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万雄  林琳 《大家健康》2016,(7):92-93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措施以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该院就诊的3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患者入院治疗之前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和对照组(在患者家属陪同的情况下入院治疗),对比分析入院抢救时间、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急救现场抢救时间大概5~20 min,对照组患者急救现场抢救时间大概25~50 min,实验组患者急救现场抢救时间平均(15.1±4.9)min 明显短于对照组(31.1±5.9)min,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良好7例,残疾8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对照组治疗良好2例,残疾6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4例,实验组患者死亡率(5.6%)明显低于对照组(22.2%)。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良好,不仅可有效缩短患者急救时间,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分析2010年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广州市中心城区所有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观察急救出车的时间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谱和死亡原因等。结果:2010年,1、7、8、9月份是出车急救的高峰,9:00~10:00和20:00~23:00是出车的高峰时段;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110652例;男女比例为1.51:1:70岁以上(23.14%)、31~40岁(14.93%)、21~30岁(19.83%)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前5位疾病依次为创伤类(34.79%)、神经系统急症(21.79%)、循环系统急症(8.92%)、常见急性中毒(7.28%)、呼吸系统急症(6.90%)。结论:提高创伤院前急救的技术水平,建立绿色通道;对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启动快速现场急救反应,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根据呼叫出车密度和疾病谱.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  相似文献   

3.
沈阳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沈阳市地区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病种、出诊时间、出诊月份及与疾病变化、死亡情况等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沈阳市地区院前急救患者80991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80991例中,平均每天出诊221.89次,男女之比为1.47:1,平均年龄(52.76±18.69)岁;院前急救出车时间(1.00±0.48)min,到达现场时间(7.80±1.87)min,抢救时间(12.87±2.24)min,送达目的地时间(9.62±1.89)min;发生率最高的前6位病种依次为外伤(26.85%)、心血管系统疾病(16.96%)、神经系统疾病(11.51%)、呼吸系统疾病(3.3%)、各种中毒(2.87%)、消化系统疾病(1.76%);出诊高峰时间段为8:00~20:00;月平均急救患者为6749例,5月出现最高峰,心血管系统疾病以12月较多,神经系统疾病以7月较多,呼吸系统疾病以2月较多;院前死亡患者7958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以心血管疾病(35.11%)、神经系统疾病(23.19%)和肿瘤、慢性疾病(21.89%)为主,20~40岁青年则以外伤(7.93%)和中毒(3.68%)为主。结论本调查结果可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和促进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救治时间特点。方法:本次共选择10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研究对象,计算急诊救治时间,提示规范、有效救治意见。结果:急诊救治时间<30分钟14例,占13.6%;31~60分钟31例,占30.1%;61~90分钟48例,占46.7%;时间>91分钟10例,占9.7%。时间>61分钟人数占56.3%,时间<60分钟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危急,需建立绿色通道,优化急救流程,以提高救治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5.
林杭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571-1572
目的 探讨急救程序化管理在创伤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45例急诊科创伤急诊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79例)使用程序化急救进行救治,对照组(66例)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抢救.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接诊时间(7.57±3.670)min,抢救时间(15.34±3.29)min,抢救成功率为97.47%,患者满意率97.47%;对照组患者平均接诊时间(12.65±3.25)min,抢救时间(17.23±4.25) min,抢救成功率为89.39%,患者满意率78.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将急救程序化管理应用于创伤患者急诊护理可减少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及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措施.对两组心衰患者护理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进行优化急救护理措施以及心理干预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发生心衰的比例分别为51.2% (20/39)和33.3%(13/39) (P <0.05);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418.43±68.46m)显著长于对照组(369.93±62.94m) (P <0.05);观察组血压及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衰患者LVEF指标(41.85±7.32)及FS指标(25.76±3.68)明显优于对照组LVEF指标(37.59±6.94)及FS指标(22.47±3.12) (P <0.05).结论: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ICU)急诊样本周转时间(TAT)各时间段进行定位比较分析,为合理缩短急诊样本T A T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统计该院2014年1月1日至3月31日急诊科和IC U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TAT各时间段的数据,并进行两个科室间急诊样本TAT各时间段的定位比较分析。结果急诊科和ICU急诊血细胞分析TAT阈外值率分别为2.4%和15.1%,急诊生化项目TAT阈外值率分别为12.3%和24.5%。急诊科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从下达医嘱到样本接收的平均时间分别与IC U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从样本采集到样本接收的平均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2±4.0)min vs .(11.2±4.5)min ,P>0.05;(13.2±14.1)min vs .(13.8±9.8)min ,P>0.05]。急诊科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从样本接收到结果报告的平均时间均分别较IC U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从样本接收到结果报告的平均时间短[(5.8±4.4)min vs .(19.3±12.5)min ,P<0.01;(34.4±10.9)min vs .(35.5±13.2)min ,P<0.01]。急诊科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 TAT 平均时间均分别比 ICU 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平均时间短[(17.0±6.2)min vs .(30.5±14.9)min ,P<0.01;(46.9±17.2)min vs .(49.3±16.5)min ,P<0.01]。结论急诊科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的TAT 阈值设定较合理,且 TAT 各时间段得到了较好控制。ICU 急诊血细胞分析和急诊生化项目的TAT阈值应重新设定,且ICU急诊样本检验流程应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8.
