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2月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25例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A_1段宽颈动脉瘤合并烟雾综合征予以球囊辅助栓塞,1例微小动脉瘤使用2枚enterprise支架重叠释放置入,3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9例,Ⅱ级5例,Ⅲ级1例;无弹簧圈突入载瘤血管、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7例,1分5例,2分1例,4分2例。16例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3~24个月,未出现再出血和脑缺血并发症,m RS评分0分11例,1分3例,2分1例;2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填塞的动脉瘤,继续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方法治疗大脑前动脉A_1段动脉瘤安全有效,为保证成功栓塞,需要结合各种辅助技术和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经验及技术要点,为该部位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A1段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手术技巧及随访情况.结果 16例A1段动脉瘤患者资料被收集,均经介入栓塞治疗,其中5例患者使用球囊辅助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根据动脉瘤部位及形态,微导管头端塑形技术进入瘤腔并维持稳定.动脉瘤均完全填塞,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血管内治疗适用于A1段动脉瘤,有时需应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微导管塑形技术对于介入栓塞A1段动脉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大脑前动脉(ACA)动脉瘤通常发生于A_2段或前交通动脉(ACOA),而少见于A_1段.本文报道38例A_1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血管造影及CT表现并简要复习了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10例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_1)动脉瘤。根据动脉瘤颈起源于A_1的部位将此10例分为三型:Ⅰ型起源于A_1和豆纹动脉的连接处(7例),Ⅱ型起源于A_1开口的近端(2例),Ⅲ型起源于A_1环(A_1延伸或卷曲处)的顶部(1例)。并就上述10例动脉瘤瘤体大小、发于A_1之何侧、多发或单发、是否合并高血压及病情级别、CT扫描所见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手术效果进行讨论。作者从1971~1983年为437例大脑动脉瘤患者施行了脑血管造影,其中392例作了直接手术。在9例位于A_1的动脉瘤中8例表现为SAH,1例动脉瘤未破裂。A_1的动脉瘤发病率为2.1%。9例中有1例在同一部位上有2个动脉瘤。患者年龄为30~62岁(平均48岁)。从临床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远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及其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远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经验。采用载瘤动脉闭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单纯瘤内弹簧圈栓塞23例,单纯弹簧圈治疗失败后改行开颅手术1例。结果28例血管内栓塞治疗获得成功。25例采用弹簧圈瘤内填塞病人中,致密栓塞22例(88.0%).大部栓塞2例(8.0%),部分栓塞1例(4.0%)。术后死亡2例(6.9%),重残2例(6.9%),轻残2例(6.9%),余病人恢复良好。采用DSA随访14例,MRA随访5例;显示复发2例(10.5%),其中1例为术后3年发生再出血病例,行再次栓塞治疗。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远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具有一定的复发率,需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治疗的24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临床分级、动脉瘤出血量、部位、形态、瘤颈宽度、血管痉挛程度及术中应用技术等。结果100%栓塞17例,95%栓塞4例,90%栓塞3例。1例患者术中血管痉挛加重致不完全失语。随访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病例,1例患者出现迟发性血管痉挛。结论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在颅内所有动脉瘤中仅占0.7%-2.3%。由于大脑后动脉迂曲的走行以及周围复杂的解剖关系,外科手术治疗此类动脉瘤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改善,这类动脉瘤越来越多经由血管内途径治疗。国内外文献报道,血管内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指向的关系,以提高开颅夹闭术的预见性和指导血管内栓塞术中微导管塑形。方法回顾性分析264例前交通动脉瘤及随机选取的同期296例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A1段形态上可分为弧形(Ⅰa型:上弧形,Ⅰb型:下弧形),"S"形(Ⅱa型:反横"S"形,Ⅱb型:横"S"形),"近线"形(Ⅲ型)及不显影。动脉瘤依瘤体指向分为:前下型、前上型、后上型、后下型及复杂型。结果①双侧A1段形态:前交通动脉瘤组,Ⅰa型158侧,Ⅰb型11侧,Ⅱa型35侧,Ⅱb型87侧,Ⅲ型171侧,缺如66侧。其他脑血管病组,Ⅰa型195侧,Ⅰb型20侧,Ⅱa型47侧,Ⅱb型74侧,Ⅲ型217侧,缺如39侧。前交通动脉瘤组A1段不显影较其他脑血管病组多(掊2=11.482,P=0.001)。②前交通动脉瘤指向:前上型121例,前下型105例,复杂型16例,后下型12例,后上型10例。③优势显影侧A1段形态与动脉瘤指向的关系:A1段形态与动脉瘤指向之间关系密切(掊2=221.859,P<0.01;C=0.619,P<0.01)。当A1段为Ⅰa型或Ⅱa型,动脉瘤指向一般向下;A1段为Ⅰb型或Ⅱb型,动脉瘤指向一般朝上;当A1段为Ⅲ型时,动脉瘤指向可向上、向下及复杂形态。结论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有关。A1段形态以"近线"形、上弧形和横"S"形多见。前交通动脉瘤指向以前上型与前下型多见。认识A1段形态与前交通动脉瘤指向的关系对动脉瘤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8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例;动脉瘤位于P1段1例,P2段5例,P3段2例;动脉瘤直径4 ~10 mm.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栓塞术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为致密栓塞.除1例出现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8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其中7例未见动脉瘤复发;1例初次治疗后动脉瘤复发的患者,再次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治疗后6个月,DSA提示载瘤动脉再通,再次置入2枚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6个月后动脉瘤再次复发.1年后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0分7例,1分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夹层动脉瘤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11.
