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工作人员受到锐器伤害的常见原因以及对应防护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消毒中心于去污区工作的在职人员进行调查,归纳近年来出现锐器损伤的情况,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根据分析情况针对性制定对应防护措施。结果去污区工作人员在对器械进行回收、清点、分类以及手工清洗的过程中出现锐器伤害事件概率相对较高,主要受伤群体为技术人员。结论消毒供应中心对于去污区工作人员在进行职业操作的时候应该有一套严格完善的安全防护制度作为引导,确保流程规范性,最大程度降低工作人员出现锐器伤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职业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和发生环节,应用细节管理方法对各项操作流程进行细节改进,实施细节管理,比较细节管理前后效果.结果 实施细节管理后工作人员对职业防护知识掌握率及职业防护措施落实率显著提高,锐器损伤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 细节管理能显著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护对策,有效避免锐器损伤.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共5年期间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发生锐器损伤的登记资料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找出降低锐器损伤发生率的对策.结果 对临床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回收和毁型,发生锐器损伤的次数明显增加.结论 改进易发生锐器损伤意外的工作环节,加强宣传和培训,增强防护意识是消毒供应中心防止锐器损伤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消毒供应中心是集中处理大量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用品的部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不良因素都会对工作人员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现就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工作中的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职业防护预防职业性损伤的效果.方法: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各项工作照常规进行,第二阶段则针对工作中的职业性损伤情况进行改进管理,分析预防的效果.结果:第二阶段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认知率为100.00%,明显优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阶段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落实情况除了锐器处理率为88.88%外,其他均为100.00%,明显优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该针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中存在的容易发生感染的因素改进管理,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与能力,实现有效预防职业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职业防护预防职业性损伤的效果。方法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各项工作照常规进行,第二阶段则针对工作中的职业性损伤情况进行改进管理,分析预防的效果。结果第二阶段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认知率为100.00%,明显优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阶段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落实情况除了锐器处理率为88.88%外,其他均为100.00%,明显优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该针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中存在的容易发生感染的因素改进管理,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与能力,实现有效预防职业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邵清春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1):666-666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一个特殊护理单元,工作中与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相接触,如在回收器械时经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几率很高,在工作中被感染的机会很大,时刻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而锐器伤是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消毒供应中心污染区的工作人员要在思想上重视防护,工作中做好防护。  相似文献   

8.
消毒供应中心是集中处理、制作供应临床科室所需的医疗器械、敷料、一次性使用品的科室,担负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贮存、发放工作[1].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每天与锐器接触,操作不慎就会造成工作人员健康损害,美国每年有8700名医务人员因针刺伤而导致职业性感染HBV[2].因此,为提高对锐器伤的重视和关注,现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锐器伤的常见原因进行总结报道,以期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方法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发生职业危害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化学因素、辐射性因素以及工作人员的心理因素等,通过对这些相关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有效降低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发生几率。结论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重要部门,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安全,因此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从各个环节严格进行质量控制,使工作人员提高安全防护意识、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做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发生交叉感染危险性较高的科室,它担负着全院污染物品的清洗、消毒、包装及灭菌,在日常操作中,会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以及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感染性物质,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气溶胶或有害化学气体,或受到高温损伤、锐器伤等职业危害,使工作人员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的潜在危害中.因此,应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消毒隔离防护措施,以加强职业安全管理.1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1.1供应中心护士的自身因素供应中心护士普遍存在年龄大、无正规培训及学习的经历,对职业损害认识不足,防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如:在去污区工作时不能主动穿防护服、戴防护眼镜或面罩等.  相似文献   

11.
