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后遗症80例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柳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3):5738-5739
中医认为,中风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或跌仆而致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所致Ⅲ。我科于2008-01—2008—12对80例中风后遗症伴有半身不遂、手足痉挛、手足麻木、手足不遂的住院患者进行治疗。现将护理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而产生的风、火、瘀、痰、虚等导致的脑脉痹阻或脑溢脉之外,临床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不能吞咽为主症。内经中的仆击、薄厥、大厥、偏枯等论述皆为本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中风的共证是“瘀血和缺血”,包括血栓形成后的脑血管内瘀血及出血后脑血管外的瘀血而引起的脑组织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3.
正中风是指在气血失调、阴阳失衡的基础上,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1]。因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多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中风重在治痰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一病,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中风治痰瘀虽有所论,于中脏腑昏迷不省人事,痰声漉漉时,用豁痰开窍治之,后期半身不遂后遗症,用活血化瘀,则有较多地提及。基于对其中风诸证,痰瘀重视则少。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故笔者认为对中风诸证治疗,涤痰祛瘀是重要法则。1 中风多有痰瘀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病机新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理论认为风、火、痰、瘀、气、虚是缺血性中风病理因素;气血逆乱,脑脉闭阻是其基本病机;近来又产生了毒邪致中的观点。本文立足于传统理论、结合中风病机学研究进展,试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缺血性中风病的发病机制,以期丰富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诊疗脑梗塞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梗塞属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梗塞在中医学中应属于缺血性中风范畴,其病因病机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深人和完善的过程。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内经》中虽无中风的病名,但类似中风病证的记载很多,如卒中昏迷期归为“仆击”、“大厥”、“薄厥”等,半身不遂归为“偏风”、“偏枯”等,  相似文献   

