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38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Ⅰ级切除10例(26.3%),Ⅱ级切除21例(55.3%),Ⅲ级切除7例(18.4%).10例上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者,7例恢复正常,2例未能恢复,1例运动功能障碍加重.8例癫痫者经服药后仅2例偶有发作.2例精神障碍者均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手术死亡.病理结果:内皮型12例,成纤维型5例,血管型7例,砂粒型6例,混合型7例,间变型1例.术后随访3个月~5年,4例失访,4例复发,其中2例再次手术,2例拒绝手术,行伽玛刀治疗.结论 显微手术是治疗窦镰旁脑膜瘤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窦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按照Simpson分级切除标准,Ⅰ级切除25例(67.6%),Ⅱ级切除9例(24.3%),Ⅲ级切除3例(8.1%)。术前病变对侧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的14例患者中,术后12例恢复正常。32例随访6月至8年,5例失访,其中31例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术后复发3例,2例再次手术,1例行γ刀放射治疗。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中央沟静脉及功能区脑皮层、明显提高窦镰旁脑膜瘤的全切除率、减少致残及死亡、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路径、切除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式、显微手术治疗过程、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按Simpson手术分级评定手术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40例,SimpsonⅡ级切除13例,SimpsonⅢ级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1个月~7年,复发4例。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能有效控制术中出血,保护上矢状窦,避免回流静脉的损伤,是提高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疗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及大脑镰旁脑膜瘤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4月~2011年9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及大脑镰旁脑膜瘤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4例患者,SimpsonⅠ级切除9例(26.5%),SimpsonⅡ级切除20例(58.8%),SimpsonⅢ级切除5例(14.7%)。9例上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者,6例恢复正常,2例未能完全恢复,1例运动功能障碍加重。7例癫痫者经服药后仅2例偶有发作。2例精神障碍者均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38个月,2例失访,3例复发,其中2例再次手术,1例行伽玛刀治疗。结论:良好的手术暴露,熟练的显微手术技巧,矢状窦和中央沟静脉的妥善处理和保护,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和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技巧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矢状窦旁脑膜瘤38例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显微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 按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标准,本组Ⅰ级切除21例(55.3%),Ⅱ级切除13例(34.2%),Ⅲ级切除4例(10.5%),无手术死亡患者.术中窦破损修补术5例,人工硬膜修补术31例,颅骨缺损一期修补术2例.术后病理证实,脑膜瘤Ⅰ级27例,脑膜瘤Ⅱ级10例,恶性脑膜瘤1例.术后新增神经功能损害8例,其中6例经积极治疗出院时完全恢复;出现永久性偏瘫(肌力Ⅱ级) 2 例.术后随访1~6 年,于术后4~6年复发3例,再次手术治疗,达Ⅱ级切除,术后随访1~2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应用显微手术技术切除窦旁脑膜瘤,有助于肿瘤显露、控制术中出血、妥善保护颅内重要结构,可有效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刘涛 《吉林医学》2014,(8):1712-1713
目的:探讨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肿瘤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Ⅰ级切除25例,占69.4%;Ⅱ级切除7例,占19.4%;Ⅲ级切除4例,占11.1%;Ⅱ级切除和Ⅲ级切除患者术后进行放疗,随访半年,33例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自理能力,2例患者出现轻微偏瘫,随访期内无1例复发。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自理能力恢复,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对2007~2009年该院手术治疗的28例上矢状窦旁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Simpson Ⅰ级切除者7例(25.0%),SimpsonⅡ级切除者19例(67.9%);余2例SimpsonⅢ级切除(7.1%).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良性肿瘤24例(85.7%),非典型肿瘤4例(14.3%).术后出现新增神经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9例,其中暂时性肌力下降5例,出现永久性肌力下降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26个月,SimpsonⅢ级切除者1例复发.结论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切除应力争在显微镜下达Simpson Ⅰ或Ⅱ级切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可以有效的减少手术对上矢状窦、中央沟静脉、上吻合静脉、瘤周重要引流静脉和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全切率,改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巨大窦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巨大窦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SimpsonⅠ级切除11例,SimpsonⅡ级切除17例,其余4例SimpsonⅢ级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巨大窦镰旁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脑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4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采用显微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Ⅰ级切除24例(60%),Ⅱ级切除14例(35%),Ⅲ级切除2例(5%),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应用显微手术,保护引流静脉,正确处理矢状窦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最好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技巧?方法:对16例经手术治疗的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全切肿瘤12例(75.0%),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5例(31.2%),Ⅱ级切除7例(43.8%),其余4例Ⅲ级切除(25.0%),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2~36个月,2例复发?结论: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力争达到全切除,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重要回流静脉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徽手术治疗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显徽手术治疗的36例大脑镰旁脑膜瘤。结果: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切除分级:Ⅰ级切除28例,占77.8%,Ⅱ级切除8例,占22.2%。无死亡病例。术后3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5个月至8年,随访期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大脑镰旁脑膜瘤,肿瘤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质中央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显微技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24例皮质中央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11例,Ⅱ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至8年,SimpsonⅠ级切除无复发;SimpsonⅡ级切除2例复发,行二次手术;SimpsonⅢ级切除1例随访期内肿瘤无明显増大。