宋玲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62-1163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实习期间职业防护现状,探讨减少实习护生锐器伤的干预预防措施。方法对2007-2008年162名实习护生实习结束后进行锐器伤及职业防护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162名护生中,发生锐器伤的有113人次,发生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输液及注射结束拔针时、处置医疗废弃物时、手掰安瓿时和其他原因。2008年实习护生岗前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护生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2007年的实习护生,培训组87名中锐器伤40人次,锐器伤发生率45.98%,未培训组75名中锐器伤73人次,锐器伤发生率9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率高,锐器伤的发生与职业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漠,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密切相关,加强实习护生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效果评价,是减少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的有效干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蒸 《安徽医学》2012,33(9):1243-1244
目的了解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工作人员对职业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并制定相关的对策。方法通过自行设计专家审查的问卷,对安庆市立医院及安庆市其他两家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共48名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危险因素的认知及自我防护措施执行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工作人员对职业危险因素如污染器械包括刺伤、接触传播风险全部认知率仅为75%,清洗介质、机器、心因因素等风险全部认知率均低于40%,利器伤后及时处理占68.75%,参加自我防护的培训仅占62.5%,定期接种疫苗还不足10%。结论去污区工作人员对职业危险因素认知度低,自我防护意识低,应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因素方面专业化知识培训,制定合理的防护对策,降低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工作人员职业伤害和医院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王聪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6):1103-1104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现状,提出减少锐器伤的防护措施。方法调查分析2所二级医院2006年—2008年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结果 2所二级医院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率较高,以针刺伤及玻璃安瓿刺伤为主,临床护士缺乏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结论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理念的教育,完善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培训和监管,是减少临床护士锐器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我院128名临床护士锐器伤情况。结果 96%的护士发生锐器伤,人均2.23次/年;每年发生锐器伤的频率为2次的占46.11%,3次的占35.50%。主要原因是发生在注射器针头与针帽的安装、分离,占26.12%,整理使用后的锐器占22.07%,掰安瓿占17.80%。锐器伤后45.18%的护士挤出伤口的血并消毒,35.96%挤出伤口的血用肥皂水冲洗并消毒。结论临床护士是锐器伤的最高危人群,锐器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废弃锐器的收集处理,建立标准预防措施,可减少护士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消毒供应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情况,提高职业防护水平.方法 对我院消毒供应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统计2013年—2015年2年发生的锐器伤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探讨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 2年间共17人发生40次锐器伤,损伤概率与职称和学历呈负相关;致伤物品以针类和刀类为主,合计占到75%;在清点分类和清洗环节致伤概率最高,合计占到82.5%;发生锐器伤时有18人次没有或未按要求正确戴防护手套;锐器伤后能够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和上报的比率较低,分别为24人次和7人次.结论 我院消毒供应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安全管理、提高防范意识,最大限度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6.
供应室人员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丽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13-14,17
目的了解供应室护士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情况,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本地区各级医院供应室2年内发生的医疗锐器伤情况。结果资历和认知程度越高,防护意识越强,发生锐器伤的几率越低。结论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预防和降低医疗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原因的调查,探讨其相应的防护改进措施。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182名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情况。结果:182名护士锐器伤总次数636次,人均3.42次/年,其中3次/年的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为38.71%;工作2年以内的护士发生锐器伤次数最频繁,人均5.5次/年;锐器伤主要发生在配药,占24.06%;掰安瓿占22.48%;56.76%的未戴手套防护;锐器伤后57.7%的护士挤出伤口的血并消毒,31.92%挤出伤口的血用肥皂水冲洗并消毒。结论:临床护士是锐器伤的最高危人群,规范操作流程和废弃锐器的收集处理流程,健全锐器伤报告和处置制度,提倡使用安全防护器具,可有效的减少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提高职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临床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的调查与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丹  王定壁 《西部医学》2010,22(2):372-374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原因,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对473名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了解锐器伤发生的人数、种类、程度及原因,并对干预措施进行探讨。结果在473名调查的护士中,84.14%的护士曾受到过医疗锐器伤,导致锐器伤的用物主要是:头皮针占23.27%,注射器针头占38.47%,玻璃类占25.42%,处置治疗后用物发生锐器伤占43.47%。结论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发生率高,应采取积极相应的干预措施,加强职业防护,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保证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暴露现状,探讨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伤害预防干预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206名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暴露及原因、预防知识及防护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总结,针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可能及已经面临的职业危害提出预防干预措施。结果 2012-01/2013-12月之间消毒供应中心共发生职业暴露2494例,其中包括利器损伤1017例,占40.78%;化学剂损伤599例,占24.01%;高温烫伤907例,占36.37%。其中主管护师13例,护师72例,护工262例,临时工175例,实习人员1972例;各个职位发生职业危害的频率分别为2.17例/(人·年)、3.60例/(人·年)、4.09例/(人·年)、5.83例/(人·年)、6.75例/(人·年)。消毒供应中心各职称人员职业暴露预防知识水平及防护知识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暴露是多方面多因素的,医院方面应注重改善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工作环境,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提高自身防范意识,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确保医疗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20.
吴娟  李胜玲  王瑞 《吉林医学》2012,(10):2172-2173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现状,探讨发生原因,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护士锐器伤调查表对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69名护士进行锐器伤经历及相关问题的回顾性调查。结果:92.6%的手术室护士在担任器械护士被刺伤,手术室护士均曾发生过锐器伤,锐器种类有注射针头、缝针、刀剪、安瓿、尖头器械(布巾钳、对位钳)及电凝器械,其中缝针刺伤占35.7%,锐器伤有54.1%发生在手术配合中,69名手术室护士1年中发生锐器伤68名,且护龄越高,损失次数越少,66.2%的护士损伤后用消毒液消毒伤口,17.6%的护士损伤后消毒并包扎伤口,76.5%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获得防护知识,在骨关节外科手术的护士受伤率最高,占76.4%。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职业危害较大,应加强重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锐器伤对护士的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