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王庆其教授在其《王庆其内经讲稿》中说:"风性易动,风气又通于肝,肝病多化风。故震摇,眩晕等具有风象的病证,其病机同属于肝。知道了病机就好对证治疗了。比如同样是眩晕,肝风内动之眩晕,我们治以天麻钩藤饮;肝阳化风的眩晕,我们可以用镇肝  相似文献   

2.
眩晕,即旋转运动之意。患者自觉视物旋转运动,震掉欲仆,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船,虽闭目亦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眩晕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但若以眩晕为主症,则中医学又将其单列病名,称为眩晕病。其发病之由,既可因内伤而引起,亦可因外伤,特别是头部外伤而罹患。究其病因病机,《内经》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等说。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以风火立论;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则以痰病立论,提出“无痰则不作眩”之…  相似文献   

3.
<正>眩是眼目昏花,晕是头脑旋转,二者同时并现,统称眩晕。《内经》中称为"眩冒"、"眩",对其病机论述颇详。眩晕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如心脾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肝肾阴精亏乏,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跌仆所致头部损伤,瘀血阻滞等。颈性眩晕,是指颈部肌肉痉挛或椎体增生、椎间盘突出而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本人运用中药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内耳眩晕病(旧名美尼尔氏病)是指眩晕、耳鸣和耳聋三个联合症状的临床表现。温习祖国医学史,对这类疾病的叙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口问篇中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海论篇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等多处记载。近几年来,有眩晕综合征的说法,则是泛指包括内耳眩晕在内的一切引起眩晕为主的疾病的概括性名称。由于眩晕在临床中较常见,有许多原因可引起眩晕,如果遇到有眩晕症状的患者就给下一个内耳眩晕病的诊断,就很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5.
慢性腹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又有"濡泻"、"洞泻"等名称.本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盛必濡泻."对病因病理及证候已有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现代医学中其发病机制复杂,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疾病,常常与高血压、低血压、梅尼埃病、颈椎病、神经衰弱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中医学中早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则不作眩"的病机观点,为后世从"风痰"论治眩晕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风痰"致病因素,分析眩晕相关经络的相互关系、探讨针刺治疗眩晕的选穴规律,以明确眩晕从风痰论治的机制,进一步为临床针刺治疗眩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1])。"异病同治"的治疗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变》曰:"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指出同样的病机表现出不同的病症,间接表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8.
上火是人们对人体出现异常热象的俗称,中医古代文献对上火没有系统的论述,但是中医对火的认识却十分丰富,早在《黄帝内经》就记载了多种“火”的概念,如“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另外《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19条中,关于火的论述就有五条。  相似文献   

9.
<正>病机十九条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仅176字,言简意赅,条理清晰,释义明确,对较复杂的病症有执简驭繁的作用,强调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以达到"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要求。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历代名家皆较为推崇,对临证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中医纲领性文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黄帝内经》涉及眩晕病的相关条文进行解析、归纳,可以认为眩晕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4个方面,分别是外邪侵袭、脏腑内伤、五运六气、气机失常。而与该病相关的脏腑主要为肝、肾、脑,同时足太阳、足少阳、足厥阴等经脉亦与眩晕病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认为,眩晕病是由于本虚而风邪侵袭所致,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1.
王瑞霞 《临床医学》1999,19(11):36-37
眩晕证,源出《内经》,历代医藉论述颇多,其病因病机,多以痰虚为。近年来,痰瘀同治研究亦多有报道。笔者在眩晕病的治疗中,采用痰瘀同治,每获满意疗效。现略述如下: 1 痰瘀同为眩晕的病因 痰与瘀是津和血运行失常停滞的病理产物,是第二致病因素。痰和瘀皆可致眩。古人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饮)乃因脾肺胃三脏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正常敷布与排泄,以  相似文献   

12.
眩晕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它可以在各个年龄段发生。中医对眩晕的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眩晕的病理机制在中医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和“诸风致眩皆属于肝”的记载。《证治要诀·眩晕》篇曰:“痰饮、头风、七气、失  相似文献   

13.
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非近世才提出来的,而是源渊于《内经》,创立于《伤寒杂病论》。以《内经》而言,仅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病机十九条即可发现,其中虽侧重于"掉眩"、"收引"、"郁"、"肿满"、"瞀"、"鼓栗"等证的辨别,也作了"疮"、"瘘"、"痉"等病的诊断,可见已有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萌芽,而汉代张仲景则确立了辨证与辨病的诊疗体系,如《金匮要略》中,绝大多数篇名皆冠以"病脉证并治"。  相似文献   

14.
收集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眩的论述,基于上、中、下部位三焦及少阳三焦角度探讨眩晕病之因机证治,其中上焦肺气虚冷,中焦水饮、胃热、湿热上扰清空,下焦阳虚水泛、水饮内停、阴阳气血亏虚皆可致眩,最后对少阳三焦致眩进行阐释,从而揭示张仲景对于各种原因所致眩晕的不同治法,反映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正>朱佳教授对咳嗽的诊治经验丰富,造诣颇深。对于"肝咳",朱佳教授有着独特的见解。本文梳理了朱佳教授的学术观点,总结了他对"肝咳"病因,病机,治法的观点。"肝咳"的理论发展"肝咳"首载于《素问·咳论》。历代医家对"肝咳"的症状,病因,病机有着逐渐深入的认识。《素问·咳论》提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隋代,巢元方所著《诸  相似文献   

16.
正高血压病是现代流行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肾阳亏虚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理类型,肾气亏虚、阳气不足是其基本病机,温补肾阳、补益肾气是基本治法。但目前对高血压病肾阳亏虚证的认识尚不统一,故深入地探讨高血压病肾阳亏虚证的证治规律仍然十分必要。理论源流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从肾阳亏虚论治,古代典籍中多有论述。《黄帝内经》言"肾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之一,从郁证的角度重新审视并挖掘《黄帝内经》的有关理论。《黄帝内经》系统提出了郁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及治疗方法。指出情志不遂可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得病,病机特点为气机紊乱,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诊断察体尚需观心,重视以非药物情志疗法疗病先医心。《黄帝内经》是一部蕴含心身医学的诊治大典。  相似文献   

18.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病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指出眩晕可因肝风内动而发生。《丹溪心法》有无痰不作眩之说。《景岳全书》有无虚不作眩之说。在治疗上认为以治虚为主。  相似文献   

19.
病机十九条     
下面介绍五脏病机(共七条): 肝: 原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振动摇摆不定。"眩",头晕眼花。 "风",有内风与外风之分,本条主要指的是内风。 (释义)临床出现肢体振动摇摆、头目眩晕等症,多由肝风内动所致。  相似文献   

20.
正费伯雄是清代著名医家,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在多个方面对中医都有较大的贡献。本文就其论治燥症的经验和思想作一粗浅的探讨。燥邪是六淫之一为秋季所主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没有谈到燥邪致病特点,金代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病机认识,使《内经》六气病机臻于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