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患者女,78岁.因“咯血14 h”于2013年6月7日人院.既往有“胃癌”胃大部手术切除史15年.平时喜欢吃霉豆腐.体格检查:体温37.4℃,脉搏7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7/78 mmHg (1 mmHg =0.133 kPa),呼吸平稳,唇无发绀,牙龈、咽喉壁未见出血,锁骨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气管居中,心律齐,左下肺闻及少许湿哕音,腹软,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腹部肿块.辅助检查:胸部CT:考虑右肺结核空洞,继发空洞内曲菌球可能,右肺中叶、左上肺舌段散在感染、纤维化灶.诊断“咯血待查肺结核?肺曲菌病?”人院给予止血,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3.0 g,静脉滴注,1次/12 h)+莫西沙星(拜复乐,0.4 g,静脉滴注,1次/d)抗感染治疗,咯血好转,行支气管镜:气管镜见右下肺背段异物(图1a).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未见肿瘤细胞,“右下肺背段”穿刺活检诊断:曲霉病.患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均为阴性,其中结核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阴性,再次气管镜下清除部分异物(图1b).给予伊曲康唑静脉滴注(1次/12 h)抗真菌治疗,1d后改为伊曲康唑(0.2 g,静脉滴注,1次/d)继续治疗,14 d后出院改口服伊曲康唑序贯治疗.1个月后门诊随访,无咳嗽,无咯血,胸部CT结合临床提示肺曲霉病,右下肺背段结节影,两肺散在感染、纤维化灶.  相似文献   

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发传染病。临床表现常累及多个器官,其中以血液和免疫系统损伤较为常见。血液系统方面,患者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也出现不同程度减少,多项凝血指标异常提示凝血功能存在损伤;免疫系统方面,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B细胞等多项细胞免疫指标异常,同时骨髓穿刺发现SFTS患者可能存在骨髓抑制及噬血细胞综合征。作为新发传染病,SFTS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等尚存在争议,本文对SFTS患者血液和免疫系统在该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点进行综述,为探讨SFTS病理机制和及时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娟  李玲 《护理学杂志》2013,28(7):23-24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与防治措施。方法对5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进行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做好高热、营养支持、皮肤、口腔、预防出血等综合护理干预,切实做好隔离与防护措施。结果 53例中48例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症状缓解,5例放弃治疗出院,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及其他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结论加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早期诊疗和隔离管理,实施及时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的一种新型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陆续报告了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2009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一份河南患者的样本中分离到一种新病毒,随后通过核酸扩增及电子显微镜形态学分析,确定为布尼亚病毒科白岭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命名为sfts布尼亚病毒[2].  相似文献   

5.
2010年以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多地类似发热伴血小板下降患者的样本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后把该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发热疾病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2010年5月-2011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陆续收治了16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现将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2006年安徽省首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以来,山东、河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也出现类似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过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的样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并初步认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医院2011年5-6月共发现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肝血管瘤临床罕见,容易误诊误治。笔者报告的1例成人ITP合并肝血管瘤患者的诊治经过,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成人ITP合并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诊治特点。结果 患者为46岁女性,因“全身皮肤黏膜出血1个月余,血小板减少1 d”入住血液内科。血细胞分析血小板计数4.0×109/L,凝血功能正常,骨髓穿刺活检提示巨核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少见,高度疑似ITP。经激素等治疗后皮肤黏膜出血好转,血小板升高至59×109/L。上腹部增强CT提示右肝巨大血管瘤,转至肝胆胰外科行肝血管瘤切除,术后术区渗血明显,阴道流血,血小板逐步降低至3.0×109/L,右侧胸腔大量积液,但凝血功能正常。经止血、输血、调节免疫、抗感染、胸腔穿刺引流处理后逐步恢复。术后第13天患者血小板升高至220×109/L。随访32个月,患者皮肤黏膜不再出血,血小板计数维持在正常范围。结论 成人ITP,需警惕合并肝血管瘤,处理血管瘤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但需做好围术期管理以使患者顺利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支气管肺曲霉病(IBPA)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2006年4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7例COPD合并IBPA确诊病例的病史、实验室检查、气管镜及影像学资料。结果7例COPD合并IBPA确诊患者入RICU前多有大剂量糖皮质激素(6/7)和多种广谱抗菌药物(7/7)应用史。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为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发热、持续气道痉挛所致呼吸困难和双肺广泛哮鸣音。7例患者中,5例为曲霉性气管支气管炎(ATB)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患者支气管镜下主要表现为气道黏膜严重充血、水肿、糜烂及气道痉挛,并伴有气道内伪膜形成,胸部影像学提示由最初大致正常迅速进展为渗出影或实变影,在临床上均发生呼吸衰竭并迅速进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存活的2例患者仅存在气道病变,且均在出现胸部渗出影前开始抗真菌治疗,病情好转。结论 重症COPD合并IBPA病情进展迅速,如不能及时诊断并尽早治疗,患者单纯ATB迅速进展为肺实质受累的IPA而死亡。早期支气管镜检查及气道黏膜活检有助于建立诊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建立小鼠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动物模型。方法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于接种前4天和接种前1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 mg/kg,通过鼻腔吸入浓度为1×1011/L烟曲霉菌孢子悬液40μl。非环磷酰胺对照组:除以0.9%氯化钠注射液(NS)代替环磷酰胺外,其余操作同模型组。环磷酰胺对照组:以NS代替烟曲霉菌滴鼻,其余操作同模型组。空白对照组:用NS代替环磷酰胺行腹腔注射,以NS代替烟曲霉菌孢子,其余操作同模型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在模型组基础上,接种真菌孢子1天后皮下注射G-CSF 20μg kg-1 d-1。通过肺组织病理、肺组织真菌培养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测定(GM试验)等确定肺侵袭性曲霉菌病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结果肺曲霉菌培养、血清GM试验和病理切片等结果均表明,模型组和G-CSF组均发生了IPA,其余各组均无IPA发生。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肺曲霉菌模型。  相似文献   

