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为了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相关死亡率,寻求一种更快捷、更特异的诊断CMV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 2001年4月至2003年4月,从79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采集了135份外周血标本。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MVgB DNA,阳性标本做酶切分型,部分行序列测定。结果CMVgB DNA检测中有42例患者(53.9%)的66份标本(48.9%)阳性;对其中阳性患者的45份标本进行了酶切分型,结果 CMV gB1型21例(46.7%),CMV gB2型14例(31.1%),CMV gB3型7例(15.6%),CMV gB4型3例(6.7%)。先后有2种型别的CMV感染者有3例(3.8%)。经分析,CMV gB阳性和CMV gB阴性患者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81.0%和32.4%(P<0.01);CMV gB1、gB2、gB3以及gB4型Ⅱ~Ⅳ度急性GVHD及慢性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81.0%、50.0%、42.9%和0。结论 Nested-PCR方法可快捷特异地检测CMV感染。CMVgB1、2型中,重度急性GVHD和慢性GVHD发生率较高。CMV gB基因分型检测可有效地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且对移植后患者的临床转归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HLA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在预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生存和感染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综述总结了IL-1基因家族、IL-2基因家族、IL-6基因、IL-10基因、TGF-β基因、TNF基因、维生素D受体基因、髓过氧化物酶基因、Fcγ受体基因、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NOD2/CARD15基因、MTHFR基因、P2X7基因、HFE基因等基因多态性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性的最新研究结果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关系.方法 对1998年3月至2001年3月进行的6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的CMV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MV gB分型,并统计受者GVHD的发生情况.结果 40例发生CMV感染,23例未感染,其GVHD发生率分别为82.5%(33/40)和47.8%(1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MV gB-1、gB-2、gB-3型感染者发生Ⅱ~Ⅳ度急性GVHD的几率分别为58.8%(10/17)、40%(2/5)和66.7%(4/6),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V阳性受者中27.5%(11/40)出现移植后继发性造血抑制,CMV阴性的受者13.0% (3/23)出现,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V感染者GVHD的发生率升高,而CMV感染与GVHD严重程度无关,合理治疗后不会显著抑制移植后的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4.
5.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间质性肺炎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8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间质性肺炎(IP),给予有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措施.6例治愈.2例死亡。提出做好病情观察、用药指导、PBST护理及出院指导可降低CMV-IP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1989年4月-1990年1月对肾移植术后发热40例行尿PCR检查。其中HCMV-DNA阳性10例,HCMV-DNA阴性22例。两组存活时间相差10月余(P<0.025)。两组的1年、3年、5年存活率差别也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异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 对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allo-HSCT受者带状疱疹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可评估的191例接受allo-HSCT患者中有18例并发带状疱疹,发病率为9.42%,其中14例发生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3~12个月内.10例合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合并急性GVHD.临床表现主要为区域性皮肤疱疹.3例出现严重疱疹后神经痛,需强效止痛.无泛发性疱疹及内脏受累病例.所有患者接受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和阿糖腺苷静脉输注治疗,全部治愈,无疱疹相关死亡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15.5 d.结论 带状疱疹是allo-HSCT后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3~12个月,GVHD是其发生的高危因素.阿昔洛韦和阿糖腺苷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9.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为植入率低,移植物抗宿主病重,免疫重建慢,感染发生率高等并发症,主要用于无相合供者的高危白血病患者。但最近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在移植物处理、免疫耐受诱导、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其总的生存率已经与无关供者的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本文就最近的一些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总结其经验.方法 2009年实施7例亲属活体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为供受者HLA抗原全相合,其余为半相合.肾移植前5d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供者造血干细胞,术前1d采集供者造血干细胞.肾移植前3d受者开始接受全身淋巴照射,连续3d,肾移植术中给予受者抗胸腺细胞球蛋白50 mg,术后第2、4、6天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术后常规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监测受者血常规、淋巴细胞亚型变化及移植肾功能等情况.结果 全身淋巴照射后受者淋巴细胞数进行性降低,以B淋巴细胞(CD19+)的比例下降幅度最大,其他血细胞数量变化不大.HLA全相合受者诱导出30%~50%的嵌合体,其余受者仅诱导出1%~5%的嵌合体.术后随访3年,7例受者移植肾功能稳定,均未出现骨髓抑制和移植物抗宿主病,未增加感染风险.