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重点探讨延迟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47例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均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100mL对比剂以2.5mL/s注射速度,延迟25.338行动脉期扫描;延迟60~708行实质期扫描;延迟3~5min行延迟期扫描。测量胆管细胞癌及正常胰腺组织的强化CT值,观察胆管细胞癌的三期强化特征,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7例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平扫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与正常胰腺组织无法区分,动脉期11例为略低密度,9例为等密度,26例为高密度,平均CT值83.25±11.56HU,与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86.46±21.50HU)相差-7.91±8.01HU,定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P〉0.05),实质期35例表现为高密度,12例为略低密度,平均CT值108.161±9.67HU,与正常胰腺组织CT值(86.39±17.46HU)相差18.08±4.35HU,定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3,P〈0.01),延迟期均表现为高密度,平均CT值95.31±12.55,与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70.93±17.49HU)相差22.58±14.01HU,定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3,P〈0.01)。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延迟期扫描。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腺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细胞腺瘤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CT表现。结果10例肝细胞腺瘤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欠清;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影,在门脉及延迟期,8例为等密度,2例为略低密度影,肝细胞腺瘤动脉期平均CT值明显高于门脉及延迟期。结论CT增强扫描对该病诊断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在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和神经节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和17例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两组患者均行CT平扫、静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结果测量值(最大径、平扫CT值、增强三期CT值)两名观察者测量的结果一致性良好,ICC值均大于0.75。神经节细胞瘤最大径、平扫CT值、增强三期CT值分别为(5.6±2.8)cm、(23±3)HU、(30±3)HU、(34±8)HU、(41±6)HU,椭圆形9例、不规则形8例,15例可见"伪足"征,总体呈轻度渐进式强化。无功能腺瘤最大径、平扫CT值、增强三期CT值分别为(2.4±1.4)cm、(12±7)HU、(37±6)HU、(52±8)HU、(31±6)HU,圆形24例,椭圆形4例,1例"伪足"征,总体呈速升速降式中度强化。神经节细胞瘤最大径、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均大于无功能腺瘤(t=6.2,t=6.6,t=8.2,P0.05),动脉期、门脉期CT值均小于无功能腺瘤(t=4.1,t=10.2,P0.05)。节细胞瘤增强程度小于无功能腺瘤(t=9.9,P0.05)。结论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和神经节细胞瘤的CT征象,对鉴别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和神经节细胞瘤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9例10个肝腺瘤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结果9例10个肝腺瘤的平扫及增强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边界光滑清晰,无明显分叶。位于肝右叶7个,左叶3个。平扫呈等密度1个,均匀略低密度4个,不均匀低密度2个,混杂密度3个。4个病灶周围环以低密度假包膜,包膜完全2个,不完全2个。2个病灶诊断为急性出血,1个为亚急性出血,4个病灶中心可见坏死,2个病灶内可见脂肪变性。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坏死和脂肪变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8个,有2个病灶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个病灶周围包膜平扫和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或延迟期呈轻度强化。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腺瘤的CT三期动态扫描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腺瘤CT三期动态扫描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及联系,为腺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肝腺瘤患者CT三期动态扫描影像和病理学变化,归纳不同病理类型肝腺瘤的影像学征象。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的肝腺瘤在CT三期动态扫描上呈现不同的影像学变化,富血流肝腺瘤表现为平扫略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延迟期无强化;肝腺瘤细胞脂肪变性时,平扫呈现低密度影,动脉期及门脉期轻度强化。当肝腺瘤内出血、坏死时。