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婴幼儿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婴幼儿大型室间隔缺损134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16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4例、动脉导管未闲18例,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矫治术.结果:本组8例死亡,术后并发症35例,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6例、肺不张6例、肺炎5例、心律紊乱5例、气胸3例,术后早期复查彩超,除5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外,余患儿心功能及瓣膜关闭均正常.结论:低体质量、小年龄的大型室间隔缺损应尽早手术根治;术中减轻体外循环损伤、注重脏器功能保护,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肺动脉高压危象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呼吸道护理体会及相关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例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术后护理措施及治疗效果。结果 31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未发生肺高压危象等并发症。结论加强呼吸道管理是避免术后发生肺高压危象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8):1926-1927
我院2006/2008年对1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患者应用单向活瓣补片进行室间隔缺损的修补手术,通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干下型室间隔缺损(SPVS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 194例小儿SPVSD进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补片修补182例 ,直接缝合 12例。对 8例合并中至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I)采用主动脉瓣成形术和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结果死亡 4例 ,病死率2 .1%。存活 190例 ,效果满意 ,14 2例随访 3个月至 16年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能参加正常活动 ,无残余漏和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结论对SPVSD治疗以补片修补为主 ,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有AI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儿心房肌Ⅰ、Ⅲ胶原蛋白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心肌间质胶原成分含量及比值的改变与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方法]试验组为3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儿,体外循环建立时留取少量右心房肌标本,对照组为8例非心血管疾病及胶原疾病死亡的儿童,尸体解剖时留取右心房肌,并应用免疫组化及数字图像分析技术观测其心房肌Ⅰ、Ⅲ胶原的表达.[结果]正常心房肌Ⅰ型胶原为粗、细不等的条状纤维,彼此连接成网,Ⅲ型胶原呈散在的斑片状分布,而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Ⅰ型胶原呈现出大斑片状增加,Ⅲ胶原呈现出条索状增加.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显示:对照组Ⅰ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Ⅲ型胶原,有显著差异(P〈0.01),Ⅰ型/Ⅲ型比值为5.66±0.43,试验组中: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Ⅰ型/Ⅲ型比值为3.04±2.06,Ⅲ型胶原蛋白增加幅度较大,Ⅰ型/Ⅲ型比值较前明显减少.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显示肺动脉压力与Ⅰ型/Ⅲ型呈显著相关,肺动脉压力=0.927-0.058(Ⅰ/Ⅲ).[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儿心房肌中,Ⅰ型及Ⅲ型胶原含量均较正常心房肌中明显增加,且以Ⅲ型胶原含量增加明显,表明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儿未成熟心肌组织亦存在心肌间质重构.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压力患儿中,肺动脉压力与Ⅰ型及Ⅲ型胶原含量之比(Ⅰ/Ⅲ值)呈线性关系,即:肺动脉压力=0.927~0.058(Ⅰ/Ⅲ),表明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增高,心肌间质重构将逐步加重.  相似文献   

6.
孙金辉  刘景 《中国综合临床》2001,17(12):945-945
1997年 6月~ 1999年 5月 ,我院手术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 30例 ,10例行心导管检查 ,肺动脉压力 45~ 70 mm Hg(1mm Hg=0 .1333k Pa) ,2 0例行心脏超声检查 ,肺动脉压力 45~ 75 mm Hg,均痊愈出院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3个月~ 3岁 ,1岁以下 4例。均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心电图示双心室肥厚 16例 ,右心室肥厚 14例。胸部 X线示肺多血改变 ,心影增大 ,心胸比值 0 .5 0~ 0 .89,膜部室缺 2 2例 ,肺动脉瓣下室缺 8例 ,直径 0 .5~ 1.5 cm。其中合并继发孔房缺 3例 ,合并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大的室间隔缺损常引起肺动脉高压,(下称肺高压)而严重的肺高压又增加外科风险。本文旨在阐述严重肺高压患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前后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外科手术时机的选择。临床资料一、病人选择本组病例根据右心导管资料,把主肺动脉收缩压≥10 kPa 的室间隔缺损患者归入肺高压组,主肺动脉收缩压<10kPa 者定为普通组。两组室间隔缺损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  相似文献   

