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磷酸钙溶胶涂层对多孔型种植体表面骨内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磷酸钙(CaP)溶胶涂层是否能促使多孔型钛合金(Ti-6Al-4V)种植体表面骨内向生长(即骨组织向孔内生长)。方法:将制备有极薄的CaP溶胶表面涂层的多孔型钛合金种植体作为实验组,未经CaP涂层的种植体作为对照组,分别植入16只实验兔的胫骨中。种植区愈合2周后,取含种植体的骨组织标本,利用反向扫描电镜摄像技术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SAS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检测不同实验组间以及CaP涂层与非涂层种植体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在多孔型钛合金种植体表面,CaP涂层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更广泛的骨组织向孔内生长。CaP涂层实验组反映骨内向生长的加权平均“颈区”数为2.01,对照组为1.49,两组间的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愈合仅2周,多孔型种植体表面CaP溶胶涂层能有效地促使骨组织向孔内生长,形成骨与种植体界面广泛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2.
正畸支抗种植体骨整合与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考察正畸支抗种植体的骨整合与稳定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HA涂层钛种植体、钛浆喷涂钛种植体、未涂层钛种植体植入狗股骨 ,愈合期后施加 1 96N正畸力 2个月。测量施力后种植体的位置变化和种植体—骨界面的剪切结合强度 ,用扫描电镜观察界面。结果  3种种植体位移分别为 (- 0 5 0± 1 78)mm、(- 0 0 5± 1 76 )mm、(0 2 9± 1 77)mm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 ,还不能认为 3种种植体出现移动。 3种种植体—骨界面的剪切结合强度分别是 (2 88± 0 5 5 )MPa、(1 89± 0 81)MPa和 (2 14± 0 49)MPa。HA涂层种植体与骨紧密结合 ,其界面结合强度最高 ;另外 2种种植体与骨的结合强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虽然HA涂层种植体与骨结合最牢固 ,但 3种种植体—骨界面均可形成骨整合 ,在常规正畸力作用下不会发生明显移动。本项研究结果表明 ,种植体可用作短期的正畸支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评价BLB、Camlog两种种植体临床非负荷期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的情况.方法 拍摄X线片测量32例97枚BLB种植体和24例41枚Camlog种植体植入10 d、 4个月(下颌)、 6个月(上颌)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的吸收量.结果 BLB组和Camlog组种植体植入10 d后种植体周围平均骨吸收量分别为0.60 mm和0.98 mm(P<0.05),植入4个月(下颌)或6个月(上颌)后,骨吸收量分别为0.18 mm和0.22 mm(P>0.05). 4~6个月后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的BLB种植体较Camlog种植体初期骨吸收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涂层(hydroxyapatite,HA)中加入镁元素对植入卵巢摘除(ovariectomized,OVX)大鼠体内种植体的稳固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种植体表面涂层,对照组为传统的羟基磷灰石涂层,实验组为用镁元素替代羟基磷灰石中10%钙元素的涂层(magnesium-containing hydroxyapatite,MgHA)。另取18只OVX大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在双侧股骨远心端各植入1枚HA涂层种植体,另一组则植入MgHA涂层种植体。12周后,连同周围骨组织取出种植体进行组织形态计量分析、Micro-CT评价、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MgHA组骨-种植体接触率、骨面积比率分别为(52.57±4.73)%、(36.76±3.31)%,HA组为(34.06±5.20)%、(27.26±2.92)%;MgHA组的最大推出强度、界面剪切强度为(63.98±4.08)N,(2.63±0.25)N/mm2,HA组为(41.44±7.07)N,(2.22±0.33)N/mm2,P<0.01。此外,MgHA组骨体积分数(24.5±6.1)%、骨小梁厚度(80.6±11.9)μm、骨小梁数量(5.8±0.5)mm-1、骨小梁分离度(194.7±38.2)μm、连接密度(51.9±5.6)mm-3、骨整合率(58.6±6.2)%;而HA组为(16.6±4.3)%、(68.4±10.3)μm、(5.2±0.6)mm-1、(220.8±30.6)μm、(44.1±4.5)mm-3、(45.1±3.8)%,除骨小梁分离度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P<0.05。结论镁元素能改善骨质疏松骨中种植体的生物性能。  相似文献   

5.
