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的二级结构并预测其B细胞优势表位,进一步分析其在沙眼衣原体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以CT标准株(E/UW-5/Cx)HSP60的完整氨基酸序列为基础,分别采用SOPMA、GOR、nnPredict和HNN四种方法预测CHSP60的二级结构,并结合其跨膜区域、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抗原性、极性和柔韧性等参数进行综合分析,预测CHSP60可能的B细胞优势表位,并将B细胞优势表位与人HSP60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两者之间的同源性,寻找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B细胞表位。结果:四种方法对CHSP60二级结构的预测表明,其二级结构中柔性区域以无规卷曲为主,少见转角。其B细胞优势表位可能位于氨基酸79~85、135~140、433~440和526~532区域,而上述序列与人HSP60氨基酸序列比对后,发现其135~140、433~440和526~532区域与人HSP60氨基酸159~164,457~464、549~556区域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CHSP60可能的B细胞优势表位中,135~140、433~440和526~532区域可能与CT感染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自然流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90例自然流产患者为观察组,155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孕产妇CT感染率,并分析两组CT感染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CT感染率为5.64%(22/3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9%(2/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感染22例(5.64%),其中单纯D型3例(13.6%),单纯E型7例(31.8%),单纯F型5例(22.7%),混合型7例(31.8%);对照组CT感染2例(1.29%),单纯F型1例(50%),混合型1例(50%).两组不同基因型CT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眼衣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有着密切关系,且以E、D、F三种基因型为主,因此对于上述基因型沙眼衣原体感染孕产妇应合理使用敏感性药物进行早期干预,并加强孕期胚胎发育监测,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李静 《当代医学》2014,(28):67-67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与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九江市妇幼保健院50例自然流产女性(观察组)和50例人工流产女性(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2组女性的流产胚胎组织以及宫颈分泌物进行沙眼衣原体感染检测,同时分析自然流产次数与沙眼衣原体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流产胚胎组织以及宫颈分泌物的沙眼衣原体阳性率(34.0%和28.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0%和12.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发现女性自然流产次数越多,感染沙眼衣原体的几率就越高(P〈0.05)。结论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存在紧密的联系,沙眼衣原体感染会使胚胎受到影响而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而造成自然流产,因此处于怀孕期的女性需要预防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发生而降低自然流产事件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T细胞表位融合蛋白疫苗(H-ctm1)对小鼠生殖道感染保护作用的机制,为研制和开发Ct T细胞表位融合蛋白疫苗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建立阴道感染沙眼衣原体的动物模型。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实验中,将14只小鼠随机分2个实验组: H-ctm1免疫组和未免疫组(每组7只)。测量每只小鼠双侧后脚掌厚度,左后脚掌足底皮下注射蔗糖-磷酸盐运送液(SPG),右后脚掌皮下注射热灭活EB(HK-EBs),每组分别比较左右后脚掌足底厚度和足底注射前后的厚度;在流式细胞术分析实验中,将21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分别为H-ctm1免疫组、HK-EBs免疫组(阳性对照)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免疫组(阴性对照)。免疫后在各组小鼠阴道内接种Ct。在阴道感染Ct后第6天取外周血对CD4+ 和 CD8+ T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DTH实验中,未免疫组小鼠左或右后脚掌注射前后足底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注射前或注射后左右后脚掌足底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免疫组小鼠注射前左右后脚掌足底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注射后左后脚掌足底厚度高于右后脚掌(P<0.05)。左后脚掌注射前后足底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右后脚掌注射后足底厚度高于注射前(P<0.05)。流式细胞术记数法测3组活化的CD4+和 CD8+ T细胞,H-ctm1组CD4+和CD8+ T细胞阳性率均高于HK-EBs组(P<0.05或P<0.01);H-ctm1组 和HK-EBs 组CD4+和CD8+ T细胞阳性率均高于PBS组(P<0.01)。结论:DTH参与了H-ctm1免疫小鼠的免疫应答;在H-ctm1中,HSP65的存在刺激DC细胞上调MHC(Ⅰ类途径和Ⅱ类途径)分子的表达水平,提高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表位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86例正常生育妇女为对照组,149例自然流产妇女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生殖道CT和UU感染阳性率.结果 对照组CT感染检测阳性6例,UU感染检测阳性9例;无混合感染;观察组CT感染检测阳性39例,UU感染检测阳性56例.两组生殖道CT和UU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4.95、22.49,均P<0.01).