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2例ACS患者根据冠脉介入术中是否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标准治疗组(50例)和替罗非班组(52例),对比两组介入治疗术后梗塞相关血管的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相关血管支配心肌的Blush分级,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情况。结果:冠脉介入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94.2%:76.0%,P〈O.05),TIMI计帧数显示替罗非班组血流快于标准治疗组[(21.9±8.7)帧:(30.8±3.6)帧],P〈0.05;而替罗非班组心肌Blush分级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75.0%:32.0%,P〈0.01)。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发生率高于标准治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2.
蒋世亮  王勇  崔连群 《山东医药》2010,50(5):103-104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是用经皮穿刺方法减轻冠脉狭窄的各种心导管技术的总称。早期PCI主要指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现在PCI还包括冠脉旋磨术、冠脉旋切术、激光血管成形术、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及其他治疗冠脉粥样硬化的导管技术,其中PTCA及支架置入术应用最广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患者的冠状动脉血和外周静脉血,进行术前术后的前瞻性对比研究,旨在探讨PTCA术后脂质过氧反应的发生及其特点,并初步探索四边汤的治疗作用。对象与方法按WHO诊断标准确诊的冠心病患者4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70%,均需作PTCA。病人随机分为服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23例。服药组单支病变9例,双支病变14例,被扩张冠脉管腔平均狭窄(92.6±8.2)%,残余狭窄(7.8±1.6)%。对照组单支病变7例,双支病变16例,被扩张冠状动脉平均狭窄(91.4±…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运动心电图试验(简称运动试验)预测经皮冠脉内硬化斑块旋磨术(CRA)后再狭窄(RS)的临床价值,对21例冠心病患者CRA术后平均10.42±7.38月行运动试验和冠脉造影,作对照分析。结果运动试验预测CRA术后RS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85.7%,阳性预测值为81.8%。提示运动试验作为一种无创、简易且易被患者接受的检查方法对预测CRA术后RS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肾动脉介入治疗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对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做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检查,68例伴有肾动脉显著狭窄(管腔狭窄≥70%)的患者入选本研究。进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和至少6个月的临床随访,比较行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术患者术前及随访期6个月时血清肌酐(SCr)和血压变化。结果68例肾动脉狭窄患者(70处病变)均成功进行了经皮介入治疗,置入肾动脉支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术前比较,平均SCr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肾功能异常的17例患者,肾功能好转8例(47.1%)、无变化7例(41.2%)、恶化2例(11.7%)。51例术前肾功能正常的患者,SCr仍在正常范围。经皮肾动脉支架术后,平均血压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141.4±10.3/80.1±11.3)mmHg,与基础测值比较,P〈0.01]。术后6个月,9例不用药物治疗血压保持正常,48例抗高血压用药减少[术前(3.2±1.5)种,术后(2.1±1.1)种,P〈0.01],血压控制良好(〈140/90mmHg)。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肾动脉介入治疗术,手术成功率高,对患者肾功能及控制血压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达标情况及其与冠脉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因冠心病行PCI术患者91例,术后除接受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外,均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6~18月后再次行冠脉造影术(CAG),根据CAG评分结果患者被分为病变进展组(n=32)和病变未进展组(n=59);又根据第二次手术前LDL—C水平分为LDL-C≥2.1mmol/L(n=43),1.64LDL—c〈2.1mmol/L(n=30),LDL—C〈1.6mmol/L(n=18)三亚组,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与病变未进展组患者比较,病变进展组LDL-C降低幅度[(0.46±0.81)mmol/L比(-0.04±0.65)mmol/L],降低百分比[(13.18±31.67)%比(-8.21±37.22)%]明显减小(P均〈0.05);LDL-C≥2.1mmol/L组,1.6≤LDL-C〈2.1mmol/L组,LDL-C〈1.6mmol/L组病变未进展者比例逐渐升高(58.1%比63.3%比83.3%,P〈0.05);Spearman分析显示,CAG前LDL水平与冠脉评分呈负相关(r=-0.70,P〈0.0001)。结论:常规治疗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使多数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达标并有效遏制冠心病患者冠脉再狭窄。  相似文献   

