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总结分析了经鞘内注射抗菌素治疗颅内化脓性感染的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措施。提出鞘内注药治疗颅内感染应及早做脑脊液培养及药敏。用药剂量应适当,疗程应充足,并注意合并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菌引起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案及替加环素鞘内/脑室内给药方案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以"替加环素""鞘内给药'"脑室内给药"为主题词检索CNKI和万方数据库,以"tigecycline""intrathecal injection""intraventricular injectio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 相似文献
3.
慢性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经系统抗结核治疗及对症处理往往难以凑效,加用脑脊液“置换”(置换),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及结果1.1一般资料确诊结脑4例、男女各2例,复治2例,初治2例(因经济为缩短住院时间而作置换),年龄12~32岁,平均22岁,发热、头痫、颈项强直4例,呕吐、布氏及克氏征阳性3例,盗汗、嘴歪斜各1例,病程1月1例,6月2例,1年1例。并Ⅱ型肺结核2例、Ⅲ型肺结核2例,脑脊液蛋白:2例复治按结脑常规合理抗结核治疗5个月以上、胸片病变吸收、蛋白仍在0.49/L(400mg%)以上,(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大池直观持续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颅内多重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行颅脑手术后出现颅内多重细菌感染的患者22例,全部给予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鞘内注射罗氏芬和万古霉素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病原菌清除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全部患者治愈18例,有效2例,显效1例,无效1例。细菌学评价:治疗后20例患者细菌完全清除,2例未完全清除,感染菌种类无明显变化。脑脊液评价,治疗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质的含量减低,葡萄糖的含量增高,颅内压降低,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效果良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系指结核菌经血流到达脑膜直接引起 ,或是结核菌进入脑内后在皮质、软脑膜脑实质、脉胳丛等处形成结核病灶 ,当病灶破溃时可以排出干酪样物质和结核菌到蛛网膜下腔引起结核性脑膜炎[1 ] 。结核性脑膜炎是肺外结核中的重症结核病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有效抗结核药物在并用激素后 ,虽使其病死率由 30 %~ 4 0 %降至 15 %以下 ,但致残率仍较高 [2 ]。为此 ,我科于 1996年以来采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治疗结脑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其中男 12例 ,女 9例 ;年龄 17~ 6 6岁 ,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实施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注射给药,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症状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颅内压恢复时间及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显著,能够缩短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促使脑脊液尽快恢复正常,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不同抗菌药物鞘内注射给药对患者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确诊为颅内感染患者86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曲松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治疗组患者则给予阿米卡星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用药方法治疗前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葡萄糖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74.42%)(P<0.05);不良反应(腰脘痛、神经根刺激症、抽搐、头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鞘内给药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葡萄糖水平测得值优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用药后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水平低于对照组,而葡萄糖水平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米卡星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治疗患者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头孢曲松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给药,且安全性高,并有效改善了其脑脊液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给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73.3%(11/15),好转率为20%(3/15),总有效率为93.3%(14/15);对照组治愈率为46.7%(7/15),好转率为26.7%(4/15),总有效率为73.3%(11/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结论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比较2组临床疗效、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含量改变及患者预后。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2.73%,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78%和72.22%(P<0.05),同时脑脊液压力及蛋白含量的降低均比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加用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科学》2016,(21)
目的 探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给药的药物代谢特点,对万古霉素鞘内给药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建立新西兰家兔鞘内置管动物模型,先行万古霉素药物半衰期测定,按不同剂量分三组,鞘内注入万古霉素后定时抽取脑脊液测定药物浓度,直至48h。间断给药实验动物按照注入万古霉素药物剂量分三组,每组均每日鞘内注入万古霉素一次,连续3日,每隔4h测定药物浓度,得出药物浓度曲线。结果 鞘内注射高剂量组在给药4h左右浓度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在16h浓度为4h最高的一半,48h已基本测不到;中低剂量组药物代谢曲线类似于高剂量组,除药物浓度峰值低于髙剤量组外,药物代谢速度似乎更快,代谢半衰期似乎更短。连续三日间断给药时,在每次给药后药物浓度呈迅速上升趋势;随着时间延长又再次下降,三组均不能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药物浓度。结论 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半衰期在16h左右,釆用鞘内注射1天1次的方法,难以在脑脊液内形成稳定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2.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7,(12)
目的:系统评价万古霉素鞘内或脑室内给药治疗颅内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截至2016年6月)Pubmed、The Corchrane Library、Embase、CNKI、维普、万方等中外数据库中关于万古霉素鞘内或脑室内给药治疗颅内感染的随机对照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筛选,采用RevMan5.2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62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鞘内或脑室内给药治疗颅内感染的有效率高于静脉给药组(RR=1.18,95%CI:1.07~1.31,P=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RR=0.96,95%CI:0.44~2.11,P=0.92)。结论:万古霉素鞘内或脑室内给药治疗颅内感染的疗效优于单纯静脉滴注,安全性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3.
14.
朱磊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96-96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药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颅脑创伤或颅脑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予以腰大池持续引流+鞘内注射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变化治疗10~14d,观察治疗前、后脑脊液常规及细菌清除率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及颅内压低于治疗前,葡萄糖含量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治疗后脑脊液细菌彻底清除73例,清除率为74.49%。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药治疗颅内感染,方法简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3年2月至2008年5月结核性脑膜炎75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2个月后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症状期明显缩短。脑脊液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治愈率为6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治愈率为34.3%,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对减少蛛网膜粘连、椎管梗阻及脑积水有较好的效果,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吗啡给药途径及其剂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吗啡是从阿片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肠壁的阿片受体而产生镇痛作用,是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重要止痛药,其不良反应主要有眩晕、情绪改变、精神忧郁等[1].许多药学研究者希望通过改变其给药途径或剂型来减少其不良反应,并延长其镇痛作用持续时间.笔者根据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脑内靶向给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脑屏障 (bloodbrainbarrier,BBB)是药物进入脑部肿瘤组织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nervesystem ,CNS)疾病病灶的最主要屏障。目前 ,虽然对于脑部疾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但是如何将药物传递入脑仍是一个难题。BBB是由一层极化的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而成 ,其腔面侧 (luminal)的细胞膜与血液相接触 ,基膜侧 (abluminal)的细胞膜与脑细胞外液相接触。BBB是一选择性屏障 ,能够起到脑与血液循环相隔离的作用 ,又能够转运营养物质入脑 ,此外还能够清除脑内有毒物质。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醋酸齐考诺肽重复鞘内注射给药的局部刺激性,为鞘内注射制剂的局部刺激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1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醋酸齐考诺肽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腰椎穿刺鞘内注射给药,给药浓度为100 μg/mL,体积为50 μL/只,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恢复14 d。每天观察动物一般症状,并于末次给药后2 d,每组处死4只动物进行剖检,取注射部位及前段和后段处腰椎和脊髓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刺激性评价,剩余动物于末次给药后14 d剖检并进行刺激性评价。结果 对照组1只动物于给药第3天麻醉后死亡,其余动物在给药及恢复期间未见明显异常症状;末次给药后2、14 d,各组动物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明显的鞘内刺激性反应;末次给药后2 d,注射点见可逆的轻微机械性损伤。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未见醋酸齐考诺肽对腰椎、硬脊膜和脊髓的局部刺激性作用,新西兰兔可作为鞘内注射制剂的局部刺激性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