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琼  张晓秋 《四川医学》2011,32(8):1319-1320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留置导尿患者尿管插入膀胱后的最佳固定方法。方法将神经外科留置导尿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改进的留置尿管内固定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留置尿管内固定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在留置导尿过程中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尿道粘膜损伤出血率。结果两组患者相比较,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9%,尿道粘膜损伤出血率为0,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5%,尿道粘膜损伤出血率为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进的留置尿管内固定方法(膀胱内固定)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尿道粘膜损伤出血率。  相似文献   

2.
陈丽旋  罗丽云  詹丹萌 《海南医学》2011,22(15):148-149
目的 比较普外科180例中老年男性应用前列腺导尿管与普通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后疼痛反应.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按常规导尿术留置尿管,对照组采用普通气囊导尿管(16Fr),实验组采用前列腺导尿管(16Fr).结果 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反应较对照组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PDCA管理程序对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留置导尿护理效果影响。方法选择102例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留置导尿,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护理,护理组患者采用PDCA管理程序进行留置尿管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对照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13.0±2.0d),护理组留置尿管时间为(10.0±1.8d),护理组留置导尿时间短于对照组。2对照组留置尿管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27.78%,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8.52%;护理组留置尿管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0.87%,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4.35%。护理组留置尿管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PDCA管理程序能够缩短神经内科尿失禁患者留置尿管的留置时间,降低尿管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改善留置导尿应用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冯燕开  赵兰芳 《广东医学》2008,29(7):1242-1243
目的探讨超滑型双腔弯头尿管与普通双腔尿管应用于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导尿的临床效果。方法126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均需留置尿管,随机分别采用超滑型双腔弯头尿管与普通双腔尿管留置导尿,观察行导尿术时一次性插入尿管的成功率、患者疼痛程度及置管3d后尿常规白细胞计数。结果使用超滑型双腔弯头尿管一次插管成功率、疼痛反应及留置尿管3d后尿常规白细胞计数与普通双腔尿管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超滑型双腔弯头尿管应用于前列腺增生导尿术时,与普通型尿管相比,插管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双腔导尿管,患者疼痛反应较低,置管后下尿路感染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背景 床旁超声已广泛应用于急诊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但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对急性期不同导尿方式并发症的比较,缺乏对于导尿后并发症的追踪及客观的检查结果的支持。目的 探讨应用急诊床旁超声协助留置尿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的172例要求留置尿管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试验组(89例)和对照组(83例),试验组经过床旁超声评估后选择合适导尿管进行导尿,对照组由护士根据经验进行导尿。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临床并发症,测量其血压,记录一次性留置尿管成功率及留置尿管后尿量、导尿后24 h和7 d的尿常规及尿镜检情况,检测其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水平,并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导尿后7 d泌尿系感染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导尿后7 d泌尿系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试验组患者一次性留置尿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尿后24 h尿常规及尿镜检相关指标、导尿后24 h泌尿系出血发生率、导尿后7 d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导尿后7 d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与年龄(rs=-0.166,P=0.029)、NT-pro BNP(rs=-0.204,P=0.040)、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s=-0.224,P=0.004)、肌酐(rs=-0.404,P<0.001)、导尿后24 h泌尿道出血(rs=-0.195,P=0.010)、超声引导下留置尿管(rs=-0.318,P<0.001)呈负相关,与合并高血压(rs=0.164,P=0.031)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高血压〔OR=6.768,95%CI(1.620,28.277)〕、肌酐水平〔OR=0.985,95%CI(0.975,0.995)〕、超声引导下留置尿管〔OR=0.160,95%CI(0.041,0.615)〕是患者导尿后7 d泌尿系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留置尿管有助于提高一次性留置尿管的成功率,降低泌尿系感染及泌尿系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盐酸丁卡因胶浆在全麻男性患者导尿中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100例全麻男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0例在全麻诱导后行无痛导尿术,研究组50例在全麻前清醒状态下用盐酸丁卡因胶浆做尿道表面麻醉后行导尿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情况、术后舒适度、患者满意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拔除尿管后肉眼血尿发生率、尿路刺激症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尿路感染发生率和尿道损伤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患者VAS评分、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拔除尿管后肉眼血尿发生率、尿路刺激症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尿路感染发生率和尿道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患者满意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等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丁卡因胶浆在全麻患者导尿,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拔除尿管后肉眼血尿发生率、尿路刺激症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尿路感染发生率和尿道损伤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患者满意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在前列腺增生患者导尿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导尿术,观察组患者应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辅助进行导尿术。