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称当归四逆汤。方剂组成当归4钱桂枝3钱白芍3钱细辛1钱木通2钱大枣3枚炙甘草2钱。源流发展当归四逆汤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方用于治疗厥阴伤寒,手足寒冷,脉细等症。历代医家秉《伤寒论》之意,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血虚寒盛所致腹(?)、肢体疼痛、寒厥诸症。如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公元682年)中之  相似文献   

2.
<正>《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作者张仲景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下常见病、多发病的深入研究,反复临床验证,最终完成的了证据的生成、使用及疗效的评价,其确立的诊治思路和方证,经历代医家验证,疗效显著[1]。《伤寒论》太阳病篇中涉及浮脉的条文有34  相似文献   

3.
"脾约"一词语出仲景《伤寒论》,"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后世医家对脾约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该文就历代医家对脾约的认识、病机辨析及导师多年对此证的经验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原因有寒热虚实之分。它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十二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所引起的胃脘疼痛。中医治疗胃脘痛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剂。《伤寒论》所载不少方药治疗胃脘痛仍不失其临床效果。本人以伤寒论方治疗胃脘痛效果满意,现论述如下,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半夏泻心汤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创,乃仲景辛开苦降、治“心下痞”之代表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历代医家颇为推崇,用该方治疗疾病的验案报告甚多,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均有该方剂相关论述。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该方加减治疗多种内科疾病,屡获良效。现举验案如下:1肾炎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迭经战乱,辗转传抄,原貌早非,加之详于方证而略于医理,至后学不得门径而入。历代医家注释成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伤寒学术研究成为中医研究的重要领域。在伤寒学派中,黄元御、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等医家都是应用运气学说研究《伤寒  相似文献   

7.
<正>《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巨著,由东汉医家张仲景编著,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该书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自成书1700多年来,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对其研究层出不穷,各种注释、校注、医案解读、经方利用、学术思想等著作、专题精彩纷呈。作为一部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书中也详细的记录药物的炮制、汤方的制  相似文献   

8.
芍药甘草汤在痛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章  刘桂营 《现代康复》1998,2(6):565-565
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为伤寒因误用汗法伤及阴血而致脚挛急不能伸展.烦躁吐逆之证而设。后历代医家用治多种疾病。笔应用此方加味治疗多种痛症均获良效,现略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430-4432
《伤寒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可谓是学习中医的必读著作。《伤寒论》中包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篇章,通过学习历代文献可知,对于《伤寒论》前五篇章的认识大多比较相似,而对其中的厥阴篇,历代医家的认识分歧较多,难以达成共识,至今大多存疑,被称为"千古疑案"。本文是笔者通过重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对厥阴病进行梳理并对其本质进行探讨,以供同道参详斧正。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经方组方严谨,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作者在临床中,研习《伤寒论》,常将经方活用于皮肤疾患的治疗,每收奇效。今举数例,供同道参考。熟记经典遵经旨,规矩定法不可违使用经方,必须熟记各条经典原文,深刻体会其义,抓住主证,见是证用是方。前贤刘渡舟氏认为:“方与证是《伤  相似文献   

11.
浅述《伤寒论》温阳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的《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虽为论述外感疾病专著,但其全书汗、吐、温、清、下、和、消、补八法并用,方以法立,法以方传,备受历代医家崇奉。纵观本书,温阳方剂运用颇多,散见于六经、霍乱、瘥后劳复诸病之中,有为一脏阳虚而设,有为通体阳衰而立,或疗血虚寒凝,或救阳亡气竭,组方严谨,用药精良,强调扶阳之本,突出温法之重。诚如柯韵伯所言“伤寒以阳气为主”。本文对《伤寒论》中温阳法的应用浅述如下。温阳解表外感风寒之邪,头身疼痛,邪在太阳,治当解表。《伤寒论》多选温卫阳之剂,以汗解肌,驱邪于外。如太阳中风的桂枝汤,太阳伤寒的…  相似文献   

12.
<正>杨栗山,名璇,字玉衡,晚号栗山老人,河南夏邑人,清代康乾年间著名的温病学家。本文以杨栗山所著《伤寒瘟疫条辨》为依据,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系统地梳理杨氏的学术思想,以总结其治温经验。在《伤寒瘟疫条辨》一中,他用寒温对举的思辨方法,从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伤寒温病之不同。杨氏也是继承了《内经》、仲景《伤寒论》等医学经典思想理论,又博采历代医家之精华,尤其受刘河间、王安道、  相似文献   

13.
芍药甘草汤在痛症中的临床应用安徽省灵壁县中医院(灵璧2342000)朱建章刘桂营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为伤寒因误用汗法伤及阴血而致脚挛急不能伸展,烦躁吐逆之证而设。后历代医家用治多种疾病。笔者应用此方加味治疗多种痛症均获良效,现略举数例...  相似文献   

14.
正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论》原文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关于半夏泻心汤的病机,自清代医家柯韵柏在《伤寒来苏集》中提出"寒热之气互结心下"的观点后,后世医家大多没有脱离柯氏之说,故现行的高等中医院校《方剂学》、《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教材  相似文献   

1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载于《伤寒论》107条,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历代医家认为该证以表证误下,邪气内陷,少阳经腹失和,三焦不畅,阳明有热,心胆不宁,邪气弥漫虚实互见。方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在小柴胡汤方基础上去甘草,加龙骨、牡蛎、铅丹、大黄、茯苓、桂枝  相似文献   

16.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咽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病变涉及咽黏膜及黏膜下组织,淋巴组织和腺体,临床以咽部干燥、疼痛、异物感,咽黏膜暗红为特征,由于气候变化,该病发病范围渐扩大,已不限于中老年人,成为临床常见疑难病之一。《伤寒论》《金匮》等书由东汉医圣张仲景总结汉以前先人之经验,以超人之材写成,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所载之方奉为“经方”以方简效宏为特点,有“一剂知,二剂愈”之美誉,由2000年始,我试图由《伤寒》《金匮》中找寻治疗慢性咽炎之方法,经过数年收录实践,稍有所得,现将验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粥,俗称稀饭,是我国人民一种独特的传统饮食方法,而选用适当的中药和适量的米粟同煮为粥,叫做药粥。它既可滋补身体,又能防病治病,不仅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在民间也颇为流传,而且还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药粥的治疗保健作用在我国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汉代大医家张仲景在名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有用粥疗疾的记载,如“白虎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涉及到附子的条文共有37条,包含附子的方药共有20首,火神派医家祝味菊更称附子为"百药之长".[1]医圣张仲景用附子有生熟之别.用生附子回阳救逆且与干姜作伍;用制附子温阳且多与甘草作伍来减附子之毒.本文将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功效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药"反药"在经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功能相反的药物能否在方剂中同时配伍应用?历代医家众说纷纭,一些医家认为“反药”不可同用; 另一些医家则认为“反药”同用可起到相反相成,反抗夺积的效能。如《本草纲目》谓:“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尔。”《医学正传》谓:“外有大毒之疾, 必有大毒之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论也。如古方感应  相似文献   

20.
正肾气丸原方出自《金匮要略》,被誉为补肾助阳之代表方而治疗肾阳不足证,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原方药物组成为: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此方中争议最大的当数桂枝一药,《金匮》肾气丸用桂枝还是肉桂,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对于此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指导临床更好地应用肾气丸,以下做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