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VTE早期发病隐匿,临床中漏诊率与误诊率较高,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干预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等。既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凝血常规、D-二聚体等均为血栓形成后的筛查指标,无法反映血栓形成早期隐匿的止、凝血异常,缺乏特异性的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新型早期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早期预警血栓前状态,对评估围手术期VTE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TAT、t-PAIC、PIC、TM等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在围手术期VTE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它是体内反映纤溶和凝血活性的分子标志物,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筛选诊断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本综述了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6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均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患者,在基础降压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10mg和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用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治疗4周后监测全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但治疗组间治疗前后变化值与对照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值更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干预有显著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4.
子痫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外周血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子痫前期孕妇与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及正常非妊娠妇女之间的差异,以及子痛前期孕妇产前与产后的变化,得出结论:子痫前期孕妇较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及正常非妊娠妇女处于高凝状态和血栓前状态,子痫前期患者产后血栓前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产前及产后动态监测孕妇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有利于判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且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帮助,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和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中血栓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均采用ELISA法测定DM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vWF,6-keto-PGF1α,tPA,D二聚体,P选择素水平,结果:DM病人vWF,D二聚体,P选择素水平校正常对照组高,而6-keto-PGF1α,tPA较正常对照组低,P值均≤0.01,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对DM病人高凝状态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多种临床和实验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评分标准相继被提出,不同评分标准的诊断性能各不相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非显性标准的诊断特性是四种标准中最佳者。ISTH显性标准、日本卫生福利部及日本危重病协会三种诊断标准的同特点是针对典型DIC的判断。将针对凝血功能紊乱和器官功能衰竭的分子标志物应用于DIC诊断,在考虑DIC发生基础疾病的前提下,可能不失为早期诊断DIC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Ⅻ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因此血浆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亢进诊断的重要依据,是机体活动性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是筛查与诊断血栓性疾病最常用的指标,凡是疑为血栓性疾病的患者,均有必要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妊娠期女性血液成分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因此血浆D-二聚体随着临产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常见的肿瘤,膀胱癌不仅会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具有很高的复发率和病死率。通过筛查患者的众多分子标志物,使用分子病理诊断膀胱癌成为研究的热点。分子标志物分为染色体DNA区段肿瘤标志物、功能基因相关肿瘤分子标志物、RNA相关肿瘤分子标志物和膀胱癌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4个方面。在深入研究不同膀胱癌分子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基础上,分子病理将成为未来的诊断方向。  相似文献   

10.
血栓前状态 (PTS ,prothromboticstate)是指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系统等所含的相关因子发生变化或血液流变学发生了改变所致的易于形成血栓的一种病理状状。它包括以前称的高凝状态和易栓症 ,血栓前状态并不一定必然会导致血栓形成。大量研究表明心房颤动存在血栓前状态 ,通过检测PTS分子标志变化就可以预测血栓高危患者。1 PTS常用的分子标志物及意义[1]1 1 表示高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主要有凝血酶片段 1+2 (F1+ 2 ) ,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AT) ,纤维蛋白肽A(FPA)和抗凝血…  相似文献   

11.
贾斌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129-130
血栓前状态是指某些与血栓形成有关的疾病,在血栓形成之前已经存在的一种病理过程.该状态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以通过检测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血管假血友病因子(vWF)等分子标志物的指标变化给予判断,其中D-二聚体指标的变化最有意义[1].机体处在血栓前状态下,循环血液可能发生但又并不必然发生血栓形成,若能通过药物等手段及时给予干预,有效降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对防止其发展成血栓性疾病并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012年4月~2012年11月,我们通过1组病人的前瞻性对照研究表明:中药干预对围手术期骨折病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检测指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对预防骨折病人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许多学者认为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与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的发生密切相关,具体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患者常无特殊症状,仅提示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异常。血栓前状态标志物临床较多采用血小板聚集率、凝血-纤溶标志物和子宫动脉血流等,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西医治疗以抗凝治疗为主,包括低分子肝素、小剂量阿司匹林,但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多,且存在未知风险。中医认为该病以"肾虚血瘀"为主要病机,辨证施治以活血化瘀、健脾益气、补肾疏肝为主。本文对血栓前状态相关复发性流产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治疗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与拜阿司匹灵对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异常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在药物基础降压前提下,治疗组加用氟伐他汀(来适可)40 mg和拜阿斯匹灵0.1 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加用拜阿斯匹灵0.1 g,每日1次口服。治疗4周后检测两组病人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血浆TM、VWF、PAI-1水平显著下降(t=2.21-3.57,P〈0.05、0.01),但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t=3.27-8.47,P〈0.01)。结论氟伐他汀与拜阿司匹灵联合应用能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血栓性疾病;其中75%是由于心血管并发症。近年来,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等疾病的研究表明,作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之一的纤溶系统活性指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的变化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AI-1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联系愈来愈受到各学科学者的关注。1.PAI-1的分子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CS患者32例(ACS组)和对照组21例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脉造影结果采用累计积分法进行冠状动脉狭窄评分;使用血凝分析仪测定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g)水平,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外周静脉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的含量.对2组结果进行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分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ACS组Fig、vWF、D-D、PAI、GMP-140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Fig、vWF、D-D、PAI、GMp-140的水平与ACS冠脉病变分数、支数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r介于0.519~0.728之间).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外周血存在血栓前状态,且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血栓前状态实验室诊断指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叶跃红  李兴禄 《重庆医学》2005,34(3):367-368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实验室检测指标,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此类危害生命的疾病寻找实验依据.方法对40例2型糖尿病患者、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恶性肿瘤患者检测6项能反映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种疾病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血浆AT-Ⅲ、PLG活性较正常明显下降,vWF、FⅧ、D-D和Fg明显升高.结论 AT-Ⅲ、vWF 、FⅧ、D-D、PLG和Fg均可作为疾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指标,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病情及血管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凝血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对血栓前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MM患者43例(MM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MM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血栓早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  相似文献   

1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由多种因素导致毛细血管、小静脉及微动脉内形成广泛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微血栓,不仅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而且可进一步激活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溶血、栓塞、组织坏死和器官功能衰竭。过去诊断主要依靠对凝血和纤溶物质含量和活性的检测。近年来研究表明,其血浆凝血和纤溶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变化具有更敏感更特异的意义,对DIC的早期诊断和观察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我们对部分凝血和纤溶分子标志物在DIC患者体内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糖尿病患者血栓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反映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组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血浆vWF:Ag、GMP-140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t-PA活性降低。结论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的病情和血管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张凯  米玉录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551-2553
肿瘤标志物是检测、诊断、治疗、监测肿瘤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分子信号。头颈肿瘤缺乏敏感性、特异性高的标志物。综述与之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为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和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