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口腔颌面部感染伴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1例诊断为间隙感染的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糖尿病组(28例)和非糖尿病组(33例).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指标(性别、年龄、病因、症状发作至入院时间,受累间隙数),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治疗变量(住院天数、并发症).2组数据分别进行比较,对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结果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糖尿病组(28例)与非糖尿病组(33例)相比较,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2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年龄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2组感染间隙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感染来源方面2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感染的主要来源为牙源性,其次为腺源性.2组患者入院时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进行比较(P>0.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及并发症上分别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之: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发病年龄大,受累间隙多,入院时血糖浓度高,住院时间长,更易发生并发症,且后果严重.结论 口腔颌面部感染伴糖尿病时,患者的面部感染程度更重,相对住院天数长,并发症多,对此类患者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刘志勇 《当代医学》2014,(16):67-6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效果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2012年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158例,根据患者有无糖尿病分为2组,糖尿病组(n=55)和非糖尿病组(n=85),分别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牙源性感染是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CT检查结果显示,2组受累间隙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效果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应注意牙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治疗患者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过程中,采取双管负压引流法取得的效果以及具有的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外科在2016年3—9月期间内,进行治疗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70例为分析对象,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35例),观察组在治疗中选择了双管负压引流法,而对照组选择的是传统的切开引流法,该两组患者均是依据脓液的细菌培养情况来用抗生素实施治疗,并将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感染间隙愈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全部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达到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57%),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42,P<0.05).结论 总之,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双管负压引流法与传统的切开引流法有更好的效果,具有很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 ,以及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免疫比浊法对 196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前和用不同方法治疗后血清IgG、IgA、IgM水平进行检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 ,治疗组根据血清IgG、IgA、IgM检测结果对患者应用抗生素并辅以免疫制剂治疗。结果  治疗前多数患者血清IgG、IgM偏高 ,且轻、重型患者之间血清IgG、IgA、IgM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治疗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在体温下降、炎症消退、住院时间等方面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血清免疫球蛋白可作为判断口腔颌面部感染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客观指标。免疫制剂是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收治的39例糖尿病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感染部位、感染来源、实验室检查及转归。结果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易累及多个间隙,感染来源主要为牙源性感染,细菌培养结果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39例患者均行切开引流后,给以足量有效抗菌药物等综合治疗,治愈出院。结论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严重,且易反复,宜早期、广泛行切开引流,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并发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1998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糖尿病合并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与非糖尿病间隙感染者65例临床资料比较其感染的严重程度、疗程和治疗方法.结果 糖尿病组合并颌面间隙感染的疗程明显长于非糖尿病组,且感染程度较重,易累及多个间隙(χ2=15.07,P<0.01).结论 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感染程度较重,易累及多个间隙,疗程长,在控制感染及处理局部病灶的同时应积极控制血糖及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6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伴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主要感染病因为牙源性感染;观察组感染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和半链球菌:两组患者感染后白细胞均升高,但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观察组切开引流数目、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为牙源性感染且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下颌下间隙感染,其感染较重,临床治疗效果不显著,出现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奥硝唑用于临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替硝唑治疗,观察组使用奥硝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状况,并对其临床效果加以比较.结果 观察组痊愈病程平均4 d,对照组痊愈病程平均8 d,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患者47例(94.00%),对照组痊愈患者34例(68.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奥硝唑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恢复时间较短,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医疗质量,可对其进行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和非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3年收治100例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设为A组,另选同期收治的100例非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设为B组。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对比2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A组患者出现多间隙感染、发热、口底蜂窝织炎事件概率相对于B组患者明显高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相对于A组患者要少很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非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糖尿病合并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情更为严重,且病情康复所需时间长,应立即采取感染和血糖指数控制的治疗方案,保障患者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在糖尿病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抗生素降阶梯疗法在糖尿病重症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30例糖尿病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成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组(A组18例)和常规升级组(B组12例),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肺脏CT感染灶吸收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平均住院日、并发症控制时间及真茵定植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抗生素使用疗程、平均住院日较B组短(P<0.05),抗生素使用15 d后病灶吸收率较B组高(P<0.05),病死率、真菌定植发生率较B纽低(P<0.05).结论 抗生素降阶梯疗法治疗糖尿病重症肺炎患者具有控制感染迅速、病死率低、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黄东瑾  谢玲珠  郑仰纯  邱扬 《广东医学》2016,(13):1952-1956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日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平均住院日的控制方法。方法收集主要诊断为糖尿病或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老年患者病案首页数据,将可能影响其住院日的因素分为社会学因素、疾病因素和临床因素。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逐个筛选出影响住院日的因素,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建立老年糖尿患者住院日分布的预测概率方程。结果(1)年龄( P<0.001)、职业(P=0.001)、付费方式(P<0.001)、住院次数(P<0.001)、伴随疾病(P<0.001)、慢性并发症(P<0.001)、医院感染(P<0.001)、手术(P<0.001)、3 d确诊(P<0.001)、转科(P=0.007)、疗效(P=0.003)等11个因素对住院日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经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8个对糖尿病患者住院日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按各因素优势比大小依次为:医院感染、手术、伴随疾病、慢性并发症、住院次数、年龄、付费方式、疗效。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日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医院感染、手术、合并伴随疾病或慢性并发症、多次住院、年龄增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付费、追求疗效等均可明显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日。  相似文献   

12.
