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出生体重及胎龄的新生儿在婴儿期呈现不同的生长方式,足月儿体重和身长在第2个月有一生长高峰:高出生体重儿生后头两个月显示“低速”生长趋势,但实际生长值始终高于正常儿组;足月小样儿在第1年展示不同程度的追赶生长,尤其在前半年。然而1岁时并未达到正常儿生长水平,并且也落后于早产儿;早产儿生长与胎龄有关,“足月”前显示缓慢增长,“足月”后加速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岁内不同胎龄儿生长速度的差异,了解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追赶生长的特点,明确FGF21、瘦素与体格发育的相关性。方法将95例1岁以内不同胎龄儿分为早产小于胎龄儿、早产适于胎龄儿、足月小于胎龄儿组、足月适于胎龄儿组,4组分别在生后0月、3月、6月、9月及12月测量身长、头围及体重。ELISA法检测脐血FGF-21和瘦素水平。结果早产小于胎龄儿,早产适于胎龄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的身长、体重、头围生长速度与足月适于胎龄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血FGF-21与身长呈负相关,与体重无明显相关性(P=0.07),瘦素对身长及体重的影响呈正相关(P0.05)。结论早产儿及足月小样儿在1年内总体上呈追赶性生长趋势,后半年生长速度放缓,不同胎龄儿的身长及体重增速不平衡。FGF-21及Leptin共同参与生长发育调节。  相似文献   

3.
围产期因素与低出生体重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凡出生体重不足2500g者,不论胎龄大小,成熟度如何,均称为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包括早产儿、胎龄在37~不满42周的足月小于胎龄儿和胎龄在42周以上胎盘功能不全的过期产小于胎龄儿.体重低于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低于100Og者称超低出生体重儿.我国曾于1986~1987年对全国29省市自治区1843284名新生儿进行了调查,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为63.9‰,其中早产儿占44.1%,足月及过期产小于胎龄儿占55.9%.极低出生体重儿占低出生体重儿的7.4%.与发达国家相比(约为100‰)我国的发生率偏低,尤其是早产儿相对更低,发达国家早产儿占低出生体重儿的2/3,且体重小于1000g者较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GR儿的生长发育模式,为制定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昆山市1998年1月1日~2006年6月30日出生、出生体重<2 500 g的678例新生儿分为两组:①足月低体重儿(37周≤胎龄<42周)组,②早产低体重儿组(28周≤胎龄<37周),回顾性分析随访资料(体重、身长和头围等资料),并以足月正常体重儿(2 500 g<出生体重≤4 000 g,37周≤胎龄<42周)作为对照组,随访时间为出生时、42天、3、6、9、12、18、24、30、36个月。结果:3岁时,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平均体重、身长、头围仍低于足月正常体重儿(P<0.05)。随着年龄增长,足月低体重儿的体格发育指标越来越接近对照组,在生后12个月内,生长曲线显示,存在明显的追赶现象。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潜力大于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结论:证实了FGR儿有追赶生长现象,尤其在生后12个月内。加强对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对足月低体重儿生命的早期干预,对改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约有5%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2.5千克),被称为低出生体重儿,这些小儿多数是早产儿(即母亲妊娠不足37周即产下的婴儿),还有少部分是“足月小于胎龄儿”(即胎龄虽超过了37周,但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同样胎龄儿的平均体重)。  相似文献   

