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估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62例胃癌行全胃切除的患者,术后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1周。检测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指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后营养指标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胃切除术后EEN安全有效,并有利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外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150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肠外营养组(PN)和肠内营养组(EN),每组75例。分别术后给予全胃肠外营养和经鼻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静脉炎、腹泻、肺部感染、吻合口瘘)、手术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内毒素、淋巴细胞数、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等。结果术后E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前与术后7 d相比较,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内毒素、淋巴细胞、ATL及AST水平均显著改善,但EN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PN组(P0.05),且肠道恢复时间及营养费用等均显著低于PN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能够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脾肾静脉分流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简称联合术)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月至2009年2月行联合术病人共76例,其中接受肠内营养(EN)23例,肠外营养(PN)33例,非营养治疗20例,观察肝功能、营养代谢、感染情况,记录肠道通气时间、营养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问。结果(1)三组术后肝功能均有损害,组间无明显差异;(2)三组术后血浆前白蛋白均明显下降,非营养组血浆前自蛋白水平明显低于EN组和PN组(P〈0.05);(3)EN组术后第8天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非营养组和PN组(P〈0.05);(4)EN组血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非营养组和PN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EN简单安全,有效改善病人营养状况,促进肝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感染,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节省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4.
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前瞻性随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 78例肝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组35例,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43例.两组病人均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营养支持,共7 d.观察术前、术后1 d及术后8 d病人一般情况、肝脏功能、临床营养、临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肝功能、临床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差异;EEN组术后8 d前白蛋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虽然营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N组,但程度较PN组轻.EEN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平均营养费用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肝部分切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代谢和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方面以及在减少临床营养费用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将62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共342例,PN组286例,分别于术后24h内开始行EN与PN,考察两组术前1天与术后10天的体重、血常规及血清白蛋白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及营养支持费用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期间均无死亡,EN组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下降的幅度均小于PN组,作为免疫指标的淋巴细胞计数EN组较PN组恢复升高更快(均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EN组较PN组明显提前,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支持费用均小于PN组(均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EN安全、可靠且较PN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免疫功能及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手术并发症及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肝硬化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 2007-2008年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行肝部分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有肝硬化的病人35例,其中行早期肠内营养(EEN组)16例,肠外营养(PN组)19例.两组均于术后24h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共7d.观察术前、术后1d及术后8d病人一般情况、肝脏功能、临床营养、临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在平均住院时间、术前后肝功能、临床营养指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N组术后8d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与营养支持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N组,但较PN组轻.EEN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平均营养费用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肝硬化肝部分切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外伤术后肠内营养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收治65例肝外伤患者分成两组,30例术后接受肠内营养(EN组),35例术后行肠外营养(PN组),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和肝功能恢复情况差异.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急性肝损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8天EN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正常值,而PN组反映肝脏功能的指标ALT、AST和PT检验值偏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肠内营养更有利于肝功能恢复.61例患者得到随访(93.8%),随访时间于术后3~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3个月肝功能基本恢复,两组间营养状况及肝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外伤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营养支持手段,是改善术后肝损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道术后早期胃肠营养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预防医源性肠饥饿综合征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50例肠道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胃肠营养组(EN组,25例)和胃肠外营养组(PN组,25例)。PN组术后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EN组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早期胃肠内营养,维持1周。并于术前、术后1 d和7 d观察两组患者的体质量、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转铁蛋白(TF)等营养状况指标以及肠鸣音、肛门排气/ 排便时间、发热时间等肠道功能指标。结果:EN组和PN组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营养状况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PN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与PN相比,肠道术后早期EN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方面疗效相当,但在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医源性肠饥饿综合征方面的效果优于PN。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50例。2组均于术后第1天和第2天给予1/3、2/3目标量,第3- 8天维持目标量,2组患者基本等氮、等热量。于手术前1 d和术后第9天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ALT、AST、总胆红素(TB)、CD3、CD4、CD8和CD4/CD8,记录营养支持不良反应发生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费用和住院天数。结果:EEN组和PN组的营养指标(ALB、TF、PA)及肝功能指标(ALT、AST、T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EN组的免疫指标(CD3、CD4、CD4/CD8)高于PN组(P〈0.05)。EEN组和PN组营养支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PN组(P〈0.01)。EEN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PN组(P〈0.05),EEN组营养支持费用和住院时间均少于PN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术后EEN比PN更为安全、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治疗组和肠外营养(PN)治疗组,均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至术后第7 d. 测定手术前、后的淋巴细胞计数(LC)、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EN组的LC、TP、Alb、Pa、Tf、ALT与P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低于PN组(t=2.45,P<0.05); 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于PN组(t=8.60,P<0.001).