施静  丁炎  周昊  吴鹏西  朱巧英  周锋盛  蒋骁 《重庆医学》2016,(30):4222-4225
目的:比较糖尿病(DM)患者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的临床和超声特征。方法146例糖尿病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DM )患者根据糖化产物血红蛋白A1c(HbA1c)水平分为3组(控制好,HbA1c≤7%;控制良好,7%< HbA1c≤9%;控制差,HbA1c>9%)。分别比较3组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超声特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血糖控制好和良好的患者相比,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发病年龄低、住院时间更长(P<0.05);更易合并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P<0.05);并发症及需积极抢救的临床危象多见;转移性感染多发(P<0.05)。KPLA‐DM可呈特征性的片状、团块状增强回声超声图像,血糖控制差的患者胆道系统积气、肝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其他两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KPLA‐DM 超声图像具有特征性,超声观察到的胆道系统积气及肝静脉血栓形成与KPLA‐DM 患者血糖控制差相关,提示可能存在转移性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PU)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其异同,为临床医师诊治该病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老年消化性溃疡351例(老年组)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351例(中青年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临床症状、并发症、溃疡部位、性状、大小、伴发疾病及治疗与转归等因素.结果 (1)临床症状:与青年组相比,老年消化性溃疡症状不典型(80.3%vs 73.0%),常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46.7%vs 29.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典型上腹痛者低于中青年组(19.7%vs 37.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常见并发症:老年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6.7%vs 29.6%),以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溃疡灶部位:老年组胃溃疡、高位溃疡较中青年组增多(P<0.05);(4)溃疡性状与大小:老年组巨大溃疡(≥2.0 cm)患者多于中青年组(15.1%vs 4.3%,P<0.05);但HP感染无明显差异(90.3%vs 90.9%,P>0.05);(5)伴发病:老年组患者伴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胆结石、胆囊炎、痛风等慢性疾病者较中青年组多见(47.0%vs 15.7%,P<0.05);(6)治疗与转归:老年组因并发症死亡者明显高于中青年组(14.0%vs 3.8%,P<0.05).结论 老年消化性溃疡较中青年消化性溃疡具有症状不典型、发病部位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早确诊、早治疗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胃癌患者术后短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39例胃癌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82例(糖尿病组),非糖尿病患者557例(非糖尿病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式、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糖尿病组患者肥胖/超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47.6%与26.9%,P=0.000),且前者的体质量指数显著高于后者(P=0.000)。糖尿病组患者手术根治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P=0.041),但前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显著少于后者(P=0.045)。两组患者的术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17、0.308和0.71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与14.2%,P=0.035);其中糖尿病组患者胃排空障碍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值分别为0.005和0.008)。糖尿病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00)。糖尿病组患者总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非糖尿病组(P=0.033),且前者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后者(P=0.026)。结论糖尿病影响了胃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及术后短期结局。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Type 2 diabetes mellitus(DM)is a disease of metabolic dysregulation.Curr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know the relation between fasting lipid profile and paraoxonase 1(PON1)activity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complications.Methods:The study group consisted of a total of 155 subjects which included non-diabetic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n = 50)and diabetic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group I,n = 66)and without complications(group II,n=39).PON1 activity was measured all the subjects based on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s,and fasting lipid profile and 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levels were determined in clinical chemistry analyzer Hitachi 912.Results:FPG(P<0.001)and TAG(P<0.001)significantly increased,and HDL-C(P<0.001)and PON1(P<0.001)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group I patients when compared to normal controls.In group II patients