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抗体在过敏性紫癜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5例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中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并与48例荨麻疹及30例健康查体人员对照。结果过敏性紫癜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29例(阳性率为52.73%),荨麻疹组阳性10例(阳性率为20.83%),健康查体组阳性3例(阳性率为10%),过敏性紫癜组与健康查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过敏性紫癜组与荨麻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的过敏性紫癜患者禁食阳性食物后复发率低于未禁食组(P0.05)。结论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可能在某些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食物过敏原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50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与Ig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花生、黄豆、牛奶等过敏原的特异性IgE与IgG不同结果组进行双盲安慰剂食物激发试验。结果 188例患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阳性检出率为37.4%,其中腰果、花生黄豆阳性率较高;362例患者至少对1种食物过敏,IgG阳性检出率为72.1%,牛奶、鸡蛋、虾蟹为主要过敏原。双盲安慰剂食物激发试验证实,两种抗体检测都有假阳性与假阴性。结论 临床医生应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注意筛查食物过敏原,特别是IgG介导的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荨麻疹患者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G和IgE检测结果。方法:对63例儿童荨麻疹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食物及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结果: 食物过敏原IgG的总阳性率为76.19%,其中主要过敏原是鸡蛋、牛奶;食物过敏原IgE的总阳性率为41.27%,其中主要过敏原是鸡蛋、淡水鱼;食物过敏原IgG和IgE的检测结果不一致(P=0.000)。吸入性过敏原IgE的总阳性率为57.14%,其中主要过敏原是尘螨和蟑螂。不同年龄组患儿过敏原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对儿童荨麻疹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G和IgE抗体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明确过敏性皮肤病的过敏原,对临床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物特异性IgG4检测在诊断并发胃肠道症状的食物过敏性湿疹患儿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84例食物特异性Ig E筛查阴性的湿疹和慢性荨麻疹患儿行食物特异性IgG4检测。结果 84例患儿中,IgG4阳性75例(89.29%),1~4种过敏原及≥5种过敏原阳性者分别为17例、22例、13例、7例和16例。主要食物过敏原是牛奶和鸡蛋,≤2岁和2岁患儿IgG4阳性率分别为90.00%(36/40)和88.63%(39/44),14种食物特异性IgG4的阳性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并发胃肠道症状组IgG4阳性率明显高于湿疹无胃肠道症状组、荨麻疹组和正常儿童组。蟹、牛奶、大麦、大豆、西红柿的特异性IgG4的阳性率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发胃肠道症状的湿疹患儿,检测其食物特异性IgG4对其病因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银屑病患者14种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3例银屑病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14种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将银屑病组中58例IgG抗体检测阳性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观察组进行不耐受食物禁食/轮替调整6个月,然后再次检测两组IgG抗体水平。结果银屑病组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为92.06%,健康对照组食物不耐受检测阳性率为1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特异性IgG阳性数与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标PASI评分呈正相关,rs=0.88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禁食/轮替调整6个月后IgG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不耐受与银屑病之间具有相关性,饮食调整对本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结果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的关系,探讨ASS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5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同时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及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对两组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5例CSU患者螨虫组合(屋尘螨/粉尘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与ASST总阳性率分别为47.87%和58.03%,ASST阳性组和阴性组中螨虫组合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4.46%和66.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ST阳性程度与对应螨虫、屋尘、狗、大豆、虾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CSU患者部分常见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与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结果呈负相关,建议将ASST纳入常规CSU临床检测,ASST阳性的患者可以不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慢性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 G抗体水平的检测,探讨食物不耐受与慢性湿疹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湿疹患者106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人群6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微孔板技术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 G抗体。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 G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0.19%、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3.49,P0.01)。两组间,除鸡肉、猪肉、大米、牛肉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 G抗体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他食物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 G抗体检测阳性率由高到低的食物依次为蛋清/蛋黄、牛奶、蘑菇、大豆、蟹、虾、玉米、西红柿、小麦、鳕鱼。观察组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 G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中,超过半数患者对两种及以上食物呈阳性反应。结论:食物不耐受在慢性湿疹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 G抗体检测对慢性湿疹的诊断及后续饮食调整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曲靖地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IgE及特异性IgE,寻找本地区的变应原分类,为防病治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assay)对524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IgE及变应原特异性IgE水平进行检测。