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支气管哮喘是支气管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变应性炎症,其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增多、聚集和浸润气道是其主要病理改变。笔者通过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程度与EOS计数情况的对比,证实支气管哮喘患者痰液中EOS计数可作为治疗效果评价的一项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诱导痰及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粒细胞(EOS)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诱导痰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组12例、轻-中度发作组12例、缓解组10例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组的诱导痰及血清的嗜酸细胞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度组诱导痰的嗜酸细胞分别高于轻-中度组(P=0.02)、缓解组(P=0.015)及对照组(P<0.001)。各组血中嗜酸细胞无显著性差异。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诱导痰嗜酸细胞数显著高于血清。重度发作组诱导痰与血清的嗜酸细胞数呈正相关。结论通过检测嗜酸细胞评价哮喘的炎症程度,诱导痰优于血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支气管哮喘诱导痰、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1)将支气管哮喘4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组,联用黄芪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诱导痰、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2)根据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间歇状态组和轻度持续组,观察两组治疗前诱导痰、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的差异。结果:(1)治疗前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值:间歇状态组为3.77+1.25,轻度持续组为8.62+2.73(t=6.8022,P<0.01);(2)治疗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比值:间歇状态组0.32+0.26,轻度持续组为0.49+0.35(t=1.6865,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联用黄芪治疗组治疗后诱导痰、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均低于常规组(P<0.01;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日趋受到重视,故此我们通过检测哮喘患者诱导痰液中eotaxin与白蛋白水平,对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及微血管渗漏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及EOS计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轻中度发作期哮喘患者20例为入选对象,给予糖皮质激素(辅舒酮,丙酸氟替卡松250μg,葛兰素史克公司)吸入,治疗前为A组,治疗后为B组.治疗前后均检测肺功能,观察指标FVC、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FVC、V50和V25.并行诱导痰,痰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0,沉渣用HE染色计数嗜酸性细胞(EOS)数.结果 糖皮质激素治疗后,B组IL-10的水平较A组有明显的增加,P<0.005;EOS计数较A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B组肺功能指标中FVC、FEV1、FEV1%较A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FEV1/FVC、V50治疗前后亦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V25差异却无显著性,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通过增加IL-10的水平和减少EOS计数来减轻气道炎症,从而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度)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呼气流速(PEF)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变化对比,以及研究急性发作期诱导痰EOS计数与PEF(%)的相关性,为指导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敏感指标。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急性期(中度)的患者60例,经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3个月前后进行肺功能PEF测定及诱导痰EOS计数测定。结果: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后较治疗前PEF%增加(P〈0.05);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后较治疗前EOS计数降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EOS计数与PEF(%)有相关性(r=-0.728,P〈0.01),呈负相关。结论:根据EOS计数变化能评估哮喘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联合使用EOS计数、PEF%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评估及对治疗疗效进行判定及跟踪。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痰液中炎性细胞的变化。方法留取哮喘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支气管诱导痰液,检测其细胞成分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诱导痰液的中性粒细胞数较其缓解期和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数与哮喘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巨噬细胞数与哮喘各期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哮喘病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在不同发病时期气道内的炎性细胞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在嗜酸性粒细胞(EOS)表型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62例为哮喘组,另选择体检健康者62例为对照组。哮喘组患者根据诱导痰细胞计数分为EOS哮喘组(n=31)和非EOS哮喘组(n=31),其中EOS哮喘组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又分为轻度哮喘组(n=7)、中度哮喘组(n=13)和重度哮喘组(n=11)。