经移植肾活检证实,1例受者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其余6例受者未发生排斥发生.7例受者中,有3例减少了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结论 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治疗的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感染121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并发感染的临床病原学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有121例造血系统疾病患者接受HSCT,其中51例行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40例行异基因骨髓移植,4例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骨髓混合移植,5例行脐带血移植,16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行自体CD34~+细胞移植。患者均采用化疗进行预处理。采用短程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部分病例加用达利珠单抗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结果121例患者中,116例患者获得造血重建,3例移植失败,2例在移植物植活前因严重感染死亡。移植后60d内,83例(68.6%)共发生感染97次,64例(77.1%)发生感染时中性粒细胞<0.5×10~9/L,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口咽黏膜和呼吸道(上、下呼吸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占64.9%。21例患者的23次感染中,共分离出20株细菌和7株真菌,65%为革兰氏阴性杆菌。10例患者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因感染死亡的患者共8例,均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发生Ⅱ~Ⅳ度急性GVHD患者的感染发生率(88.9%,24/27)高于0~Ⅰ度急性GVHD患者(60.3%,44/73,P<0.01)。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0d内的感染多发生于粒细胞缺乏期;口咽黏膜炎和呼吸道是常见感染部位,下呼吸道感染者的死亡率高,侵袭性真菌感染者的预后不佳;发生Ⅱ~Ⅳ度急性GVHD者有较高的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过去10年,我们对移植免疫排斥机制的理解有了很大提高.在一些同种异体器官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例,不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受体对移植物仍然保持长期免疫耐受,有作者把这一耐受现象归功于联合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本文就从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出发,回顾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后供体特异性移植耐受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沿革,最后阐明供体特异性移植耐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异基凶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早期特发性肺炎综合征(IPS)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 同顾件分析192例allo-HSCT受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和IPS的发牛情况及其临床表现,对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移植时疾病状态(高危组70例,疾病处于难治、未缓解状态;标危组122例,疾病处于缓解状态)、供者类型、HLA相合程度、移植类型、预处理方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aGVHD程度、aGVHD累及器官等11项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同归分析,筛选出发生IP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结果 192例allo-HSCT受者中,有23例发生IPS,发生时间为术后76 d(32~120 d),其中20例经治疗无效死亡,发病至死亡的时间为9 d(3~92 d),其余3例治愈.23例IPS患者中,有19例发生过aGVHD,其中肠道aGVHD1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危组、非亲缘供者、HLA不合、发生aGVHD、Ⅲ~Ⅳ度aGVHD及肠道aGVHD等6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凶素分析显示,非亲缘供者、Ⅲ~Ⅳ度aGVHD和肠道aGVHD等3个因素是发生IP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亲缘供者、Ⅲ~Ⅳ度aGVHD及肠道aGVHD是发生IPS的独立危险因素;IPS可能是由aGVHD引起的肺部病变. 相似文献
15.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engraftment is delayed in children with hypersplenism, and splenectomy may improve HSC engraftment. However, the use of total splenectomy in children is limited because of concerns for postsplenectomy sepsis.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sought to assess the role of partial splenectomy for children with hypersplenism undergoing HSC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Five children with a variety of conditions and associated hypersplenism underwent partial splenectomy before an HSC transplantation at the authors' institution between 2000 and 2003.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 were rates of neutrophil and platelet engraftment.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plenic regrowth,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nd infection rate. All outcomes were compared with recipients of an HSC transplant from both age-matched nonsplenectomized children (n = 497) and hypersplenic children who underwent total splenectomy (n = 10). Outcomes were compared using Wilcoxon's rank sum test.Results
The rate of both neutrophil and platelet engraftment was faster in children who underwent either partial or total splenectomy as compared with nonsplenectomized children (mean rates of neutrophil engraftment were 26, 19, and 19 days for the nonsplenectomy, total splenectomy, and partial splenectomy groups, respectively; mean rates of platelet engraftment were 97, 37, and 45 days for the nonsplenectomy, total splenectomy, and partial splenectomy groups, respectively).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rate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3 groups. The mean percentage of splenic regrowth after partial splenectomy was 39%. There were no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Conclusions
