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薇  胡丹 《护理学杂志》2009,(11):76-78
目的了解尸肾移植受者和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术后焦虑抑郁状况。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71例尸肾移植受者(尸肾组)和74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活体组),于移植术后第3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组SAS、SDS评分显著高于常模(均P〈0.01);活体组SAS评分显著高于尸肾组(P〈0.01)。活体组焦虑、抑郁阳性率显著高于尸肾组(均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焦虑抑郁普遍存在。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术后焦虑抑郁较尸肾移植受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2.
唐薇  胡丹 《护理学杂志》2009,24(22):76-78
目的 了解尸肾移植受者和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术后焦虑抑郁状况.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71例尸肾移植受者(尸肾组)和74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活体组),于移植术后第3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SAS、SDS评分显著高于常模(均P<0.01);活体组SAS评分显著高于尸肾组(P<0.01).活体组焦虑、抑郁阳性率显著高于尸肾组(均P<0.05).结论 肾移植受者术后焦虑抑郁普遍存在.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术后焦虑抑郁较尸肾移植受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受者术后免疫状态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术后如何了解移植受者术后的免疫状态 ,合理应用免疫抑制药物 ,在免疫不足和免疫过度之间取得平衡 ,仍是移植医生面临的难题。通过血中免疫抑制药物浓度的测定 ,结合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型、细胞因子、细胞粘附分子、含供者基因的微嵌合体、术后PRA水平的测定以及移植肾穿刺标本和细针抽吸细胞的免疫学检查、供受者特异性淋巴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反应情况的检测 ,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和评价移植受者术后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4.
5.
肾移植受者术后免疫状态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移植术后如何了解移植受者术后的免疫状态,合理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在免疫不足和免疫过度之间取得平衡,仍是移植医生面临的难题。通过血中免疫抑制药物浓度的测定,结合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型、细胞因子、细胞粘附分子、含供者基因的微嵌合体、术后PRA水平的测定以及移植肾穿刺标本和细针抽吸细胞的免疫学检查、供受者特异性淋巴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反应情况的检测,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和评价移植受者术后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6.
研究国产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健尼哌)在肾移植免疫诱导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初次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患者共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例,免疫诱导给予2剂健尼哌(每剂75 mg,术中1剂、术后14d1剂);对照组10例,免疫诱导给予2剂巴利昔单抗(每剂20 mg,术中1剂、术后4d1剂).密切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和移植肾的存活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3d、术后7d、术后14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等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两组间差别.分别于上述各时间点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组患者调节性T细胞比例(Treg%)的变化.结果 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后,肾功能均恢复至正常.两组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DGF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在各时间点上,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两组患者Treg%的变化基本相似,均在术后1个月内维持较低水平,术后3个月逐渐回升,至术后6个月接近或回复到术前水平.在术前、术后3d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Tre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在术后1d、7d、14 d及1个月的时间点,实验组的Tre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及其亚群骨髓源性DC(mDC)和浆细胞源性DC(pDC)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检测28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1、7和28 d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单个核细胞数(PBMNC);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及其亚群的数量和pDC/mDC.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和IL-12水平.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移植组术前外周血DC总数、pDC和mDC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pDC/mD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受者术后第1天外周血DC数量骤然降低,然后缓慢上升,第28天恢复至手术前的73.7%;mDC和pDC术后也降低,但mDC恢复较快,pDC恢复缓慢,至术后28 d分别达到术前水平的80.1%和50.1%(P<0.05).术后第7天,移植组发生排斥反应者mDC数量高于未发生排斥反应者(P<0.01).