哮喘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多索茶碱0.2 g静脉输液,每日2次;西替利嗪10 mg,每晚1次口服;孟鲁斯特10 mg,每晚1次口服;雾化吸入布地奈德2 mg和复方异丙托溴铵2.5 m L雾化溶液,每日2次),共7 d。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肺功能、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FeNO水平及诱导痰EOS比例;对照组受试者检测FeNO水平。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FeNO水平及哮喘组患者的控制率,分析哮喘组FeNO水平与EOS比例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哮喘组受试者FeNO水平分别为(9.57±6.61)、(30.23±8.91)ppb,对照组受试者FeNO水平显著低于哮喘组(t=7.414,P<0.05);EOS哮喘组和非EOS哮喘组患者FeNO水平分别为(59.62±29.04)、(18.20±11.33)ppb,非EOS哮喘组患者FeNO水平显著低于EOS哮喘组(t=6.568,P<0.05)。哮喘组患者的FeNO水平与EOS比例呈正相关(r=0.823,P<0.05)。非EOS哮喘组患者治疗前后Fe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3,P>0.05)。EOS哮喘组患者治疗后FeNO水平低于治疗前(t=7.740,P<0.05);其中轻、中、重度哮喘组患者治疗后FeN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EOS哮喘组患者的控制率为67.7%(21/31),高于非EOS哮喘组患者的22.6%(7/31)(χ~2=12.765,P<0.05)。轻、中、重度哮喘组患者的控制率分别为28.6%(2/7)、76.9%(10/13)、81.8%(9/11),轻度哮喘组患者的控制率低于中、重度哮喘组(χ~2=6.418、7.103,P<0.05);中度哮喘组与重度哮喘组患者的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7,P>0.05)。结论 FeNO水平能反映EOS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程度,可用于EOS表型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对EOS支气管哮喘患者ICS治疗效果评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豚鼠速发性支气管哮喘的快速作用。方法:以卵白蛋白为抗原致敏豚鼠,抗原再次激发速发性支气管哮喘反应前,处理组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3mg/ml混悬于羟甲基纤维素赋形剂)5min,对照组雾化吸入赋形剂和生理盐水。实时测量哮喘豚鼠肺功能参数,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肺阻力(RL)的变化,作为反映哮喘严重程度的指标。结果:基因组机制介导的糖皮质激素作用需要数小时才能起效,而抗原激发前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在10min内明显抑制了豚鼠支气管哮喘反应的Cdyn和RL变化(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快速抑制豚鼠速发性哮喘,为研究糖皮质激素非基因组机制提供了直观的实验基础,进一步的研究将可能为糖皮质激素在包括哮喘在内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支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度)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呼吸流速与诱导痰ECP浓度变化关系,以及急性发作期诱导痰ECP浓度与PEF(%)的相关性,为指导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敏感指标,为进一步评估哮喘病情、支气管哮喘治疗的疗效提供价值更好的指标.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急性期(中度)的患者60例,经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3个月前后进行肺功能PEF测定及诱导痰ECP浓度测定.结果 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P<0.05);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治疗后较治疗前ECP浓度水平降低;哮喘急性发作ECP浓度与PEF(%)者有相关性(r=-0.813,P<0.01),呈负相关.结论 根据ECP浓度变化能评估哮喘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联合使用ECP、PEF%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评估及对治疗疗效进行判定及跟踪.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哮喘气道炎症表型与激素治疗反应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对85例急性哮喘患者的诱导痰炎症细胞进行分类,并研究了不同气道细胞炎症表型与患者使用全身激素剂量、时间等的关系。结果根据患者诱导痰炎症细胞分类的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嗜酸性细胞组(31.8%,27/85)和中性粒细胞组(30.6%,26/85)、混合细胞组(16.4%,14/85)和寡细胞组(21.2%,18/85)。各组患者在性别和是否吸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嗜酸性细胞组患者严重程度与混合细胞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嗜酸性细胞组全身激素使用剂量及时间显著少于寡细胞和混合细胞组(P<0.05)。同期患者使用吸入激素剂量使用吸入激素时间方面,混合细胞组显著多于嗜酸性细胞组(P<0.05)。中性粒细胞组吸入激素剂量显著少于混合细胞组(P<0.05),而嗜酸性细胞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少于混合性细胞组(P<0.05)。其余各组间在全身激素使用剂量及时间、吸入激素使用剂量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炎症表型对激素的治疗反应性可能存在差异。不同炎症表型对治疗的反应性差异可能给临床带来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哮喘气道重塑小鼠模型并观察不同雾化吸入激发时间气道重塑病理学特征的变化.方法 采用卵蛋白(ovalbumin,OVA)腹腔致敏小鼠,1% OVA雾化吸入激发小鼠,末次激发24 h后处死小鼠以构建致敏小鼠模型.模型组依据雾化吸入激发时间不同,分为2、4、6、8周和10周5组.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veolar lavage fluid,BALF)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总数,肺组织切片HE、PAS、Masson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各激发时长的模型组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总数均明显增高(P≤0.001),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化生均明显加重(P <0.001),但是气道基底膜仅在8周和10周组增厚明显(P≤0.036).结论 气道重塑开始于炎症早期,随着激发时间推移而逐渐加重,但各项气道重塑特征呈现的时间段不一致,气道重塑病理特征的形成需约8周的时间激发才能完整呈现.  相似文献   

13.
