3岁,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前方牵引治疗组,观察及治疗周期为11~13个月,平均12.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组矫治后的面突角、全面突角、下唇基角及鼻唇角明显减小,上下唇基角明显增大,上唇突点到审美线距离明显改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呈高度显著性,而上唇基角及下唇突点到审美线的距离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前方牵引矫治后面部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凹面型变为直面型或者接近正常面型,鼻、上唇、下唇以及颏部四者间的关系趋于协调,唇部曲线变得平缓、协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Activator联合多用弓矫治安氏Ⅲ类错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Activator联合多用途弓技术矫治26例混合牙列前牙反病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8~12岁,平均10岁。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Bo1ton指数分析,骨量与牙量有异常者采用Kes1ing诊断性排牙。结果:对26例前牙反病例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SNB角减小,SNA角增大,ANB角增大,SN-MP角增大,但改变较小,说明下颌有向后下旋转趋势。U1-L1角减小,U1-NA角增大,说明上前牙唇向倾斜,面中部组织发育不足得到改善。结论:使用改良Activator联合多用途弓矫治,不仅可以解除前牙反,还可压低前牙,使上切牙产生冠唇向转矩。导弓可诱导下颌前牙舌侧移动,可改变上颌骨及下颌骨的生长方向。上颌牙列唇倾病例,下颌牙列舌倾病例及高角病例不宜使用该功能性矫治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山东地区正常儿童颅面结构与上海、成都地区正常儿童的颅面结构。方法选取山东地区12~13岁正常儿童50名,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临床常用的3种分析法进行测量,将其测量值与上海、成都地区正常儿童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山东地区正常儿童的测量值与上海、成都地区正常儿童的测量值相对比,部分测量项目存在差异。结论山东和上海、成都地区正常儿童的颅面结构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作者采用开展型多用唇弓矫治16例儿童非骨性前牙反的方法及治疗效果。通过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描图测量.对此分析了采用开展型多用唇弓矫治儿童非骨性前牙反的特点、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李凌  张化宇 《口腔医学》2009,29(8):416-418
目的探讨生长发育高峰期后期伴有干扰的功能性安氏Ⅱ~1类错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14例伴有干扰的功能性安氏Ⅱ~1类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前牙没有明显拥挤,年龄12~15岁,根据治疗前头颅侧位片上的颈椎成熟程度判断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后期。所有病例采用分步治疗方法,治疗顺序为:①上颌先用MBT固定矫治器初步排齐上前牙解除干扰;②上颌放置附有小斜面导板的活动螺旋扩弓器导下颌向前的同时扩大上牙弓后部的宽度;③下颌放置MBT固定矫治器,使用Ⅱ类颌间牵引继续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及改善磨牙关系。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统计学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4例患者经过平均10个月的综合治疗后基本达到个别正常的标准。上切牙内收,前牙覆盖减小,下切牙唇倾,SNB增加、ANB减小,平面角、面下高、下颌升支长度及下颌体长度均有增加,以上项目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和第一磨牙间宽度亦有增加,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后期伴有干扰的功能性安氏Ⅱ~1类错,综合性治疗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口腔医学》2014,(7):547-548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儿童乳牙反的患病情况。方法以个别正常为标准,对1 750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结果本区乳牙反的患病率为12.46%,5岁组男女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年龄组男女间及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乳牙反的主要表现是多个乳前牙反。结论乳牙反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应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对照中性包括正常与Ⅰ类的错同远中(包括Ⅱ类1分类与2分类错),探索以颅面测量为基础的分类与型的相关性及型间最佳判别的测量指标。共有85例未经正畸治疗的生长期儿童在5岁、10岁、15岁所摄X线侧位头影测量片作纵向研究。定16点,引出17个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MEAW技术矫治骨性前牙反 ,研究颌面部硬组织变化,以丰富骨性前牙反 非手术矫治的方法。方法骨性前牙反 患者七名,其中男三人,女四人,年龄最大为18岁,最小为12岁,平均年龄为14.5岁。用多曲方丝弓进行矫正,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两组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研究发现:上下前牙出现代偿性移动,下后牙段得到远中竖直,上后牙近中移动。下后牙高度得到较好的控制,下前牙升高与上前牙建立正常的覆 覆盖关系,上前牙在较粗的方丝控制下,体现出良好的整体向前移动趋势。ANB角减小,但减小幅度很小,矫治并未改善骨性前牙反 的矢状生长型,严重的骨性Ⅲ类错 尚需进行外科矫正。颌骨的垂直向生长尚未得到充分控制,但 平面变平。结论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通过改善牙齿三维方向的位置,可以有效、快速地矫治骨性前牙反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