受者手术前后IL-10和IL-12的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DC及其亚群的变化与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有关,其变化异常提示受者免疫状态不稳定,在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肾移植受者不同免疫状态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水平,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MDSC的变化规律及MDSC在免疫状态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行肾移植手术的30例受者术前及术后1、7、14、30、90 d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比例对肾移植受者免疫力的影响,为CD4^+CD25^high Treg细胞的比例变化作为评估移植受者免疫状态及作为预测排斥反应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肾移植受者52例按肾移植术后恢复情况分为免疫力正常组26例,发生排斥反应组17例,发生感染组9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细胞的比例,所得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组CD4^-CD25^high Treg细胞比例较免疫力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发生感染组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细胞的比例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K-506和CsA分别对CD4^+CD25^high 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D4^-CD25^high Treg细胞比例与受者免疫状态密切相关。CD4^+CD25^high 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反应机体的免疫状态的变化,其升高或降低可以作为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感染或排斥反应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新发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1日至2014年8月1日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120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资料,分为MS组和非MS组,对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3年和5年的血肌酐值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和抗CD40L单克隆抗体对异基因大鼠胰腺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的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供者为F344大鼠,受者为经链尿佐菌素诱导为糖尿病模型的Lewis大鼠,受者移植后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为应用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应用CTLA4-Ig200μg;C组:应用抗CD40L单克隆抗体200μg;D组:联合应用CTLA4-Ig和抗CD40L单克隆抗体各200μg。各组分别于术后第2d腹腔注射相应的药物。术后1、4、7、10d分别取各组的移植胰腺,进行常规病理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法检测移植物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术后第1、4、7、10d取受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计数T细胞亚群CD3^+、CD4^+和CD8^+;术后第4d取移植胰计数CD4^+CD25^+T细胞。结果病理检测显示:与A组相比,B、C组排斥反应明显减弱,D组几乎未发生排斥反应;B、C、D组IL-2的表达高峰延迟,且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D组又较B、C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D组IFN-γ的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D组与B、C组的差异不显著;B、C组IL-4的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D组较A、B、C组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组IL-10的表达水平较A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D组与A组差异不显著;B、C、D组CD3^+、CD4^+和CD8^+T细胞数均相对减少,CD4^+CD25^+T细胞数有不同程度升高,与A组比较,D组的差异最为显著。结论联合应用CTLA4-Ig和抗CD40L单克隆抗体能更有效地抑制大鼠胰腺移植后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Th1/Th2型细胞因子偏移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增多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亲属活体供肾者术后早期的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者术后早期的安全性。方法供肾切取前对43名活体供肾者进行一般情况和社会状况、重要系统功能、免疫配型以及肾脏功能和解剖学(包括常规检查和特殊的有创性检查)等四个方面评估;肾脏切取术后观察供者的一般情况、肾功能以及是否发生并发症。结果43名供者均符合入选标准,供肾切取前的血肌酐为(58.17±12.35)μmol/L,术后1周时的血肌酐为(87.11±21.77)μmol/L,较术前明显上升(P<0.01),上升幅度接近50%,但除1名供者的血肌酐稍高于正常值上限外,其余供者的血肌酐仍在正常范围。术后仅1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更换敷料后3周治愈,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只要术前对供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严格的筛选,术中操作规范,活体供肾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供肾动脉变异的血管重建方法.方法 在104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中,有14例供肾动脉变异.供肾动脉变异的分类和血管重建方法分别为:(1)单支动脉较早分支型2例,取肾时分支受损,分别用受者髂内动脉及其分支、腹壁下动脉离体重建受损动脉.(2)双支动脉型10例,4例用受者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离体重建血管,3例用受者腹壁下动脉与较细分支于体内吻合,1例较短肾动脉与较长肾动脉端侧吻合,1例较细副.肾动脉与主肾动脉端侧吻合,1例双支分别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3)3支动脉型2例,1例用受者髂内动脉及分支离体重建血管,1例结扎细小分支后,将较细的副肾动脉与主肾动脉端侧吻合.14例血管重建后,分别将供肾动脉较粗支和/或髂内动脉主干端与受者髂外动脉端侧吻合.结果 术后各支动脉血流通畅,移植.肾血液供应丰富、均匀.12例肾功能早期恢复正常,其中1例术后第14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术后即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血肌酐下降缓慢.随访至2008年7月,除1例动脉粥样硬化较重的受者(三支动脉)下极动脉栓塞,血肌酐升高并稳定在170μmol/L外,其余患者动脉血流通畅,血液供应丰富、均匀.结论 供肾动脉变异时,利用所得供肾动脉的自身条件重建血管,或用受者髂内动脉及分支或腹壁下动脉重建血管,可获得较好的移植肾功能.