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的影像学特点,分析伽玛刀(γ刀)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长期随访的16例应用ELEKTA Leksell γ刀治疗CSHAs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为术后残留,2例仅术中活检,8例根据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及后期随访诊断.肿瘤最大径为15.0~ 55.0 mm,平均34.6 mm,治疗周边剂量为8.0~15.0 Gy,平均12.1 Gy,等剂量曲线40%~60%,中心剂量16.0~32.5 Gy,平均24.3 Gy,随访时间6-96个月,平均40.5个月.结果 γ刀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的永久性脑神经受损症状,其中2例在术后3-6个月左右出现短暂的轻度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影像学结果:4例肿瘤几乎消失,10例明显缩小,2例变化不明显,无增大病例,其中1例于6个月后再次γ刀治疗(剂量分割),2例于术后2年因缩小不明显再次γ刀治疗,后期随访均明显缩小.结论 Leksellγ刀治疗CSHAs安全可靠,疗效满意.γ刀是治疗术后残留、中小型(最大径≤40 mm)及不能耐受手术CSHAs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HCS)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伽玛刀治疗的12例CHCS病人的临床资料。中心剂量为15.0~30.0 Gy,平均(24.0±2.2)Gy;周边剂量为7.5~15.0 Gy,平均(12.0±1.2)Gy。结果随访12例,时间6~60个月。病人的术前症状均有所改善。经MRI检查:肿瘤缩小12例。结论伽玛刀治疗CHCS有明显疗效,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按体积分割分次伽玛刀治疗大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和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分析18例直径大于3 cm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采用体积分割的方式予以2~4次伽玛刀治疗,首次治疗一般选择肿瘤的基底部,边缘剂量为13 Gy,其后每次治疗间隔3~12个月,边缘剂量根据肿瘤的缩小情况以及解剖位置取12~13 Gy,并保证9 Gy的剂量曲线不与视神经和视交叉重合。结果 随访6~51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所有患者在第1次伽玛刀治疗后3~6个月就可见病灶明显缩小,5例患者在首次治疗3个月后病灶体积缩小25.3%~46.6%,平均缩小36.7%,13例患者首次治疗6个月后病灶体积缩小25.8%~65.5%,平均缩小47.1%。随着剩余分次伽玛刀治疗的完成,病灶继续缩小。所有患者在伽玛刀治疗后未出现临床症状加重以及新的神经功能受损,其中15例患者在第1次治疗后3~6个月后症状就得到改善,3例患者复查中症状无明显变化,症状改善率为83.3%。结论 采用从基底部开始的体积分割分次伽玛刀治疗大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有效控制肿瘤生长的同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作为此类病变的主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伽玛刀治疗(附14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HCS)的MRI特点,分析伽玛刀(γ刀)治疗的初步结果.方法应用Leksell γ刀治疗CHCS 14例.肿瘤的MRI特点:T1W上呈低或略等信号,T2W上呈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时肿瘤为均匀强化的高信号.14例肿瘤最大径为22.0~50.0mm.照射肿瘤中心的平均剂量为24.5Gy,周边平均剂量为12.3Gy.平均随访时间为42个月.结果γ刀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的颅神经受损症状,3例首选γ刀治疗和2例术中仅作活检的患者,γ刀术后6-10个月症状改善或消失.γ刀术后3例肿瘤几乎消失,9例明显缩小,1例缩小不明显;1例γ刀术后5个月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时出血明显减少,病理学发现肿瘤内胶原组织增生,血窦内血栓形成.结论γ刀是治疗中小型和部分大型(<40mm)CHCS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 年10月至2014年10月应用伽玛刀进行治疗的19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采用50%等剂量曲线覆盖肿瘤周边,平均周边剂量为13 Gy,平均中心剂量25.2 Gy;治疗后随访6~93个月,平均为40.2个月。结果 肿瘤最大径为22~65 mm,平均41 mm,肿瘤平均体积为25.5 cm3。治疗后,所有病人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影像学缩小50%以上9例,缩小25%~50%3例,缩小25%以下2例,无变化5例。头痛10例中,改善6例;面部感觉减退7例中,改善5例;视力下降11例中,改善7例;复视8例全部改善。结论 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并可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伽玛刀治疗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CHCS)术后残留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开颅手术后病理学确诊的CHCS术后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伽马刀治疗,2例肿瘤最大径超过3.5 cm者行伽玛刀体积分割治疗;肿瘤周边剂量10~13 Gy,平均11.50 Gy;肿瘤中心剂量22~26 Gy,平均23.28 Gy。随访23~101个月,平均44.0月。结果 肿瘤基本消失2例,明显缩小2例,无变化1例,有效率为100%。患者均未出现新的颅神经受损症状。结论 伽玛刀对CHCS术后残留比较敏感,较低剂量即可控制其生长,疗效良好,且对体积较大的CHCS术后残留也可采用伽玛刀体积或剂量分割的方法就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CH)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SCH的影像表现,其中男3例,女14例,平均47.4岁;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8例行CT检查,其中3例加做CT增强扫描.结果 17例CSCH的影像表现如下:(1)常见于中年女性,呈"哑铃形"或"葫芦状",边缘清晰,有占位效应,很少出现瘤周水肿、瘤内出血及钙化.(2)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T2WI高信号及出现延迟强化效应为其特征.(3)CT表现为高密度,明显强化.可有临近骨质的压迫性吸收,无骨质增生.(4)DSA显示血管正常或出现静脉期染色.结论 CSCH有比较典型的影像表现特点,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收治的9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比较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和射频辅助显微手术这二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治疗结果。结果9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其中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治疗6例,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射频辅助显微手术治疗3例。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和射频辅助显微手术的肿瘤全切率分别为1例(17%)和3例(100%),次全切除率分别为5例(83%)和0例(0%),次全切除病例中有2例因大出血而终止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3500ml和500ml,术后Ⅲ、Ⅳ、Ⅴ、Ⅵ等颅神经功能损害分别有4例(67%)和1例(33%)。结论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射频辅助显微手术出血少,肿瘤全切率高,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33  
