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分叉病变及主支及分支血管均植入药物支架(Stent/Stent)和主支血管植人药物支架、分支血管球囊扩张(Stent/PTCA)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我中心因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自身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242例,248处病变。分又病变的标准根据Lefevre的标准进行分类,主支血管及分支血管的直径均大于2.5mm。分叉病变的类型为前降支/对角支105例(42.3%).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又病变70例(28.2%),回旋支/钝缘支42例(16.9%).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叉病变31例(12.5%),处分叉病变中采用Crush技术28例,“T”型支架置入23例;Reverse T支架置入25例,改良“Y”型支架置入3例;对吻支架置入11例;“V”型支架置入1例和Culotte技术置入5例。其余152例(64.7%)使用cross over技术,共植入药物支架384枚,其中Firebird支架(上海微创公司)327枚,占84.5%。术前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及波力维,术中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索抗凝。术后用药氯吡格雷75mg/d至少服用6个月,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d。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及9个月内的MACE事件(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靶血管重建术)。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无死亡,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为0%,所有病例均完成了9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死亡3例,其中心源性死亡2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3例,再发心绞痛13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7.4%。118例完成9个月的造影随访,随访率为44.5%,其中双药物支架组51例,主支支架组67例。11例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其中双药物支架组5例,主支支架组6例,发生率分别为9.8%和9.0%,P〉0.05,总再狭?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脉内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疗效。方法:17例患者23处严重钙化病变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行旋磨术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观察治疗的即刻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旋磨术与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的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手术成功率100%。最小管腔直径由(0.71±0.28)mm增加到(3.24±0.48)mm(P〈0.05);直径狭窄率由(88.40±7.82)%缩减到(5.26±10.41)%(P〈0.01)。21处病变只选择了1个磨头,占91.30%。9例患者(52.34%)完成了9个月造影复查,无明显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内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可安全用于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裸金属支架(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来本院首次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靶血管为小血管病变且达到完全血运重建的28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BMS组114例、DES组173例,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12个月的临床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冠脉病变特点、PCI成功率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冠脉造影随访显示DES组再狭窄率均明显低于BMS组(4.87%vs32.25%,P〈0.01);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亦明显低于BMS(3.00%VS13.59%,P〈0.01)。结论DES治疗小血管病变安全可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应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后再狭窄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6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支架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分别接受TaxusTM支架和Express2普通金属裸支架治疗。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随访(10.7±2.3)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靶血管失败(TVF)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心脏事件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示药物支架组靶血管支架内及节段内MLD分别为(2.19±0.32)mm和(2.07±0.30)mm,显著大于对照组的(1.86±0.35)mm和(1.79±0.32)mm;支架内及节段内直径狭窄分别为(11.69±9.03)%和(18.59±9.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14±8.87)%和(35.09±9.01)%;再狭窄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9%。随访期药物支架组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靶血管失败发生率分别为13.3%和9.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3%和21.3%;而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可以减少PC 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并改善预后,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共3854例)后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25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情况.结果 25例支架内血栓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25例(100%),多支血管病变22例(88%),合并大量吸烟史14例(56%),高脂血症13例(52%),高血压病11例(44%),糖尿病11例(44%).血栓靶血管累及左前降支16例,血栓靶血管为小血管(直径:<2.5 mm)11例,长病变(>20 mm)15例.18例患者经介入干预后血流达TIMI 3级;7例血流达TIMI 1-2级.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大量吸烟、前降支病变、小血管(直径<2.5mm)、长病变(>20 mm)、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等.急诊尽早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紫杉醇和雷帕霉素两种洗脱支架冠状动脉置入术对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83例Braunwald分级ⅡB级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分成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组(紫杉醇组,美国Boston公司Taxus支架)41例(43个病变)和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组(雷帕霉素组,美国Cordis公司Cypher支架)42例(45个病变)。进行择期冠状动脉腔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于术前、术后2h、术后1周留取血清样本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保存血清样本于~75℃冰箱冻存,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MMP-9水平。