Partial splenectomy may be safely performed before HSC transplantation and, similar to total splenectomy, may improve the rate of HSC engraftment. Although this series has a limited number of patients, the use of partial splenectomy appears to be safe and may allow for splenic salvage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postsplenectomy sepsis. 相似文献16.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临床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受者的关系以及配型情况,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亲缘全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22例;B组为亲缘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7例;C组为非血缘移植和不全相合移植,10例。术前均采用化疗预处理,术后采用短程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CsA)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局限性cGVHD患者多采用单一免疫抑制剂(CsA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进展者采用标准方案(Cs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广泛性cGVHD患者则需用标准方案治疗(一线治疗方案)。一线治疗无效、病情进展者,对一线治疗依赖不能停药,或停药后病情反复者,需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硫唑嘌呤治疗(二线治疗方案)。结果:移植后随访6~120个月,中位时间为43个月,39例诊断为cGVHD,其中局限性cGVHD13例(33.3%,13/39),广泛性cGVHD26例(66.7%,26/39),7例死于cGVHD或与之相关的并发症。B组cGVHD发生率较A组显著升高(P〈0.05),B组和C组的广泛性cGVHD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O.05)。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病程中发生2~4度急性GVHD是cGVH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局限性cGVHD患者采用一线方案治疗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广泛性cGVHD患者(P〈0.05),标准危险度cGVHD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高危险度cGVHD者(P〈0.05)。结论:eGVHD是allo-HSCT后常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广泛性cGVHD多发生于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HLA配型不全相合移植和非血缘移植,且临床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7.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的出血性膀胱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严重的(≥Ⅱ度)出血性膀胱炎(HC)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7年4月至2004年12月期间的114例allo-HSCT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预处理实施之日为观察起点,至移植后+180 d随访中止。选择11个临床参数,即: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供者类型、预处理方案、移植时疾病状态、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aGVHD的预防、预处理方案中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应用、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植活时间做Cox单因素分析。将在单因素分析中P<0.1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移植后180 d内HC累计发生率的计算应用Kaplan-Meier法。结果 (1)114例患者中有29例发生HC,+180 d内HC的累计发生率为26%,其中Ⅱ级12例,Ⅲ级11例,Ⅳ级6例。(2)单因素分析表明,以下因素与HC的发生密切相关;男性(RR=2.885,P=0.021)、年龄≤25岁(RR=3.265,P=0.002)、Ⅲ~Ⅳ度aGVHD(RR=4.039,P=0.002)、非血缘供者(RR=4.347,P=0.000)、加强的GVHD预防方案(RR=2.218,P=0.045)、疾病进展期(RR=2.668,P=0.009)。(3)对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分析,只有男性(RR=2.993,95%CI 1.218~7.358;P=0.017)和非血缘供者(RR=4.478,95%CI 2.049~9.786;P=0.000)为H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受者和非血缘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HC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预处理方案、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10年11月间41例sAA患者接受HSCT的病例资料及其临床特点,移植类型包括同基因移植6例,同胞全相合移植8例,非亲缘移植18例,亲缘半相合移植7例,自体脐带血移植1例及非亲缘脐带血移植1例.所有受者均采用以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为主的预处理方案,其中23例加用氟达拉滨(Flu),2例加用全身照射,5例加用Flu和全身照射,1例加用Flu和白消安.结果 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植活的受者共有38例,其中6例(15.8%)发生排斥反应,分布于同基因移植、同胞全相合移植、非亲缘移植和亲缘半相合移植等多种移植类型;4例发生Ⅲ~Ⅳ度aGVHD,分别为同胞全相合移植1例,非亲缘移植1例,亲缘半相合移植2例;25例发生巨细胞病毒(CMV)血症,8例发生EB病毒(EBV)血症,其中6例为非亲缘移植,1例同胞全相合移植及1例亲缘半相合移植,发生EBV感染的受者均伴有CMV感染.所有受者5年预期存活率为75%,其中同基因移植、同胞全相合移植及非亲缘移植受者的5年预期存活率分别为75%、100%和70%,亲缘半相合移植受者的4年预期存活率57%.结论 sAA患者接受同胞全相合移植后长期存活率高,可以作为sAA的首选治疗方式.而非亲缘移植和亲缘半相合移植的预后还有改善的空间,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供者和预处理方案来降低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