平扫期为不均匀密度影,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结论:CT三期动态扫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腺瘤的病理变化特点,可辅助诊断不同病理类型的肝腺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腺瘤的多排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对11例行三期增强扫描的肝腺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1例中共发现19个病灶,其CT值在平扫、动脉期、延迟期存在统计学差异,门脉期无统计学差异。动脉期直径≤5cm病灶CT值高于5cm病灶,而其余各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合定量分析有助于肝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价值(附20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或 /和三期 (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 )增强扫描的表现及临床价值 ,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方法 观察 2 0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双期或 /和三期扫描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CT表现 ,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动脉期是在注射造影剂后 2 5s开始扫描 ,门静脉期是 65s开始扫描 ,延迟是 5min开始扫描 ,每期全肝扫描所用时间为 8~ 10s。结果  ( 1)动脉期表现 :肝内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 ,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 ( 2 )门静脉期表现 :a、环靶征 ;b、环状征 ;C、花瓣征 ;d、分房状征。 ( 3)延迟期表现 :病灶缩小或不变 ,水肿带消失或模糊。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充分反映了肝脓肿的病理变化 ,对早期诊断肝脓肿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螺旋CT对21例(≤2cm)的胰腺癌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对比剂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0~25s)和实质期(注射后50~60s)扫描,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结果肿瘤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42±14)HU,实质期(48±18)HU,正常胰腺组织的平均CT值动脉期(105±15)HU,实质期(86±11)HU。肿瘤-胰腺密度差为动脉期(69±15)HU,实质期(38±21)HU,动脉期时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动脉期时可获得肿瘤-胰腺密度最大差值,有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多期螺旋CT鉴别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鉴别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的方法。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及5例肝腺瘤螺旋CT多期扫描资料进行分析。观察病灶的数目、形态、大小、中央疤痕、钙化等的存在情况。并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病灶及肝实质的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例FNH,6例单发,1例多发,共10个病灶,其中6个>3cm,4个<3cm,有中央疤痕者7个;5例肝腺瘤为单发,共5个病灶,均>3cm,未见中央疤痕。所有FNH及肝腺瘤均未见钙化。平扫FNH平均密度(48.18±7.82)HU,与肝腺瘤(42.54±2.37)HU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动脉期FNH平均密度(124.29±18.69)HU,显著高于肝腺瘤(83.29±9.09)HU(P<0.05);门脉期FNH平均密度(110.51±22.71)HU,与肝腺瘤(123.75±5.01)HU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期螺旋CT结合定量分析密度参数可以鉴别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腺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多期扫描在肝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A)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HA、15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和20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CT多期扫描资料,分别测量各期相病灶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例HA皆为单发,平扫呈略低或等密度;动脉期3例呈明显强化,5例呈中度强化,门脉期3例呈稍高或等密度,5例呈高密度,延迟期扫描6例呈稍高或等密度,2例呈略低密度。8例HA不同扫描期相的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655,P=0.001),两两比较HA门脉期与实质期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期间平均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动脉期、门脉静、实质期,各病变组的平均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059、4.604、18.188、19.527,P值为0.003、0.006、0.001、0.001);两两比较HA与HCC在动脉期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期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A与FNH在动脉期的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分析有助于H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1例胰腺肿瘤(36例胰腺癌、5例胰岛素瘤)病例,均作了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测定各期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CT值,并计算两者差值。