6.
宫内发育迟缓儿体格发育指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分析同期出生的宫内发育迟缓早产儿和足月儿体格发育指标的改变及其特点。 方法 测定并计算424例早产小于胎龄儿、早产适于胎龄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出生时体重、身长及其Z积分,并探讨其关系。 结果 各组IUGR儿出生时体重和身长均明显低于同胎龄儿,死亡儿组更明显(P〈0.01)。Z积分更能直观反映测量值代表的生长状态。体重Z积分和身长Z积分呈直线相关关系。直线斜率显示存活儿和死亡儿身长比体重均更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队列研究探讨深圳市南山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婴幼儿体格发育水平的关系及其生长发育规律。方法纳入南山区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本院出生且在本院儿保科进行健康体检的婴儿362例,按出生情况划分为足月适于胎龄儿组(n =185)、足月小于胎龄儿组(n =58)、早产适于胎龄儿组(n =55)、早产小于胎龄儿组(n =64),随访婴幼儿至3岁,各组按受孕开始计算并调整月龄,记录其各个时段体格发育状况。结果4组生长发育模式相似;早产适于胎龄儿组在13~14个月、16~17个月、19~20个月、22个月、28个月体重及身长增长值均明显高于足月小于胎龄儿组及足月适于胎龄儿组;足月小于胎龄儿组在各时点体重、身长均明显低于足月适于胎龄儿组,早产小于胎龄儿组在各时点体重、身长均明显低于早产适于胎龄儿组。结论小于胎龄儿体格生长发育明显落后于适于胎龄儿;但其生长发育模式表现出追赶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足月小于胎龄儿气质类型与体重增长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6年3月天津市天津医院NICU收治的足月小于胎龄儿,在他们出院1、2、3个月复诊时采用小婴儿气质问卷进行气质测量。选取母乳喂养的足月小于胎龄儿52例,记录他们的出生体重及1、2、3个月复诊时的体重。结果易养型和中间偏易养型的足月小于胎龄儿体重增长快于难养型及中间偏难养型,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表明足月小于胎龄儿的不同气质类型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足月小于胎龄儿气质类型与体重增长有相关性,易养型和中间偏易养型更利于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9.
无锡市77484例新生儿出生体重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无锡市新生儿出生体重现状,并对妇幼保健工作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方法】对无锡市2003~2005年住院分娩的活产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进行分析。【结果】①77 484例新生儿中,早产儿2.07%,低出生体重儿1.54%,巨大儿5.72%;②平均出生体重为(3 370.32±427.84)g,37~42周出生的新生儿出生体重随胎龄增长而增长;③婴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随胎龄增加而显著减少,足月低体重儿比例较早产儿明显少。【结论】无锡市新生儿出生体重超过了WHO的国际参照值;各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均高于我国15个城市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较低;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及低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低出生体重儿童0~3岁体格生长状况,并掌握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足月小样儿不同的生长轨迹。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出生并在浦东新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保健管理的387名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并在同社区选取同性别同年龄段的386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其0~3岁期间的体重、身长/身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0~3岁期间,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身长/身高发育均落后于对照组(P<0.01);随着年龄增长,高危早产儿和低危早产儿的体重、身长/身高均赶超足月小样儿,且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早产儿和低危早产儿两组间的体重和身长/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低出生体重儿在0~3岁期间整体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早产儿和低危早产儿的体重、身长/身高长速均超过足月小样儿和足月正常儿童。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在0~3岁期间存在追赶性生长;早产低体重儿与足月小样儿呈现不同的生长轨迹,早产低体重儿可能具有更大的生长潜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低出生体重儿童0~3岁体格生长状况,并掌握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足月小样儿不同的生长轨迹。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出生并在浦东新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保健管理的387名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并在同社区选取同性别同年龄段的386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其0~3岁期间的体重、身长/身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0~3岁期间,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身长/身高发育均落后于对照组(P<0.01);随着年龄增长,高危早产儿和低危早产儿的体重、身长/身高均赶超足月小样儿,且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早产儿和低危早产儿两组间的体重和身长/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低出生体重儿在0~3岁期间整体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早产儿和低危早产儿的体重、身长/身高长速均超过足月小样儿和足月正常儿童。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在0~3岁期间存在追赶性生长;早产低体重儿与足月小样儿呈现不同的生长轨迹,早产低体重儿可能具有更大的生长潜能。  相似文献   

12.
足月小样儿听性脑干反应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于胎龄儿又称为足月小样儿,是指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正常儿平均出生体重第10百分位者。我国将胎龄足月,体重为2500g以下婴儿称为足月小样儿,多由于妊娠合并症、宫内感染、缺氧等多种高危因素导致。因此,足月小样儿脑损伤的发生显著增加。本研究对100例足月小于胎龄儿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定,  相似文献   

13.
193例低出生体重儿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兰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3002-3003
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LBWI)是指出生1h内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不论是否孕足月或过期,其中大多数为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体重不足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为了进一步做好LBWI的医疗、保健工作,现将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193例LBWI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4.
1小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SGA)又称小样儿或宫内发育迟缓(IUGR),是指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儿第10百分位以下或低于2个标准差(<-2S),足月出生儿体重低于2500g。出生身长对以后身高关系更大。出生身长低于第10百分位或<-2S也为SGA。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492例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原因分析南通市妇幼保健所陈美本文对1994年元月1日~1995年12月31日南通市区出生,孕满28周,体重≤2500g的新生儿(不包括死胎、死产,但包括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的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旨在了解本地区低出生体重儿的发...  相似文献   