目的:阐述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至2000年收治20例CSHAs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献。结果:20例CSHAs占同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16.3%。临床常见表现为视力丧失、复视、头痛、面部麻木和眼外肌麻痹。术前以CT和MRI为主要诊断方法,但缺少特征性表现,误诊率达38.9%。20例患均经改良翼点开颅伴(或)不伴眶颧弓切断,其中经硬膜外入路取瘤13例,经硬膜下入路7例。经硬脑膜外入路和硬脑膜下入路肿瘤全切除分别为12例(92.3%)和0,不全切除分别为1例(7.7%)和7例(100%)。平均随访3年,硬脑膜入路组全部有改善,无肿瘤复发。硬脑膜下入路组无改善和加重各40%和60%。肿瘤不全切除肿瘤增大2例,不变或缩小3例,其中2例术后曾放疗或伽玛刀治疗。结论:对中年女性患海绵窦内肿瘤,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经颅底开颅和硬脑膜外入路切除CSHAs应为首选方法,不全切除术后可辅以放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0.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少见,误诊率较高,临床上最易误诊为脑膜瘤,神经鞘瘤和垂体腺瘤。近年来,关于其影像诊断标准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主要从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海绵窦区的肿瘤及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 探讨各种海绵窦区肿瘤的诊断特点以及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的作用。方法 本文回顾性地分析我中心1994年至2000年底用Leksell伽玛刀治疗的175例累及海绵窦肿瘤的临床材料,其中90例(51.4%)患者有开颅手术史;总结了各种肿瘤的鉴别诊断及伽玛刀治疗的经验。结果 本组82.3%的病人随诊1-84个月,平均32.5个月。主要良性肿瘤的总有效率控制率达94.0%;3例因肿瘤再生长开颅手术治疗。伽玛刀治疗海绵窦转移瘤的近期疗效显著,患者平均1年后的死因皆非海绵窦病灶所致。结论 伽玛刀可以作为海绵窦区小型良性肿瘤,或手术后残存肿瘤的主要的治疗手段;对已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的海绵窦区的转移瘤,伽玛刀也被认为是重要的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海绵窦脑膜瘤伽玛刀治疗(附52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绵窦脑膜瘤伽玛刀放射外科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我中心1997年到2004年使用旋转式伽玛刀(OUR-XGD)治疗52例海绵窦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38例,年龄15~69岁,平均47+1岁。有手术史患者37例,占71.15%;全组肿瘤容积24.18cm^3(1.28~16848cm^3)周边剂量10.01Gy(7~18Gy);中心剂量21.04Gy(14~36Gy);等剂量曲线48%(40%~60%);靶点9.4个(4~24个)。结果32例得到症状随访,随诊30个月(5~91个月),其中21例(62.5%)症状好转,5例(15.63%)症状无变化,7例症状加重(21.87%);影像学随访30例,随访时间30个月(5~82个月),19例(63.33%)缩小,5例(16.67%)不变,6例(20%)复发,肿瘤控制率80%。结论伽玛刀可以作为海绵窦区小型脑膜瘤主要治疗手段,对于较大的脑膜瘤累及海绵窦的,分次伽玛刀治疗是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0年6月至2010年7月以来收治的13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患者仅行开颅探查术,其余11例行手术切除,肿瘤均完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视力改善者3例,5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其中3例伴有外展神经麻痹,4例出现手术同侧面部麻木.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成功切除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并减少神经损伤的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cavernous sinus hemangioma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13 cavernous sinus hemangioma patients from June 2000 to July 2010 were analyzed. Results Exploratory craniotomy was used for 2 patients,the tumor was totally removed in 11 patients. There was no postoperative death. There were 3 patients having improved eyesight.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oculomotor nerve palsy in 5 patients including abducens nerve palsy in 3 patients, and facial paralysis of ipsilateral side in 4 patients. Conclusions Through reasonable approach,cavernous sinus hemangioma could be totally removed with low complication rat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疗效和内分泌激素变化,并分析了治疗后主要的并发症.方法 选择了自1995年9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并获得完全随访资料的128例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患者,肿瘤直径1.0~4.8 cm(平均3.04 cm),既往手术63例,具有放疗史22例.PRL腺瘤56例,GH腺瘤19例,ACTH腺瘤2例,FSH腺瘤1例,混合性腺瘤22例,无功能性腺瘤28例.采用Leksell立体定位系统,边缘剂量12~35 Gy(平均19.56 Gy).等剂量线45%~50%.平均随访时间34个月.结果 大部分病人均可耐受伽玛刀治疗,急性并发症很少出现.晚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和垂体功能低下.伽玛刀治疗后,肿瘤消失的为4例,肿瘤缩小的为94例,肿瘤大小无变化的26例,4例患者治疗后肿瘤增大,总的肿瘤控制率为96.87%.同时对于功能性腺瘤,于治疗后11例激素水平恢复正常,58例患者激素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结论 伽玛刀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