结果80.34%血清总IgE水平增高,慢性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紫癜、异位性皮炎分别为79.53%、71.72%、71.43%和90.63%,变应原特异性IgE吸入组以户尘螨/粉尘螨阳性率最高;食物组以牛羊肉为最高,其后依次是牛奶。结论通过检测患者血清总IgE特异性IgE,能够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本病,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接触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来减少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322例荨麻疹患者的致病因素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2种氯雷他定治疗84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德国“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对322例荨麻疹患者进行了特异性IgE及过敏原的检测和分析,应用2种氯雷他定片治疗84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并进行疗效对比和随访观察。结果:322例患者中有159例至少对1项过敏原阳性,阳性率为49.4%。平均阳性过敏原为(1.36±1.70)项;78例患者血清特异性总IgE阳性,阳性率为24.2%。2种氯雷他定片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和体征评分指数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基愈率为37.2%,有效率为72.2%;对照组基愈率为39.0%,有效率为7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德国“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能较简便地检测特异性IgE和过敏原;国产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东顺德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对7种常见食物的不耐受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812例皮肤病患者(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及异位性皮炎)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并进行等级判定及阳性比较。结果:3组皮肤病患者食物不耐受总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慢性荨麻疹组与慢性湿疹组以轻度和中度不耐受为主,而异位性皮炎以重度不耐受为主。各组均以鸡蛋的阳性率最高。结论:临床上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提示过敏性皮肤病与食物不耐受现象密切相关;而食物不耐受的程度及种类排序,对本地区皮肤病患者的饮食指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物特异性IgG(sIgG)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表型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5家三级甲等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活动期CSU、皮肤划痕症(SD)、急性荨麻疹(AU)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90种食物抗原sIgG抗体和总IgE抗体, 免疫印迹法检测20种变应原sIgE抗体, 化学微粒子发光法检测甲状腺过氧化物酶IgG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IgG抗体。两组间和多组间正态分布计量数据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组间非正态分布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纳入CSU患者248例, SD患者22例, AU患者15例, 健康对照13例。以sIgG ≥ 100 IU/ml(2+及以上)为阳性标准, CSU组、SD组和AU组的食物sIgG阳性率(176/248, 70.97%;15/22, 68.18%;11/15)略高于健康对照组(7/13), 但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80, P = 0.615)。248例CSU患者中, 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可能机制。 方法 用不同浓度卡介菌多糖核酸处理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并设立健康对照组。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卡介菌多糖核酸作用96 h后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IL)-4的水平。 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5),经不同浓度卡介菌多糖核酸作用96 h后,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FN-γ明显增多,且随着卡介菌多糖核酸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接近健康对照组。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L-4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经不同浓度卡介菌多糖核酸作用96 h后,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L-4明显减少,且随着卡介菌多糖核酸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接近健康对照组。 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体外可促进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FN-γ,抑制淋巴细胞分泌IL-4,起到调节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湿疹皮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方法回顾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于华山医院过敏专科门诊就诊的3 051例湿疹皮炎患者, 利用Phadia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患者的血清特异性IgE水平, 计算各项过敏原的检测阳性率, 分析湿疹皮炎患者的常见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过敏原。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3 051例湿疹皮炎患者中, 特应性皮炎1 412例, 其他湿疹/皮炎1 639例。1 629例(53%)过敏原阳性, 阳性过敏原数为(3.0 ± 1.6)个。最常见的3种吸入性过敏原分别是粉尘螨(904/1 522例, 59%)、户尘螨(891/1 513例, 59%)和链格孢霉(206/1 068例, 19%);最常见的3种食物过敏原分别是虾(251/1 432例, 18%)、鸡蛋白(165/992例, 17%)和牛奶(149/994例, 15%)。3 051例中, 25例(1%)年龄< 2岁, 571例(19%)2 ~ 12岁, 285例(9%)12 ~ 18岁, 2 170例(71%) > 18岁。在< 2岁、2 ~ 12岁患者组中, 最...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血清胃泌素释放肽(GRP)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瘙痒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6 - 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的61例CSU 患者和59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根据慢性荨麻疹活动度1周评分(UAS7)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评估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和瘙痒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与健康对照血清GRP含量,分析CSU患者GRP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度及瘙痒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检验。