结果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肿瘤灶与正常胰腺组织的CT差值分别为(6.7±4.3)HU,(31.6±14.3)HU,(4.9±3.8)HU。两者差值在动脉期与平扫、门脉期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1.4,10.5,P均<0.001),平扫与门脉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小瘤灶的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病例资料 患者女,51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无皮肤巩膜黄染,无腹痛等不适.超声示:肝右前叶大小约3.8cm×3.6cm低回声团,边界尚清,其内可见血流信号.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肝右叶前上段为主一密度减低团块影,最大径约4.1cm,边界清楚,CT平扫CT值约39 HU,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环状强化,其内及外缘均可见无强化区,CT值约48 HU,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以动脉期强化环为基础向内向外蔓延,呈渐进性强化改变,延迟期CT值约76 HU;肝右动脉分支穿行其中,门静脉右前分支及肝中静脉与之邻近,局部形态不规则,密度欠均匀;肿块远侧肝内胆管扩张;考虑为肿瘤性病变,胆管来源可能,邻近血管部分受侵可能(图1~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CT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者26例,肝腺瘤者11例,行多期螺旋CT检查。结果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平扫期CT值为(48.5±1.8)HU明显低于肝实质(61.5±1.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腺瘤平扫期CT值为(42.3±1.6)HU明显低于肝实质(61.5±1.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平扫期CT值为(48.5±1.8)HU与肝腺瘤(42.3±1.6)H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动脉期CT值为(123.7±2.6)HU明显高于肝腺瘤、肝实质(82.5±1.9)HU、(74.2±2.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门脉期CT值为(110.3±2.3)HU与肝腺瘤、肝实质(107.4±2.1)HU、(110.5±2.2)H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CT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腺瘤简单方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
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脂肪肝的CT表现,探讨CT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28例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脂肪肝病例作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CT值,观察肝内血管相对密度的变化.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分级标准,分别进行定量诊断.结果 28例中轻度脂肪肝17例,肝脏平均CT值46 HU(32~65 HU);16例表现为肝血管湮没,1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中度脂肪肝7例,肝脏平均CT值28 HU(15~38 HU);6例表现为肝血管反转显示.重度脂肪肝4例,肝脏平均CT值0.2 HU (-7~11 HU);均表现为肝血管明显反转显示.用CT值阈值定量诊断的正确率是65.9%;用肝血管相对密度指标定量诊断正确率为93.1%,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153, P<0.01).结论用CT值阈值进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较差,而用肝血管相对密度指标进行定量诊断的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f-AIP)的多层螺旋CT 3期扫描影像学特征,并与正常胰腺和胰腺癌三期扫描增强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对79例患者(f-AIP 19例,胰腺癌30例,正常胰腺30例)的多层螺旋CT 3期(动脉期、门脉期及肝脏期)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测定f-AIP病灶、胰腺癌病灶、f-AIP和胰腺癌组中未被累及的正常胰腺实质的平均CT值。分别对f-AIP和胰腺癌病灶增强后各期的CT值、f-AIP组和胰腺癌患者未被累及的正常胰腺实质及正常胰腺组的胰腺实质各期CT值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探讨最佳延迟强化值(CT值肝脏期-动脉期)对胰腺癌和f-AIP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平扫期f-AIP与胰腺癌病灶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306),增强后f-AIP病灶各期平均CT值均大于胰腺癌组(P<0.05);动脉期及门脉期f-AIP和胰腺癌病灶CT值均小于正常胰腺实质(P<0.05);肝脏期f-AIP病灶CT值与正常胰腺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而胰腺癌病灶CT值小于正常胰腺。在平扫期和增强各期各组胰腺实质CT值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45,0.204,0.112,0.112);延迟强化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延迟强化界值为28HU时对f-AIP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100%。结论:f-AIP的动脉期、门脉期及肝脏期3期扫描增强特征不同于胰腺癌和正常胰腺,当延迟强化值≥28HU时,诊断为f-AIP的特异度为1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肝细胞腺瘤多排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腺瘤多排螺旋CT表现.结果 9例肝细胞腺瘤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影,边缘清楚.