7.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实施再灌注治疗技术的开展,尤其是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手术(PCI),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或再狭窄。其可能与置入支架种类、置入技术方法(如“Crush”术等)、冠脉病变特点(如分叉病变、桥血管病变等),以及机体状况、过早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出现药物抵抗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QT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狭窄与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关系,对86例冠脉单支狭窄>65%者和56例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者及正常对照者的QTd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冠脉狭窄组较正常组QTd显著延长(86.72±10.12比28.20±7.2,P<0.001)。PTCA术后QTd降低,降低幅度以术后1~2d最显著,说明QTd与冠脉的通畅程度有关,提示QTd可以作为评价冠脉狭窄程度和PTCA术后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冠脉狭窄及血流改变与窦性心率震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窦性心率震荡(HRT)各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的患者,按CAG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对阳性组进行PCI治疗,对DCG所获得的HRT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CAG阳性组患者的HRT参数震荡斜率[TS,(3.32±1.83)ms/RR]显著低于CAG阴性组的[(10.41±5.38)ms/RR,P〈0.01],震荡起始[TO,(-0.81×10^-2±0.60×10^-2)%]显著高于CAG阴性组的[(-1.51×10^-2±0.75×10^-2)%.P〈0.01]。CAG阳性组接受PCI治疗TIMI血流2级者TS值增加不明显,TO值下降不明显(P均0.05)TIMI血流3级者TS值明显增加[由(13.5±6.5)ms/RR增至(19.3±9.1)ms/RR,P〈0.0001],TO值明显下降[由(0.76×10^-2±0.38×10^-2)%降至(-2.13×10^-2±0.37×10^-2)%,P〈0.0001],对冠脉病变与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TS与冠脉的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62,P〈0.01),与冠脉病变评分呈负相关(r=-0.527,P〈0.05)。将冠脉按照病变程度进行分组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50%的TS值显著变小(P〈0.01),多支病变的TS明显变小(P〈0.05),冠脉病变评分高于10分组TS显著变小(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HRT参数显著降低,并且T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PCI治疗TIMI血流3级者HRT参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再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71例接受PCI治疗并于PCI术后6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的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14例(再狭窄组),未出现再狭窄的患者57例(无再狭窄组),测定入选患者PCI术前和术后血浆PAPP-A,hs—CRP水平并分析其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再狭窄组患者术后血浆PAPP—A,hs—CRP水平较无再狭窄组显著升高(P〈0.01),且术后PAPP—A,hs—CRP水平与PCI术后冠脉后期内径丢失指数呈正相关(r=0.57,P〈0.01)。结论:PCI术后血浆PAPP-A,hs—CRP水平可以预测冠脉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再发心绞痛的原因及进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再发缺血症状的CABG术后老年患者78例,进行冠脉和桥血管造影,并同时对53例进行介入治疗。结果78例均进行冠脉和桥血管造影,其中8例桥血管通畅,原冠脉病变无或有轻微发展;17例桥血管严重狭窄或全部闭塞,同时,原冠脉3支弥漫严重病变;53例原冠脉血管病变有明显进展或桥血管出现严重病变或闭塞。78例共移植桥血管226支(其中大隐静脉桥血管153支,乳内动脉桥69支,桡动脉桥4支)。大隐静脉桥血管153支中,110支发生病变(71.9%,其中长段弥漫性病变或完全闭塞77支,吻合口狭窄14支,体部狭窄19支)。乳内动脉桥共69支,27支发生病变,占39.1%(其中全程弥漫性病变和完全闭塞12支,吻合口狭窄15支)。桡动脉桥共4支,通畅3支,吻合口狭窄1支。226支桥血管发生病变共有138支(包括大隐静脉桥血管110支,乳内动脉桥27支,桡动脉桥1支),桥血管吻合口狭窄30支,体部病变19支,弥漫病变或完全闭塞89支。在吻合口狭窄的桥血管中,术后0~3个月发生21支(70.0%),术后3~12个月发生9支(30.0%),术后1年以上无吻合口狭窄。在体部病变的桥血管中术后0~3个月未发生病变,术后3~12个月发生10支(52.6%),术后1年以上发生9支(47.7%)。桥血管弥漫病变或完全闭塞术后0~3个月发生28支(31.5%),术后3~12个月发生14支(15.7%),术后1年以上发生47支(52.8%)。53例患者进行原发血管和(或)桥血管介入治疗,50例介入治疗成功(94、3%)。所有病变介入治疗后均即刻获得良好结果,30d随访,未出现严重心脏事件。结论CABG术后再发心绞痛介入治疗成功率、有效性、安全性均较高,介入治疗可作为CABG术后再发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的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6例急性心肌梗(AMI)患者发病后恢复期(2~4周)行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分为两组,梗塞后心绞痛组6例,梗塞后心功能不全组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其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均处于完全闭塞及次全闭塞状态。15例为单支,1例为双支。术前平均狭窄度(92.5±5.1)%,平均狭窄长度(19.5±5.3)mm。共植入19枚支架。手术成功率100%,1例术后3天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术后造影显示平均狭窄度为0~10%,梗塞后心绞痛组临床症状消失,梗塞后心功能不全组的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内径(36.8±3.4)mm,左室内径(55.10±3.73)mm,左室射血分数0.61±0.08,优于术前的左房内径(39.40±4.12)mm,左室内径(59.60±5.25)mm,左室射血分数0.52±0.10。随访1~20个月无1例死亡,无再梗塞,心功能均在Ⅰ~Ⅱ级。