大脑前动脉(ACA)远侧段囊状动脉瘤少见,仅占颅内动脉瘤的2.0%~6.7%。本文作者治疗42例ACA远侧段动脉瘤。42例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29~71岁,平均54岁。ACA远侧段动脉瘤数目各不相同,单个动脉瘤者36例,两个5例,三个1例。30例动脉瘤破裂,其中直径<5mm者有20例,6~10mm者7例,≥11mm者3例。18例为多发性动脉瘤,占42.9%,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关的ACA远段动脉瘤10例。有5例合并脑血管异常,如只有一条ACA,存在原始三叉动脉和脑血管畸形等。其他一些病人ACA有解剖变异,如胼周动脉只有一条,胼缘动脉提前分出等。手术方法:作者认为动脉瘤的方向、桥静脉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处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处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中,6例微导管塑形成“S”形,4例“Z”形,1例“猪尾形”.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9例,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6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共44枚动脉瘤,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LVIS支架辅助栓塞13枚,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19枚,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2枚。术后即刻DSA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22枚,Ⅱ 级20枚,Ⅲ级2枚;栓塞有效率为95.5%。2例栓塞术中发生血栓事件,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动脉瘤2次破裂。术后随访4~19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2例,3~6分4例。30例(34枚)DSA复查,6枚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可改善预后,但需长期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症、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08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8例均成功栓塞,100%栓塞125例,95%栓塞21例,90%栓塞43例,80%栓塞19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5例,脑血管痉挛2例,载瘤动脉血管内血栓1例。208例均达临床治愈,无死亡病例。114例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未再出血;行头颅CT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方法。提高栓塞技术和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是保障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8例应用支架辅助、双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治疗结果.结果38例患者中致密填塞33例,大部分填塞3例,瘤颈残留l例,术中破裂出血后死亡l例.12例患者入院DS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治疗比较困难,通过血管内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不断提高血管内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于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迅速,但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本文就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技术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大脑前动脉水平部(A_1)脑动脉瘤非常少见,占全脑动脉瘤的1.3~1.5%。而在A_1段发生多发性动脉瘤者,到目前尚未见有报告。本文报告一例在A_1段发生的二个动脉瘤,其中一个动脉瘤发生在由于A_1发生纽曲而形成弧形突起的顶端,未见有穿通支的分支。结合本例对脑动脉瘤发生的部位及动脉纽曲的意义进行讨论。患者62岁,女性。因突然头痛、呕吐伴颈强直入院。检查:意识清楚,答话正确,颈项强直,无偏瘫。CT显示基底池高密度区。右颈内动脉造影正位像:A_1纽曲向上突起呈弧形曲线,其顶端见一动脉瘤,颈内动脉,A_1分叉部见一动脉瘤。左颈内动脉造影正位像:通过前交通动脉可见两个动脉瘤。通过后颈内动脉造影斜位片,两个动脉瘤的位置显得更清楚。于病后第九天行右额颞部开颅术,在颈内动脉,A_1分叉部见一动脉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血管内诊治的20例未 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 结果 20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男11例(55.0%),女9例(45.0%),年龄(46.2±15.5)岁。位 于P1段4例(20.0%),P2段12例(60.0%),P1-P2段2例(10.0%),P3段2例(10.0%)。单纯弹簧圈栓 塞3例(15.0%),载瘤动脉闭塞11例(5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30.0%)。术后即刻影像学 结果,Raymond分级:1级15例(75.0%),2级5例(25.0%)。术后并发症:缺血事件2例(10.0%),术 后出现肌力1级1例,3级1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6例(80.0%)影像学随访10.5(6.5)个月, Raymond分级:1级13例(81.3%),2级2例(12.5%),术后复发(3级)1例(6.2%)行2次支架辅助栓 塞,6个月影像学随访无再复发。20例(100.0%)临床随访12(9.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 n scal e,mRS)0分9例(45.0%),mRS 1分5例(25.0%),mRS 2分5例(25.0%),mRS 3分1例 (5.0%),预后良好率为95.0%。 结论 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位于P2段,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特点及显微手术夹闭的技巧和预后。方法总结我科20例不同级别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在不同时期均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结果动脉瘤均行夹闭,手术后死亡2例,病人发生颞叶大面积脑梗死;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良10例,中度残4例,重度残3例,植物状态1例。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预后差,致残率高,容易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手术及灵活的手术技巧以及术后高灌注和预防脑血管痉挛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大脑前动脉的动脉瘤主要发生于前交通动脉和A_2段,发生于水平段(A_1)者甚少。作者1972~1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