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7,(4)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ICP)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行开颅脑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后甘露醇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sTBI开颅术后患者行持续ICP监测,根据ICP数值作个体化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21例开颅术后患者的甘露醇应用时间和计量、术后并发症、预后进行比较。结果监测组甘露醇使用时间及计量较对照组低,监测组术后总并发症(迟发性脑血肿、大面积脑梗塞、弥漫性脑肿胀、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监测组GOS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动态ICP监测能及时反应sTBI开颅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精准降颅压治疗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sTBI患者预后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6)
目的研究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亚低温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亚低温组患者加用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RT)为32℃~34℃;对照组患者控制RT在36℃~37℃;均监测患者的脑组织氧分压(PbtO_2)和颅内压(ICP)。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24 h、48 h、72 h、96 h的ICP、脑组织PbtO_2及血乳酸、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治疗前、后给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入院时,两组ICP、Pbt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24 h、48 h、72 h、96 h,两组ICP均降低、PbtO_2均升高,亚低温组入院不同时间点ICP均低于、PbtO_2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入院时,两组血乳酸、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24 h、48 h、72 h、96 h,两组的血乳酸水平降低,BDNF水平上升;亚低温组入院后各时间点血乳酸水平低于、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3)治疗前,两组NIHSS、GO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的NIHSS评分均降低,GOS评分均上升,但亚低温组的NIHSS评分低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亚低温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快速降低患者的ICP,改善其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护仪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的变化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CP 5~15 mmHg 5例,16~20 mmHg 14例,21~40 mmHg 17例,40 mmHg 6例。ICP初值与患者病死率有关,且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P监测对及早判断病情、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行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资料,随机分为颅内压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79例。比较两组脱水剂使用剂量、并发症发生率及GO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颅内压监测组甘露醇使用时间和剂量显著减少,而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1)。两组GO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反映颅内压变化,对病人临床救治及判断预后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和阶梯式治疗重型颅脑外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治疗的指导意义及阶梯式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上海市神经外科急救中心2004年11月至2006年1月间收治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GCS 3~5分55例,6~8分73例全部行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术,116例行Codman脑室探头置入颅内压监测术,12例行Camino脑室探头颅内压监测术。根据颅内压变化予以相应的阶梯式治疗,以达到理想的颅内压控制及维持脑灌注压。结果预后良好72例(56.3%);中残12例(9.4%);重残23例(18.0%);植物状态10例(7.8%);死亡11例(8.6%)。结论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下通过阶梯式治疗能有效控制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6-01—2018-01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联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仅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比较2组颅内压、GCS评分和预后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颅内压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颅内压水平更低(P0.05)。2组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较术前均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7dGCS评分较对照组术前GCS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入的安全性,及早期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时机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将病人分为监测组和常规组,均行急诊开颅减压手术。分析两组病人人院至开颅时间、术前脑疝率、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预后评价等指标。结果监测组人院至手术开颅时间早于常规组,术前脑疝率监测组低于常规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颅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病人穿刺点无一例脑内血肿形成。结论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人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早期颅内压监测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持续动态IC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ICP监护组和常规治疗组,ICP监护组根据ICP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根据经验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ICP监护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预后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持续ICP监护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情况、治疗结果,并于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治疗组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GOS亦较对照组改变明显(P<0.05).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高压氧是一种见效快、疗程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高,致残率低、并发症少、无痛苦的治疗方法,改善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了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5)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指导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甘露醇应用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136例,其中65例在颅内压监测下规范应用甘露醇治疗(监测组),71例进行常规脱水治疗(常规组)。监测组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适时调整甘露醇的应用,常规治疗组则根据临床经验常规应用甘露醇。结果监测组甘露醇应用次数、剂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监测组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和预后不良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行持续颅内压监测能够明显减少甘露醇的应用时间和剂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中脑温脑组织氧分压持续监测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中脑温(BT)、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持续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脑温、脑组织氧分压(PbtO2)探针脑白质温度、脑组织内物理性溶解的氧的压力.结果通过对10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研究分析发现(1)在诱导低温后,直肠温度(RT)与BT的差异比正常体温时明显.(2)在重型颅脑伤后,PbtO2值降低,PbtO2<10mmHg时,可认为是脑缺氧的阈值.(3)伤后24小时内PbtO2<5mmHg预示病人预后不良.(4)脑组织氧分压测定技术可指导过度换气的应用.结论在低温状态下,RT与BT的差异加大,因此,在研究低温对脑外伤的影响时,最好能直接测量脑温.脑组织氧分压监测安全可靠,是脑组织氧合程度的一种灵敏的监测方法,它可以提示预后,并且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监护(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栓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1,7(2):102-105
本文对重型颅脑损伤102例进行了持续颅内压监护 间断放液脑室引流。对颅内压监护的价值及其波形变化和临床意义进行分析、讨论和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3.