增强后9例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始终为相对低密度影,1例呈环状强化.1例病灶较大(171 mm×109 mm),内见片状坏死和出血,增强扫描动脉期实质部分呈轻度强化,囊变坏死及出血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实质部分持续强化,且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另外1例有乙肝病史,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有所下降.结论 多排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诊断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双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双期联合应用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小肝癌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增强动脉期于造影剂注射后25~30s开始扫描,静脉期于65~70s开始扫描,造影剂注射速率为2.5~3.0ml/s,用量70~85ml。结果27例小肝癌共发现34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0%、91%、79%、94%,经统计学分析,动脉期和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Ρ<0.05),动脉期和动静脉双期间、平扫和静脉期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65%(22/34)的小肝癌动脉期呈均匀高密度,与同期肝组织比较,CT值平均增加25.9±14.4HU;23%(8/34)呈不均匀高密度。79%静脉期呈低密度,与同期肝组织比较,CT值平均减少18.7±8.9HU;21%(7/34)为等密度。双期扫描的定性准确率为97%(31/32)。结论螺旋CT动、静脉双期扫描对小肝癌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双动脉期诊断小肝癌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3例(25个病灶)小肝癌患者,经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门静脉期三期增强扫描.采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启动动脉早期扫描,触发监测点设为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触发阈值140 HU,触发后延迟5 s开始动脉早期扫描,延迟20 s开始动脉晚期扫描,动脉早期与动脉晚期扫描分别屏气进行;门静脉期扫描用固定的延迟70 s;每次全肝扫描的时间为4~5 s.测量各期病灶与肝脏(同层面肝实质)的密度差值(取CT值差值的绝对值);分析与统计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对病灶的检出率. 结果动脉早期及动脉晚期病灶与肝脏密度差值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早期检出率(11个,44.0%)低于动脉晚期(19个,76.0%);双动脉期加门静脉期检出率(25个,100%)高于动脉晚期加门静脉期(21个,84.0%)及动脉早期加门静脉期(15个,60.0%).结论 64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多期扫描提高对多血供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上腹部CT增强检查中动脉期-门脉期固定延时对门脉期增强的影响。方法 87例上腹部CT增强检查,采用团注追踪技术(BTT)触发扫描动脉期,延迟30s行门脉期扫描。比较动脉期序列图像中肝顶、肝门和肝底三个层面的主动脉CT值的大小关系分析血液循环速度的快慢,据此把所有样本按顺序排列并均分为三组,比较门脉期肝实质增强和门脉增强。结果组间性别组成、年龄、身高和体重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第二组的门脉期肝实质增强(54±16) HU显著高于第一组的(43±15) HU(P=0. 016),略高于第三组的(49±11) HU;第二组的门脉期门脉增强(59±22) HU略高于第一组的(54±26) HU和第三组的(52±22) HU。结论固定延时导致门脉期增强一致性下降。基于BTT的主动脉CT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能与血液循环速度的个体差异有关,可用于优化门脉期延迟时间设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细胞腺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肝细胞腺瘤患者资料,根据肿瘤的病理特性分为脂肪变性型、炎细胞浸润伴血窦扩张型、异型细胞型和不典型肝细胞腺瘤4类亚型,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肝细胞腺瘤的CT及MR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脂肪变性型共4例,其中2例行CT扫描,1例行MR扫描,1例同时行CT加MR扫描.CT平扫1例,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3例,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均为低密度;MR平扫2例,T1WI正相位均为等信号,T1WI反相位均为低信号,T2 WI均为中低信号;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为低信号.炎细胞浸润伴血窦扩张型共2例,均行MR扫描,1例行CT扫描;CT平扫为低密度且CT三期动态增强均表现为高密度;MR平扫2例,T1WI 1例为等信号、1例为低信号,T2WI均为中高信号,MR增强扫描,2例三期动态增强呈不均匀渐进性持续强化,均为高信号.异型细胞型共3例,CT平扫2例,1例为均匀低密度、1例为均匀等密度;CT增强扫描3例,动脉期均为高密度,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2例为高密度、1例为等密度),延迟期密度进一步减低(2例呈略高密度、1例呈略低密度);1例同时行CT及MR扫描,MR平扫T1WI为等信号,T2 WI为中高信号.不典型肝细胞腺瘤共3例,1例同时行CT和MR扫描,2例仅行MR扫描.1例CT平扫为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等密度,延迟期为略高密度;3例MR平扫,T1WI为2例为等信号,1例为中高信号(1/3例);T2WI为中高、中低、等信号各1例;增强扫描2例,动脉期均为高信号,门静脉期呈中低、中高信号各1例,延迟期呈等信号和中低信号各1例.结论 肝细胞腺瘤的影像特征与其病理组织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