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用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GPⅡb-Ⅲa)CDw41单克隆抗体体外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方法,间接判断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的密度。共测定51例,其中冠心病10例,高血压10例,糖尿病15例,正常对照16例。结果表明,三组患者富血小板血浆加入抗CDw41单抗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01),血小板聚集百分抑制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01)。本实验方法简单,结果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8例高血压患者和34例正常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高血压Ⅱ期患者(35例)的血小板最大聚集强度(Ptmax)、聚集曲线坡度(PtH)和聚集速率(PtK)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P<0.01)而心功能却明显降低(P<0.01)。相关分析表明,Ptmax,PtH,PtK和每搏输出量(SV)呈负相关(r=-0.06,P<0.01;r=-0.54,P<0.05;r=-0.57,P<0.01),和射血前期/射血期比值((PEP/LVET)呈正相关(r=0.62,P<0.01;r=0.48,P<0.05;r=0.55.P<0.05);而高血压Ⅰ期患者(23例)的血小板聚集性和心缩功能与正常人相近(P>0.05)。提示高血压的不同阶段,血小板聚集性的改变可能对其病情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硝酸甘油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硝酸甘油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杨杰孚汪芳邢宝利许晓东潘洁郑天林一、对象和方法病例选自1995年9月至1996年3月。老年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60~75岁,平均66±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例,心绞痛12例。老年前期组13例,男...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中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多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高血压患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较健康人群明显增强[1].应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ASA)作为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一线用药,确实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ASA抗血小板作用缺乏一致性,人群中ASA抵抗发生率在8%~40%[2].本文于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来我心脑血管门诊就诊的126例患者进行ASA抵抗现象分析,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抵抗和血小板聚集在糖尿病伴冠心病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血小板聚集在糖尿病伴发冠心病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80例≥60岁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冠心病38例,非冠心病42例)空腹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糖尿病伴发冠心病组空腹血糖、胰岛素、高胰岛素血症百分率和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胰岛素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伴发冠心病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血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应用广谱抗血小板药物辅助治疗并观察该药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取20例健康查体正常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8~65岁,平均50.6±12.3岁,另取同期住院冠心病患者40例,分为两组:①不稳定心绞痛(UAP)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9~69岁,平均52.8±10.1岁。②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40~72岁,平均54.3±15.5岁。各组均除外血小板计… 相似文献
7.
复方丹参滴丸协同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协同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对照组)与阿司匹林加复方丹参滴丸组(试验组).于用药前及用药1周、用药1月后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血栓素B2(TXB2)含量.结果 治疗1月后试验组PAGM、TXB2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 ACS患者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和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PAGM、TXB2水平,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24周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且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2例,给予阿司匹林100mg口服24周。用药前及用药6、12、24周后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服用阿司匹林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6、12、24周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与基线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21.13±21.66)%,-(29.25±21.67)%,-(22.87±21.92)%。12周的血小板聚集率较6周进一步下降,但24周较12周则明显升高,两个差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但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24周后较12周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血清丙二醛含量变化及其与血小板聚集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血压患者血清丙二醛含量变化及其与血小板聚集的相关性左保华周志泳杨会杰赵国胜(皖南医学院心血管功能研究所,安徽芜湖241001)ChangesinSerumMalondialdehydeandPlateletAggregativeFunctionin... 相似文献
10.