颅内压监护仪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俊卿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8)
一、资料与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共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进行治疗,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0~69岁,平均年龄(37.93±15.62)岁.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压(CVP)能准确反映右心功能状态和血容量是否充足及过量[1-2].颅内压(ICP)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以脑脊液压力为代表[3].复合性颅脑损伤系指伤者既有颅脑外伤又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4].既保证患者容量适当,又保证ICP治疗的精准有效,CVP监护和ICP监护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亚低温治疗组 2 4例 ,均于伤后 2 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 ,设定治疗温度为肛温 32~ 35℃。于降温前及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监测体温 (T)、心率 (HR)、血压 (BP)、呼吸 (R)。对照组 2 7例 ,均于出院后评定预后。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较高的心率 (HR)降至正常范围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下降 ,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无严重并发症 ,可降低死亡率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亚低温治疗组24例,均于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设定治疗温度为肛温32-35℃。于降温前及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监测体温(T)、心率(HR)、血压(BP)、呼吸(R)。对照组27例,均于出院后评定预后。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较高的心率(HR)降至正常范围;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下降,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20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方案。结果 观察组痊愈35例,显效40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36例,有效20例,无效28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P<0.05)。治疗7 d,观察组甘露醇应用量、甘露醇应用时间、N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GCS评分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21例(21.0%)、脑疝5例(5.0%)、颅内感染6例(6.0%);对照组肺部感染46例(46.0%)、脑疝24例(24.0%)、颅内感染19例(19.0%)。观察组肺部感染、脑疝、颅内感染等发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方案有助于将颅内压控制于理想水平,从而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变化及纳洛酮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变化及大剂量纳洛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GCS计分3—8分)82例。随机分治疗组42例,除采用临床综合治疗外并应用大剂量纳洛酮;对照组仅采用临床综合治疗,监测颅内压及常规临床监护,观察病人预后。结果重症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增高明显,颅内压.急剧升高与死亡率明显相关。纳洛酮治疗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较对照组好,并发症少。结论重症颅脑外伤颅内压水平与病人预后明显相关。大剂量纳洛酮能够改善重症颅脑损伤引起的脑水肿、高颅压,进而改善脑组织缺氧,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9.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6)
目的系统评价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NKI、万方等数据库,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3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个随机对照研究,11个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的临床和影像学监测对照组相比,ICP监测组的病死率并未显著降低,OR=0.87,95%CI(0.62,1.22),P=0.4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经济发达及欠发达地区,ICP监测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2年以后发表的文献合并OR值显示,ICP监测可显著降低病死率,OR=0.61,95%CI(0.39,0.95),P=0.03;ICP监测组与对照组ICU病死率及6个月的病死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2周的病死率显著减少,OR=0.52,95%CI(0.40,0.68),P0.01。结论对于重型TBI患者,持续ICP监测的临床疗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统一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及ICP的规范化应用将会得出更为可靠的临床结论。 相似文献
20.
头颅局部降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观察头颅局部降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为临床救治提供可靠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临床资料:我院2000年至2004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6例.入选标准:①GCS计分3~8分,伤后昏迷6 h以上或24 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 h以上者[1];②年龄18~70岁,平均49岁,发病前无心、肺、消化道溃疡及糖尿病史;③颅脑CT证实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脑出血;④伤后6 h内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