GRP与UAS7及VAS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CSU患者血清中GRP水平[M(P25 ~ P75)]为11.20 ng/L(7.31 ~ 22.23 ng/L),对照组GRP水平为7.74 ng/L(7.06 ~ 9.71 n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4.44,P < 0.001);CSU患者GRP水平与UAS7呈正相关(r = 0.36,P = 0.004),与VAS呈正相关(r = 0.34,P = 0.007)。结论 CSU 患者外周血GRP水平升高,并与疾病活动度和瘙痒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抗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I)抗体、抗IgE抗体、抗幽门螺杆菌(HP)抗体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发病的关系。 方法 设(CIU)组、急性荨麻疹(AU)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100例受试者。每例受试者均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过敏原,血清总IgE、抗FcεRI抗体、抗IgE抗体、抗HP抗体、TGAb水平及阳性率,将CIU组与AU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CIU组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率为53%,AU组为12%,健康对照组未发现阳性者。CIU组和健康对照组过敏原检测均为阴性,而AU组能检测到食物或吸入物过敏原,阳性率为86%。 CIU组抗FcεRI抗体和抗IgE抗体水平均高于AU组和健康对照组(P < 0.05); CIU患者IgE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T = 190.00,P < 0.05),而AU组IgE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 = 226.00,P < 0.05);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CIU患者抗FcεRI抗体水平较阴性患者高(T = 101.73,P < 0.05),抗IgE抗体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和阴性CIU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312.04,P > 0.05); CIU组、AU组、和健康对照组抗H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19%和23%,TGAb阳性率分别为18%、15%和11%,抗HP抗体和TGAb阳性率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抗HP抗体阳性的CIU患者中,抗FcεRI抗体阳性率较AU患者和健康人高(P < 0.01);抗IgE抗体阳性率与AU患者和健康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GAb阳性的CIU患者中,抗FcεRI抗体阳性率较AU患者和健康人高(P < 0.01),抗IgE抗体阳性率与AU患者和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IU存在抗FcεRI和抗IgE自身抗体,可能在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关键词】 荨麻疹; 自身抗体; 免疫球蛋白E; 皮肤试验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9、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与血清IgE水平、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活动期CSU,按7日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同时将经规范抗组胺治疗28 d后进入疾病静止期的患者纳入CSU静止期组。另选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采集各组受试者外周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9、PAF水平,选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总IgE水平。分析CSU患者血清IL-9、PAF水平与血清总IgE水平、UAS7评分和病程之间的相关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CSU活动期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11 ~ 68(34.68 ± 8.62)岁,病程2个月至7年[(1.42 ± 0.41)年]。健康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0 ~ 70(35.06 ± 7.89)岁。轻、中、重度CSU患者分别有12、26、22例,经规范治疗后22例纳入静止期组。CSU活动期组、CSU静止期组、健康对照组血清IL-9水平(144.34 ± 23.19、109.25 ± 20.77、107.23 ± 19.23 pg/ml)、PAF水平(362.45 ± 51.45、223.18 ± 32.46、221.23 ± 28.38 pg/ml)、总IgE水平(168.12 ± 32.48、24.04 ± 7.04、21.76 ± 5.95 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38.80、148.38、499.12,均P < 0.001),CSU活动期组IL-9、PAF、总IgE水平均显著高于CSU静止期组与健康对照组(P < 0.05);CSU静止期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IL-9水平、PAF水平与血清总IgE水平、UAS7评分均呈正相关(P < 0.05),与病程无显著相关性(P > 0.05)。结论 CSU活动期患者血清IL-9、PAF水平均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明显升高,且与血清总IgE水平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9(IL-9)和Th9细胞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 方法 收集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30例,另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IgE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 IL-9+细胞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IL-9、PU.1 mRNA的表达。两组间定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分析。 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PBMC IL-9及PU.1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44 ± 1.90比3.20 ± 1.78,3.26 ± 1.59比2.34 ± 1.47,t = 2.60,2.34,均P < 0.05)。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D4+IL-9+细胞比例[(0.63 ± 0.44)%]、IgE水平[(82.04 ± 31.72) IU/ml]与健康对照组[(0.22 ± 0.12)%、(60.74 ± 28.26) IU/ml]比较均明显升高(t = 5.04,2.75,均P < 0.01)。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D4+IL-9+细胞比例、IL-9及PU.1 mRNA与IgE水平均呈正相关(R = 0.596,0.767,0.746,均P < 0.01)。 结论 Th9细胞和IL-9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肽Y和活化的嗜碱性粒细胞在人工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人工荨麻疹患者24例来自2011年8 - 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16例对照为除外过敏性疾病、躯体慢性疾病、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的同期健康志愿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神经肽Y的表达;用CD45-PERCP(多甲藻黄素-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CD203c-藻红蛋白、CD63-异硫氰酸荧光素三联抗体标记嗜碱性粒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63的表达水平,计数活化嗜碱性粒细胞数量。 结果 人工荨麻疹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神经肽Y的含量分别为(111.155 ± 36.832) ng/L和(104.456 ± 44.697) ng/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198,P > 0.05);人工荨麻疹患者外周血活化嗜碱性粒细胞中位数(280.5 × 106/L)高于健康对照组(18.1 × 106/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活化的嗜碱性粒细胞可能参与了人工荨麻疹的发病过程,而神经肽Y的作用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