受者动脉粥样硬化较重,同时有较细肾动脉支做重建吻合时,应注意该支动脉发生栓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Cyclosporine absorption profiling uses either the 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 curve in the first 4 h post dose, AUC(0–4), or the concentration 2 h post dose (C2) to optimize immunosuppression in adult kidney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We characterized C2 versus AUC(0–4) relationships over time after transplant and across transplant indications in 56 pediatric transplant patients. There were 36 kidney transplant patients aged 9.7±3.9 years. Nineteen of these patients were studied in the de novo period on day 7 post transplant and 17 in the maintenance phase more than 1 year post transplant. In addition, 20 liver transplant patients aged 8.9±4.2 years were studied in the maintenance phase. All patients had five blood samples collected over the 12-h dose interval that were analyzed by validated assay methods at a central laboratory. Pediatric C2 values were 1,463±658 ng/ml for de novo kidney, 954±322 ng/ml for maintenance kidney, and 619±339 ng/ml for maintenance liver transplant patients. C2 was a strong predictor of AUC(0–4) in all three pediatric groups, with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r 2) ranging from 0.861 to 0.936. Although data were limited from the de novo period, the C2 versus AUC(0–4) regression was consistent over time after transplant and between transplant indications, with a regression slope of 2.50 in de novo kidney, 2.54 in maintenance kidney, and 2.76 in maintenance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These slopes were also comparable to that in adult maintenance kidney transplant patients (2.60). In conclusion, C2 versus AUC(0–4) relationships demonstrated consistency over time (de novo vs. maintenance phase), between transplant indications (kidney vs. liver), and across age groups (pediatric vs. adult patients). Average C2 values achieved with current pediatric cyclosporine dosing practices cluster around the target C2 ranges recommended for adults.  相似文献   

15.
舒莱联合免疫抑制剂对移植肾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单克隆抗体(商品名舒莱)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对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4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成舒莱诱导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骁悉(MMF)+环孢素A(CsA)或普乐可复(FK506)+醋酸泼尼松龙治疗。结果:肾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区别(P〉O.05),诱导治疗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舒莱的临床应用有效降低了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但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疗效不显著;舒莱+MMF+FK506的联合应用对移植肾功能恢复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朱焓  徐鸿  梁国标 《器官移植》2021,12(6):741-747
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较高,严重影响受者的生存质量。2009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建议将免疫诱导药物纳入肾移植术前免疫诱导方案中,其目的就是针对这一关键时期提供一定强度的免疫抑制,从而有效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目前全球各移植中心对于免疫诱导药物的选择及其有效性、安全性仍不确定。本文通过汲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单克隆抗体包括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阿伦单抗、利妥昔单抗及多克隆抗体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术前免疫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推动肾移植免疫诱导药物的个体化选择,提高受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高危肾移植的临床经验,寻找提高长期存活率的方法.方法 将1991年4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治疗的921例高危.肾移植病例分为儿童组(34例)、再次移植(再植)组(169例)、高敏组(35例)、高龄组(297例)、糖尿病组(112例)和肝炎病毒感染或携带(肝炎)组(274例),并以807例普通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对受者和移植.肾(人/肾)存活率、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AR/CR)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植组、高敏组以及肝炎组人/肾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龄组仅患者生存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对照组相比,儿童组和高敏组等免疫性高危受者AR/CR发生率高(P<0.05);高龄组、精尿病组以及肝炎组等非免疫性高危受者并发症的种类多,且发病率高.结论 减少AR发生,有利于提高免疫性高危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提高非免疫性高危患者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术后测定外周血CD3/HLA-DR及CD3/CD(16+56)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外周血CD3/HLA-DR及CD3/CD(16+56)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提取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加入双荧光标记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CD(16+56)、CD3/HLADR,流式细胞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术前患者的CD+3/CD+(16+56)、CD-3/CD+(16+56)及CD-3/HLADR+高于健康人,而CD+3/CD-(16+56)和CD+3/HLADR-低于健康人;术后3天肾功能稳定者的全部淋巴细胞亚群下降,尤以CD+3/CD+(16+56)为著;术后排斥者的CD-3/CD+(16+56)、CD+3/CD+(16+56)、CD-3/HLADR+及CD+3/HLADR+较稳定者显著升高,而急性肾小管坏死者的上述4个指标异常增高,是排斥组的2倍。结论术后动态测定CD3/HLADR和CD3/CD(16+56)有助于急性排斥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对及时治疗和抗排斥疗效的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