本文说明AMI恢复期冠脉再通是增加冠脉血流,维持正常心功能和降低死亡率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比较13例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旋磨术(PTCRA)与19例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近期疗效,结果发现PTCRA组术后平均残余管腔狭窄率(40.1%±34.7%)比PTCA组(26.3%±21.6%)高(P<0.05);PTCRA组有3例急性血管闭塞,其中1例死亡,而PTCA组无并发症;并讨论了PTCRA和PTCA机理的不同及疗效差异和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认为是PTCRA与PTCA适合于复杂冠脉病变的不同亚组,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后者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0例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40例ACS患者经冠脉介入及IABP治疗后,35例存活患者主动脉内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升高,分别由术前(82.54±5.35)mmHg、(50.34±3.57)mmHg上升至术后(95.11±6.87)mmHg、(80.39±4.86)mmHg(P均〈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拟冠脉再通汤对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9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2例).两组均在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服用西药标准化治疗方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治疗组配合活血化瘀中药冠脉再通汤,服用3个月,两组患者均于3个月和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治疗组再狭窄率为6.00%;对照组再狭窄率为19.05%,治疗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防治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老年冠心病(CAD)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分析MS预测CAD冠脉病变程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连续入选15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CAD的老年患者(≥60岁),评估冠脉病变情况,根据是否存在MS进行分组,分析MS对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结果:151例CAD患者中合并MS者64例。相对于非MS组,MS组3支病变(狭窄≥50%)显著增多(60.9%:32.2%,P=0.000)。2支以上严重狭窄病变(狭窄≥75%)显著增多(64.1%:39%,P=0.002)。MS在CAD患者中预测3支病变(≥50%)的敏感性为58.2%.特异性为70.2%,预测2支以上严重狭窄病变(≥75%)的敏感性为64.1%,特异性为60.9%。结论:合并MS的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病变广泛。MS可以作为预测严重冠脉病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超声溶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冠脉内低频(20kHz)、高强度(40W)超声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梗塞相关血管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例(前壁心梗6例,下壁心梗5例),梗塞相关血管前向血流均为TIMI0级和1级(左前降支6例,左回旋支2例,右冠状动脉3例),超声溶栓后行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rimaryPTCA)。结果冠脉内超声溶栓对梗塞相关血管的开通率为73%(血流达TIMI3级),残余狭窄为(72±14)%,11例全部立即行PTCA,超声溶栓失败的3例经PTCA后血管全部开通,PTCA术后残余狭窄为(24±12)%。冠脉内超声溶栓时,因超声探头折断,血管再度闭塞1例,冠脉轻度撕裂1例;无血管痉挛,无远端血管栓塞等并发症,也无室速、室颤等恶性事件发生。结论本研究表明冠脉内低频、高强度超声溶栓是安全、有效的血管开通方式,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42例AMI患者在发病0.5~12小时内行直接PTCA术,必要时联合临时心脏起搏技术及主动脉气囊反搏术,梗死相关血管(IRA)43支,TIMI血流0级:30例(71.4%),Ⅰ级:9例(21.4%),Ⅱ级:3例(7.2%)。结果:43支IRA中39支获得再通(90.9%),均达TIMI Ⅲ级血流,再通血管残余狭窄〈20%,5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killip分级Ⅱ~Ⅲ级)及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死亡(2.5%)。术后6例(15%)直接PTCA成功患者心绞痛再发,再次PTCA后血管再通。结论:直接PTCA治疗AMI成功率高,病死率低,近期预后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评价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不同剂量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方法:60例老年ACS未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被随机分为:甲组(3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予氯吡格雷75mg/d维持),乙组(30例,冠脉造影术后予氯吡格雷50mg/d维持),两组冠脉造影术前均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冠脉造影术前24h内及造影术后一周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及以血栓弹力图法测定血小板抑制率。并观察3个月内两组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一周后两组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甲组:(25.8±11.4)%比(75.2±12.3)%,乙组:(24.2±13.3)%比(64.8±17.5)%]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甲组:(16.7±21.6)%比(82.7±25.4)%,乙组:(23.8±22.2)%比(80.2±22.7)%,P〈0.053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个月内两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非血运重建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低剂量氯吡格雷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20.
冠脉旋磨加球囊扩张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2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3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进行冠脉旋磨加球囊扩张术治疗,术后狭窄管腔明显扩大,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缺血型ST下移减轻(P均<0.01),手术成功率为95.7%。随访6个月,无1例发生心脏事件。显示冠脉旋磨加球囊扩张术治疗UAP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