16.
为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低血糖时得到很好的治疗 ,即维持患儿血糖在正常范围 ,对 162例低出生体重儿因低血糖经输糖后发生高血糖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162例低出生体重儿血胰岛素水平在正常范围 ,其中 3 2例发生高血糖 ,早产儿高血糖发生率为 2 2 .7% ,足月小样儿发生高血糖率仅为 6.67%。早产儿高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足月小样儿 (P<0 .0 5) ,小胎龄早产儿高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大胎龄早产儿 (P<0 .0 1)。说明低出生体重儿胰岛功能不完善 ,对血糖变化不敏感 ,调节血糖功能差 ,且早产儿中胎龄越小 ,体重越低 ,越易发生高血糖。所以临床上纠正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时应特别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及时给予调整治疗 ,将患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与听力损失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与听损失及其程度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不同胎龄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进行听力测试,以单侧耳V波反应阈>30dBnHz作为2-4kHz范围内听损失指标,并对高危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测试异常新生儿246名,发现听损失63例。胎龄<30周的早产儿3例,听损失3例(100%);胎龄30-34周47例,听损失22例(46.8%);胎龄34-37周的早产儿共171例,听损失30例(17.5%);胎龄>37周的足月小于胎龄儿25例,听损失8例(32%),不同胎龄发生听损失差异显著(P<0.001)。中、重度以上听损失12例,其中中-重度10例,极重度2例,胎龄与听损失程度呈负相关,胎龄越小,听损失越重(r=-0.378P<0.01)。不同低出生体重发生听损失也有显著差异(P<0.001)。测试正常新生儿52例,听损失1例(1.9%),与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发生听损失差异显著(P<0.01)。[结论]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听损失相关因素有早产、低出生体重、围生期感染、窒息及颅内合并症。听损失发生及程度与不同早产胎龄、低体重显著相关,足月小于胎龄儿也是听损失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早产儿生后半年体重增长速率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追踪随访安徽省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随访中心自2012-2014年随访的174例早产儿至生后6个月,随访周期为每月随访一次,主要监测指标为体重、身长和头围;同时,收集胎龄、出生体重、合并症、高危因素、家庭情况等基线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喂养方式、性别、小于胎龄儿、早产分类存在组间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分娩年龄、早产合并症、妊娠合并症不同组间并未发现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胎龄、小于胎龄儿、性别和喂养方式是影响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积极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对于提高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王福玲 《现代保健》2008,(31):42-42
低体重儿包括早产儿、胎龄在37~42周的足月小样儿和胎龄在42周以上的胎盘功能不全的过期儿。低出生体重儿极易合并其它并发症而导致婴儿死亡。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直接影响低体重儿预后。我院从2000~2007年共收治38例低体重儿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阶段追赶生长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存活出院的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资料,评价体格生长参数及不同随访阶段生长迟缓发生率。结果十年间存活出院并规律随访至校正月龄6个月以上的超低出生体重儿50例。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度(17.9±2.8)g/(kg·d)。出院时体重、身长、头围Z评分均较出生时Z评分明显降低。生长迟缓比例最低的时期为校正月龄0~3个月,以体重、身长、头围计算分别为20%,26%和22%,至校正月龄24个月,生长迟缓比例又出现升高趋势。根据出生时是否为SGA,胎龄(≤28周和28周),出生体重(≤750g和750g)及出生时间段(2004-2009年和2010-2014年)分组比较校正月龄满6个月及24个月的生长迟缓发生率,SGA组及胎龄大于28周组校正月龄6个月时生长迟缓率明显高于对应组,校正月龄24个月时出生体重≤750g,以头围计的生长迟缓率高于出生体重750g组。结论本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内生长迟缓的比例较高,至出院时又表现出更多的宫外生长迟缓。经过近年来积极的营养支持及出院后喂养干预及指导,多数早产儿在校正月龄3个月内完成体重的追赶性生长。SGA及出生体重≤75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能更容易发生生长迟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