8.
随着心血管外科专业的发展,心血管手术的成功率及术后监护技术逐步在提高,特别是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近年来有了较大的突破。我科自1986年3月~1993年12月,共收治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46例,现将术后监护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手术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5个月,平均年龄2.3岁,平均体重10.4kg,PP/PS均为0.75~1.0,术后痊愈39例,死亡7例。2监护体会2.1肺功能监护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属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由于术前大量血涌向肺部,患儿术前多有反复发作肺…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年来所收治的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4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6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59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57例治愈,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3.38%。结论室缺患儿一旦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应尽早手术治疗,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术后监护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术后监护措施,对42例患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进行矫治术,术后主要采用持续肺动脉压力监测,严密的呼吸系统管理,正确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监护措施预防和处理术后肺高压危象的发生.42例中有9例术后发生肺高压危象,针对原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均治愈.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术后监护中持续监测肺动脉压力和严密的呼吸系统管理对预防术后肺高压危象的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尖肌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解剖学特点,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总结经漏斗心尖部右心室小切口修补心尖肌部VSD的经验.[方法]对三例伴有心尖肌部VSD的先心病患儿采用经漏斗心尖部右心室小切口间断缝合涤纶补片关闭心尖肌部VSD并同期矫治伴发先心病.[结果]三例患儿心功能恢复正常,心尖肌部VSD无残余分流.[结论]采用漏斗心尖部右心室小切口修补心尖肌部VSD是简便、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和伴有其他心脏畸形的心尖肌部VSD患儿.  相似文献   

12.
室缺合并肺高压患儿心脏术后的呼吸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室缺合并肺高压患儿心脏术后呼吸道护理的经验。方法:对1995年12月至1997年12月在我科实施VSD修补术的103例室缺合并肺高压患儿,术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呼吸道护理:适当的PEEP支持时吸;镇静;平衡出入量;定或吸痰;预防呼吸道感染;拔除气管插管后加强体疗。结果:本组使用呼吸机时间最长29d,最短池,平均11h,术后平均住院无数8d,无呼吸道并发症出现,死亡率为0。结论:加强术后呼吸道护理可减少室缺合并肺高压患儿心脏术后的井发症,促进其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西地那非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手术后严重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总结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应用西地那非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共33例.本组术毕停体外循环后置管测定肺动脉压力仍超过体动脉压力(桡动脉置管测定外周动脉压)50%以上,术后1d给予鼻饲西地那非,初始剂量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室间隔缺损(室缺)合并畸形的漏、误诊原因.[方法]将手术证实的室缺合并畸形与超声检查进行比较,分析其敏感度、漏诊率及误诊率.[结果]超声心动图检出室缺合并畸形的敏感度为64.1%,漏诊率为35.9%,误诊率为3.4%.[结论]室缺合并卵圆孔未闭、右室流出道狭窄及双腔右心室时容易漏诊,注意全面扫查及改善检查技巧有助于提高室缺合并畸形的诊断和减少漏、误诊.  相似文献   

15.
孟凡强  杨猛  曾维理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2):1715-1716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例VSD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室缺封堵器封堵VSD,术后1、3、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VSD患者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3~9.5(5.60±2.55)mm,成功封堵20例,封堵成功率1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0%(2/20),封堵术后3个月超声复查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经导管治疗膜周部VSD是一种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室间隔肌部大缺损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寻找最佳治疗方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2月6例成人室间隔肌部大缺损患者的手术过程,其中2例行导管介入下室缺封堵术,2例行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术,另外2例为外伤性室间隔损伤,行修补手术.结果:6例患者均存活,其中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宣传导阻滞,1例术后出现残余分流,再次予以导管介入下室缺残余漏封堵术,1例外伤性室间隔撕裂修补术后再次撕裂,二次手术重新修补.结论:成人室间隔肌部大缺损是一类较为罕见的疾病,治疗方法首选导管介入下室缺封堵术,如必须行室缺修补术的患者,则尽量避免切开左心室,注意室缺的边缘及传导束的走向,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以及左室造影反映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膜部瘤情况的准确性,提高VSD介入封堵的成功率.[方法]行VSD介入封堵的38例VSD合并膜部瘤患者术前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左室造影检查,分别观察VSD的位置、大小、膜部瘤形态以及观察VSD与主动脉瓣环、三尖瓣的距离;并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左室造影对室缺合并膜部瘤的检出率为100%,彩超的检出率为94.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彩超对各分型的检出率以及测量左室面缺损大小与左室造影结果无显著差异,但对VSD残端与主动脉瓣距离测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封堵器腰部大小与术前测值相关性良好.[结论]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VSD合并膜部瘤的观察与左室造影相关性良好,可为临床介入封堵治疗提供较准确的依据,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用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并发症,并与心脏直视手术进行对比。【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实行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的68例患者(试验组)以及心脏直视手术的60例患者(对照组)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7.1%和100%,而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房间隔缺损成功率高,残余分流发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适合经导管封堵的ASD,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1岁以内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琪  赁可  张祥蓉  田子朴 《华西医学》2006,21(4):681-682
目的:总结95例一岁以内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共有95例1岁以内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手术,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18例,房间隔缺损14例,主动脉缩窄8例,主动脉离断1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死亡原因分别为重度心衰,肺动脉高压危相;随访18个月(6,68月),远期无死亡。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市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或有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应及早施行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