FPG(P<0.001),TAG(P<0.001)and TC(P<0.05)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HDL-C(P<0.05)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en compared to normal controls.On Pearson correlation,HDL-C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N1 in group I patients(r=0.317,P<0.01).Conclusion:type 2 DM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HDL-C levels and PON1 activity possibly indicating its decreased biochemical role in th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糖尿病(DM)患者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 146例糖尿病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DM)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分为3组(控制好,HbA1c≤7%;控制良好,7%<HbA1c≤9;控制差,HbA1c>9%).分别比较3组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血糖控制好和良好的患者相比,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发病年龄低[平均住院年龄(59.1±13.8)岁],住院时间更长[平均住院时间(23.1士7.6)d];更易合并高脂血症[49例(77.8%)],慢性肾功能不全[12例(19.2%)]等基础疾病;并发症及需积极抢救的临床危象多见;转移性感染多发.影像学表现中,血糖控制差的患者胆管系统积气[18例(28.6%)],肝静脉血栓性静脉炎[20例(31.8%)],肝脓肿产气[26例(28.6%)]发生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PLA-DM患者血糖控制差与肝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气体形成和转移性脓肿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pen appendectomy, OA)治疗阑尾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行阑尾切除术患者862例,其中LA组335例,OA组527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切口感染、肠梗阻、腹腔脓肿等情况。结果 LA组患者中,325例在腹腔镜下切除阑尾,中转开腹10例(3.0%)。LA组较OA组出血量少[(16.6±13.2) mL vs. (24.7±18.3) mL,P<0.001],切口感染率低(0.9% vs. 4.9%,P<0.001),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低(4.5% vs.11.6%,P<0.001),平均住院时间短[(4.4±1.9) 天 vs. (5.1±2.5) 天,P<0.001],住院综合费用高[ (7 806±1 406)元 vs.(4 871±1 308)元,P<0.001],手术时间长[(41.4±8.1) min vs.(38.8±11.7) min,P<0.001]。两组腹腔脓肿、肠梗阻及再次手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LA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9.55%,低于OA组的14.42% (P=0.035)。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BMI≥24),LA组较OA组有明显微创优势,而且手术时间缩短[(45.2±7.7) min vs.(49.0±7.6)min,P=0.004],住院费用不增加[(7 951±1 485)元vs.(7 717±1 705)元,P=0.396)]。结论 LA与OA同样安全可靠,在减少切口感染、术后疼痛等并发症方面较OA有明显优势,但费用较高,手术时间稍长。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LA可作为阑尾切除手术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EST术)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舟山医院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6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EST组(n=80)与EST+EPBD组(n=80),EST组实施EST术,EST+EPBD组实施EST术联合EPBD术。比较2组患者术中操作时间与出血量、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与EST组相比,EST+EPBD组术后出血、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胆道感染、术后腹痛及总并发症显著降低(P=0.043;P=0.030;P=0.009;P=0.030;P=0.016;P<0.001);EST+EPBD组残余结石、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结石复发及取石时间缩短或减少(P=0.086;P=0.035;P=0.001;P=0.739;P=0.283),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增高(P=0.029);EST+EPBD组术中操作时间与出血量、住院与术后排便天数缩短或减少(P=0.029;P<0.001;P=0.013;P=0.002),但EST+EPBD组住院费用略增高(P=0.323)。 结论 EST联合EPBD术在术后并发症及取石方面均优于单纯EST术,且在术中操作时间、术后排便时间等方面也优于EST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上尿路结石(UUC)合并2 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其治疗方式的选择 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 年1 月-2015 年6 月该院UUC 住院患者660 例,将其分为合并T2DM(病 例组)172 例、未合并糖尿病(DM)(对照组)488 例。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各种检验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 结果 两组住院天数、术前抗感染天数、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结石最大径、肾积水、 尿培养、术前血小板计数差异及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尿路刺激症状、抗菌药物 使用强度、入住重症监护室(ICU)、肾功能不全、并发脓毒血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手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多次手术原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UUC 合并T2DM 患者临床症状与其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患者出现尿路感染、肾功能受损及凝血功能 改变可能性增大;手术耐受性下降,更容易发生出血等手术并发症,再次手术可能性增大。但其结石体积相对 较小、肾积水相对较轻及脓毒血症的发生率未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