比较两组置管时间、疼痛程度、一次置管成功率、尿道黏膜损伤发生率、置管10min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发生情况。结果:尿管置入过程中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尿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尿管留置10min后,观察组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达克罗宁胶浆用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导尿可有效减轻疼痛及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缩短插管时间,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尿道黏膜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减轻老年男性手术患者导尿的痛苦及提高置入尿管一次成功率,并且为其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研究和分析麻醉前后导尿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老年男性手术留置导尿患者,均为2013年9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过的患者,来作为此次研究分析的对象,并且对这100例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于麻醉后实施导尿术,对照组在手术日晨麻醉前实施导尿术,然后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对于患者疼痛指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男性患者麻醉后导尿可减轻置管时的疼痛感,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适合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付小武  孙研炜 《吉林医学》2013,34(15):2894-2895
目的:研究手术前准备时对患者有刺激的操作,麻醉如何减少刺激和疼痛并选择介入时机。方法:选择手术中需插尿管的患者1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麻醉前由病区护士在病房插尿管,试验组于麻醉(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后插尿管留置导尿,观察并比较插尿管时、留置导尿期间两组心率、血压、疼痛程度及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对照组在插尿管和留置导尿管过程中血压、心率、疼痛程度高于试验组(P<0.01),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试验组(P<0.01)。结论:麻醉后插尿管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对患者生命体征和心理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91-95
目的 探讨常规留置导尿失败后处理急性尿潴留留置导尿的不同方法,以期提高患者一次性留置导尿成功率,尽早解除尿路梗阻并减少尿道损伤。方法 分析2014年1月~2019年9月我院208例急性尿潴留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尿道扩张后留置导尿组(尿扩组)和内镜下导丝引导留置组(内镜组),分析两组留置导尿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尿扩组中所有女性患者、无尿道手术史患者及尿道外口狭窄患者经尿道扩张扩后均能成功留置导尿;内镜组中TUR及TURP患者均可成功留置导尿管。TUR及SP患者两组留置尿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TURP(P0.001)及RP(P=0.008)患者内镜组留置尿管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尿扩组。内镜组留置尿管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尿扩组(95.7%vs 80.9%,P=0.001);内镜组术中VAS疼痛评分(2.2±0.3 vs 5.7±0.9,P0.001)及术中明显肉眼血尿发生率(5.4%vs 23.5%,P0.001)均显著低于尿扩组;术后3个月拔除尿管后,内镜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尿扩组(15.1%vs 28.7%,P=0.02)。结论 女性及无尿道手术史的男性患者大多可经尿道扩张后即可成功留置导尿;而对于合并尿道手术史,尤其合并前列腺手术史的男性患者,内镜下留置导尿管优于单纯尿道扩张。  相似文献   

11.
梁永  胡小萍  张娟 《四川医学》2010,31(3):351-353
目的改良剖宫产术后放尿方法并研究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的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8 0例,对照组7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第1次排尿情况。结果采用改良方法拔除尿管的实验组首次排尿量多于采用传统方法的对照组(t=12.99,P〈0.01),实验组首次自然排尿成功率9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其拔除尿管时间也明显早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实验组5%,对照组2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采用改良方法,早期定时开放尿管、于膀胱充盈且有输液余量时拔出尿管,对于改善产妇膀胱功能,促进术后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男性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发生排尿困难时留置导尿管的有效方法。方法 48例PCI介入术后并发排尿困难的男性冠心病患者,按入院时自然排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双腔弯头气囊尿管导尿,对照组应用双腔气囊乳胶尿管导尿,观察两组患者导尿中疼痛反应、泌尿系统感染及创伤出血等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疼痛反应0级、Ⅰ级、Ⅱ级、Ⅲ级百分比实验组分别为66.7%、25%、8.3%、0;对照组分别为45.8%、12.5%、25%、16.7%;泌尿系统感染率实验组为12.5%,对照组为29.2%;创伤出血率实验组为8.3%,对照组为20.8%。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弯头双腔气囊尿管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术后排尿困难的导尿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盲穿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2011年1~8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但血管条件差的200例住院患者,将其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成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2).