结论 生殖道CT和UU感染与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密切,孕前检测CT和UU感染对降低自然流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自然流产患者和55例人工流产患者的宫颈黏液进行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的检测.结果:自然流产组患者中CT和UU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4%和62%,两种病原菌共同检出率为14%;人工流产组患者中CT和UU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5%和24.8%,两种病原菌共同检出率为1.8%.自然流产组比正常人工流产组CT、UU阳性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殖道CT和UU感染与自然流产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异位妊娠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红  吴仕孝  刘官信 《重庆医学》2004,33(6):853-855
目的探讨血清沙眼衣原体(CT)及其热休克蛋白60(C-HSP60)抗体反应与异位妊娠(EP)的关系.方法检测了47例EP患者(EP组)和46例宫内妊娠妇女(对照组)血清CT抗体.用基因工程的方法重组C-HSP60,以纯化后的C-HSP60蛋白为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两组妇女血清C-HSP60抗体水平.结果 EP组和对照组血清沙眼衣原体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1%和34.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EP妇女C-HSP60 IgG抗体阳性率为25.5%,高于对照组阳性率4.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沙眼衣原体血清学阳性妇女中,EP组C-HSP60 IgG抗体阳性率为34.4%,与宫内妊娠组0%(0/16)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在血清沙眼衣原体IgM、C- hsp60IgM抗体水平上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导致EP的重要原因,C-HSP60与其发病机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热休克蛋白-60(HSP-60)在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输卵管性不孕(TFI)中的作用及CT感染导致粘连的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60例TFI者和对照组30例输卵管TNF—α、HSP-60的表达,其中TFI者又按宫颈分泌物CT—DNA分为A组(CT—DNA阳性)和B组(CT-DNA阴性)。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A组TNF-α、HSP-60在输卵管上皮细胞中表达强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HSP-60的检出率较CT-DNA高,且TNF-α、HSP-60的表达强度与输卵管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TNF-α、HSP-60在CT感染的TFI者中对输卵管损伤和输卵管纤维化起重要的介质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自然流产患者(自然流产组)及人工流产患者(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集宫颈分泌物及蜕膜组织进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培养,分析结果。结果自然流产组宫颈分泌物及蜕膜组织中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率与自然流产关系密切,可作为确定自然流产病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与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开封市第二中医院收治的流产患者105例,其中复发性自然流产者35例为A组,健康早孕行人工流产者35例为B组,首次自然流产者35例为C组。对比3组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情况。结果 A组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单独感染阳性率、复合感染阳性率均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复发性自然流产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临床标本中获得沙眼衣原体(Ct)热休克蛋白(cHSP)10基因,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利用脂质体体外转染Hela细胞,为研究cHSPl0生物学功能和Ct核酸疫苗的研制做准备。方法用PCR技术从40例金标法阳性的临床标本中扩增cHSP10基因片断,重组入pMD18-T克隆载体。将pMD18-T/cHSP10外源基因片断经酶切鉴定后。克隆入pcDNA3.1(+)中,经过序列分析和酶切鉴定后,运用脂质体将该重组体转染Hela细胞。ELISA方法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PCR扩增得到cHSP基因全长。大小为306bp,序列测定与GmxBank(M58027)发布的序列一致;构建得到cHSP10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该真核表达载体在Hela细胞表达cHSP10。结论成功构建cHSP10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该重组质粒能在Hela细胞中表达cHSP10,为进一步研究cHSP10生物学功能和Ct核酸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自然流产与宫颈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沈寅琛  陆洪波 《广西医学》2008,30(11):1762-1763