邓湘辉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9):1036-1039
目的探讨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和运动诱发的支气管痉挛(EIB)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的反应。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二阶段交叉试验,将26例有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发作史且从未接受过激素治疗的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给予两个剂量水平的布地奈德吸入:①100μg/d与400μg/d对比;②200μg/d与800μg/d对比。每一阶段为3周,洗脱期3~8周。治疗前及开始治疗后每隔1周进行1次运动激发试验并留取痰液标本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高剂量ICS治疗(400μg/d和800μg/d)可显著减少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严重程度相关,且对EIB的严重程度有预测作用;高剂量ICS治疗时,尚可预测EIB对激素治疗有效,而对低剂量ICS组(100μg/d和200μg/d)则无预测作用。低剂量ICS治疗,不管基线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否增多,EIB在第1周末发作显著减轻,尔后几无改善。而高剂量ICS治疗对EIB的改善作用在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患者中显著优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小于5%者,这种明显的差异在开始治疗1周后即显现,且随时间的推移而继续加大。结论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可能在EIB的发生及其对ICS治疗有效的调节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测定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预测EIB的严重程度及其对不同剂量ICS治疗的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Nod 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 mRNA、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痰黏蛋白水平的变化及 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在该院确诊的80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哮喘组,同期收集 健康自愿者80 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NLRP3 mRNA,以及血清IL-2、IL-6、TNF-α、诱 导痰黏蛋白MUC5AC 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哮喘组患者NLRP3 mRNA,以及血清IL-6、TNF-α、 MUC5AC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哮喘组患者IL-2 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急性发作期哮喘组患 者NLRP3 mRNA,以及血清IL-6、TNF-α、MUC5AC 水平高于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P <0.05);急性发 作期哮喘组患者IL-2 水平低于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P <0.05)。哮喘组患者治疗后NLRP3 mRNA,以及血 清IL-6、TNF-α、MUC5AC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 <0.05);哮喘组患者治疗后IL-2 水平高于治疗前(P <0.05)。 结论 哮喘患者NLRP3 mRNA 及血清IL-6、TNF-α、MUC5AC 水平升高,IL-2 水平降低,并且与患者 病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诱导痰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诱导痰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哮喘患者雾化吸入3%高渗盐水后取诱导痰,监测患者雾化前后症状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变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活性。结果:诱导后FEV1与诱导前FEV1比较轻度下降,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活性分别为(67.1±9.5)%和(79.9±10.5)%。结论:诱导痰检测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可行的检测气道炎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痰液诱导法在支气管哮喘 (哮喘 )患儿痰液细胞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6 0例哮喘患儿分为急性发作期组 (34例 )和哮喘缓解期组 (2 6例 ) ,2 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高渗盐水诱导儿童吐痰 ,瑞氏染色法进行痰液总细胞及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3组最大呼气流量 (PEF)下降差异无显著性。哮喘急性发作期组痰液细胞总数(TCC)、嗜酸性粒细胞数 (E0 )、中性粒细胞数 (N)均显著高于哮喘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 :痰液诱导法简便、安全、准确 ,通过痰液诱导分析哮喘患儿痰液细胞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雾化吸入三氧化二砷(As2O3)对哮喘豚鼠气道嗜酸粒细胞的病理改变,探讨As2O3剂雾化吸入的平喘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鸡卵蛋白(OVA)复制哮喘豚鼠模型,分组给予不同剂量As2O3喷射雾化吸入;同时设生理盐水雾化吸入组、大剂量的As2O3腹腔注射组对照,均用药7d后比较支气管粘膜下层的嗜酸粒细胞(EOS)的情况。结果 小剂量的As2O3(1.0和2.0mg/kg·d-1)雾化吸入组支气管粘膜下层的EOS明显减少,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与较大剂量的As2O3(5.0mg/kg·d-1)腹腔注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小剂量的As2O3雾化吸入能够显著减少哮喘豚鼠气道中的EOS,从而减轻哮喘的气道炎症,短期使用可以相对安全而有效地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和痰液中IL-33的含量,探讨其含量与患者症状、肺功能、血液和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的关系.方法 ELISA法检测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IL-33的含量,对哮喘患者行24 h症状评分和肺功能测试,依据FEV1将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3组:FEV1≥80%为轻度哮喘组,60...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42-44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FeNO测定与肺功能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80例,按照哮喘控制检测(Asthma control detection,ACT)评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同时,选取30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哮喘组患者用药前完成哮喘控制检测。之后给予4周信必可都保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FeNo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分析FeNo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FeNo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三组患者FeNo水平经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FeNo水平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表现呈正相关(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FeNO测定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有明显的相关性,临床可根据其水平变化,辅助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