7.
中风是危害中老年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它的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脑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之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100例,现将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曹奕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035-1038
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有"阳脉之海"之称;它循行于背部正中线,督脉的脉气与手足三阳经及带脉、阳维脉交汇,所以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此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所以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相关。督脉脉气失调,不仅可发生腰脊强痛,也可出现"大人癫疾、小儿惊痫"及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女子不育等症。督脉的主治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内、外、妇、儿多个学科。把它用于中医脑病中风、癫痫、眩晕、儿童多动症等疾病的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注射用血塞通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皂苷,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加脑部的血液流量、提高供氧的作用,同时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对脑缺血组织有明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因多而复杂,但多由患者脏腑功能失调,肝肾亏虚,气血衰少。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而致淤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昏迷,喝僻不遂,发为中风。高校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归纳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淤)六端。基本上点明了中风病的病机特点,现就其相互内在联系,略呈浅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6种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气虚血瘀,有人认为升降逆乱,有人认为痰瘀互阻,为进一步探求中风病病因病机,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根据《中华医典》所收书籍,从《内经》起直至民国年代所有有关文献,依照时代先后,摘出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思想,从而分析诸因素在历史上提出和确立时间,并总结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形成过程。结果:从《内经》起,就有两种认识,一方面认为气虚邪中,另一方面认为气血逆乱,各历史时期对这两方面有深入发展,不同医家强调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现代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主要为5大理论,即①内虚邪中理论。②气血上冲,血菀于上理论。③心火、肝风、气虚、血虚有痰理论。④内虚、肝风、气逆、血瘀理论及其发展。⑤汇通学派中西结合理论,中风理论成熟。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气、虚6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结论:直至民国时期,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成熟完善,与现代中医认识以及临床发现基本一致。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发现中风病的发病大致有两种,一部分人以气血不足为因;另一部分以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因。火热、痰浊、瘀血出现在病变过程,证明临床上部分患者并不出现风、火、痰证,而以虚证为主,确有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据统计其致残率约占7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应用穴位敷贴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肢体偏瘫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历史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巧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7):131-133
目的: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6种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气虚血瘀.有人认为升降逆乱,有人认为痰瘀互阻,为进一步探求中风病病因病机,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根据《中华医典》所收书籍,从《内经》起直至民国年代所有有关文献,依照时代先后,摘出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思想,从而分析诸因素在历史上提出和确立时间,并总结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形成过程。 结果:从《内经》起,就有两种认识,一方面认为气虚邪中,另一方面认为气血逆乱,各历史时期对这两方面有深入发展,不同医家强调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现代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主要为5大理论,即①内虚邪中理论。②气血上冲,血菀于上理论。③心火、肝风、气虚、血虚有痰理论。④内虚、肝风、气逆、血瘀理论及其发展。⑤汇通学派中西结合理论,中风理论成熟。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气、虚6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 结论:直至民国时期,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成熟完善,与现代中医认识以及临床发现基本一致。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发现中风病的发病大致有两种,一部分人以气血不足为因;另一部分以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因。火热、痰浊、瘀血出现在病变过程,证明临床上部分患者并不出现风、火、痰证.而以虚证为主.确有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风与四时时辰变化的关系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平 《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2):49-50
中风包括脑梗塞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中风的发生主要以“肝肾阴虚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发病之标”,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儒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宪,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症候。临床上不少致死性疾病存在时间特异性和气象变化及季节变化的规律性,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中风发病时间亦存…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以猝然昏仆、语言蹇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祖国医学认为发病的病理基础是气虚血瘀,血行受阻,瘀于脉中;或肝肾阴虚,阳亢化风,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对患者采取合理的辨证施护,能加速病情恢复。2001年5月~2004年5月共收治本类患者186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脉泰在中风后抑郁的治疗作用。方法门诊及住院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风后抑郁患者60例,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单中心探索性试验。分为脑脉泰组和氟西汀组两组,每组30例,分别观察3、6周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量表评分,Zung量表评分、CSS量表评分、Barthel量表的评分变化及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6周治疗后,两组均对中风后抑郁有治疗效果,但脑脉泰组的HAMD量表评估,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3.33%、3.33%、66.67%和26.67%,明显优于同疗程氟西汀组的3.33%、0、40.00%、56.67%(P<0.05)。在Zung量表、CSS评分量表、BI指数量表评分中,脑脉泰与氟西汀两组无统计学意义,效果相当。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估指标也未见异常。结论脑脉泰可以有效治疗中风后抑郁,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偏瘫治疗仪在脑梗塞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络庳阻或血溢于脑,以昏愦、半身不遂、肢麻、舌强语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2001年12月至2003年9月我院对收治的60例中风患除予以中医辨证施治,辨证施护外,并用MD-802型偏瘫康复治疗仪进行功能训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中琦  李俊兰 《临床荟萃》2001,16(13):622-624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与自身免疫反应、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因素等有关。属祖国医学“痹证”之范畴。近年来在病因、辨证分型、临床治疗等方面有众多的报道 ,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 ,痹证的发病原因除外感受风寒湿热邪之外 ,内则由气血亏虚 ,肝肾不足所致。周承明等认为 ,本病为脏腑气血亏损 ,营卫之气不固 ,外邪乘虚扰动卫气 ,卫气阴阳平衡紊乱 ,卫阳受损 ,卫阴偏盛 ,偏盛之卫阴逆行而成为内生之邪气 ,流注于关节 ,凝津成痰 ,阻络为瘀 ,而发为本病 [1 ]…  相似文献   

19.
小中风亦称中风先兆,即现代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大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一般不留神经功能缺损,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均涉及相同的某动脉供应的脑供应的脑功能区。小中风的记载,祖国医学《素问·调经论》曰:“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景岳全书·杂证谟》“卒例而不醒者,人必谓之中风中痰。不知忽止者,以气血未败,故旋见而旋止,即小中风也。”清代王清任在他的《医林改错》中,则更为详细…  相似文献   

20.
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中风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不经昏扑而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证。病位在心、脑、肝、肾,多因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加之饮食、情志、劳倦所致。西医称脑梗死。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起病突然,多因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有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康复是指用一切办法,医疗的、社会的、工程的等使患者因疾病或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以残疾者或患者的功能缺损为核心,强调功能锻炼,以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为最终目的。适应证:急性期病情稳定以及处于康复期的患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