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分为眶上外侧入路组(即观察组)和经典翼点入路组(即对照组),比较两组开颅、关颅平均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GOS评分。结果 观察组开颅、关颅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随访,GO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预后不良患者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可有助于减少手术损伤,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Hunt-Hess分级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81例,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43例(观察组),翼点入路夹闭38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52.7±19.1)min]、手术切口长度[(9.1±0.9)cm]、住院时间[(12.3±3.6)d]较对照组[分别为(182.4±26.6)min、(15.1±1.1)cm、(15.3±2.8)d]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治疗Hunt-Hess分级低级别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应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113例,分别采用翼点入路及眶上外侧入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开关颅时间、出血、骨窗大小、骨质缺损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1-3级患者作为入选标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夹闭动脉瘤成功率100%,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t=2.38,P=0.03)、开关颅所需时间(t=2.21,P=0.04)、开关颅出血量(t=2.86,P=0.006)、颞浅动脉损伤(χ2=80.1,P=0.008)、骨窗范围(t=2.72,P=0.009)、骨质缺损(t=2.77,P=0.008)、颞肌萎缩(χ2=75.2,P=0.03)、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χ2=70.6,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具有快速、有效和微创的优点,适合在低分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经典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收治74例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37例(眶上外侧组),采用经典翼点入路37例(翼点组)。结果 眶上外侧组手术时间[(138.9±15.9)min]、切口长度[(9.4±1.6)cm]、术中出血量[(52.6±5.9)ml]较翼点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174.8±22.6)min、(15.7±2.6)cm、(236.8±25.8)ml;P<0.05]。眶上外侧组术中动脉瘤破裂率(16.2%,6/37)和翼点组(18.9%,7/37)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比经典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对比。 方法选取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其中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为研究组(2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为对照组(2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前后血清脑损伤因子NSE与S100β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及GOS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小,手术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窗范围小且骨窗缺损度低,患者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的NSE与S100β水平较低,各临床指标改善显著,GOS评分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70例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152.5±15.6)min,开颅时间20~30 min,切口长度(9.3±0.9)cm,住院时间(12.1±3.7)d。所有动脉瘤均一次手术完成夹闭,其中1例夹闭后予以肌肉包裹。术后随访3~6个月,按GOS评分评价,恢复良好66例,中残3例,重残1例。2例出现局灶性脑梗死,4例术后早期脑积水。出院前均复查3D-CTA或DSA,无瘤颈残余,术后半年再次复查无复发。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对于前循环动脉瘤兼顾手术暴露及微创的特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我科20例应用眶上外侧入路行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Ⅰ~Ⅲ级以及改良CT Fisher分级Ⅱ~Ⅲ级作为入选标准,术后以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20个动脉瘤均一次夹闭成功。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者18例,轻残2例。所有病例无术后感染、面神经损伤、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适宜在低分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四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技术体位 :头高、脚低 30°仰卧位 ,头后屈 10°~ 15°,并转向对侧 2 0°~40° ,以Mayfield头架固定牢靠。在眉部中、外侧作隐蔽的皮肤切口 ,长约5cm ,于眶上额骨作直径 2cm左右骨窗开颅 ,并磨除眶缘内层骨质 ,如遇前颅底骨嵴防碍术野显露亦应磨平。弧形切开硬脑膜 ,并向眶侧悬吊 ,抬起额叶底部 ,开放蛛网膜下腔 ,充分引流脑脊液 ,待脑自动塌陷后 ,以自持脑牵开器稍微牵引 ,即可获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并根据术中需要 ,选择性开放侧裂池、视交叉池、颈动脉池、脚间池及终板池 ,以完成载瘤动脉及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骨窗的"门洞效应"即眶上锁孔入路(Supraorbital keyhole approach,SKA)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创伤小路径短,能直接到达病变,减轻了脑牵拉,同时去除眶顶板的骨性突起,可以增加显露范围及视角,与标准翼点入路及眶颧入路比较,减少了与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而且显露范围及手术致残率并无明显差异.手术显微镜及内窥镜的利用又解决了照明及视野的问题.随着专用于锁孔入路的同轴控制显微手术器械的应用,SKA治疗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更能显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验证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探讨该术式的手术并发症.方法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阳湖院区神经外科自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61例,分析总结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中60个动脉瘤行夹闭术,3个行动脉瘤包裹术.61例患者中50例(81.97%)恢复良好;5例术后出现对侧偏瘫;4例出现癫痫;1例植物性生存;1例死亡.38例术后行DSA检查,14例行CTA检查,显示动脉瘤均消失,载瘤动脉恢复畅通;术后1~12月进行复查,7例出现精神障碍,8例术侧出现颞肌萎缩,3例患者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痊愈;7例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行积极抗凝治疗后痊愈;5例出现动脉眼神经麻痹症状,6~12个月后均恢复良好;2例因损伤眶上神经出现眼睑下垂;此外1例患者出现颅内感染,1例出现脑梗死.结论 显微直视下切除或夹闭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一项有效方法,早期进行动脉瘤夹闭术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锁孔技术在大脑前循环多发动脉瘤一期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锁孔手术治疗的26例(56个动脉瘤)大脑前循环多发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一侧多发动脉瘤19例,采用一侧额纹切口,经锁孔手术夹闭动脉瘤;两侧多发动脉瘤7例,采用双侧额纹切口,经锁孔手术夹闭动脉瘤。结果 26例无死亡,无残疾。56个动脉瘤,夹闭54个,筋膜包裹2个。26例术后随访6个月~10年,均健康生活和工作。结论 一期手术、一个切口、一次性锁孔手术治疗单侧或双侧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是可行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的方法及相对适应证。方法分析我科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14例(16个)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着重阐述手术方法、注意事项、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手术适应证。结果14例(16个)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4例术中有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合并有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于肺部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其它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用该方法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和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6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例,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各1例患者则均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手术在发病后1~3d进行,均以直径2cm×(3~4)cm的微骨窗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结果 16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无手术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6例全部恢复良好。结论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有效;完善的个体化术前设计、精湛的手术技巧及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ISO)入路在嗅沟脑膜瘤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ISO入路手术的20例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及相关评分量表评估采用LSO入路切除嗅沟脑膜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20例患者中,SimpsonI级切除6例,SimpsonⅡ级切除12例,SimpsonIV级切除2例。平均手术时长为(204.84-77.4)min,平均出血量为(192.5±109.2)ml。术后出现发热4例,精神症状1例,意识障碍1例,癫痫1例,脑水肿1例,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或切口感染。术前存在嗅觉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中,2例术后改善,6例无变化;术前存在视觉功能损害的4例患者中,2例术后改善,1例无变化,加重1例。随访3~40个月,平均(16.44-9.7)个月。获随访的19例患者中,术后效果满意16例,2例复发,1例病情危重,无死亡病例。结论LSO入路在可安全全切除嗅沟脑膜瘤的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病死率低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眶上经额纹锁孔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共79个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眶上经额纹锁孔开颅,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动脉瘤夹闭。结果 73例全部夹闭,恢复良好70例(95.9%),病残3例(4.1%)。术后1周头部CTA复查: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夹固定良好。41例于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眶上经额纹锁孔手术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微创治疗技术,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恰当的选择适应证和手术时机以及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