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应首选EN.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烫伤大鼠全身及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D大鼠分为标准营养组(EN组)和免疫营养组(EIN组),每组32只。将两组大鼠制成烧伤总面积30%TBSA的Ⅲ度烫伤模型,于伤后1、4、7、10d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肠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浆细胞数量及肠黏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变化。另取8只健康大鼠检测上述指标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1)与正常值比较,伤后EN组CD3^+、CD4^+、CD4^+/CD8^+降低但CD8^+升高,与各项指标大部分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伤后10d与EN组(CD4^+/CD8^+为1.26±0.10)比较,EIN组CD3^+、CD4^+、CD4^+/CD8^+(CD4^+/CD8^+为1.86±0.25)升高而CD8^+下降(P〈0.01)。(2)伤后4、7、10d,EIN组肠黏膜PCNA表达水平、浆细胞数量及肠黏液S-IgA含量较EN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烫伤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可以提高全身及肠道免疫功能,效果优于标准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标准肠内营养(EN)、肠内免疫营养(EIN)液与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联合应用对烫伤大鼠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 将12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EIN、EN+rhGH、EIN+rhGH组,每组32只.将大鼠制成总面积30%TBSA的Ⅲ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4、7、10 d抽取各组大鼠静脉血,检测血清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切取大鼠肝组织检测其CD14 mRNA、TNF-α mRNA的表达.另取8只SD大鼠作为对照组,检测上述指标. 结果 伤后各组各时相点大鼠血清内毒素、IL-6、TNF-α水平以及肝组织中的CD14 mRNA、TNF-α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4、7、10 d,EIN组和EN+rhGH组血清内毒素、IL-6、TNF-α水平以及肝组织CD14 mRNA、TNF-α mRNA表达均低于EN组(P<0.05或P<0.01);伤后10 d,EIN+rhGH组血清内毒素[(0.37±0.07)EU/mL]、IL-6[(289±49)ng/L]、TNF-d[(1.87±0.32)μg/L]水平以及肝组织CD14 mRNA(0.39±0.05)、TNF-α mRNA(0.47±0.03)表达均低于EIN组[(0.48±0.08)EU/mL、(364±53)ng/L、(2.50±0.48)μg/L、0.67±0.06、0.66±0.05,P<0.05或P<0.01]. 结论 EN、EIN液与rhGH联合应用可减轻大鼠烫伤后的炎性反应,且rhGH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内使用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对肝硬化肝切除大鼠肝再生功能的影响。方法:48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为标准肠内营养组,B组为肠内免疫营养组。依标本采集时间的先后, A, B组再各分为4个亚组。两组大鼠用等热量肠内营养剂喂养8d 后行68%肝切除术,术后再喂养至取标本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1, 4和8d 取相应亚组大鼠肝组织标本,检测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结果:两组大鼠肝切除术后残肝表现出一定的再生能力。B组肝细胞MI和PCNA阳性细胞计数在术后4d 和8d 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较之标准肠内营养支持更能增强肝硬化肝切除大鼠残肝再生能力,使肝再生在术后较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的疗效。 方法:55例肝移植患者分别在术后48 h内给予EN(27例,EN组)或肠外营养(28例,PN组)支持。比较两组术后第1、9天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指标,及术后2周内感染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 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各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9天,EN组ALB、PA、LC水平均明显高于PN组(均P<0.05);两组间ALT、AST、TBIL、D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下降。EN组术后2周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N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PN组(P<0.05)。 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应用EN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术前联用化疗和肠内免疫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前联合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和化疗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研究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状态,评价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常规饮食和术前准备;EN组:术前肠内免疫营养治疗;CH组:术前化疗;EN-CH组:术前联合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和化疗。比较各组手术前后的营养情况和免疫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以及随访术后生存率和复发转移率。结果体重变化:EN组术后第7天体重减轻明显低于对照组和CH组(x^2=3.68和3.25,P<0.05),EN组体重减轻与EN-CH组无明显差异。EN组和EN-CH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x^2=4.02和3.33,P<0.05)。术后并发症:EN组及EN-CH组术后感染人次明显少于对照组和CH组(x^2=4.12和3.65,P<0.05)。对照组和CH组分别有1例发生吻合口瘘,EN组及EN-CH组无吻合口瘘。术后发热、术后肠梗阻及心肺功能异常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状况比较:各组间手术前,术后3 d和术后7 d的血红蛋白、总蛋白及白蛋白均无明显差别。而前白蛋白在术后3 d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0.11±0.16 vs.0.16±0.17, x^2=7.32,P<0.01),转铁蛋白在术后3 d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1.23±0.3 vs.2.12±0.66, x^2=4.33,P<0.05)。术后7 d EN组和EN-CH组恢复明显,PALB,TRF均升高,与对照组、C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26±0.14 vs.0.15±0.15,x^2=5.53,P<0.05及1.82±0.59 vs.1.37±0.53,x^2=3.88,P<0.05)。免疫方面:EN组和EN-CH组的CD3/CD4比值升高,IgG升高,补体升高;术前单纯应用化疗或肠内营养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没有影响,而联合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和化疗后,G0-G1期细胞增加。异倍体比例升高,增殖抗原Ki67减少,凋亡增加。CH组与对照组以及EN-CH组与EN组相比,术后生存率提高,复发率及转移率下降。结论术前化疗联合应用肠内免疫营养能够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肝外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外伤肝切除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价值。方法 将26例肝外伤实行肝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手术后分别接受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1周,观察两种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的基础营养状况、肝功能恢复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以及营养支持的费用的异同。结果 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支持组其术后营养状况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能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而且更加经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外伤肝切除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营养支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姚磊  屈兵  周珞华 《腹部外科》2011,24(4):227-229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EN)新方法.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胃手术的206例,按方法不同分为肠外营养(PN)组(90例)和早期肠内营养(EN)组(116例),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EN组均按计划完成治疗,PN组除2例因输液疼痛不适不能坚持外均按计划完成治疗.EN组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后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对伴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106例合并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53例)和普通肠内营养组(53例)。于术前5d、术后1d和9d分别进行免疫学指标和急性相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前免疫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9d,免疫营养组免疫学指标C04、CD4/CD8、IgG、淋巴细胞、NK细胞及补体c3、c4和CH50水平均高于普通营养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则低于普通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营养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8%(2/53),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的15.1%(8/53)(P〈0.05):术后住院时间为(8.1±1.1)d,明显短于普通营养组的(9.2±2.1)d(P〈0.05)。结论对于合并营养不良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可减轻术后创伤和炎性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