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皮质中央区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及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辅助γ刀治疗鞍区大型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阐明该方法对鞍区大型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34例鞍区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有残留的部位术后1个月行γ刀治疗,分析其肿瘤切除情况、并发症、症状缓解率以及复发率。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7例,Ⅱ级12例)19例(55.9%)、次全切(Simpson Ⅲ级)14例(41.2%)和大部分切除(Simpson Ⅳ级)1例(2.9%);术后主要并发症有颅神经损伤(动眼、滑车和外展)6例、对侧肢体轻瘫2例、术后出血1例、脑脊液漏伴感染3例和继发性癫痫3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48个月,24例头痛消失(80%),6例减轻(20%);12例视力好转(80%),2例无明显变化(13.3%),1例加重(6.7%);5例嗅觉好转(62.5%),3例无变化(37.5%);5例眼球运动障碍恢复(71.4%),2例无变化(28.6%);7例一侧肢体无力患者术后肌力均恢复正常(100%)。全切患者中1例复发(5.2%),未全切患者均行γ刀治疗,2例复发(13.3%)。结论:显微手术辅助γ刀治疗对鞍区大型脑膜瘤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切除21例,Ⅲ级切除5例。术后视力损害和视野缺损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9例,4例视力无改变,3例视力下降,术后偏瘫2例,植物生存1例,无死亡。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肿瘤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分型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分型、显微手术及其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6例,SimpsonⅡ级切除27例,SimpsonⅢ级切除15例。术后视力明显改善20例,6例视力改变不明显,2例出现患侧视力下降。死亡4例(8.3%)。平均随访3.5年,随访期间肿瘤复发9例(18.75%)。结论Ⅰ型和Ⅱ型肿瘤全切率较高,而Ⅲ型肿瘤全切率较低;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充分保护视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能够提高肿瘤全切率和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以及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入路和方法,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与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治疗的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总结联合锁孔手术的方法和技巧,并对肿瘤切除程度和手术前后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进行分析,其中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手术9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的手术12例。结果:肿瘤全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8例(85.7%,18/21),次(近)切除(SimpsonⅢ级)3例(14.3%, 3/21),术后三维CT显露锁孔骨瓣复位良好,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脑膜瘤。术后新增颅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5例(23.8%),其中短暂性滑车神经3例、外展神经1例、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1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的1例,同时伴有听力障碍加重。术后3个月随访时,11例KPS同术前,7例术后改善,3例加重。KPS平均评分77.14±23.1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恢复良好者19例(KPS≥70),恢复一般2例(KPS<70)。术后随访3~2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是简便、安全、微创、理想的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掌握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儿童Rathke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1993年6月至2003年12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儿童Rathke囊肿病例。结果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内分泌异常、视觉障碍、头痛。所有患儿均接受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经蝶手术2例,经额开颅16例;全切6例,近全切5例,大部切除7例。术后随访5个月至8年,绝大部分患者症状消失或改善,且均无复发。结论儿童Rathke囊肿术前确诊困难,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对于儿童症状性Rathke囊肿,手术治疗可明确诊断、解除症状,患儿预后均良好。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瘤的手术方法及总结经验。方法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6例垂体瘤患者(全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入路、术中操作、并发症的处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6例垂体腺瘤患者中,泌乳素(PRL)分泌性腺瘤10例;生长激素(GH)分泌性腺瘤6例;PRL和GH混合性腺瘤2例;非分泌性腺瘤8例,肿瘤全切18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3例。发生电解质紊乱1例,暂时性尿崩症5例,无永久性尿崩症,脑脊液鼻漏2例,持续2周,无需再次手术。结论与开颅垂体瘤切除手术相比,经蝶窦入路手术明显降低了病死率和伤残率,是治疗垂体瘤的首选入路之一,严格把握好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能使需要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typical meningioma accounts for about 4.7% to 7.2% of all kinds of meningiomas, which is invasive with a relatively high recurrence and mortalit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of atypical meningioma.
Methods  A total of 7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and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for atypical meningioma in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of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3 to December 2008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umors as well as therapeutic regimens and follow-up data were reviewed. After surgery, 56 patients underwent radiotherapy.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bout 3.5 years (range, 0.5–6.0 years), and 58 patients completed follow-up.
Results  Of the 58 patients who completed follow-up, good recovery was found in 30,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in 15, and death in 13. Of the 58 patients, 21 had recurrent meningioma and 18 underwent a second surgery.
Conclusions  Atypical meningioma is difficult to manage, with a high recurrence rate and poor survival. The extent of tumor resection and histological grade are the key determinants of outcome. Radiation therapy can be used as an adjunctive treatment after total or partial resec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窦旁脑膜瘤临床特点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窦旁脑膜瘤16例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按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标准,该组Ⅰ级切除11例,Ⅱ级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出血再次手术1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2例,1个月后肌力恢复约4级。结论窦旁脑膜瘤周围血管丰富,易出现再灌注损伤,出血、梗死常见,术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妥善保护重要血管,控制术中出血,术后及时复查头颅CT,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