三维有限元分析过盈配合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过盈配合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不同过盈量(0.1mm、0.2mm、0.3mm)、不同种植体直径(3.3mm、4.0mm、5.0mm、6.0mm)及不同皮质骨厚度(0.5mm、1.0mm1.5mm、2.0mm、3.0mm)的有限元模型,用有限元法对过盈配合下种植体骨界面初始应力的大小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过盈配合下种植体骨界面初始应力随着过盈量及皮质骨厚度增大而增大,随着种植体直径的增大而减小。结论:过盈配合中过盈量、种植体直径及骨皮质厚度对种植体骨界面的初始应力影响不同,在种植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生物玻璃/纳米羟基磷灰石(nHA/BG)涂层与Bio-Oss骨粉在种植体骨缺损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方法:选取6只Beagle犬,拔除两侧下颌前磨牙。3个月后预备种植窝,同时颊侧制造裂隙状骨缺损(2.25 mm×3 mm×4 mm)。按照分组植入种植体和骨粉,A组为nHA/BG+Bio-Oss,B组为nHA/BG+血凝块愈合,C组为微米级HA+Bio-Oss。术后2周、处死前2周和3 d分别进行四环素、钙黄绿素和茜素红荧光标记。术后8周和16周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骨-种植体结合率(BIC)在8周时分别为30%、18%、21%,16周时分别为61%、53%、46%;缺损区新骨面积(RA)在8周时分别为(2.1±0.6)mm3、(1.4±1.0)mm3、(0.6±0.1)mm3,16周时分别为(4.2±0.7)mm3、(2.2±1.2)mm3、(1.2±0.6)mm3。各组8周与16周的BIC和RA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8周时,A、C 2组的BIC和RA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16周时,A、B 2组的RA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种植体周围2.25 mm骨缺损区,nHA/BG涂层能促进种植体-Bio-Oss替代骨-骨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7.
锶磷灰石涂层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微弧氧化锶磷灰石(strontium-substituted hydroxyapatite,Sr-HA)涂层钛种植体的成骨活性,探讨锶元素掺入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后对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实验组(Sr-HA涂层种植体)和对照组(HA涂层种植体)的表面形貌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采用X线衍射仪分析膜层相组成.将两组种植体各12枚植入新西兰兔双侧股骨髁下外侧、胫骨结节处,术后对实验动物进行多荧光序列标记,饲养4周和12周取材,采用组织学观察、种植-骨界面线扫描分析评价涂层的骨结合能力.结果 种植体微弧氧化膜层均呈现多级孔洞状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锶元素的掺入引起HA的衍射峰向小角度方向偏移,晶格间距增大,稳定性下降;多荧光序列标记显示,Sr-HA涂层早期即表现出成骨活性,实验组骨矿化沉积率[(4.75±0.46)μm/d]显著高于对照组[(3.21±0.44)μm/d];组织染色及能谱分析显示,骨种植界面上有生物类骨磷灰石层形成,12周时该磷灰石层转化为成熟的骨组织并与涂层形成紧密的骨结合.结论 锶元素的掺入可提高Sr-HA涂层的生物学活性,加速其表面生物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增强膜层的成骨能力,促进膜层与骨组织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RGD肽(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存在于细胞外基质成份中,它用于种植体表面涂层,能促进成骨细胞粘附、分化、增殖,加速种植体周围骨沉积、提高骨结合程度.本文就近年来RGD肽涂层种植体成骨作用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fenetic protein-2,rhBMP-2)和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复合形成的活性涂层种植体的异位诱导成骨活性。方法:将rhBMP-2与聚乳酸复合,构建活性涂层种植体,植入兔肌内,于1,4,8周后进行X线、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检测异位成骨活性。结果:rh-BMP-2/PLA活性复合涂层种植体具有骨诱导能力,PLA为rhBMP-2的良好控释载体。结论:rhBMP-2/PLA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活性,是一种理想的种植体涂层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荧光显微镜分析掺镁羟基磷灰石涂层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将20个种植体分为2组,每组10个。一组为掺镁羟基磷灰石(magnesium-substituted hydroxyapatite,Mg-HA)涂层种植体;一组为纯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种植体。涂层均采用电化学沉积技术制备。种植体植入成年兔股骨内。在种植术后第7天给予盐酸土霉素;在术后第28天给予茜素氨羧络合剂;在术后第46天给予钙黄绿素。8周后取出股骨,制备硬组织切片,然后行荧光显微观察,分析两组种植体表面的骨沉积率(bone mineral apposition rate,MAR)、骨面积率(bone area ratio,BAR)、骨接触率(bone to implant contact,BIC)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荧光显微观察显示两组种植体周围均有广泛新骨形成。种植术后第7天至53天,Mg-HA组的MAR、BAR大于HA组,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7天和第28天,Mg-HA组的BIC大于HA组,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HA涂层相比,Mg-HA涂层可促进种植体的早期骨结合。  相似文献   

11.