11.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炎症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按照标准入选150例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及53例查体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冠心病患者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按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治疗指南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7例(阿司匹林100 mg/d),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50例(阿司匹林100 mg/d+达肝素5000U Q12h皮下注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3例(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达肝素5000U Q12h皮下注射).正常对照组和所有患者入院即刻肘静脉取血,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全项、血常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尿11-脱氢-血栓素B_2含量、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AMI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UAP组[(15.46±8.22)mg/L,(7.61±6.11)mg/L P<0.01)]、UAP组高于SAP组[(7.61±6.11)mg/L,(4.25±2.95)mg/L P<0.01]、SAP组高于正常对照组[(4.25±2.95)mg/L,(2.07±1.28)mg/L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在UAP组、AMI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SAP组(P<0.05),UAP组与AMI组间、SAP组与正常对照组间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无显著差异(P>0.05).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尿11-脱氢-血栓素B_2含量在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血浆hsCRP水平与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显著的正相关(r=0.473,P=0.000);与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显著的正相关(r=0.434,P=0.000);与尿11-脱氢-血栓素B_2的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554,P=0.000).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反应与血小板活化状态存在紧密关联,两者共同影响着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稳定状态,是评价冠心病临床状态的检测指标,早期有效抗血小板治疗和减轻炎症反应会有效控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二硝酸异山梨醇酯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二硝本酸异山梨醇酯(ISDN)体内外给药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作了探讨.然果表明,以5mg/h速度静滴ISDN对患者血压、心率均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此可为应用ISDN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体外应用ISDN亦可使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受抑,但所需ISDN量远较体内用量大,推测此体内外作用差别与ISDN体内外释放一氧化氮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血小板内游离钙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32例原性高血压、21例冠心病、2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16例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内静鼻游离钙浓度,经及经凝血酶刺激后的最大细胞内钙浓度。发现患者静息血小板内游离钙无明显高于正常。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治疗2周后静息血小板板内游离钙均明显高于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并探讨该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比浊法,使用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两种不同的诱导剂测定1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组n=91,不服药对照组n=93)和血压正常老年人(n=25)的血小板聚集率,同时测定服药组血浆血栓素(TXB2)含量。根据检测结果将服药组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分析各组间的临床资料,探讨与AR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不服药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较血压正常组增高[(PAgTAA:(47±15)%vs(40±17)%,P〈0.05;PAgTADP:(69±8)%VS(63±6)%,P〈0.01];(2)服用阿司匹林组中AR发生率为14.29%(13/91),ASR发生率为28.57%(26/91),AR组和ASR组血浆TXB2浓度均显著高于AS组[(78±5)vs(524-8)ng/L,(64±10)vs(52±8)μg/L,P〈0.01],血TXB2浓度与PAgTAA及PAgTADP均呈显著的相关性(P〈0.01):(3)AR+ASR组糖尿病患者及吸烟患者较AS组增多(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增高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是A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和P=0.044)。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高于血压正常老年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TXB2浓度与AR有相关性,亦可作为类似于血小板聚集率的另一种生化检测指标。空腹血糖增高及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为A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与冠心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测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血脂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择CHD患者122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54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68例(UAP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8例(对照组)。又根据有无冠状动脉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57例)和无心血管事件组(65例)。测定各组血GP、PAgT及血脂水平。结果 UAP组患者GP、PA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SAP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组GP、PAgT也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SAP组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GP-140、PA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回归分析发现,CHD患者PAgT水平与GP、LDL-C、脂蛋白(a)呈正相关。结论 PAgT水平升高是CHD患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高脂血症可以促进血小板在冠状动脉硬化过程中的活化。 相似文献
19.
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原发性高血压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54人设为治疗组,原发性高血压未服阿司匹林的患者27人设为高血压组,健康体检者23人设为健康组,进行血小板聚集率、血浆血栓素B2(TXB2)的检测.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较健康人高出24.2%,服用阿司匹林的较未服的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平均降低9.7%.服用阿司匹林后血栓素水平较健康人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降低44.8%和49.0%.结论 阿司匹林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54人设为治疗组,原发性高血压未服阿司匹林的患者27人设为高血压组,健康体检者23人设为健康组,进行血小板聚集率、血浆血栓素B2(TXB2)的检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较健康人高出24·2%,服用阿司匹林的较未服的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平均降低9·7%。服用阿司匹林后血栓素水平较健康人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降低44·8%和49·0%。结论阿司匹林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