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急剧增加[1],加上他们中绝大多数正值生育高峰[2].通过举家流动并在异地生育子女,使流动儿童也随着流动人口的剧增而上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家庭化流动的视角分析广东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广东省数据。应用χ2检验比较有无家人随迁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差别,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结果跨省流动占72.56%,家庭化流动比例为71.40%。年住院率4.03%,应住院未住院比例18.00%。有家人随迁的流动人口住院率(5.28%)高于有家人随迁的流动人口(0.90%)(P0.001),应住院未住院比例(16.45%)则低于无家人随迁的流动人口(35.4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有家人随迁的流动人口更易利用卫生服务(OR=1.65,P0.05)。分层分析结果表明有家人随迁的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包括学历、婚姻状况、就业情况和家庭月收入,而无家人随迁的流动人口则是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和就业情况。结论广东省流动人口以家庭化流动为主,有家人随迁的流动人口相比独自一人在流入地居住的流动人口更易利用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3.
袁雁飞  常春 《中国健康教育》2013,(4):362-364,37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口管理政策的松动,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日益重要的群体[1]。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截至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61亿[2],而2009年的数据为2.11亿[3]。一方面,流动人口的数量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流动人口面临的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大量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由于其特殊性(如较低的文化程度、流动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长期存在,首都北京必然成为流动人口的重要流入地之一。流动人口在为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1北京市流动人口特点我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北京地区1990年流动人口的总规模保持在100万人以上,最高时达150万人[1],1997年达285.9万人,2005年达到357.3万人,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目前,63.8%的流动人口集中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在近郊和环城带区已陆续形成97个万人以上流动人口聚居的地…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我国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1],其中,至少有3000万来自血吸虫病疫区的人口作为传染源流向各个城市[2-3],对仍有钉螺孳生的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或控制地区带来潜在的传播威胁[4].目前,针对流动人口的血防工作在流入地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监测工作[3-5].为了解流动人口的血防知识情况,探索针对流动人口的血吸虫病防控对策,笔者于2009年在湖南省洞庭湖区对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的血防知识和感染现状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青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对健康移民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为制定流动人口健康保障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利用"2015年青年流动人口健康意识调查"数据,对3 001名青年流动人口及1 531名当地人口进行分析,用体质指数(BMI)作为衡量健康的客观指标。结果:流动时间小于1年的青年流动人口,其超重/肥胖的比例为12.5%,要低于当地人口的18.9%(P0.05)。随着流动时间的延长,青年流动人口超重及肥胖的比例逐渐接近当地人口;当流动时间达到5年及以上时,超重/肥胖的比例达到27.8%,高于当地人口。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婚、经济收入5 000元/月及以上、参加保险、吸烟、经常喝酒、流动时间较长的青年流动人口超重/肥胖的比例较高,与健康状况变差有关。结论:加大健康促进力度,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相关部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改善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降低流动人口异地就医障碍,保障流动人口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流动人口住院机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关注医疗保险的作用,为我国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流动人口住院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住院机构获得报销的人数比例与未报销原因进行分析和t检验,对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行分析。结果:流动人口选择县级及以下医院住院的比例为56.4%,这一比例在流入地、其他地方住院人群中分别为51.5%、37.9%,均低于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全国居民县级及以下医院住院比例(72.6%),但在户籍地住院人群中这一比例为78.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学特征、经济社会特征、流动特征、住院地点、住院原因、现居地省份对流动人口住院机构选择均有显著影响,然而医疗保险却无显著影响。结论:流动人口选择县级及以下医院住院比例偏低,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医疗保险未起到对流动人口的分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健康教育传播方式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查明流动人口在选择不同健康教育方式时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卫生健康策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和回归分析。结果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的传播方式中,宣传栏(88.6%)和宣传资料(88.3%)所占比例最大,而社区网站(9.1%)和社区医生传授(16.5%)所占比例最低。同时发现,低年龄、低收入、流动时间短是中国流动人口中接受健康教育的薄弱人群,跨境流动人群和东北地区是中国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宣传较为薄弱的对象和地区。结论在有限公共财政的约束下,要重视不同特征流动人口在选择健康教育方式时的区别,针对不同特征流动人口选择接受健康教育方式的偏好进行精准的差异化管理,从而提高政府医疗公共服务的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四川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出参考意见。[方法]使用2015年四川省"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获得8000个有效样本,对其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及孕产妇健康管理的数据进行描述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调查流动人口中,已经在流入地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占24.8%,年龄、流动范围、单位性质以及是否打算长期居住是建立健康档案的影响因素;获得过健康教育知识的占95.3%,年龄、流动范围、是否工作、是否打算长期居住是接受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流动人口子女有预防接种证的占97.5%,目前年龄已完成应接种的所有国家规定疫苗的占94.5%;流动儿童建立了《0~6岁儿童保健手册》的占84.9%,接受过免费健康检查的占67.5%;流动孕产妇完成5次及以上产前检查的占45.3%,产后28 d接受过入户产后访视占50.9%,产后42 d接受过健康检查的占77.6%。[结论]四川省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档率较低、健康教育未全面覆盖,流动儿童健康管理有待改善,流动孕产妇健康管理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国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现况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累计分析154 586例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接受控制吸烟(51.5%)、妇幼保健/优生优育(51.2%)、生殖健康与避孕(50.5%)健康教育服务的比例较高,接受职业病防治(33.4%)、结核病防治(33.7%)以及心理健康(35.8%)的比例较低。女性、年龄较低、文化程度较高、在婚、省内流动、流动时间较短、收入较低、中西部地区、城市、自我评价健康、已建立健康档案、未患慢性疾病的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水平更高(P 0.05)。结论流动人口接受健康教育的水平较低,应将年龄较大者、文化程度较低者、跨省流动者作为重点干预对象,同时强化对东部、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密集区域及农村社区健康教育资源的投入。  相似文献   