金属基底牙种植体表面陶瓷类涂层的材料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种植体(以下简称种植体)表面性质非常重要,它往往是影响种植体与骨结合的重要因素,从而也成为种植修复成败的关键。涂层的化学成分和表面结构是影响细胞与种植体结合的主要方面。理想的涂层不仅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在生物体内将通过引导组织促进骨结合,同时又能维持种  相似文献   

12.
钛及钛合金种植体广泛应用于牙列缺损和缺失的修复。骨质疏松患者由于种植体骨结合不良和初期稳定性不佳,存在较高的失败风险。因此,探究骨质疏松状态下如何促进种植体骨结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关于骨质疏松状态下不同种植体表面涂层改性的研究主要可分为无机材料、生物分子、金属材料、中药类涂层以及具有治疗效果的药物涂层五大类。各类涂层改性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果不尽相同,本文将对骨质疏松状态下不同种植体表面涂层改性技术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进行分析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含氟羟基磷灰石涂层(FHA)钛合金及钛合金正畸微种植体对骨结合及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方法:将微种植体植入兔下颌前磨牙区颊侧牙槽骨,扫描电镜观察骨结合状态,ELISA检测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FHA涂层组比钛合金组骨密度更致密,骨髓腔更小.炎症诱发前后钛合金组TNF-α水平较高,持续时间较长(P<0.05).结论:FHA涂层钛合金微种植体的骨组织相容性较好,对种植体周围炎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骨形成蛋白复合胶原与HA涂层种植体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在人体颅骨植入复合骨形成蛋白(BMP)\胶原的HA涂层钛种植体后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情况,评价BMP\胶原对人体的安全性和诱导骨再生的有效性。方法 将8个复合有BMP、胶原与HA涂层种植体和8个HA涂层种植体植入病人颌骨,于术后2、4、8、12周拍摄X线根尖片,观察植入区组织反应和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骨密度量化分析,再将量化的灰度值进行统计检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骨质形成的差别。结果 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过敏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牙种植体周围骨密度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胶原抗原性低,临床上使用安全;复合BMP、胶原有利于加快骨性愈合时间和增加种植体周围骨质密度。  相似文献   

15.
早期组织学研究,在动物颌骨中,骨对HA涂层和喷砂处理的钛合金柱状种植体的适应性结果:HA涂层种植体在植入的1月和4月时,骨的形成和成熟速度较快(Block et al.1987:Block & Kent 1991)。另一研究比较了喷砂处理钛种植体和HA涂层柱状种植体在不同愈合时  相似文献   

16.