结果78例患者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术前、术后2h、术后1周血清总CRP水平分别为(9.5±3.8)、(11.8±5.6)、(22.8±11.2)mg/dl(P〈0.05),血清总MMP-9水平分别为(49.66±2.64)、(52.1±2.45)、(89.76±2.58)ng/ml(P〈0.05)。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37例置入Taxus支架与41例置入Cypher支架的患者CRP与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CPR与MMP-9水平逐渐升高,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CRP与MMP-9均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炎症反应强弱的指标。本组患者Taxus支架与Cypher支架对CRP与MMP-9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紫杉醇药物支架和雷帕霉素药物支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我院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且植入火鸟(F组)或垠艺(Y组)单一支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64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1年发生支架内血栓、靶血管血运重建、死亡等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术后1年出现支架内血栓、靶血管血运重建、病死率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紫杉醇药物支架和雷帕霉素药物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远期疗效、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共3854例)后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25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情况.结果 25例支架内血栓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25例(100%),多支血管病变22例(88%),合并大量吸烟史14例(56%),高脂血症13例(52%),高血压病11例(44%),糖尿病11例(44%).血栓靶血管累及左前降支16例,血栓靶血管为小血管(直径:<2.5 mm)11例,长病变(>20 mm)15例.18例患者经介入干预后血流达TIMI 3级;7例血流达TIMI 1-2级.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大量吸烟、前降支病变、小血管(直径<2.5mm)、长病变(>20 mm)、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等.急诊尽早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134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所见、治疗和预后。方法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法,多体位造影,左主干狭窄≥50%为临床有意义的病变。对134例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701例冠心病患者中左主干病变134例(7.9%),检出率低。其中左主干Ⅰ级病变62例,占46.3%,末端包括分叉处狭窄71例,占53.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96例(71.6%),合并心肌梗死51例(38.1%)。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2例(53.7%),术后64例(88.9%)心绞痛症状消失。11例行无保护左主干支架植入术,术后2例有轻微心绞痛发作。结论左主干病变临床症状严重,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惟一手段,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仍为最佳治疗方法,但经过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可以行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共3854例)后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25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情况.结果 25例支架内血栓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25例(100%),多支血管病变22例(88%),合并大量吸烟史14例(56%),高脂血症13例(52%),高血压病11例(44%),糖尿病11例(44%).血栓靶血管累及左前降支16例,血栓靶血管为小血管(直径:<2.5 mm)11例,长病变(>20 mm)15例.18例患者经介入干预后血流达TIMI 3级;7例血流达TIMI 1-2级.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大量吸烟、前降支病变、小血管(直径<2.5mm)、长病变(>20 mm)、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等.急诊尽早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分析40例植入该支架的左主干末端病变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术式、手术操作技巧、手术前后影像学结果、住院期间严重不良心性事件(MACEs)、出院后随访以及术后8个月的造影结果等。结果(1)患者平均最小管腔内径由术前(0.81±0.48)mm增加到了术后(3.53±0.22)mm。(2)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0%,住院期间的心绞痛复发率、病死率及急诊再次血运重建率均为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病死率为2.5%。(3)平均随访(8.43±3.24)个月,MACEs发生率为20.0%。(4)27例(67.5%)患者术后8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22例(81.5%)患者左主干原支架内未见明显狭窄,5例(18.5%)患者左主干相关部位出现新病变,晚期管腔丢失平均为(2.18±0.11)mm。(5)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造影随访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经选择的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中的应用,近期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电图(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关系。方法 对107例由急诊科收入院的ACS患者的ECG及CA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复杂,单支、2支、3支病变均占一定比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2支以上病变均包含左前降支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2支以上病变均包含右冠状动脉病变。(2)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单支病变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vs28%,P〉0.05),2支以上病变发病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4%vs63%,P〉0.05)。(3)〈65岁组单支病变发病率明显高于≥65岁组(46%vs18%,P〈0.01),〈65岁组2支以上病变发病率明显低于≥65岁组(48%vs78%,P〈0.01)。(4)ECG诊断ACS相关病变血管的特异度为100.0%,敏感度为33.3%。结论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ECG能基本确定相关病变血管,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ECG不易确定相关病变血管,应尽早行CAG检查明确诊断;年龄越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越复杂,亦应尽早行CAG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过去1年余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2月~2006年6月在我院行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362例,年龄31~83岁,平均(51.2±11.5)岁。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2例(28.2%),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5例(9.7%),不稳定性心绞痛225例(62.2%)。