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是寄生在于人体泌尿生殖道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和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病原体[1].我们对53例有自然流产史妇女和49例无自然流产史妇女的宫颈分泌物进行UU、CT检测,探讨宫颈UU、CT与自然流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amatis,Ct)主要外膜蛋白(MOMP)为Ct最重要的免疫原之一,由于其蛋白结构的特殊性,其已被进行广泛研究,它不仅可用于Ct基因型分型,而且为Ct疫苗研究中最重要的候选成分。现将Ct MOMP基因及蛋白的特性、MOMP的免疫学特性、MOMP的基因型分型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对女性生殖道与宫同胚胎间UU,CT感染的关系进行评价。方法 自然流产(研究组)和人工流产(对照组)妇女各30例,留取宫颈管分泌物和绒毛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进行UU-DNA,CT-DNA检测。随机抽取了其中的8例绒毛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的组织学检查。结果 生殖道UU,CT检出阳性者研究组分别为10.0%,33.3%,对照组分别为20.0%,43.3%,差异无显著性(P〉0.05)。绒毛UU,CT检出阳性者研究组分别为16.7%,26.7%,对照组为33.3%,30.0%,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殖道UU,CT阳性者37.9%绒毛中检出同种病原体,阴性者中48.4%绒毛UU,CT阳性。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T)和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ticumUU)对自然流产的影响。方法 用金标法对308例自然流产患者(观察组)和300例人工流产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CT、UU阳性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且阳性检出率与流产次数呈正相关性。结论 CT、UU是引起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抗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T细胞表位融合蛋白疫苗(H-ctm1)对小鼠生殖道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分为3组:H-ctm1、热灭活Ct(HK-EBs)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免疫组(每组28只,其中9只用于衣原体感染包涵体数量的检测,10只用于组织病理学观察,9只用于输卵管积水情况分析)。3组分别用H-ctm1、HK-EBs和PBS免疫。通过阴道接种Ct感染小鼠,建立Ct感染小鼠生殖道的动物模型。接种前7 d皮下注射黄体酮以增加小鼠对Ct感染的敏感性。并通过该动物模型比较3组小鼠阴道分泌物中的Ct数量、阴道组织炎症病理积分及输卵管积水情况,评价H-ctm1抗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能力。结果:在阴道接种Ct后第3和6天,H-ctm1和HK-EBs两免疫组小鼠阴道分泌物中Ct数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但两组均明显少于PBS免疫组(P<0.01);在接种Ct后第9和18天,H-ctm1组小鼠阴道分泌物中Ct数量明显少于HK-EBs组(P<0.01或P<0.05)。在接种Ct后第6天,H-ctm1和HK-EBs组的炎症积分均明显低于PBS组(P<0.01或P<0.05);在感染Ct后第12天, H-ctm1组的炎症积分明显低于HK-EBs组和PBS组(P<0.05或P<0.01)。在感染Ct后第40天,H-ctm1 和HK-EBS组小鼠均未发生输卵管积水,而PBS组9只小鼠均发生单侧或双侧输卵管积水。结论:注射H-ctm1诱导小鼠产生较好的抗Ct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且H-ctm1的免疫原性优于Ct灭活疫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探讨自然流产与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解脲支原体(M.urealyticum, UU)感染的相关性。方法以接受治疗的74例自然流产者为观察组,以同期来本院接受人工流产74例无自然流产史者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所有入选者外周血HCMV-DNA,应用免疫层析法和分离培养检测宫颈分泌物中的CT和UU。结果观察组自然流产妇女的HCMV、CT、UU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2.97%、29.73%和32.4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选者的HCMV与CT或(和)UU复合检出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然流产次数在2次及以上者的HCMV、CT、UU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0.23%、41.86%和44.19%,显著比自然流产1次入选者的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流产与HCMV、CT、UU感染具有一定的关联,需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不孕不育患者沙眼衣原体(CT)的感染状况。方法:收集937例不孕不育患者(包括原发不孕不育、继发不孕不育和自然流产病例)的生殖道分泌物标本以及879例正常生育者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并用胶体金免疫沉析法检测CT抗原。结果:不孕不育组CT感染率为14.94%,显著高于对照组(2.62%);不孕不育女性CT感染率为17.62%,显著高于不育男性的CT感染率(10.93%)。女性原发性不孕、继发性不孕及反复自然流产的CT阳性率分别为16.24%、19.12%、16.67%,三组CT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原发性不育组、继发性不育组的CT性率分别为10.06%、11.6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感染是引起广东地区男性不育,女性不孕及自然流产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与不孕和自然流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对110例不孕症和32例自然流产病例的宫颈刮片标本进行检测,其中有35例(31.8%)不孕症和14例(43.7%)自然而产病人的宫颈上皮细胞内检出沙眼衣原体包涵体。与此同时,对这些阳性病例的配偶进行尿道粘膜印片检查,分别检出尿道粘膜上皮细胞内沙眼衣原体包涵体29例(82.6%)和11例(78.8%)。对照组系136例正常妊娠的孕妇和200例妇女病普查的病例,分别检出衣原体包涵体5.8%和9.05%。研究结果表明不孕和自然流产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0.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和分离培养法对50例自然流产(流产组)和50例住院分娩正常孕产妇(对照组)进行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的检测。结果:自然流产组CT和UU的检测率分别为40%和5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CT和UU复合感染率为24%,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生殖道消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自然流产关系密切,可作为确定自然流产病因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