BIB与ITI种植系统周边骨质吸收对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放射线片评估BLB种植系统(HA涂层非螺纹柱状种植体)和ITI种植系统(TPS涂层螺纹柱状种植体)负载初期及负载后48个月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差别。方法:87例患者116颗种植体按负载时间分五组进行X片牙槽骨边缘高度测定。结果:BLB种植系统骨吸收呈缓慢上升趋势,而TIT系统相对平稳,负载初TIT种植体周骨吸收高于BLB种植体,负载后36~48个月BLB种植体高于TIT种植体,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BLB种植系统骨结合更早,TIT种植系统远期骨吸收更少,更有利于保证种植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游离端与非游离端单颗种植体的垂直骨吸收量是否有差异。方法:选择进行种植修复的牙缺失患者50例(50颗种植体),根据牙位分为非游离端缺失组(A组)和游离端缺失组(B组)。一期植入直径4.1 mm、长度不等的种植体,术后3个月进行全瓷冠修复。应用CBCT测量修复后36个月的骨吸收量。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期间,所有种植体无松动、脱落。A组远中骨吸收量为(0.288±0.183)mm,近中骨吸收量为(0.291±0.136)mm;B组远中骨吸收量为(0.562±0.201)mm,近中骨吸收量为(0.425±0.221)mm。A组平均骨吸收量为(0.289±0.144)mm,B组平均骨吸收量为(0.494±0.182)mm;B组远中骨吸收量显著多于近中骨吸收量(P<0.05),B组平均骨吸收量显著多于A组(P<0.05)。结论:游离端单颗种植体远中骨吸收量显著高于非游离端,提示游离端单颗种植体存在更高的骨吸收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植骨与否和种植体突入长度(IPL)对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后6个月的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纳入96位患者,总计124颗种植体,将种植体分为:植骨且突入长度小于4 mm组(组1);植骨且突入长度大于4 mm组(组2);未植骨且突入长度小于4 mm组(组3);未植骨且突入长度大于4 mm组(组4...  相似文献   

19.
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骨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涂覆烧结工艺技术研制的新型羟基磷灰石(HA)涂层种植体的骨愈合情况。方法:将12颗钛种植体(6颗有HA涂层,6颗无涂层)植入6只成年杂种犬下颌骨内,分别饲养1、3、6个月,使种植体在无负荷的条件下愈合。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光镜组织学观察以及计算机定量组织形态学评价。结果:两种种植体都能产生骨结合。有涂层的种植体新骨的产生和成熟都比无涂层的钛种植体更为迅速。术后1、3、6个月有涂层种植体的骨结合率分别为71.68%、86.81%、90.19%;无涂层种植体的骨结合率为53.26%、66.16%、68.72%,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涂覆烧结工艺HA涂层骨内种植体能取得良好的骨结合,涂覆烧结工艺HA涂层能够很好地促进种植体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观察微弧氧化-碱热处理后钛铌锆锡合金(Ti-24Nb-4Zr-8Sn)表面成骨细胞的生长情况和种植体-骨界面的结合情况,探讨对钛铌锆锡合金表面应用微弧氧化-碱热处理进行改性的效果.方法 用钛铌锆锡合金制备圆片形试件和圆柱形种植体各12个,均分为3个组(空白对照组、微弧氧化组和微弧氧化-碱热处理组)进行相应表面处理.将MC3T3-E1成骨样细胞接种于圆片形试件表面,培养3 d后扫描电镜(SEM)比较各组试件表面的细胞形态.将圆柱形种植体植入犬胫骨内,3个月后SEM观察种植体-骨界面的微观形貌.结果 微弧氧化和微弧氧化-碱热处理均可使钛铌锆锡合金表面生成具有生成微孔结构的氧化膜,后者试件表面的细胞与微孔嵌合更紧密,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结论 碱热处理可进一步完善微弧氧化方法,提高种植体与骨界面的结合.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micro-arc oxidation and alkali-heat treatment (MAH) on Ti-24Nb-4Zr-8Sn(Ti2448). Methods Disks( diameter of 14. 5 mm, thickness of 1 mm) and cylinders (diameter of 3 mm, height of 10 mm) were fabricated from Ti2448 alloy. Sampl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polished( Ti2448 ), micro-arc oxidation( MAO-Ti2448 ), micro-arc oxidation and alkali-heat treatment(MAH-Ti2448). MC3T3-E1 osteoblastic cells were cultured on the disks and cell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ftre 3 days. The cylinder samples were implanted in the tibia of dogs and implant-bone interface was observed with SEM after 3 months. Results A rough and porous structure was shown in both MAO and MAH group. The MC3T3-E1 cells on the MAH-Ti2448 discs spread fully in intimate contact with the underlying coarse surface through active cytoskeletal extentions.Osseointegration was formed in the implant-bone interface in MAH samples. Conclusions MAH treatment can provide a more advantageous Ti2448 surface to osteoblastic cells than MAO treatment does, and the former can improve the implant-bone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