观察PCI成功率,死亡率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冠脉造影提示单支血管病变119例(32.9%),多支血管病变243例(67.1%),靶血管共有642例,左主干病变11例(1.7%),前降支306例,回旋支142例(22.1%),右冠状动脉183例(28.5%)。在362例患者中,全部行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内共植入支架484枚。PCI病例成功率99.0%。362例患者随访6个月,住院期间死亡4例(1.1%),院外猝死1例。[结论]随着介入器械的改进和介入技术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显著疗效。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主要优势为再通快,TIMI级血流率高,近期死亡率低,可显著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免疫标志物的测定,研究梗死前心绞痛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梗死前心绞痛组(48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40例)在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比较两组心肌梗死面积、心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测定两组免疫炎症反应标志物水平。结果梗死前心绞痛组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梗死前心绞痛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前心绞痛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多,梗死区周围侧支循环丰富;梗死前心绞痛组自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IgE明显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结论梗死前心绞痛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华  林芬 《医疗装备》2024,(6):75-77
目的 比较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CH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检查方式不同分为FFR组(50例,采用FFR指导PCI)与造影组(48例,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指导PCI)。统计两组行PCI的患者数量、行PCI患者的血管病变部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两组出院后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再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复发心绞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共26例患者进行PCI,其中FFR组18例(36.00%),造影组8例(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FFR组再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均低于造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冠状动脉造影,使用FFR可指导CHD患者行PCI,明显降低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9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19例,又根据血管病变程度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54例及多支血管病变组43例.同时以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浆hs-CRP浓度.结果 冠心病患者各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在冠心病各亚组中,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hs-CRP浓度依次增高.多支血管病变组hs-CRP含量亦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P〈0.05).结论 血浆hs-CRP浓度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TM,cod is)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球囊预扩张后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或不经球囊扩张直接置入CYPHERTM,评价CYPHERTM支架的手术成功率。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100%,术后造影病变残余狭窄4.1%±3.2%,住院期间无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无心肌梗死,无死亡。结论CYPHERTM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可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死病变(CTO)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25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的57例CTO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1例,双支病变29例,三支病变17例。在70支病变血管中,无前向血流通过44支,少量血流通过26支;前降支病变32支,回旋支病变16支,右冠状动脉病变22支;闭死时间≤3个月41支,>3个月29支;闭死长度≤20 mm43支,>20 mm27支;闭死末端形态呈鼠尾状42支,呈刀切状28支;70支完全闭死血管成功植入支架57支,PCI成功率81.4%。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男性患者,早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选择适当的病例及病变,对预防CTO形成及提高PCI成功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8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DM组)41例及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非DM组)5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DM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率、病变血管率及弥漫性血管病变率均明显增高。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高血压、高血脂高发,冠状动脉呈多支病变且较严重,积极干预血糖及心血管病的其他高危因素,对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00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随机分为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组(直接支架组)和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组(预扩张组),应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心肌呈色分级(myocardial blush grading,MBG)两种方法评价AMI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并对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及冠脉造影随访6个月。结果虽然两组术后即刻TIMI3级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 vs 90%,P〉0.05),但直接支架组与预扩张组比较,术后即刻MBG分级2~3级明显增高(90% vs 74%,P〈0.05),无复流(no—reflow,NR)发生率明冠降低(10% vs 26%,P〈0.05)。两组6个月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 vs 10%,P〉0.05),冠脉造影再狭窄发生率及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节段内最小管腔直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5%VS7.7%,(2.91±0.25)mm vs(2.94±0.35)mm、(2.87±0.18)mm vs(2.84±0.25)mm、(0.12±0.09)mm vs(0.12±0,08)mm、(0,14±0.12)mm vs(0.13±0.10)mm,P值均〉0.05]。结论无球衰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治疗AMI安全可行,可降低AMI血管再通后心肌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