庄云强  应瑛 《浙江医学》2014,(11):955-957
目的 探讨后路Quadrant辅助下棘旁入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07-2013-07,采用Quadrant辅助下棘旁从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6~ 58岁,平均38岁.损伤节段:T111例,T12 21例,L1 21例L27例.评价骨折椎体复位和内固定位置.结果 手术耗时30~50 min,平均40min.手术出血量40~100ml,平均60ml.未发生手术中血管和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于术后3个月愈合.术后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患者腰背部疼痛均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测量骨折椎前缘压缩百分比从术前(41.0±3 0)%恢复至术后(8 0±1 0)%(P<0.05);骨折椎后凸畸形Cobb角从术前(25.2±3 3).恢复至术后(6 2±1 3).(P<0.05).结论 Quadrant辅助下棘旁入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安全,固定可靠,但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空气污染对广州市居民脑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10月22日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每日脑卒中发病资料数据和同期广东省气象局每日广州市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数据(包括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以脑卒中发病人数作为因变量,以污染物的浓度作为自变量,对其分别按日和周发病资料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广州市脑卒中的日发病人数与当天的二氧化氮(r=0.122,P〈0.05)、可吸入颗粒物(r=0.1,P〈0.05)呈正相关与二氧化硫没有相关性(P〉0.05),广州市脑卒中周发病人数与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不相关(P〉0.05).结论:广州地区空气污染物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的浓度与脑卒中发病人数呈低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一体化运转模式在抢救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对比实施急诊一体化运转模式前后2年里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急诊科的急救应对时间及手术的疗效情况。结果:实施急救一体化运转模式后,在抢救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急诊室处理时间、特殊检查处理时间、送达手术室时间、入院至送达手术室时间均较实施前明显缩短,一体化后患者从入院至手术时间为(43.7±10.3)min,较一体化前(55.9±11.5)min明显缩短( P <0.05);急救一体化前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手术疗效中死亡率分别为16.7%和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急救一体化运转模式能有效缩短重型颅脑外伤诊断时间,缩小了患者的救治空间,提高患者恢复程度,降低伤死率;制定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一体化运转模式细则及执行该急救流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颈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激酶经颈动脉直接注射溶栓与大剂量尿激静脉溶栓的疗效以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比较。方法:将入选的66例脑梗死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经颈动脉注射尿激酶组32例,采用直接经颈动脉注射经生理盐水20mL+尿激酶50万U后,再经静脉滴注NS2100mL+尿激酶50万U;对照组为静脉溶栓组共34例,采用尿激酶100-150万U+NS100mL在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两组的其他常规治疗相同。14d后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基本治愈12例(37.5%),显著进步14例(43.8%),显效率为96.9%;而V组基本治愈8例(23.5%),显著进步9例(26.5%),显效率为85.3%。结论:颈动脉注射联合静脉应用尿激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显著高于静脉滴注的疗效(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2例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传统腹式子宫全切除术(TAH)273例、阴式子宫全切除术(TVH)166例、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术(LAVH)51例和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TLH)112例,比较各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TAH、TVH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短于TLH、LA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相比较,LAVH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主要有出血和脏器损伤,TAH组明显少于LAVH(P=0.022);术后使用抗生素的时间比较,LAVH组显著长于TVH、TL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VH组术后体温升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平均治疗费用比较,LAVH组与TLH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TVH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比较,TAH组明显长于其他三组(P〈0.05),TLH组显著短于LAVH组(P〈0.05);肛门排气时间比较,TAH组明显长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VH组与TLH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途径子宫全切除术各有优势,且互不能完全替代,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医院的条件等综合考虑,尽量选择微创、经济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孙更新  赵文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96-1597,160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6例,行8-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心绞痛及ST段压低阵数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97例(83.6%),缺血性ST段下移共发生1 390阵次,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共检出200次(14.4%),ST下移(0.17±0.04)mV;SMI共检出190次(85.6%),ST段平均下移(0.16±0.07)mV;〉61岁患者SMI发生比例显著高于低于61岁患者(P〈0.05),SMI发生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SMI共检出ST段下移1 190阵次,白天显著高于夜间(P〈0.05),昼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患者18:00~6:00时心肌缺血时间、IV值均显著高于6:00~18:00,两时间段SMI患者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及IV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明确SMI发病时间段,SMI检出率高,是诊断SMI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等资料结果:2l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CCS者122例(58%),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中发生CCS者分别为47例(42.0%)、63例(76.8%)和12例(75.0%),其中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2、4、l例,出血性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P〈0.05)。