两组均使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SiteRite 5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2种不同方法进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1.63%、肢体肿胀2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局部感染7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12%、肢体肿胀1例,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均为0;与对照组相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较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提高了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在留置尿管表面和尿道外口周围的组织喷涂外用抗菌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观察其预防和降低留置导尿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方法 将符合实验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护理和普通引流袋,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实验组在常规留置导尿护理基础上,于留置尿管表面、尿道外口、龟头和包皮处喷涂外用抗菌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根据使用说明书引流袋每周更换1次。比较2组患者第3、7天膀胱尿细菌培养的结果。 结果 对照组培养细菌3 d有12株,7 d有30株,实验组则分别为5株和8株。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留置导尿感染率明显降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总体、3 d以及7 d阳性率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 d与7 d阳性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3 d与7 d阳性率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在留置尿管表面和尿道外口周围组织喷涂洁悠神,并使用抗返流引流袋,可显著降低留置导尿患者膀胱尿细菌培养阳性率,提示能预防和降低留置导尿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其效果可维持7 d以上。但随着留置导尿时间的延长,留置导尿伴随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郑亚珍  韩文峰 《中国病案》2011,12(5):64-65,62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留置尿管的最佳时机。方法将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月12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病房晨起麻醉前导尿,观察麻醉成功后留置尿管,检测记录两组患者留置尿管前后的血压,心率变化,尿道刺激症状,粘膜损伤及留置尿管一次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留置尿管前血压,心率均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留置尿管后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均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一次性留置尿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尿道刺激症状及粘膜损伤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患者麻醉成功后留置尿管,可稳定患者术中的血压及心率,减轻因留置尿管引起的尿道刺激症状及粘膜损伤,提高一次导尿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提高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一次性胃管置入的成功率,探讨留置胃管的新方法.方法将60例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1例采用改进鼻饲法,对照组29例用常规鼻饲法.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从置管到置管后鼻饲护理过程中,改良胃管置入法与常规方法相比,其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应用于男性新生儿导尿术,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的研究。方法将100例需置管的男性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液润滑导尿管与尿道,对照组采用无菌石蜡油润滑导尿管与尿道,分别观察两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与尿道黏膜损伤率及包皮发生水泡样水肿的情况。结果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发生尿道黏膜损伤率及包皮水肿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注射液能明显提高男性婴幼儿一次性导尿置管的成功率,减少尿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减轻包皮水肿,减少了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的最佳拔管方法.方法 将240例行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后的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实验组实行开放式引流,于拔管前进行尿管夹闭直至产妇有尿意时拔除尿管,产妇自行排尿.对照组实行开放式引流,导尿开始开放尿管,保持通畅直至拔管,不进行尿管夹闭.观察并记录拔管后第1次排尿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 实验组拔管至第1次排尿的平均间隔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实验组拔管后第1次排尿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泌尿系感染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实行开放式引流并于拔管前进行尿管夹闭直至产妇有尿意时拔除尿管的方法优于传统开放式引流法.  相似文献   

19.
周丽华 《中外医疗》2013,(34):32-33
目的 探讨抗返流尿袋与普通一次性尿袋在神经内科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52例神经内科留置尿管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试验组采用抗返流尿袋,更换尿袋1次/周,对照组采用普通一次性尿袋,更换尿袋1次/d.然后分别在留置尿管后的第7、14天、拔管后24 h内留取尿液标本培养送检.结果 试验组留置导尿管患者第7、14天、拔管后24 h内菌尿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抗返流尿袋后,患者因留置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明显减少,同时也使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减轻.  相似文献   

20.
田丰  赵静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120-121
目的:观察12号气囊尿管在成年全麻手术病人中留置导尿的优点。方法:将100例普外科成年人腹部手术采用静脉复合全麻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12号和16号气囊尿管留置导尿,观察尿管插入是否顺利、有否插管困难、一次性导尿成功率、病人苏醒期烦躁率;术后随访病人清醒后留置尿管及拔除尿管后的感觉;观察尿管周围有兀漏尿及尿管脱出现象。结果:采用12号气囊尿管箭嚣导尿能有效降低全麻苏醒期的烦躁率,提高一次性导尿的成功率,且不会引起尿管脱出及管周漏尿现象的发生。结论:成年全麻手术痫人术前采用12号气囊尿管留置导尿具有插管顺利、减轻病人痛苦、降低伞麻苏醒期烦躁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需长期留置尿管者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