12.
侵袭性肺部曲霉菌病(IPA)主要影响免疫抑制宿主,该类宿主包括血液病患者和干细胞移植受者。过去十年中,易感人群数量急剧增加,在非粒细胞减少患者中IPA发病率为0.33%~5.8%。诊断为IPA的非粒细胞减少患者预后差,主要是因诊断延迟,病死率超过80%。IPA诊断仍面临困难,尤其在非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主要原因是缺少特异临床表现、微生物和影像学方法等检测敏感性较低,于定植菌中鉴别感染十分困难;故获得新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侵袭性肺曲霉( IPA)感染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2008年7月至2013年5月肾移植术后15例IPA感染受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受者均为首次肾移植,均为肾移植术后半年内发生IPA感染,最早于术后16 d发现。经半乳甘露聚糖试验( GM试验)检出IPA 9例,肺部CT检查检出4例,血培养检出3例,痰培养检出5例。9例合并CMV或细菌感染,2例合并假丝酵母菌属感染,4例为单纯性IPA感染。13例IPA感染受者给予伏立康唑注射液治疗(3例为确诊病例,10例为临床诊断病例),其中2例合并或序贯给予米卡芬净;另2例临床诊断病例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共有9例受者治愈,6例死亡。结论 GM试验、肺部CT检查等对肾移植术后IPA感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合临床表现,能够较早诊断IPA感染,有助于及时进行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尤其是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人群真菌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治对于降低该类患者发病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然而,尽管IPA的诊治已有实验室生物学指标、病理及影像学多重证据支持,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诊治体系,但因受限于病变部位标本难以获取、非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性抗真菌药物的积极使用,早期诊断仍然具有挑战性。本综述从曲霉菌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致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测等现有技术以及下一代基因测序(NGS)应用发展入手,探讨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IPA的认知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和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转变为急性白血病(急变期CML)合并肺曲霉菌感染(IPA)的疗效。方法选取CML急变期合并肺曲霉菌感染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给予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HHT)和格列卫治疗;对照组加用氟康唑,观察组加用伏立康唑。结果恶性血液病疗效方面,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有效率为91.8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2,P〉0.05);IPA感染疗效方面,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81.63%,对照组有效率为65.3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37,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10%和5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7,P〉0.05)。结论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的HHT和格列卫可作为治疗急变期CML合并IPA感染者一线用药方案,高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胸部影像特征。方法对20例肝衰竭合并肺侵袭性曲霉菌病(IPA)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以及胸部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3例肝衰竭患者中发生侵袭性曲霉菌病20例(4.3%),其中药物性肝病7例、自身免疫性肝病6例、代谢性肝病2例、乙型肝炎5例。肝衰竭合并IPA的危险因素包括:70%患者长期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60%患者有糖皮质激素暴露史,55%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400/mm3。胸部平片缺乏特征性改变,而肺部CT改变以双肺多发结节和近胸膜楔形实变最为常见,晕轮征和新月形空气征较少。5例IPA患者经伏立康唑治愈,其余死亡或自动出院。结论肝衰竭患者易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多数患者具有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胸部CT特征对于肝衰竭合并IPA具有重要的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临床特点及重型病例的危险因素,以指导该病的早识别、早诊断和早治疗。 方法选取200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临床诊断的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患儿共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特点,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重型病例的危险因素。 结果入组60例患儿临床表现均有发热,且消化道症状发生率高,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红"、"三痛"典型表现发生率并不高。实验室指标检查显示:入组患儿白蛋白异常、尿蛋白异常、降钙素原、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异常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 < 30 × 109/L(χ2 = 34.75、P < 0.001)、ALT > 500 U/L(χ2 = 27.30、P < 0.001)、PCT > 25 ng/ml(χ2 = 8.45、P = 0.02)、尿蛋白阳性(χ2 = 11.32、P < 0.001)和Scr > 250 μmol/L(χ2 = 7.89、P < 0.001)共5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儿童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不典型,无特异性表现,容易漏诊误诊,临床医师应该提高警惕;PLT、ALT、PCT、Scr显著异常及尿蛋白阳性是重型HFR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2岁,因咳嗽、咳痰、发热1周,咯血、气促1d于2009年11月22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健,2009年11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黏液痰,伴发热,无胸痛、气促、盗汗、乏力等。11月21日凌晨4时突然咯血约40mL,于当日8时到外院就诊,并再次咯血约200mL,摄片检查胸片示两上中下肺淡薄模糊影,右中肺融合成团片状密集影,诊断为肺结核转诊我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