,12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CCS患者中死亡25例(20.5%),88例无CCS患者中死亡9例(1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CC$患者的心电图中以sT.T延长最为常见,、脑梗死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患者CK、CK-MB、AST、LDH水平较脑出血组低(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易合并CCS,应加强心脏功能的监护,保护心脏功能,防止心源性猝开据高最老辟存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乳果糖治疗中风卧床病人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治疗组78例中风卧床便秘病人给予乳果糖口服溶液每次30~50ml,清晨顿服。对照组45例给予果导片0.2g,3次/d,口服。1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5.9%(67/78)和66.7%(30/45),好转率分别为11.5%(9/45)和6.7%(3/45)。总有效率分别为97.4%和7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每周排便次数和排便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中风卧床便秘病人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异体肿瘤细胞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录病理明确的Ⅳ期癌症患者60例,其中恶性黑色素瘤11例,卵巢癌10例,肾癌15例,胃/结直肠癌14例,乳腺癌10例。每周皮下注射肿瘤细胞和GM—CSF分泌细胞混合物1ml;共6次。在第1,5次注射同时,进行DTH接种试验。治疗前后取外周血样进行淋巴细胞亚型及细胞因子检测。治疗完成1个月后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病人对治疗耐受良好,无脱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瘙痒和发热。4例治疗后有影像学好转但未达到部分缓解,40例稳定,16例进展。DTH阳性率68%(41/60)。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后CD8^+T细胞(CTL)明显增加(P〈0.05),CD4^+CD25+CD127-T细胞(Treg)降低(P〈0.05)。ELISA检测IFN-γ治疗前后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升高趋势。结论:异体GM—CSF联合肿瘤细胞疫苗治疗安全,耐受良好,能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2例IT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度将其分为急性型(AITP)21例以及慢性型(CITP)31例,同时选取g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骨髓中HCMV—IgM及采用ELISA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中HCMV—IgM,并对各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AITP组及CITP组骨髓中HCMV阳性率显著血液中HCM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TP骨髓及血液+HC—MV阳性率均高于AITP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TP及cITP组中骨髓HCMV(+)者平均年龄、IL-6、TNF—a水平均高于骨髓HCMV(-)者,而血小板计数少于HC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ITP组中骨髓HCMV(+)者IL-6、TNF—a水平高于AITP组HCMV(-)者,而血小板计数少于AITP组HCMV(-)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TP及CITP组中血液HCMV(+)者平均年龄、血小板计数、IL-6、TNF—a水平均与血液HCMV(-)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HCMV感染可能是引起IT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骨髓HCMV感染可能是引起ITP患儿病情加重及慢性化趋向的重要因素,骨髓HCMV感染在ITP患儿发病机制中可能通过破坏患儿免疫系统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并不是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p16~(INK4A)、p14~(ARF)和Ki-67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16INK4A、p14ARF蛋白和Ki-67在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55例宫颈癌标本,4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标本和45例正常宫颈标本进行p16INK4A、p14ARF和Ki-67检测。根据细胞核中出现棕褐色染色为阳性细胞的比例分为(-)、(+)、(++)、(+++)。对比各组的阳性表达。结果:随着CIN分期的增高和宫颈癌的发生,p16INK4A、Ki-67的表达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宫颈癌患者(-)、(+)、(++)、(+++)的比例与正常宫颈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Ⅲ期和宫颈癌患者(++)、(+++)的比例与CINⅠ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发生p14ARF的表达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但在CIN期(+++)的表达增高不明显,宫颈癌患者p14ARF的表达于正常宫颈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16INK4A、p14ARF和Ki-67与宫颈癌的形成及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入院时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NT-proBNP)对远期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检测122例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随访2年,记录发生的心脏事件。结果:(1)共入选慢性心衰患者122例,随访时间平均(279±237)d,发生心脏事件50例,其中死亡17例,心衰失代偿再入院33例,72例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心脏事件组的NT-proBNP[5 059.00(965.80~27 793.00)pg/mL]明显高于非事件组[1 897.50(65.18~12928.00)pg/mL,P<0.01)];(2)NT-proBNP>2 917 ng/L组的死亡14例(21.21%)、再发心衰20例(30.30%),NT-proBNP水平≤2 917ng/L组死亡3例(5.35%)、再发心衰13例(23.21%);Chi-Square检验显示,>2 917 ng/L组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2 917 n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2 917 ng/L组的生存曲线高于NT-proBNP>2 917 ng/L组,而且两条曲线在各时点都没有发生交叉,log-rank检验P=0.001,Chi-Square10.28;(3)根据是否发生心脏事件,做NT-proBNP对预后判定的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671~0.839)(P=0.000),对心衰患者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价值为75.5%,阴性预测值为24.5%;(4)COX回归分析表明,血浆NT-proBNP是慢性心衰患者再发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血浆NT-proBNP可以用于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心衰后心脏事件再发的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