11.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近10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报道[1],我国剖宫产率已高达33.8%以上,明显高于WHO提出不大于15%的标准。剖宫产切口感染是妇产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闵行区流动人口出生特征,为完善本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上海市出生医学信息系统出生监测数据,分析2007—2011年闵行区流动人口出生特征,并与户籍人口出生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7.53~123.36,剖宫产率为33.60%~37.50%,流动人口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出生缺陷报告率低于户籍人口。[结论]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生育状况存在差异。重点加强流动人口孕产期保健管理,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健康宣教力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国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和壁垒的逐步消除,城市外来人员大量增加,且近几年来,人口的流动方式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流动人口以家庭的方式进行迁徙.有研究表明,约1/4的流动人口是举家迁移,有近1/3流动人口带有"移民"性质[1],越来越多的儿童少年加人到流动人口的行列.2007年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目前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约有2 000万,并且还在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外剖宫产率不断上升[1],我国已达40%[2],故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努力降低剖宫产率事在必行,我们对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近2年剖宫产手术原因进行探讨,以便于临床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5.
正剖宫产瘢痕憩室是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在愈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与宫腔相通的凹陷[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上升并维持在较高水平[2-4],憩室相关报道越来越多,2014年中国的剖宫产率为34.9%[5]。通过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sonography,TVS)评估,在有剖宫产史的人群中,憩室的发生率可达24.0%~70.0%[2],与憩室相关的异常子宫出血、痛经、慢性盆腔疼痛等对患者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并且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孕产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现状,探索不同流动特征对孕产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选取北京市朝阳区、青岛、厦门、嘉兴、深圳、中山6座城市(区)的1 477名流动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流动特征对流动孕产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结果流动孕产妇孕12周内建册和孕期接受5次及以上产前检查的比例分别为89.00%和78.68%,产后访视的接受率为62.38%。其中产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在城市水平间存在组内聚集性(ICC=0.14,P0.01;ICC=0.40,P0.01)。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和流入地流动人口的比例对孕早期建册和产前检查服务的利用均存在影响;流动原因主要影响产前检查服务的利用。单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流动范围影响孕产妇产后访视服务的利用。结论流动特征不同的流动孕产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水平存在差异。应根据孕产妇的不同流动特征提供针对性、可及性的服务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性科学界对性健康定义为:在身心和谐、人性丰满的基础上,通过密切人际交往和建立爱情的方式,达到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协调和圆满.未婚流动女性由于流动原因,往往难以获得计划生育常规服务[1],对安全性行为的保护意识也较弱.为了解山东省青岛市未婚流动女性的性健康现状及相关特点,为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及促进流动人口性健康提供科学依据,于2008年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剧增 ,流动儿童的数量也随之上升。如何管理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计免 ) ,已成为当前计免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就国内外流动儿童计免的管理情况综述如下。一、流动儿童的现状据报道 ,2 0世纪 90年代我国流动儿童的比例占服务区儿童总数的 15 0 %~ 2 3 0 % [1] 。深圳市 0~ 3岁流动儿童占同龄儿童的 6 7 8% [2 ] ,四川省 7岁以下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比例为 1∶11 78[3 ] ,浙江岱山县 0~ 6岁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比例为 1∶5 0 0 7[4] ,冯永庄等[5] 用快速方法调查 ,结果显示 ,0~ 4岁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深入分析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现状及影响因素,促进流动人口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方法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比例为29.1%(59 934/205 990),未建立健康档案及不清楚的比例分别为54.5%(112 228/205 990)和16.4%(33 828/205 990)。同时发现,健康档案建设在人群间、区域间差异显著,未婚、低学历、跨省流动、流动时间短的青年男性是健康档案建立的薄弱人群;东部地区(41.6%)流入人口的健康档案建立比例仅为中部地区(20.5%)的一半;未接受过健康教育人群的健康档案建立比例最低,仅为8.3%(1 380/16 645),健康教育对健康档案建设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结论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设工作亟待加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均需主动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11-2016年吉林省登记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特征,为制定全省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运用SPSS 20.0对吉林省登记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人口学情况、患者发现、流动形式、诊断延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6年吉林省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共登记6 827例,其中涂阳患者1 981例(占29.0%),涂阴患者4 536例(占66.4%);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占全省活动性肺结核的比例逐年增长,患者以男性为主(占70.6%),职业为农牧渔民的比例最高(占48.7%),患病的流动人口以市内流动为主(占77.7%);转诊追踪发现的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较多(占83.8%),绝大多数的患者就诊延迟(占72.9%)。结论吉林省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控取得一定成效,要加大主动发现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的力度,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流动人口结核病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